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教師文案 >

認識9的教學反思參考8篇

認識9的教學反思參考8篇

寫好教學反思能夠幫助我們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一份有意義的教學反思是需要一針見血地指出自己的不足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認識9的教學反思參考8篇,供大家參考。

認識9的教學反思參考8篇

認識9的教學反思篇1

由於教材呈現內容相對來説較多,相互之間的缺乏聯繫,對於新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來説,學習起來比較困難,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6、7歲孩子的有效注意時間短,如果我們在一節課內呈現的內容、形式、太多了,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被分散,課堂教學效果就會差。所以我設計了最基本的一些教學環節,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所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課堂上我利用擺小棒,6根和7根小棒,分別擺出喜歡的圖形等方式,使學生在豐富的操作和實際活動中逐步形成數的概念,發展數感。結合實驗課題的內容,我注意滲透了學生之間的評價意識,鼓勵學生用“你真棒”“你的回答很好”等語言來發揮學生之間的評價功能,使學生都愛上數學課,願意探究數學知識,教學反思《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

2、隨着開放式教學的深入開展,課堂中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應用多種策略解決有關數學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課堂上的突發事件也不斷增加。這就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教學機智,敏鋭的洞察力,及時抓住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問題,並把它作為一種課堂資源,及時調控課堂教學。

3、學生的積極性調動還不夠。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是一個剛由幼兒轉變為國小生的特殊羣體,所以教學時要為學生提供富有兒童年齡特點的活動內容,又因一年級學生的興趣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非常容易轉移。在教學中,我採用的做遊戲方式,直接參與的學生人數由於受數量的限制,造成沒參加遊戲的學生覺得沒意思,所以要關注沒參加做遊戲的學生,給他們佈置好合適的任務,使他們也有事可做。

認識9的教學反思篇2

我今天上的是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分數初步認識中的第一課時《認識幾分之一》,這節課教學目標使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認識一個物體或圖形的幾分之一,能聯繫實際説明幾分之一的含義,瞭解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讀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使學生經歷從平均分的結果中抽像出幾分之一的過程,發展形象思維及抽像,概括等思維能力,初步體會數的發展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提高學生的素養。這節課重點是讓學生認識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的幾分之一及大小,難點是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圍繞這個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我在教學例1時,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切入點,先複習“平均分”因為“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在課一開始我“先創設了野餐活動時分食品的情境,讓學生觀察他們帶來的食品,提問:怎樣分才能使他們都感到滿意?很自然地引出了舊知識“平均分”接着複習,然後要求學生分別把4個蘋果,2瓶礦泉水,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通過平均分的結果有時能用整數表示,有時不能用整數表示,引導學生體會分數的產生源於實際生活的需要,接着重點討論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這樣的一份可以怎樣表示,幫助學生把生活經驗提升為數學知識,初步認識到“半個”也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並在此過程中介紹二分之一的讀寫方法及各種部分名稱。接着我讓學生判斷圖形中的塗色部分是否是二分之一,安排這道練習,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比較判斷進一步明確,只有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才能用幾分之一表示,平均分是得到一個分數的必要前提,隨後的試一試中,要求學生拿一張正方形紙折一折,並把它的二分之一塗上顏色,在實際操作中進一步豐富對二分之一的認識,初步建立二分之一的正確表像,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折出一張紙的四分之一,既拓展了分數概念的外延,又為接下來探索兩個幾分之一的大小奠定基礎。在教學例2時我讓學生同桌合作用同樣大的圓形紙片分別折一折,依次塗出它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再比較大小。學生先要依據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含義進行相應的操作,再聯繫這兩個分數的含義以及圖形直觀,比較它們的大小,這個過程既豐富了對幾分之一的認識,又體現了所學知識的簡單應用。接着我又進一步要求學生用一張同樣大的圓形紙片折一折,塗出它的八分之一,並把八分之一與二分之一,四分之一比較大小,從而使他們對幾分之一的認識得到進一步強化。並使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的方法得到及時的鞏固。

總是有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希望在座的專家老師們多提提寶貴,讓我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走得遠一些。謝謝大家。

認識9的教學反思篇3

本節課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教學理念,突出體現在:

1、注重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調動各種感官認知物體。

認識物體一課的學習,既有知識目標,又有過程性目標。因此不能把這節課僅僅作為一個知識點,讓學生根據“標準答案”去識別,而應創設孩子們喜歡的活動,讓他們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説一説等活動逐漸認識物體,體會各種物體之間的區別。本節課從開始的“分類”活動,到“命名”活動 ,再到“神奇的袋子”遊戲,都是建立在兒童認知特點的基礎上設計的,這樣的活動能夠較好地體現地“三維目標”,使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2、鼓勵學生用自然的語言描述各種物體的形狀。數學概念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過去的教學往往追求精確程度等,因而教師説得多,學生模仿得多。而本節課則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感知,描述對物體的認識,這是學生積累發展空間必須經歷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習。

