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學前班數學《認識人民幣》教案5篇 "小寶貝學錢數——學前班人民幣認知教案"

學前班數學《認識人民幣》教案5篇 "小寶貝學錢數——學前班人民幣認知教案"

本篇教案適用於學前班級,旨在通過教學活動使寶寶們認識人民幣,學習法幣的基本價值和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貨幣概念和運用能力,為日後的數學學習以及生活實踐奠定基礎。

學前班數學《認識人民幣》教案5篇

第1篇

教學內容:第二冊教材46、47、48頁“認識人民幣”第一課時。

教學理念: 同伴教育,數學來源於生活,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設計意圖: 《認識人民幣》是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而展開的教學活動,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體味“十進制”。本節課是單元的起始課,是學習人民幣計算的基礎,新的課程理念要求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而人民幣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正確使用人民幣是現實生活對學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把認識人民幣單位元、角、分和它們之間的關係,確定為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使學生能夠正確地按照人民幣的票面面值點清錢數,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實際,應把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關係確定為教學難點,因為學生沒有乘除法做基礎,進行單位換算要靠抽象的推理來完成.為此確定了本課的教學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介紹,來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形象的感知一些比較直觀的特徵,從而逐步培養學生交流合作、相互學習、觀察等諸多能力。

2、通過書包的價格,超市買東西,換錢這三種方式來讓學生體會人民幣在日常生活中、商品交換中的重要作用。

3、從現實生活出發,通過學生相互間的幫助主動探究1元=10角。

4、適時滲透思品教育,從而獲得積極良好的情感體驗。

二:教學準備:課件、學生學具(真幣、模擬人民幣)、小黑板、儲蓄罐。

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引入,通過觀察超市購物的畫面,讓學生了解人民幣的作用,進而引入新課,認識人民幣.

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估計學生的起點,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靈活處理教材.通過學生説一説, 認一認, 試一試等活動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活動中進一步認識人民幣如:説一説同桌間互相説説用一元錢能做什麼?10元呢,100呢?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認一認: 互相説出相應面值的人民幣,並説出它們各自的特點。體會1元=10角,使學生對如何辨識人民幣有了自己的方法,初步體會到了人民幣間的進率。並且培養了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試一試: 在學生認識人民幣的基礎上,通過購物找零練習,練習幣值的簡單相加,初步體驗付款方式的多樣化,為學生進一步認識1元=10角、和模擬購物活動奠定基礎. 初次感受到同一單位不同面值的人民幣的關係。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和思維的靈活性。

在找零練習後設計了買東西的環節,讓學生根據圖上的物品,自由購物,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錢,師生小結,學生由此反思整個學習過程,多面小結,提升成功的意義,滿足學生成功慾望。 將拓展人民幣相關知識作為彈性內容,主要由課件演示和教師講解,意在拓展學生視野。

學前班數學《認識人民幣》教案5篇

第2篇

1. 認識面值10以內以元為計量單位的人民幣,並能説出它們的單位名稱。

2. 初步瞭解並嘗試人民幣面值換算的方法,並知道有不同的面值麪價。

重點:認識面值為(10元、5元、2元、1元)的人民幣。

1、桌子(當貨架)、各類商品、各類水果、蔬菜、玩具車、玩具卡片(帶有標價)。

2、遊戲“小小儲蓄員”,初步瞭解並嘗試人民幣面值換算的方法,並知道不同的麪價面值。

教師依次出示2元、5元、10元的人民幣,引導幼兒用桌子上盤中的人民幣(幼兒操作盤中有若1元、2元、5元的人民幣)進行正確兑換。

3、遊戲“兒童超市”購物初步培養孩子的邏輯推理和等價物品的交換。

導語:今天“兒童超市”開業,裏面有許多的東西,你們一會到“兒童超市”購物好嗎?那老師要提個要求:

人們通常用錢來買東西,比如我們穿的衣服、褲子,吃的菜等等;錢雖然不能代表一切,但是生活中如果沒有錢,我們都難以生活下去。

2、讓家長帶孩子一起購物,並提供獨立購買簡單物品的能力。

課後通過孩子不斷地練習,進一步瞭解到人民幣的用處,同時體會合理消費的重要性。

第3篇

新的課程改革提出:數學知識中要加強社會內容,加強社會聯繫,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使人人要學有價值的數學。本節要在課堂上體現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和創造性,因此,改變了教材呈現的形式進行教學。

