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實用文 >演講稿 >

微故事演講稿7篇

微故事演講稿7篇

我們在撰寫演講稿的過程中需要保證邏輯嚴謹,寫好一篇演講稿很重要,一篇出色演講稿的內容,可以讓聽眾產生情感共鳴,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微故事演講稿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微故事演講稿7篇

微故事演講稿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

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户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裏,我讀了[x]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麼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説龍説紀念伍員説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説。據説,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湧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着我們。

因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藴,所以端午節此刻已經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強盛的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説可以辟邪消災。

偶然間,我從網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為他們國家的遺產,我非常驚異,覺得這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怎麼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愛過洋人的節日有關吧!我想,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為保護宏揚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儘自己的一份力吧!

微故事演講稿篇2

1874年11月30日的夜晚,倫敦的布倫海姆宮燈火輝煌,一羣貴族男女在這裏翩翩起舞。突然,一位活潑、美麗的貴族夫人連聲叫喊肚子疼痛,人們趕快把她扶到就近的一個臨時女更衣室。温斯頓·丘吉爾——一個早產兒,就這樣非同尋常地來到人間。

丘吉爾是英國顯赫的貴族公爵馬爾巴羅家族的後代。英國除了王室以外,公爵家庭總共不超過20個,馬爾巴羅家族按封爵次序名列其中第十位。丘吉爾的母親詹妮是美國百萬富翁傑羅姆的女兒,1873年與丘吉爾的父親倫道夫結婚,1895年1月24日倫道夫因病醫治無效,溘然去世,終年46歲。這時的詹妮雖已40多歲,但依然美豔驚人,風姿綽約。不久,她便萌生了嫁給一個25歲男人的想法。然而消息一經傳出,立刻遭到眾多親友的反對。就在詹妮幾乎要放棄了的時候,詹妮25歲的兒子、與母親要嫁之人同歲的丘吉爾,堅決地握住她的雙手:“親愛的母親,就算全世界都反對您,我也會勇敢地站在您這邊,所以,請您也一定要勇敢。”兒子堅毅、鼓勵的目光,讓詹妮義無反顧地披上了潔白的婚紗。

但這樁婚姻並沒有維持多久。10多年過去了,詹妮的兒子丘吉爾已經憑藉卓越的才能躋身政壇。60歲的詹妮也要再次迎來婚禮。這次的決定同樣遭到眾人強烈的反對,尤其是兒子的那些反對派們。詹妮猶豫了。這次與上次不同,丘吉爾打小就懷有雄心壯志,並且具備實現遠大理想的能力。她不想因為自己貽誤兒子的前程。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兒子又一次握住了她的手:如果讓我在我的仕途與您的幸福之間作選擇,我心甘情願的選擇後者。請您不要再有任何顧慮。母親倖福,我才幸福。詹妮又一次無比快樂地邁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禮上,兒子依然像上次一樣,堅強地站在她的身邊,而另一邊則是比兒子還要年輕的36歲的新郎。能夠兩次接受母親的婚姻,也許很多人都做得到。而面對沉重的壓力,丘吉爾兩次接受和自己年齡差不多的人作自己的繼父,這需要多麼豁達的胸懷。

1908年8月15日,倫敦報紙登載了一條引人注目的消息:33歲的內閣貿易大臣温斯頓·丘吉爾先生與23歲的克萊門蒂娜霍齊婭小姐訂婚。舉行婚禮的這一天熱鬧非凡,賓朋滿堂,歡歌笑語。證婚人是財政大臣勞合喬治,而他選擇的男儐相卻是他在下院的一個堅決反對者——包括休塞西爾勛爵。當時丘吉爾推行一系列爭取工人擁護的社會改革,休塞西爾勛爵在內的貴族集團堅決反對這些改革。這裏反映了英國政治生活中的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人們可以在下院和政治集會上相互咒罵,如同仇敵,但在個人生活中卻能成為親朋好友,相敬無間。在政治生活中雖然是公敵,卻不妨礙他們在私人生活中稱兄道弟。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也這樣説過:“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誣衊的人。而我敢大膽地説: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西方近代的這種文化現象是多麼的耐人尋味。

寬容比自由更重要!這寬容來源於對每個人權利的尊重:我雖然不贊成你的觀點,但我堅決捍衞你發表觀點的權利;我雖然不支持你的行動,但我堅決維護你合法行動的自由!

