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022最新版《烏合之眾》讀後感實用範文三篇

022最新版《烏合之眾》讀後感實用範文三篇

讀後感是很多人的噩夢,但是讀後感的好處卻是眾所周知的,其實寫好讀後感還需要有極大的耐心,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2最新版《烏合之眾》讀後感實用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022最新版《烏合之眾》讀後感實用範文三篇
《烏合之眾》讀後感實用範文1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在一個羣體之中的人就彷彿在山中穿行,想知道山的面目很難。而《烏合之眾》正是告訴我們這座山究竟是什麼樣子,怎麼上山,怎麼下山,怎麼面對下一座山。

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其實就骨子裏厭惡所謂的“流行”和“時尚”。為什麼所謂“大眾”喜歡的我就要喜歡?“大眾”説好的我就要説好?“大眾”是什麼?我覺得這個“大眾”其實和從小到大沒徵求過我意見就上台代表我發言的那些“學生代表”“員工代表”一樣,不過是有權,有錢人的喉舌和工具而已。我不能阻止他們宣傳和演講,但我可以不認同不跟隨。

。很多人都聽過一個笑話。一個路人看到路上有一個人在看天,就以為天上有什麼也停下來抬頭看。第二個、第三個,更多人也停下來看,什麼也沒看到就相互詢問。最後才知道第一個人不是在看天,是因為流鼻血才仰着頭。

我至今也還記得自己變成烏合之眾的一次經歷。那是國小五年級的一天下午。一放學就跟着路上的一大羣人暈暈乎乎的走到市中心廣場,看到很多人往天上扔帽子,我們幾個小夥伴也就跟着人羣撿地下的帽子一起扔,根本不知道為什麼也沒想過找人去問問。後來才知道那天這個活動是為了一個道聽途説來的消息説某個人去世了。我既不知道為什麼大家會為了一個人去世那麼高興,也不知道為什麼電視台為那個人還健康活着高興,但是那一年我確實盲目的扔了帽子。

稍微年長一點社會上開始流行練氣功,每天樓下練香功的聲音都會比鬧鐘更有效的把我喚醒。“香~~~”別看都是大爺大娘,一羣人聚在一起喊出來也是氣勢十足。聽説大家一起練會散發出特別的香味,我沒湊近聞過,但是想想他們那麼早去練的原因估計也是怕太陽出來容易出汗,怕會分辨不出到底是香還是臭。

我自己在家看過“中功”的“帶功”錄像帶。一個大師坐在台上發功,讓台下的搖頭就搖頭,伸手就伸手,還有人又哭又鬧完全失控很是神奇。據説大師也是可以透過錄像帶發功的,但我看的時候既不想搖頭,也不想伸手。

大學裏一天和舍友吃了燒烤喝了啤酒,酒酣耳熱的往宿舍走。途徑四大發明廣場看到烏壓壓一大堆人席地靜坐,還是不禁下了一跳。後來才知道那是當時最熱門的一種氣功,後來居然演變成了另一場大規模羣體性活動。還好我早就看過大師的錄像帶,對這個一點都不感冒,練功就練功,幹嘛非要一起練,半夜不睡覺坐在外面靜坐嚇人好玩嗎?

老婆喜歡看演唱會。開始我總覺得花錢買演唱會票還不如買CD,音質好還能反覆聽。但是作為陪員參與了幾次之後發現演唱會有其獨特的“氣場”,這是自己單獨聽完全不可能體會到的。這種氣場不能簡單歸結為現場的影響、燈光,甚至親眼看到明星,更多的還是周邊人羣的影響力。當你看到四周無數熒光棒在搖晃,你不搖別人會主動問你是不是你不會打開熒光棒開關;當你周圍的人都站起來手拉手跟唱,你不唱別人會主動抓住你的手拉你起來,這就是羣體的作用。

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會自然會調動所有感官和大腦去對周圍環境做出判斷,但是這種警覺會隨着人羣的規模而逐漸降低。過於另類在羣體中是不受歡迎的,所以羣體中的人也會自然而然的趨同。這都是數萬年乃至更久的生物進化結果,所以無論你有沒有自己的判斷,一旦在那個羣體當中無法脱身的時候,你的選擇其實不多。