一、 從學生生活出發,創設情景,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導入部分,直接引入,通過學生的敍述來了解學生對人民幣的掌握,以便進行下一步教學。換錢遊戲,通過學生操作,讓學生掌握人民幣的關係。最後通過鴨鴨的賣商品,讓學生體驗人民幣與生活的聯繫。

三、 重視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最後讓學生總結。本課的學習內容,一是看大家掌握的情況,而是培養學生概括總結的能力。

1、知識目標:學生認識人民幣,瞭解人民幣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和計算。

2、能力目標:初步培養動手能力和觀察、判斷、推理的能力。

3、德育目標:滲透“知識來源於生活”的思想,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知識為實際生活服務,對學生愛護進行人民幣的教育。

教學準備:鴨鴨圖、人民幣貼圖、實物貼圖:1分、2分、5分、1角、2角、五角、1元硬幣等。

1、 介紹人民幣(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人民幣有了一些初步的瞭解,但親自使用人民幣的機會並不多,課前學生向家長或到社會上去了解有關人民幣的知識。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導入新課。)

導語:我們到商店去購物時,一般要用到人民幣,(板書:人民幣)人民幣是我國法定的貨幣,我們要愛護人民幣。

設問:同學們知道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幣嗎?(根據學生的敍述貼出人民幣貼圖。)

2、 分類(將各種面值的人民幣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滲透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激發學生動手的慾望和求知的慾望。)

引導:這麼多的錢放在一起,多不整齊,請小朋友按規律分一分,好嗎?

小結:人民幣按形式分類,可分為紙幣和硬幣;按單位分,可分為元、角、分。下面就一起研究元、角、分。

導語:我們先來研究角和分的關係。角和分有什麼關係呢?請小朋友動手擺一擺,如果碰到困難了,可以請教同桌或者請教老師,好嗎?

(通過數一數,使學生了解角和分之間的關係和進率。知道1角=10分)

師:有幾個1分、2分獲5分組成1角?有多少種不同的分法。

小結:同學們真了不起,我們全班找了10種不同的方法,説明了還是集體的力量大。

(由於學生對角和分的關係和進率理解比較片面的,所以安排了用“5分、2分、1分各若干個組成10分”這個練習,這樣可以使學生全面瞭解知識,更深刻體會1角=10分,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導語:我們知道了1角=10分,猜一猜1元=角。(板書:)

(抓住元與角、角與分之間都是十進制的關係,通過知識的遷移,使學生掌握元與角之間的關係和進率。)

師:(一邊敍述,一邊貼商品圖)鴨鴨開了一家水果蔬菜商店。它賣了一個蘿蔔6角,一個西瓜8元、一個蘋果4角、一個胡蘿蔔7分。

(用遊戲的形式進行練習,把學到的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同學們自己搭配選擇,不僅進行了知識方面的練習,培養了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意識。)

買一瓶礦泉水要1元4角,如果給售貨員2元錢,應找回多少錢?

師:同學們為鴨鴨解決了這麼多題,鴨鴨真高興。鴨鴨要回家了,你不想對鴨鴨説些什麼嗎?還想對同學們説些什麼?

師:今天這節課,你感覺自己怎樣?別人怎樣?請分組完成評價表。

為了體現新課標的理念和新教材特點,滲透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用簡短的語言直接導入新課,通過學生敍述來了解學生對人民幣的掌握程度,這個環節實施起來比較順利。二是通過鴨鴨買商品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合作與交流、生生互動,在輕鬆、愉快中學會了如何使用人民幣。小組活動時,如何使小組討論落實到實處。二是,如何調動個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4篇

影響學生學習新知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奧蘇伯爾

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我們在國小一年級4個班中對學生做了“認識人民幣”、“兑換人民幣”、“支付人民幣”的抽樣調查,結果發現,學生認識人民幣的比例為96.5%,兑換人民幣的正確率為83%,參加過10元以下購物付款的比例則為64%,可見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根據這種情況,我們將本課設計成“招考營業員”、“我是小顧客”、“物物交換”、“用物兑幣”等幾項活動,進行了本課教學——

1.收集“商品”:讓學生自帶一些玩具、學習用品或生活用品,並製作出價格標籤掛在商品上。

2.佈置“商店”:將課桌布置為櫃枱,按玩具、學習用品、生活用品分別放好。

1.多媒體展示各種面值人民幣,讓大家認一認,説一説。

2.多媒體顯示1角、2角、5角的人民幣,並提問應該怎樣以此兑換1元的人民幣?