3、注重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國小生的合作意識必須一點一滴地培養,本節課設計的活動大多是在5人左右的小組中完成,這對幫助學生建立合作意識,在活動中達成共同遵守的規則是很有益的。 本節課教學導入採取如何記住學生最喜歡的小貓、小狗的樣子來進行的,利用多媒體課件,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習記憶方法,吸引學生學習新知識。接着以小貓和小狗的問題為線索認識物體。教學過程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為一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教學中給學生創設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做到精心創設教學情景、以情促動、以動激趣、以趣求知,做到思考與實踐、討論與交流相結合。

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積極的動手摸一摸,開口數一數,用眼睛觀察物體的樣子,猜一猜物體的形狀,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使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區別中記憶。同時教學的最後安排小建築師的遊戲,目的在於讓學生有空間的感覺,同時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他們建立自細心,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認識9的教學反思篇4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教材不過是師生對話的一個“話題”,在教學中要針對學生情況,用活教材,使教材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本課是在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面向一個方向辨別其他三個方向。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繫。不僅要求學生能在平面圖上認方向,還要求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本課的活動主題圖是一幅學生很熟悉的生活主題圖,當中以學校為中心,先讓學生説説學校的東面、南面、西面、北面都有些什麼主要的建築物。

低年級的學生儘管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對於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有着很強的好奇心。我就緊緊抓住孩子們這份好奇心,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設情境。設疑求新,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環境作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已經學過的舊知識並結合生活經驗來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通過讓學生説一説、找一找、認一認等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獲得數學經驗。

認識東、南、西、北教學反思

在現實情境中認識東、南、西、北,很多孩子根本還不認識方向,通過回憶一首兒歌,孩子明確了方向。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就是根據一個方向確定其它三個方向,為了突破這一個,我首先讓孩子順時針認識這四個方向,然後通過前後左右這四個方位詞讓孩子知道東西相對、南北相對,接着讓孩子在經歷中感受,最後通過4道題組練習鞏固(面向東面,後面是( ),右面是( ),左面是( )。)

在做想想做做第1題時,我感覺到孩子懂得的很多,同時我的知識就顯得匱乏。我是先讓孩子自己自習第1題,然後探討的。在交流時,孩子説了很多我沒有聽過的知識。王驍説:“北斗七星在大熊星座的二等星”,嚴褀説了一個關於北斗七星的故事:“唐朝李世民時,來了7個酒量很大的猴子......後來這7個猴子沒有了,可能變成了現在的北斗七星。”這些我從不知道。在探討辨認方向的方法時,孩子們也説出了很多。比如,看風向、影子、苔蘚、樹皮(南面的比較光滑,北面的比較粗糙,白樺樹尤為明顯)等等。

我以為我的知識足夠應付孩子,但是我錯了,他們的課外知識遠比想象的要豐富,從這點來説,我準備的不夠充分。為了彌補我心中的愧疚,課後我上網查閲了很多資料,然後給他們講了很多相關的知識,孩子很感興趣,還提了一些他們心中的問題。

時代在發展,面對聰明而又渴求知識的孩子,我們老師唯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胸有成竹地站在三尺講台上,才能讓數學有人文氣息,才能有效建立學科之間的聯繫。

認識9的教學反思篇5

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領悟着新理念,嘗試着新方法,課後認真總結並寫出教學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教學《認識釐米》這一節課後,我結合聽課老師的意見以及學生們在課堂的表現,及時對的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覺得比較好的地方:

1、 讓學生參與本節課的目標制定

在出現課題後提問:“看到《認識釐米》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學生思考後提出,生1:為什麼要認識釐米?生2:認識釐米對我們有什麼用?生3:1釐米有多長?生4:用釐米怎樣去量?生5:這支鉛筆有幾釐米長?生6:用尺子怎樣量課本的寬?……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本節課目標的制定,在此基礎上再來學習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2、 體現兩個“轉變”

(1)、學生充分觀察尺子,發現尺子上有數字(刻度),豎線(刻度線),釐米(這把赤字的長度單位);(2)、學生在尺子上找出1釐米的長度,答案多樣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3)、以小組為單位量紙條的長度,有從刻度0開始量起、有從刻度1開始量起、有從刻度2開始量起、有從刻度4開始量起等。在這一環節,老師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往,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一種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的角色由“傳道、授業、解惑”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他們敢説敢做,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同學們經過自己的動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釐米的有關知識,個性得到了發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不等於課程,教材只是課程的一部分,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於是,我結合生活實際,在教學內容上增加了“在尺子開端有磨損或折斷的情況下,怎樣去量?”這一環節。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出測量的方法,注重培養了學生遇到問題會動腦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這節課知識量大,頭緒多。我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充分重視。

1、在學生提出目標後,我沒有及時將學生的問題進行歸類,再對重點重述一遍,讓每個學生都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2、在學生從尺子上找出1釐米、2釐米、4釐米這一環節時,採用的是“問答式”,而沒有大膽放手讓學生提問,學生答;

