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美麗心靈》觀後感4篇 “尋找真愛與內心之美”

《美麗心靈》觀後感4篇 “尋找真愛與內心之美”

《美麗心靈》是一部講述心理學教授弗雷德·羅傑斯與其一個不滿五歲的學生之間不尋常而令人感動的友誼的電影。它通過表現弗雷德對於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愛和尊重中茁壯成長的信念,向我們展現了人類最基本的渴求——被理解和被愛。這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電影,給我們帶來了更為深刻的思考。

《美麗心靈》觀後感4篇 “尋找真愛與內心之美”

第1篇

不是每一個精神病患者都能夠獲得諾貝爾獎,但約翰·納什做到了。

看完改編自同名傳記的美國 電影《美麗心靈》,我感觸良多。影片講述的是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卻在博弈論和微分幾何學領域潛心研究以致獲得諾貝爾 經濟學獎的數學家約翰· 福布斯· 納什 的生活故事。沒有驚心動魄的場面,沒有華麗的造型,也沒有百轉千回的橋段,憑 着樸實又帶點小幽默的對白,深情的演繹,大膽的詮釋,《美麗心靈》不僅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 ,也得到了眾多影迷的肯定與支持,震撼了無數人的心。

納什是個天才,卻很古怪。他有一個忠誠的舍友,舍友帶着一個可愛的侄女,他們相處得很愉快。他還有一個神祕的上司威廉·帕徹——正是這個人,給予他渴望得到的認可和展現自我的舞台,使他成為默默奉獻的英雄,帶給他無上榮光和自豪感。這些人,也是我們正常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且渴望得到的存在。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知己,一個伯樂,一個愛人。我們在驚歎甚至嘲笑他所幻想的一切的時候,應該對照一下自我。要知道,天才和平凡人一樣,需要鼓舞的力量。

隨着劇情深入發展,妻子艾麗西亞發現昔日的天才丈夫居然得了精神病,他口口聲聲所説的關於祕密的一切都只是他自己的幻覺,只是他在自己的腦海中不斷構想更新的小世界而已。看到這裏,觀眾好像忽然間什麼都明白了。這樣的結局,令人唏噓!幸而故事沒有在此結局,妻子艾麗西亞一次次在崩潰的邊緣轉過身來,鼓起勇氣,慢慢地理解丈夫,包容他,關愛他,納什終於被 她那堅貞不渝的愛情和忠誠所感動,最終決定與這場被認為是隻能好轉、無法治癒的疾病作鬥爭。

現實也是如此。有些人覺得生無可戀的時候,是朋友的關心、家人的愛,給了他生活的希望和生存的勇氣。尤其是在寂寞、恐懼、患病的時刻,常常會覺得自己還沒有做一番事業,沒有轟轟烈烈活一次,人生毫無意義,這時候最需要親人朋友的愛和幫助。任何時候,家都是我們温暖的港灣。任何時候,面對任何困難,都不要放棄,要知道,家裏總留着一盞為你而亮的燈。

上天眷顧勇於戰勝困難的人。影片的最後,納什雖然依然會出現幻覺,但他已經不去理會他們了,強大的理性戰勝並控制了非理性幻覺,他通過努力工作、潛心研究為科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獲得了多少人追逐一生而不得的諾貝爾獎。每個人都應該認真地活在當下,珍惜擁有的一切。困難是彈簧,你弱它就強。遇到困難,勇敢面對,不一定會有完美解決;但一味逃避,就永遠無法解決,反而陷入痛苦的深淵,萬劫不復。

擁有美麗心靈的,不僅是不依賴藥物、勇敢地與病魔作鬥爭並取得勝利的納什,還有一直支持他、鼓勵他的妻子。

《美麗心靈》觀後感4篇 “尋找真愛與內心之美” 第2張

第2篇

朋友向我推薦了一部電影《美麗心靈》,這是一部讓我看過了第一遍還想再看第二部的影片,那股莫名的感動一直停留在心中,讓人尋味。這部描寫真實天才的極富人性的劇情片在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了四項大獎。相信看過這部影片的人都會感受到愛情的力量,理性的光輝。

約翰。納什,一個智商過人的天才,在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期間就提出了均衡論,也正是這一理論,讓他擁有了惠勒實驗室。但是他的理性思維和他的情感思想發展極不平衡,他不會與人交際,卻崇尚理性和邏輯,最終這種不平衡導致了他的精神分裂,他在數學上的極高的天賦和在其他方面的無知使他被拉向了兩個極端,從而奔向了一個虛幻的世界,無法自拔。

查而斯,一個和納什一起生活了多年的好朋友,也是這個孤僻天才的唯一的朋友,他伴隨着納什走過事業的低谷,獲得成功,又伴隨他找到了心愛的人。納什逐漸走進了幻境,並且無法自拔,最終他發現這個一直伴隨着他的,給他莫大鼓勵的,分享他心事的好朋友居然從來都不存在過。這個真相讓納什痛苦不已,甚至不願意去相信他是不存在的。試想,一個人的愉快的美好的記憶本來就少,然而有一天,有人告訴你,這些美好的記憶根本就是虛構的、不存在的時候,那將是怎樣的致命的一擊。

