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人生惑讀後感5篇

人生惑讀後感5篇

其實寫讀後感是很多人讀書之後都會進行的任務,撰寫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加深人們對名著理論的領悟,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人生惑讀後感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人生惑讀後感5篇

人生惑讀後感篇1

此刻好像到處都在講幸福,但是幸福在這天似乎變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費盡心機擁有了財富、名譽、權勢,卻驀然發現自我恰恰丟掉了幸福。缺少意趣與閒情的生活方式,往往會讓我們在忙碌中失去自我的心靈。我們這天究竟就應以什麼樣的方式生活呢?于丹教授從三個方面入手帶領我們體驗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

一茶之味

有一個耳熟能詳的説法:“書畫棋琴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而今七事都變更,柴米油鹽醬醋茶”“書畫棋琴詩酒花,”屬於典雅的生活方式,而“茶”卻和柴米油鹽放在一齊,這件尋常百姓家的茶事中也有什麼佳趣嗎?

大家都喝過茶,熟悉茶,但是有沒有想過。“茶”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茶”字從筆畫構成上講,就是“人在草木間”。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間,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華,是茶真正的祕密。無論在辦公室還是在家裏,即便窗外滿眼都是都市的水泥叢林,立交橋上車水馬龍,只要一盞清茗在手,人就彷彿驀然走進了草木之間。

?茶錄》上有這樣一句話,説茶“其旨歸與色香味,其道歸於精燥潔”。表達是什麼意思呢?茶從本意上講,色香味俱全。表面看來,我們喝的是它的味道,實際上,茶有茶道。這種“道”與一般人理解的泡茶時的繁文縟節不一樣,而是指向人內心的一種典雅、清淨和高潔的大道。

當今社會,無論學習還是工作,節奏都過於緊張。讓大家經常去閉關,歸隱山林,躲到一個偏僻的地方居住一段時間,對大多數人都不太現實。那麼,在緊張忙碌中,有沒有成本最低、時間最短的方法,讓我們的心靈澄淨清澈呢?

也許,那就是喝茶。林語堂先生説,“以一個冷靜的頭腦去看忙亂的世界的人”,才能體會出“淡茶的美妙氣味”。如此看來,品茶訓練的不是舌頭而是大腦。

那麼如何喝茶呢?必須要喝昂貴的茶嗎?

t;菜根譚>中説得好,“茶不求精而壺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貴,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壺裏一向不幹就行了。“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酒不必須非得是茅台、五糧液等名貴好酒,只要讓酒樽中有酒即可,喝的就是一個意趣。“”素琴無弦而常調,短笛無腔而自適“彈一張琴,吹一支笛,不必須要十分精到,畢竟不可能人人都成為技藝精良的樂工。只求自適,心裏高興就行了。

在現實生活中,無論喝茶、飲酒還是撫琴,求得自我新意暢快,自得其樂,就是人間好時節。

魯迅先生曾説:“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人人都想享“清福”,但“清福”意味着什麼,並非人人懂得。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喝茶時心裏能將瑣事暫且放下。

世人茫茫碌碌,總脱不開眼前這點煩惱。如今大家邀集一齊去茶館,大多是為了談事,談到口乾舌燥時,喝茶是為了解渴。喝了之後談,談了繼續喝,遠離了品茶的本意。真正的品茶是拋開滿腦子浮躁的思緒,持續心思的澄澈,讓自我的內心油然升起一種草木滋潤的怡然自得。

二酒之品

自古而今,酒在人們的生命中不扮演了一個重要的主角。人的性情,在酒中會十倍百倍放大。心事重重之人遇酒會更加沉悶,胸襟寬闊、豪氣干雲的人在酒中會越發壯闊。酒逞英豪,並非一時興起,而是長期醖釀的性情被美酒點燃,噴薄而出。酒的滋味有濃有淡,酒裏的情致有喜有悲,飲酒的人也有醒有醉。不妨選個適宜的時間,或獨酌,或對飲,或酣暢、或微醺,以美酒試一試自我的至情至性,觸摸一處內心不輕易打開的地方,那一刻,或許我們也能釀造自我生命的傳奇。