微故事演講稿篇3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無人需要的數字》。

愛爾蘭作家伯明罕年輕時曾在一所鄉村國小做過多年的教師。

那所學校既偏僻又破舊,校舍是由廢棄的農場改造而成的,學生最多時也沒過百,一片沒有任何體育設施的空地是孩子們課間嬉戲玩耍的樂園。

加上伯明罕,學校共有三名教師,這兩名教師因為忍受不了學校的艱苦和荒涼,相繼離開了學校,只留下伯明罕這唯一的教師兼校長堅守在學校。

伯明罕有一顆愛孩子的心,將自己的所學所悟傳授給一個個天真爛漫的學生,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

他吃住都在學校,環境惡劣,條件艱苦,除了學生,一年難得見到幾個人,這些對他來説都不算什麼,最令他受不了的是,每年他都得幾次徒步40裏地到當地的教育部門送各種報表。

有些報表在他看來純屬浪費時間,毫無一點用處。

比如有一個報表要求每個學校每年報送一次校舍的面積,自從伯明罕來到這個鄉村學校,校舍面積從來就沒有過一平方米的增減。

伯明罕有一次負氣地拒送這張表格,沒過多久,教育部門就派人光顧了這所幾乎被人遺忘的學校,警告伯明罕説,如果再不按時報送他們所要求的各種報表,他們就將關閉這所學校。

從那以後,伯明罕雖然心中充滿不滿,但再也不敢怠慢。

前幾年,伯明罕都是如實地填寫那個不變的數字,表格送上去後就如同石沉大海,再無任何反應。

這一年,伯明罕突發奇想,決定變化一下數字,他將校舍面積乘二以後得出的數字填在了報表上,報上去後仍然沒有得到任何反饋。

第二年,他將數字在上年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倍,仍然是沒人理睬。

此後數年,他都如法炮製,一次增加一倍,不斷膨脹的數字絲毫沒有引起教育部門的注意。

直到有一年,伯明罕望着自己填寫的數字,決定計算一下,如果自己的學校真有這麼大面積校舍的話,那究竟有多大。

計算出的結果令他大吃一驚,他上報的“學校”太大了,不僅遠遠大於聖保羅大教堂,而且遠大於愛爾蘭的任何一所學校,甚至還大於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

伯明罕暗自猜測,校舍面積不斷擴大符合教育官員的要求,所以雖然沒有任何反饋,但也沒人來學校找事。

如果將校舍面積縮小,教育部門會不會派人來查訪呢?伯明罕將大得驚人的校舍面積縮小了一半報了上去,幾個月過去了,仍然沒人理睬。

以後幾年,伯明罕都成倍縮小數字,直到他告別學校,都沒有見到教育官員的影子。

伯明罕最終明白,他所上報的大大小小的數字,其實根本沒有一個人會哪怕是心不在焉地瞄上一眼,沒有人需要這個數字,他們需要的只是那張報表,不,他們連報表也不需要,需要報表的是流於形式的所謂的條款、規章、規定或制度。

多年以後,伯明罕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這段經歷,他説:“我漸漸認識到:條款、規章、規定或制度並不可惡,可惡的是那些隨意制訂並機械而刻板地使用它們的官員們。

這段經歷給我的最大幫助是,它讓我實實在在、真真切切地領悟到了——什麼叫形式主義,什麼叫官僚?!”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微故事演講稿篇4

到xx年,我的教學生涯就要踏上第20個年頭了。在近20年間,我和學生之間的故事每天都在不斷的發生,有快樂的、有傷感的、有令人振奮的、也有讓人無奈的,點點滴滴,我覺得這些故事的價值在於影響我對教師職業內涵的理解、幫助我在教師崗位上成熟、成長起來。

説來也奇怪,記憶最深刻的,卻是離現在時間最遠的,剛踏上工作崗位第一年發生事情。

18歲那年,我踏上了工作崗位。因為自己看上去也像個大孩子,很擔心班級裏的學生不服自己,當時我想我必須在氣勢上鎮住他們,所以每次上課,我總是擺出一幅很嚴肅的面孔,在課堂上,不苟言笑,而且總是不厭其煩的指出和糾正學生所犯的各類錯誤,還免不了的批評幾句。開始我還沾沾自喜,因為課堂紀律特別好,學生看到我也很"恭敬".可是一段時間後,我開始覺得課堂上哪裏不對勁了,課堂氣氛越來越沉悶。看到有的學生在課堂上麻木的表情,任你怎麼啟發,他就是不動的情況,我開始着急了。我試圖要改變這種狀況,可是總是不得要領。