3.多媒體顯示面值為1元、2元、5元人民幣,並提問應該怎樣以此兑換10元的人民幣?

(可採取小組活動,每人填寫出1份列出兑換方式的表格,然後大家共同檢查對錯。)

教師:現在大家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購物,營業員要根據商品的價格和顧客付的錢數計算出需要找回多少錢。在活動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和其他同學商量、討論。注意運用禮貌用語。

(“顧客”開始自主購物,教師在旁做適當的幫助和提示。)

教師:我看到大家都已經購買了一些物品,你們現在能相互交換自己所購的物品嗎?要注意在價格不同時需要貼補差價。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到我們班的“消費者協會”來尋求幫助!

生2:好呀!我剛好需要鉛筆。剛才我買的橡皮是2角錢一塊,找你3角,對嗎?

生7(恍然大悟):2元裏有4個5角,就可以換4支鉛筆。

教師:現在大家可以到營業員哪兒去,把手中的商品換成人民幣。看看換回的人民幣和原有的人民幣相符嗎?如不相符,檢查一下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

(學生開始活動,並在換幣後核對錢幣是否出錯,如出錯,進一步思考是哪兒出了問題。)

教師小結: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購物,在實際購物中會有很多的數學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有很多的數學知識,同學們一定要努力學習啊!

新課程提出,學習目標應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課堂設計應由“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得到“經歷、體驗”。從本節課的教學可知,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儲備了“人民幣”的相關知識,我們就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法,注重“用教材”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自信、科學態度和理性精神,實現教學的發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質功能。教師合理地改造教材,重組學習內容的呈現順序和方式,通過5個連續的活動,創設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情境,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引導學生建立解決問題的目標意識,形成學習的意向,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機會,促進了學生的主體參與。

盧梭認為,要讓學生獲得知識經驗和發展,就必須教他們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新課程改革也視學習為“做”的過程、“經驗”的過程,凸現學生學習的實踐性特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經過付幣、貼幣、兑幣的實踐活動,當發現付出的錢幣與兑現的錢幣相等時,他們就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增加成功感。假如有所差錯,他們就會自己查找原因。如此設計,不僅注重學生認知上的需求,更重視學生學習情感上的滿足,使學生心中充滿激動與挑戰,獲得內心的充實和滿足。

教學不是教材內容的移植和照搬,它需要執教者的創造加工,將教材內容變成有關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變成發展學生文化素養的教育內容,並把它納入到學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組織,使人類文化進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履歷情境”。這,才是我們在當前設計教學時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第5篇

這是敍事性案例研究——《認識人民幣》的第三階段(新行為階段)由鄒曉桃老師執教的一節課。鄒老師在前兩次教學的基礎上,經過全組成員的討論研究,反思上節課的教學環節實行怎樣,進行改進,以求新理念的落實。這節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反思活動的整個過程,我認為有如下特點:

教學一開始,教師出示小朋友到商店購物的情境,學生馬上聯想到要用錢,產生學習動機,並初步體會人民幣的作用。認識1元以內的人民幣後,又創設買價值6角的本子和價值1元的筆的問題情境,通過合作交流,體驗不同的付款方法,學生有強烈的嘗試慾望。在學習元、角、分之間的進率後,老師創設1元錢能買哪些東西的購物情境,學生的學習情緒到了高潮,人人蔘與簡單的購物活動,充分體驗如何取幣、付幣、找幣,體驗1元錢的價值,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2、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怎樣區分不同的人民幣,能怎樣付款。這些都不是教師教給學生的,而是讓學生在分類中自主認識。充分利用學生購物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認知水平,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拿一拿自己最喜歡的人民幣,並通過相互間的交流,認識面值在1元以內的各種人民幣。教師尊重學生的意願,引導學生觀察圖象、漢字、拼音、數字、顏色等特徵,初步知道認識人民幣的方法,由直觀到抽象,建立數學模型。通過付款活動,買6角的本子、1元的筆,學生的思維被充分的激發,自主探索出了多種付幣方法,並理解了1元=10角,為進一步認識元、角、分之間的進率和模擬購物活動奠定基礎,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領會不同的付款方式的共同點,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悦。

3、密切聯繫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買東西要付錢,1元以內的人民幣可以買些什麼,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怎樣付2元4角錢快,使學生領會在購物中會根據實際情況而決定付款方式,既注重了算法多樣化,又體現算法優化。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讓學生學會學習,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會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qitawenan/qjq8p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