三琴之趣

大家平時説“琴棋書畫”,琴是排在第一位的。我們相信誰都能説出幾個跟琴有關的典故,比如高山流水遇知音,耳熟能詳;比如司馬相如一曲t;鳳求凰>,打動卓文君芳心,不惜走出王孫豪門,跟着這位懷抱綠綺名琴的翩翩佳公子去當壚沽酒。這些都已經成為千古佳話。

從古到今,在中國人的生命和生活裏,琴韻裊裊,縈心繞樑,隱隱約約從未遠離。聽琴的人,聽的是弦外之音,作曲的人,譜的是心中之曲。聽琴也罷,彈琴也罷,高山下清濁在乎人心。開闊襟懷,散盡鬱結氣,讓心變得清和明朗,也許是千古琴音最終的寄託。

其實,于丹告訴我們的是,我們不必照本宣科,不必邯鄲學步,不必鸚鵡學舌,我們要學的是古人的一種心境,而不是照搬古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學到了古人的那種心境,那麼,無論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在什麼節奏的生活環境中,我們都能享受到生活的快樂,感受到內心的寧靜與安逸。

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麼樣呢?她認為人生是有趣的,所以品位人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於是于丹便有了《于丹趣品人生》這樣一本書。于丹説:“生活,就像是茶,一杯剛剛沏好茶,只是有的人會把這茶品出是極品的鐵觀音,有的人則會品出是很普通的大碗茶而已!”幸福在今天似乎變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費盡心機擁有了財富、名譽、權勢,卻驀然發現自己恰恰丟掉了幸福。缺少意趣與閒情的生活方式,往往會讓我們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靈。我們今天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生活呢?

書中有一個小故事:一個小兵押送一個重犯,犯人是個和尚,一直小心翼翼,每天晚上睡覺之前他要做三件事,一是檢查包裹在不在,前路很遙遠,要是沒有了包裹裏的銀子,可能,他會和這個犯人一起曝屍荒野;二是檢查自己好不好,有沒有受傷,有沒有哪裏不舒服,如果自己的身體有異樣,一定要看大夫,不然,不但無法完成任務,可能還要把自己的命搭上;三是檢查和尚在不在,有沒有逃跑,很簡單,要是和尚跑了,他還是得死,因為辦事不力!在長長地路途中,他與這個和尚,每天暢談,每天講述自己的經歷,而和尚也講他自己的過往,就這樣,日復一日,兩個人成了好朋友一樣的。漸漸地,他對和尚的防備之心也不那麼的強了!一天,恰值中秋,和尚説,你把我解開,我去買點酒,咱兩喝點,畢竟是團圓節嘛!他,就解開了!不一會,和尚帶着好酒好菜回來了,兩個人喝得大罪,只是,一個人是真的醉了,一個人是假的醉了,當然,真的醉的是那個兵,假的是和尚。這是他處心積慮很久的逃跑計劃!他把兵的頭髮剃了,剃成了和尚的樣子,然後,把自己的袈裟給兵換上,自己跑了……第二天,兵醒了,發現和尚不見了,就開始找和尚,找了許久,也沒有找見,然後,一摸自己的頭髮,發現,自己就是和尚,一看自己的衣服,他説:“原來,和尚在,那麼我也在”,隨手抓起包裹,包裹也在。只是,為什麼覺得缺了點什麼?他想着,出了門上了路,一路上,他都在想,為什麼三樣東西都在,卻還覺得缺了點什麼?

他不知道,自己沒有看清的是自己,他只記住了和尚、包裹,卻忘記了自己。此時他不是原以為的自己,而是和尚,這樣的人是否可笑?可是,這樣可笑的人在我們的生活裏是不是有很多,甚至我們都是那樣的人,沒有看清自己,只記住了自己被別人冠以的稱謂,同樣也只記住了別人的稱謂,或者有大多數的人只記得住對自己有幫助的人的名號。太多的唯利是圖,太多的利慾薰心,讓我們丟失了原本應當悠然自得的生活態度。

悠閒的情趣與生活方式並非要讓我們閒置大把的時光,放棄理想和責任,而恰恰是要讓我們在建立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己。無論生命的道路上多麼忙碌,不妨忙裏抽閒讓自己停一停、靜靜心,回頭看看最初的起點,向前望望最終的歸宿,然後帶着一個從容的自己,從容而快樂地享受並經歷人生。