一天,正好輪到我在新教師培訓組內開課,沒想到這節課上學生髮言非常積極,思維也很活躍,我還沒有來得及細想,第二天,這個班級的班主任找到我,説"你知道嗎,同學們説,你昨天上課的時候,心情特別好,從上課一直面帶微笑到下課,要是每節課都這樣該多好。他們還説,你笑得時候真好看。"聽了這番話,我一下子明白了我的問題的癥結所在。當同學們看到老師一直嚴肅的表情,經常被老師指出錯誤的挫敗感,課堂上怎麼可能還會有積極的氣氛,怎麼可能還會有良好的教學效果。老師的情緒會感染學生的情緒,上課時老師的一個微笑,一個肯定對孩子來説是多麼重要,這是鼓舞孩子奮發向上的強大動力,這也是孩子們用積極的態度對待各種事物的基礎。謝謝我的孩子們為我指點迷津,使我糾正了教學中第一個錯誤的觀點。

從那以後,我改變了我的教學方法。上課時經常面帶微笑,耐心的聽完學生的回答,不吝嗇對學生的表揚和鼓勵,一段時間後,我的課堂教學有了質的改變。我和學生們的距離也拉近了,下課後,經常有學生會主動地跟我交流,有問在課堂上沒聽明白的.知識的、有讓我解答一些比較難的數學題目的,也有跟我説説班級裏的一些情況的。由此,產生了下面一個小故事。

一天,一個*很神祕的對我説:高老師,你知道嗎,我們班好幾個*都有一個像你這樣的帶着鈴鐺的小戒指。當時,我就愣住了,要知道90年時候,物質不像現在這樣豐富,要買到這樣一個玩具戒指還是很不容易的。後來經過我的瞭解,才知道是我班的幾個*發動了其中一名開小禮品店的家長,跑遍了上海的許多小禮品市場後,才買到的。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是,對我的觸動卻很大。以前一直聽我的老師、比我年長的同事説作為老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言傳身教,通過這件事後,我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孩子們的眼中,老師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學生們雖然小,但他們確是用心在觀察着老師,他們不僅會從老師那兒學到知識,還會學到老師的種種特點。有的班級甚至於學生寫的字都很像他們的語文老師。我想這是學生們潛意識裏模仿的結果。我要感謝我的孩子們,使我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了作為老師的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微故事演講稿篇5

什麼是青春?

有人説,青春是一個五彩繽紛的花季,是一個灰暗而纏綿的雨季,是一個綠色的春天,是一個浪漫而炎熱的夏天。有人説,青春是笑時流淚,哭時一笑,輕鬆的壓抑,沉重的放縱。還有人説青春是醇酒,是一堆亮字……每個人對青春都有自己的解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正是為了長輩們不同的回答和解讀,人們才紛紛走上自己的道路,探索自己的奧祕,破譯青春的密碼。

青春磨礪不起殺,發展不起揮霍。pavel korchagin曾經説過:“生命對人來説是最寶貴的東西,生命只應該忍受一次。當他回顧過去的時候,他不會因為浪費時間而後悔,也不會因為沒有效率而羞愧。他死的時候可以説:“我的一生,我的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業——人類的解放。"。所以,我們要珍惜青春,趁着還年輕,在青春的舞台上,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展現自己鮮明獨特的風格,讓青春飛翔!就像無數顆星星在生命的星空中熠熠生輝。

在職教中心學習生活快一年了。在此期間,我深深地感受到,——的原職高生活可以像普通高中一樣緊湊,也有機會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造物主給了每個人同樣的頭腦和四肢,給了我們同樣的思維能力和行為能力,公平地給了我們一天24小時。那我們為什麼不抓住機會,盡情展示自己呢?其實,我們可以在學習中展示自己紮實的基礎和成績,可以在實習中展示自己出眾的理解力和嫻熟的技巧,可以在一年一度的運動會上展示自己靈巧的動作和矯健的步伐,可以在歌唱比賽中展示自己清脆的歌聲和高超的舞台表演……也許,有些自卑的人會説,“我不行”。但是機會是生命的翅膀。如果你抓住它,你可以飛得很高。它偏愛強者,因為強者什麼都準備好了,它常常躲避弱者,因為它受不了弱者呆滯的目光。一個成功人士曾經説過:“90%的所謂失敗者不是被打敗,而是放棄了成功的機會和希望。”抓住機會怎麼知道做不到?鄧建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和我們一樣,他在職高讀書,被學校分配工作。然而,他不願意一輩子呆在一份小工作裏,抓住各種機會,最終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當然,如果你想向公眾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僅僅等待機會是遠遠不夠的,但你需要有充分的自信和大膽的創新精神。