3、在學生量紙條這一環節,學生出現了:(1)從刻度0到刻度10,紙條長度10釐米;(2)從刻度1到刻度11,紙條長度10釐米;(3)從刻度3到刻度13,紙條長度10釐米;(4)從刻度6到刻度16,紙條長度10釐米;……在學生答出紙條長度是10釐米後,我問到:你們怎麼知道的?學生紛紛説是通過數尺子上的大格知道的。“還有簡單的方法嗎?”問題提出後卻沒有留給學生充分觀察、思考的時間,而是有老師一句“用終點刻度減去起點刻度就等於實際長度”一帶而過。

認識9的教學反思篇6

通過低段組教師的交流與討論後,由我來執教這一節課,我覺得也是給我一次煅練的機會。經過兩次的教學後,感受頗多,現反思如下: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這個內容的教學與以往的相比有很大的區別:老教材特別強調被乘數和乘數的位置,要求列出的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數當做被乘數,把份數當做乘數,位置不能顛倒。而新教材則着重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感悟乘法的意義。"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一節概念課,內容比較抽象。在設計方案時,我思考如何實現新課程標準所明確指出的"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因此,讓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的產生過程是有其必要性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學生所熟悉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自主動手操作,觀察,探究,思考,對乘法產生親切感,逐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呢?

一,創設情境,參與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來進行導入,並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行學習,產生學習新知的需要。

二,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通過觀察加法算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讓學生認識相同加數。在説與寫長長的同數連加算式的活動中,使學生親身體驗到相同加數連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確確實實很麻煩,從而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怎樣讀簡便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出一種比較簡單的表示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彙報情況,適時地引出乘法。這樣學生可以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乘法的知識並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簡化方法之後才呈現出來的。這樣的教學不再是教師機械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

三,應用新知,自主練習,解決生活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練習環節。先通過觀察公園遊樂場的情景圖,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這些問題中自主選擇,並用今天學習的乘法知識解決問題。再呈現一些鞏固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地體會到乘法的意義,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係。最後一道開放題。放手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促使學生髮現不同的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在活動中練習,在練習中交流鞏固,雙基得到了很好的落,開闊了思維,培養了能力。

四,學生小結,暢談收穫,前後呼應。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引導學生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從而培養他們的歸納能力。

但課無完課,在教學中,有的環節點得不夠多,不夠透。特別是在説乘法意義的環節中,學生對於幾個幾的理解還沒有到位。還有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的評價與練習的處理上不夠到位,特別是第一節試教時,練習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有點走過場的味道。在第二次教學時雖然注意到了這一點,但處理得還是有點倉促。在時間的安排上也需要一定地調整,分配得不是很貼切。

認識9的教學反思篇7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和會讀、會寫幾時幾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知識性目標相對簡單,“秒”是較小的計量時間的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質量單位那樣可以藉助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國小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幾秒有多長。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1秒、幾秒的時間觀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用“經歷”、“體驗”、“探索”等過程性目標動詞刻畫出學生數學的活動水平。而體驗又是一種情感真正投入的學習活動,它需要學生身處學習環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數學,使之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認識1秒”時,我讓學生通過反覆看秒針走動,聽、説秒針走動的聲音,説一説,演一演1秒鐘你會做些什麼,體驗“秒”的實際意義。最後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脱離鐘面的輔助作用進行再體驗從而形成初步的1秒的觀念,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當提到“秒”時,在學生的頭腦中就不再是一個無意義的時間概念,而是和數數、拍手、眨眼、回頭。等現實情境聯繫起來了,學生對“秒”的認識就有了一個鮮明具體的情境支持。

後面的環節中還有體驗五秒、二十秒。這節課中,始終貫穿的一根主線就是讓學生不斷地,有層次性地體驗,在體驗中,不知不覺他們對秒的認識已經達到一個高潮,也較好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認識9的教學反思篇8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學習這一段時我先讓學生通讀,使學生對本段的內容有一個全面的、直觀的感知。接着我把第二自然段中描寫了北面天安門城樓的一段話出示。請學生找出這段話中表示方位的詞語,通過這些詞語讓學生初步明確城樓、小河、石橋、華表四者之間的位置關係,然後用學生製作的圖片請學生在黑板上動手放放;放城樓、石橋、小河、華表的位置,並要求一邊放,一邊按方位的順序來介紹天安門城樓北面的景物。

在介紹完“北面天安門城樓”的建築後,我進一步拓展,進一步深入,讓學生結合廣場南面、西面、東面及中央的建築物畫一畫,並讓同桌之間看着畫的圖片介紹介紹,在同桌交流的基礎上,指名到黑板上用圖片代表建築,把建築放到合適的位置,再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把這些和北面的建築放在一起,這樣就構成了整個第二自然段的景物)

這樣讓學生通過看看、畫畫、説説、放放把抽象變為直觀,並調動了學生的手、腦、眼、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難點。

最後,我指導學生正確、有感情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北京的美麗和雄偉,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的思想感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jiaoshiwenan/lz7r1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