然而我還是不想就這樣“同流合污”,所以我選擇“進化”成宅男。別跟我討論現在流行什麼,我不想加入你説的那個羣體。

《烏合之眾》讀後感實用範文2

人一到羣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社會學家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對於學習大眾傳播學專業的人來説,這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鼻祖之作,它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最近淺讀了這本名著,這本書因為理論和專業術語很多,很難堅持完整讀下去,找了中譯版本研讀了,一點心得體會分享一下。這本書可以説是羣體心理學研究的開山之作,書中的某些理論的確跨越了時代的束縛,直到現在也能從社會的一些事件找到與之對應的現象,堪稱經典之作!書中的一些理論都是可以印證在社會實踐的方方面面。不得不説,勒龐先生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的各個方面深度剖析,極盡看似平淡之詞,實則抽絲剝繭,透過現象看事物本質,直指慘淡的人性特點,這個確實在社會心理學領域樹立起來一座大眾心理研究的里程碑!

這本書裏的幾個觀點現在來看還是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其中:羣體作用導致個體智商下降。

俗話説“人多力量大”,那是不是當羣體聚合的時候,羣體的智力會高於每一個個體,不是的;那是不是就是他們智力的一個平均值?答案是不會的,特定時間和背景下,羣體智商的智力會遠遠低於個體智力水平。

羣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所説:“人一到羣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個人觀點和是非,用所謂的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為什麼有的犯罪團伙裏面的成員最後為了利益不惜內訌自殘,那些平日裏的手足之情,兄弟之義為什麼會不復存在,其實説到底都是為了利益,內有手足之情,他們就是一羣典型的烏合之眾。

還有一些職場上面的人士,如果沒有個人強烈的主見意識和是非觀點,一旦自己的觀點或者建議與羣體意見相碰撞或者牴觸,個人就會收回自己的觀點或者意見,從而屈服於羣體的意見,不管這種意見是錯還是對,這時候個人的智商就會降到最低,強勢一方的觀點就會越來越強勢,弱勢一方個體就會沉默不語,呈現出螺旋狀的下降趨勢,這個觀點和沉默的螺旋理論有點類似。

德國的學者: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提出一個大眾心理學理論:"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羣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人是社會性高等生物,是羣居性的生物,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於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這個理論在職場和社會生活中有有所體現,特別是個人觀點孤立,小羣體聯合提出自己的強勢觀點時候,個人不得不屈服於羣體,犧牲自己的正確的觀點,從而獲得佔時的妥協和順從。

個人一旦成為羣體的一員,他的所作所為就不會在承擔個人的責任,這時候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約束的一面。羣體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盲從行為在智商下線的時候就會佔據制高點,回想那些昔日的“搶購豬肉,搶購食鹽”、“搶購板藍根”事件,無一不是個體在羣體行為中的智商下降事件的代表,盲從羣體行為,放棄個體的理性思考的典型案例。

但願我們都不是烏合之眾,遠離烏合之眾的負面影響,不要人云亦云,做一個真實的自己。

《烏合之眾》讀後感實用範文3

早就聽聞這本暢銷書,近日得以讀一下。讀完之後其實挺失望的。

總的來説就一個字:亂。雖然這本書是層層遞進的論證觀點,也採用了一些歷史情節來證明論點。但是至少不能説服我。而且能明顯地看出作者有一些政治傾向。

在有些時候,人作為羣體存在確實顯得智商很低——此時符合這本書的觀點。但是做出一些看似很反智的行為不代表作為羣體就是拉低每個人的智商的原因。個人認為有些時候不得已採用所謂“下策”是多方面折衷的結果。如果跳出這個圈子來看——即書中所謂“作為獨立的個體”來看——當然可以顯得自己很睿智。但是那些辦法除了作為馬後炮外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想起了一個説法:古代皇帝常常採取看似是“下策”的方案。但這並不是因為皇帝不聰明,是因為那些“上策”實際上很難實現,即不具有“可操作性”。丘吉爾也對二戰之前各方面的種種決策做出過事後的評價,大概意思是在那種情況下那就是最佳的選擇。

這種單純批判的書乍一看會顯得很有道理,但是經不起推敲。正如這本書——作者説歷史並不可信,然後拿一些歷史故事來佐證他的論點。另外,拿一些已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來批判其愚蠢之處,總是顯得“事後諸葛亮”,也並不能顯得作者很聰明,很正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xinde/j6zpq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