自信是個體對自己認知活動和實踐活動的成就抱負有成功把握的預反映。成功人士相信居里夫人説的“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我們應該相信,我們的天賦是用來做一件事的,我們必須不惜任何代價做好這件事。這就是自信對我們的重要性。拿破崙也有一句名言:“我所做的一切都要自信,所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成功的。“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區別在於,成功者往往以最積極的思維、最樂觀的精神、最輝煌的經歷來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相反,失敗者被過去的失敗和懷疑所引導和支配。我們應該有一個美好的青春黃金季節,對自己充滿信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

創新是一種和別人一樣有不習慣的思維能力,但又是獨一無二的,想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同樣的水滸,普通人燒開水,瓦特燒蒸汽機。同樣,手被草葉割傷,但魯班發明了鋸子。同樣,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人們也很心疼,但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答案:瓦特和魯班牛頓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和理解一切。也要激發自己的創新思維,充分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讓世界在青春朝氣蓬勃的日子裏煥然一新。

青春短暫,無價。自我表達是上帝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我們應該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盡最大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讓青春自由飛翔,讓自我表達成為人生最重要的課程。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

微故事演講稿篇6

尊敬的各位領導,朋友們: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節約要從小處着手,從一粒米、一滴水做起,然而,節約終究並不只是小事,現在的社會有時候變得很陌生,節約反而成了小氣被人笑話,節儉被當成貧窮的表現。我們需要在全社會改變那種所謂的虛榮消費心理和浪費觀念,需要重新認識老祖宗留下的千年傳統和良好美德。

儉樸,勤奮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儉、勤這兩個字看似尋常,卻不能等閒視之。它是我們作為一名電力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美德,是成才的一種激素。因為只有具備這種美德,才能忘懷得失,不慕榮利;只有具備這種美德的人,才能胸懷大志,處困境而不沮喪,受窘厄而泰然如常;只有具備這種美德,才能摒棄奢欲,以事業為重,有所成就,有所作為。(勵志演講)

由此我想到了一向以“小氣”聞名的日本豐田汽車公司。他們的“小氣”着實令人對日本人感到驚訝,對日本企業感到震憾。為了節約用水,豐田公司的員工將抽水馬桶裏放三塊磚,以節約沖水量;筆記用紙正面書寫完後,裁成四段訂成小冊子,反面再作便條紙使用;一隻手套破了,只換一隻,另一隻破了再換;員工上班時,如要離開工作崗位三步以上,一律自覺的跑步;有時候真覺得不可思議,偌大的一個世界知名企業,還這麼小氣,還在乎這麼一點點浪費嗎?但是,對於豐田來説,“聚沙可成塔,積水可成淵”,正是由於豐田汽車公司員工的這種“小氣”,才成就了豐田公司今天的輝煌。

國家電網公司的“三節約”活動理念迅速滲透到公司系統各個角落時,當厲行節約將成為我們的一種境界、一種習慣、和一種文明的生活方式時,我們有理由相信眼前這個曾經“大手大腳慣了”的顯些浮華浮躁的社會正在踏實務實起來。如果説,這境界、這習慣、這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培養,是從“節約一分錢,節約一張紙,節約一寸導線……”的多個節衣縮食的“一”開始的,那麼,它體現的卻是我們電力人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新認識,對嚴竣的資源和能源形勢的危機感,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

由此,我也想到了我們的節約意識卻反差很大。回想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否注意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張紙……往往是我們在不經意中就造成了諸多浪費。許多紙張只寫了幾個字就扔進廢紙簍;白天亮着的電燈;衞生間水龍頭嘩嘩流水……其實稍加註意,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但往往我們卻忽視了這些細節。我想,在家裏我們肯定能做到隨手關燈、關水;朋友間聯繫,若沒有重要的事情,我們肯定會選擇發短信而不是打電話……,為什麼在單位裏卻忽略了這些細節?關健是我們沒有將自身真正溶入到企業中,沒有將節約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並形成一種觀念。

大到壓縮各種經費的開支,小到一粒糧食,都要樹立勤儉節約光榮,奢侈浪費可恥的觀念,讓節約真正成為一種習慣,形成一種時尚。一位水資源專家曾説人類的最後一滴水將是你的眼淚。我們的節約不僅僅只是領導一個人的事情,更是每位員工共同的責任,每一滴水、每一度電、都關係到我們每一名員工的切身利益。假如沒有“小氣”精神和節約意識,做什麼事都鋪張浪費,不珍惜資源,不珍惜時間,讓浪費的思想侵蝕我們的頭腦,並任其蔓延,我們取得再大的成績也將毀於一旦。