人生惑讀後感篇2

説來慚愧,自高中以來,就沒有真正靜下心來去讀一本好書。在毛概課上,聽了孫老師的教誨,就決心讀一點書。以前總是讀很多文學作品和歷史傳記,所以便買來《哲學與人生》,通過讀哲,也確實讓我收穫了很多,領會了很多。

西方有句諺語:“哲學不能烘麪包,但是哲學能使麪包增加甜味。哲學就好比蜂蜜,可以調味人生。我覺得,人生數十載,若沒有哲學,充其量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學,我們才能像海德格爾説的那樣“詩意的棲居”。傅佩榮老師説:“如果不談哲學,則人生不限於盲目瞎闖或隨俗沉浮者不多啊!”確實,哲學使我們活的有意義,活的有方向。

讀了《哲學與人生》,受益匪淺,現從三個方面淺談下自己的讀後感悟。

傅佩榮老師説“哲學是必需的”。我們人類天性之中都有哲學的傾向,每個人內心都希望自由,能夠做自己,擺脱各種限制與壓力,越來越感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喜悦。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愛好智慧。愛好智慧就需要我們超越感性限制,發現真理,並積極印證,而這些的首要基礎就是培養思考習慣。我在這本書中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明白了培養思考習慣的重要性。

一個人如果沒有思考的習慣是絕對不可能具有獨立的個性。遇到事情都喜歡憑着本能的感覺立即反應,而且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我以前就是一個極不愛思考的人,懶惰喜歡依賴別人。從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時候,同學問我為什麼我如此努力第學習,我才醒悟我學習只是因為我習慣地認為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就是我應該走的路,但是從來沒思考我能用學到的去做什麼。其他事情也是一樣,發生了事情總是潛意識裏看被別人的反應,讀書時也總是立刻信以為真。而現在我明白沒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學會思考,遇事冷靜下來想清楚並在無疑處有疑才能有所發現和收穫。

只是會思考也是不夠的,人生的問題是需要我們去印證的。正如傅佩榮老師所言,人生是需要體驗的。如果光是敍述各種道理與格言,而沒有自己去體驗的話,到了最後還是隻能在知識的迷霧中打轉。

人生惑讀後感篇3

?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大部分是季羨林先生在八十多歲到九十多歲之間寫的一些散文。既有對人生起伏的回憶,也有寫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對恩師,同事的評價,對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實而不華麗,反映了作者本身對待人生的態度。

書中描述了自我貧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時期的生活,在清華求學以及教書並在德國留學十年的經歷,以及之後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絕望和之後的榮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國二十世紀的歷史,從八九十年的生活經歷來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徹。雖然一生經歷過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夠從容的應對過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榮譽和將來的生死。談到了自我的恩師陳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適之,當然也有對自我的母親的遺憾和在德國的感情的回憶。雖然是大師級的人物,但是從文中表現的十分的謙虛,而且十分的敬業,雖然是高齡,任然努力為後人留下一些知識。

整本書讀完,發現人生總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時刻都不能放下。發現作者最終的成績,離不開他年輕時候的努力。在清華期間偶然的旁聽課,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德國期間因為二戰自我無法回國,但是正是這段時光奠定了其學術基礎。這個和喬布斯有類似性,誰明白喬布斯在大學時候旁聽了書法課而迷上了書法,之後蘋果的字體影響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無論如何,努力是務必的。這又讓我想起了遊戲《第七封印》中的主動應對用心深入,任何時候都需要持續這種心態。

人生惑讀後感篇4

翻開《國小語文閲讀新幹線》這本書,我就深深的被這本書的內容給吸引住了。從這本書中,我開拓了視野,學到了許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識,感受到了世界文學的博大精深。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從容人生》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一位老人不慎掉了一隻鞋子,然後她把另一隻也扔了出去,為的是讓撿到的人得到一雙新鞋。那位老人從容面對人生得失的豁達心態,令人頓生敬意,也令人深思。每個人都是命運的掌握者。如果你學會了掌握命運,那麼你也就掌握了人生。有許許多多的人在風華正茂時不珍惜時間,不懂得追求,到老後就感歎上天的不公。也許有人相信“天意難違”,其實命運不是上天安排的,而是掌握在你的手中,那就得看你如何生活的了。

聽母親説,我小時侯很小氣。自己喜歡的東西誰都不給,如果別人跟我搶,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就是我的脾氣,因此,我很不討人喜歡。然而,當我讀了《從容人生》這篇文章後,我醒了。與那老人相比,我自愧不如。

