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職場 >工作總結 >

曾國藩:耐得煩,受得苦,忍得氣

曾國藩:耐得煩,受得苦,忍得氣

曾國藩:耐得煩,受得苦,忍得氣

曾國藩:耐得煩,受得苦,忍得氣

曾國藩用一生告訴我們,成大事者需要有三種品質:

耐得住煩,受得了苦,忍得下氣。

耐得煩朱熹説:“凡事只得耐煩做將去,才有煩心便不得。”意思是,遇事需得耐得住煩,不耐煩便會一事無成。辦事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因為急於求成而招致失敗。俗話説:“事急則緩,事緩則圓。”《論語》裏也講:“欲速則不達。”遇到煩事、難事,須從“耐煩”二字痛下工夫。不要急於解決問題,首先要整理好自己的情緒。曾國藩説:“耐得千事煩,收得一心清。”耐煩的人,能夠控制自己內心的雜念,待人處事平靜而又温和。若能保持一種“耐煩”的心態,再複雜的事情也會夠抽絲剝繭,逐漸變得清晰。星雲大師曾説:“耐煩,是修行的第一步。耐煩的人,能夠包容一切人事物境的紛攘,不怕干擾;耐煩的人,能夠觀照內心的雜念妄想,消融煩惱。因此,無論在什麼時候,做人要耐煩,才能有人緣;做事要耐煩,事業才能成功。”無論是居家還是為官,曾國藩總是耐得住煩。他在家信中寫道:“好從慢處來。”凡事不宜操之過急,唯有付出一份耐心,方能求得圓滿。

受得苦 人這一生,吃苦就是吃補。補的是什麼呢?補的是德行、是心胸。苦難,可以撐大一個人的格局。曾國藩強調,對於受苦要“習以為常”。習慣了艱苦寡淡的生活,自然也就具備了一種“耐受”的能力。曾國藩認為,人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他説:“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現成之卓識,大抵皆由勉強磨鍊而出耳。”一個人若是吃不得苦,便立不住品、站不住腳。俗話説得好: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曾國藩對兒孫們講:“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這種苦難的置換,曾國藩稱之為“達變”。他曾寫下有一聯:“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人生來就是受苦的,受苦乃是安身立命的法門。若能以苦為樂,即便世道多艱,亦能從中有所收穫。

忍得氣古人認為,修身以養性為先,養性以不動怒為本。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脾氣暴躁,身體也不好。曾國藩因而在信中勸他:“忿怒二字,聖賢亦有之;特能少忍須臾,便不傷生。”要想不生病,先學會不生氣。曾國藩説,自己平生忍過三件事:第一件是做秀才時,學台當眾批他寫的文章文理不通;第二件是做翰林時,王公大臣在殿前嘲笑他的畫作;第三件是初帶兵時,因戰敗遭遇全省官紳白眼。面對這些嘲弄,曾國藩總是一笑置之,從不動氣。遇事看得破、忍得過、想得開。不爭一時之短,只爭一世之長。

他不無豪情地説:“勝負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兒。”忍無可忍,那便從頭再忍,這就是曾國藩的“忍”字訣。朱熹在《論語集註》中説:“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小忍小成,大忍大成,不忍不成。如果連一時之氣都忍不得,還不如無知匹夫。凡事留餘地,雅量能容人,才是真正的高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zhi/zongjie/nerzr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