“三節約”是國網公司倡導的一種勤儉精神,也是對廣大幹部員工的基本要求。作為公司的一名員工,我們應該大力發揚勤儉節約的精神,在平時的工作中,嚴格執行各項節約制度,努力培養自己的節約意識,通過開展學習“三節約”活動理念,我們應該撥起算盤珠子,小至“一分錢、一張紙、一寸導線”,大至一台實驗儀器、一座試驗室的建設維護,精打細算地過日子、科學節約地保安全。

微故事演講稿篇7

在美國幾乎每一所大學,畢業典禮都是一場“重頭戲”.它們講究排場,大多還藴含着歷史與傳統。這在哈佛這所美國最古老的大學裏更是展露無遺。

我們的畢業典禮總是定點在“三百年劇場”,它位於哈佛紀念堂與懷德納圖書館之間那片無邊綠茵中。通常,哈佛每年會有兩個演講:一是畢業紀念日演講,一是畢業典禮演講。前者先於後者,並且專屬於哈佛學院應屆畢業生,演講嘉賓由大四學生委員會物色。這種演講一般被稱作“搞笑演講”,一些著名諧星和幽默作家在演講中所講的那些很有味道的笑話,讓我們笑破了肚皮,也令家長臉紅。

而使全體畢業生如沐春風的畢業典禮演講,則幾乎永遠都是“嚴肅”的,它由哈佛校友會敲定演講人選。校方行政管理人員做不了主,誰來演講還得看學生、校友的意願,得體現出他們的興趣與價值取向。有人為此會説畢業典禮演講是觀測哈佛社羣的“精神指標”.

你腦海中浮現的演講可能是一場勸誡畢業生去做未來領袖、主宰世界的説教,可是,哈佛畢業典禮演講者最不可能鼓勵我們去憧憬、去實現做人目標。

我20xx年畢業時,畢業紀念日演講嘉賓是前總統比爾·克林頓,畢業典禮演講嘉賓是比爾·蓋茨。一個曾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另一個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此二人如果不講權和錢,會講什麼呢?

克林頓提到一個概念:“ubuntu”.意為“我因你而成”.即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而是社會的一分子。他亦談及我們不應將自身視為個體去追逐個人的成功,而應為全世界兄弟姐妹的福祉奮鬥。非洲的艾滋病不是隻屬於“非洲”,印度尼西亞的海嘯不是隻屬於“印度尼西亞”——我們思考時不應將其看作“他們”,而應視為“我們”.他敦促我們“花盡可能多的時間、愛心與精力去考慮那99.9%的人”.

比爾·蓋茨講了自己與妻子梅琳達如何捫心自問“以我們所擁有的資源,怎樣能最大化地造福最多的人”這一歷程。他致力於推進創新型資本主義。在其中,市場力量可以更好地服務於貧困者,極具説服力的闡釋:如何利用紛繁複雜、讓企業與政府獲益的現代科技與創新,在發展中國家拯救生命、改善生活。

他向我們發出挑戰:以你們過硬的文憑、才智和天賦,能否應對重大的全球問題,為更多人的幸福貢獻力量。他也為我們送上離別的祝願:“我希望,你們將來評價自己的標準,不單單是以職業上取得的成就,也包括你們為改變這個世界所作出的努力……以及你們如何善待那些遠隔千山萬水,除了同為人類之外與你們毫無共同之處的人們。”

兩個截然不同的人,兩場如出一轍的演講。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但我會問:為什麼不是這樣?我們,作為穩拿“好工作”的頂尖大學畢業生,有年輕的活力,有社會的認可——我們沒什麼輸不起的。我們也許以為自己所向披靡、高人一等,從而面臨迷失自己謙遜與對全人類同理心的危險。但也恰恰由於這種優勢,我們隨時能以最佳準備狀態服務於最富挑戰性的願景,投身於最具挫折性的目標。這不是要我們犧牲健康、財富或快樂去為其他人做牛做馬,事實上,我們應該並且必須為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有所行動, 這不只是藉由個體層面的同情與憐憫,還包括在夢想和卓越層面上進行革新與創造。我們不必放棄自己的生活,恰恰相反,我們可以通過為更多人幸福的奮戰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我認為,像名校的畢業生,身處一個獨特而資源豐富的位置,就該為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為未來一代又一代人賴以生存的世界全力以赴。我盼望全世界畢業生們,同樣接受這一挑戰,放低身段併為此努力。

標籤: 演講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wen/yanjianggao/1jn1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