記得有一次期末考試,我沒考到前幾名,因此也與“三好學生”失之交臂,想想自己每年都是三好生,就今年不是,感到十分沮喪。母親當時就開導我説:“沒什麼,下次努力爭取,沒有常勝的將軍嗎。”可是我的心裏卻一直憤憤不平。現在想來不禁覺得好笑。在人的一生中失去是必有的,然而老天是很公平的,當你失去一樣東西的同時也會得到屬於你的東西。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會面臨着許許多多的失去。當失去時,我們不能懊悔、歎息,我們應該去體味它,從中我們會發現生活的樂趣。

人生惑讀後感篇5

朱光潛的《慢慢走,欣賞啊_人生的藝術化》一文,回味綿長。他説:人生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覺得有趣味’就是欣賞。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對於許多事物能否欣賞。”

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着一個標語牌勸告有人説:“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疾駛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麼可惋惜的事啊!

我們生活在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晶瑩的雪山有着冰清玉潔的美,潺潺的小溪有着清秀自然的美,波瀾壯闊的大海有着寬廣豪放之美,每一種美都給人不同的震撼。當然,在這個世界裏不光有着美麗的風景,同樣也有着不同個性、不同氣質、不同人格魅力的人。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你會相識、相遇很多的人,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的品質及魅力,身上散發的美也不同,每一種美都有它獨特誘人的特點。不管任何時候,都應該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圍的人,才會更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作為教師,要捫心自問:我是否能靜心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是否能以欣賞的目光對待教育的對象,是否願意感受我們現在的這份職業。

一六班在利用課前背誦《論語》,我來到張景陽同學跟前靜聽,沒有聲音,“來,我教你讀_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子_曰:學_而_時_習_之……”張景陽食指點字,一字一頓,讀得很費力,但很認真。

“真好!再來一遍。”

“學而時習之……”三遍過後,張景陽同學的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

品德活動課上,一五班的孩子們按我的要求專心在第13頁的向日葵中填寫“我為家人添歡樂”,我走到最後的歐陽逸飛身邊,發現他在第7頁畫畫,這是前邊一課的內容。他很投入,以至於沒有發現我的到來。當他感覺到我在看他的時候,趕忙趴在桌子上捂住自己未完成的圖畫。我笑着問:“題目要求我們畫和家人在一起的情景,你準備畫和誰在一起?”“媽媽。”“畫得不錯,繼續吧!”

“世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有點絕對,卻不無道理。如果不去欣賞,某個學生某方面的能力就可能被埋沒。當然,轉化一名“後進生”,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成功的,他會經常波動,這時,我們需要的是耐心。我們要用放大鏡去看待他們的優點,用耐心、愛心去化解他們的缺點,用賞識、鼓勵、期待的目光去關注他們的每一個微小的行為。

十中的眾多老師們不僅全身心地在投入工作,還在不斷地思考着如何優化崗位工作,如何使孩子們更好發展。他們就在我們身邊,豐碑無言!

德育處的老師針對學校衞生頑疾運用多種手段、在多種場合表揚批評、總結教育來喚醒激發老師和學生的衞生意識,培養學生的衞生習慣;國中畢業班的老師憑着夜裏挑燈看劍,清晨聞雞起舞的精神抓管理、做研究,努力通過科學管理實現今年的超越;參與“三思課堂”示範課的老師研究整合知識點、優化教學設計、精選學習方式已經成為“三思教學”的先行者,開創了廣闊的天地;更多的年級管理者埋頭於學科教學的同時,埋頭於年級工作,在學科領域、在年級範圍的工作都頗有成效。

教學一線的老師為了學校的發展、學生的進步更是默默地奉獻。開學後的第三週,各處室計劃先後出台,要求大家逐一落實,起初,老師們都覺得任務繁多,難以應付,但經過領導的耐心開導,現在,我分明看到老師們都開始梳理自己的工作。常規管理、誠信教育、三思教學、國學背誦……本着“不重複自己,區別於他人”的校訓,在班主任和老師中已經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

慢慢走,欣賞啊!我們的生活何嘗不需要這樣呢?時間不能停滯可是我們可以駐足。幸福,原來在路途的點滴之中;人生的藝術,就在你的欣賞之中。

標籤: 讀後感 人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xinde/p4py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