納什的思想裏為什麼會分裂出這樣一個人物呢?答案是:查爾斯是納什內心深處的另一個自我,他樂觀、隨性,他的性格、人生觀、處事方式與納什截然不同,而這些恰恰是納什壓抑的自我,在查爾斯的身上得到釋放。

在納什分不清楚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幻境的時候,他的妻子----艾麗西亞給了他莫大的幫助,始終對他不離不棄。記得其中有這樣的一段情節,讓我淚流滿面:

艾麗西亞用手撫摸着納什的臉,“這個”,又握起納什的手撫摸自己的臉,“這個”,她握着納什的手放在自己的心口上“這個,這個是真的。也許……能從夢中醒來的部分不在這兒,”又把自己的手放在納什的心口上“而是在這兒,我需要相信,奇蹟是可能的。”……

沒有什麼比理解和信任更具有力量的東西,憑着意志力,納什決定對那些幻境中的朋友們視而不見,他在沒有光芒的隧道里毅然堅定的前行,不知不覺中,能夠自然的與人交流,在沉默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為了若貝爾獎的獲得者。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發現不是均衡論,而是愛的等式。

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有另一個自我,它時常與我們的理性鬥爭,他要求慾望,要求反抗、要求權利,要求放縱……我們都需要堅定的勇氣去對它們視而不見,即使它們會伴隨我們一生的出現在我們的思想裏。

第3篇

影片《美麗心靈》是一部以納什的生平經歷為基礎而創作的人物傳記片,當然是經過了藝術加工了,該片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幾乎包攬了20xx年電影類的全球最高獎項。

影片裏的nash在數學方面他是個天才,在剛進入普林斯頓的時候,由於他不合羣,沒幾個理解他的那些想法,只覺得他是個自負自傲的人,和同學下圍棋輸了,就説圍棋是發明原理有缺欠。孤獨中,nash他自己創造出了一個好朋友。此人非常明白nash的心意,一直鼓勵和安慰他,不過,這個室友卻是以瘋狂的酒鬼形象出現的。

畢業以後,nash的性格缺陷讓他在人際溝通方面舉步維艱,所以他又創造出大學好友的侄女,一個非常可愛的女孩。再後來,在冷戰的大環境下,他又想象出一個密探,對方委託他為美國服務,分析雜誌上存在的密碼,並和他之間歷經了一系列神祕而冒險的舉動。影片看到後來,才知道這一切都是他幻想出來的場景,他患上了嚴重的心理障礙,形成了人格分裂。而他的戀愛也是穿插在這過程中完成的,這也是影片設計的精彩之處。經一系列心理治療、電擊治療和藥物治療仍無效果。後來還是在妻子的愛護下,漸漸過上了平淡的生活,並獲得了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在獲獎發言中講,是愛成就了這一切。但那清神分裂的症狀也一直伴隨着他,只是他學會了與他們和平相處。

有人按弗洛依德的現論去解釋這三個形象,原我,自我和超自我,當自我與原我和超自我及外部世界不能融合時,人便會發生精神分裂。且不談這些,但就他幻覺的這些對象的代表意義來講,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類似,他們也許正是人對友誼、野心、無助、純潔和英雄、神祕冒險等一系列的心理反饋。

等看明白了那一切都是他的幻覺時,突然感覺非常不好。他自己時而堅信時而懷疑,痛苦不堪。過去的一切都是幻覺,這等於否定自己一樣。可我在那一瞬間強烈的也感覺到了,所謂的真實的過去不也像一種幻覺嗎?當人有朝一日發現他過去的努力是錯誤的或毫無價值的時候,是否也會有了納什明白真相後的感覺呢?

nash一方面是個精神病患者,他重回大學,對着他自己才能看到的密探在手舞足蹈的爭辯的時候,周圍有一羣圍觀者,也有嘲笑的聲音,可另一方面,他在數學方面的天才又是大多數人不可望其項背的。這在説明什麼,光明的另一面是孤獨和黑暗?人生來平等?還是提醒我們人類要相互尊重包容?每個人都不是一無是處的,在一個領域是人才,在另一個領域就是蠢才呢?

人是不能完全瞭解自己的動物,註定了每個人的一生都要染上些疑惑,最終也許只能像nash那樣,學着和他們和平共處,學着妥協才行。人無法完全瞭解自己,就更談不上去完全瞭解別人了。

第4篇

“精神分裂症”是在三院心理科預見習的時候開始接觸到的,當時科室的病人以精神分裂症為主。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狀為“思維障礙”大致有思維速度障礙、思維形式障礙、思維資料障礙等。病人還可出現幻覺,主要有幻聽、幻視、幻觸。對這些病人的治療,醫院以藥物為主,精神性的藥物副作用很大,科室裏大部分病人精神萎靡,處於半睡半醒狀態。由於精神分裂症目前臨牀上還查不出具體原因,醫生的藥大多是對症治療,具體什麼才是“恢復”沒有統一的標準,如果病人在醫院這段時刻沒有再出現一些病狀,醫生就會思考病人出院,大多數精神分裂症患者需終生服藥。

電影中主角約翰·納什正是這種狀況,在大學時開始出現幻覺,幻覺便伴隨其一生。約翰·納什是一個簡單的人,除了感情這種生物本能,世界的物慾於他來説根本就不存在,他要的是數學,堅定的堅信數學能夠解決一切問題,正如他在電影中的一句話“我是解決問題的高手”,我想一個簡單並且一生執着於一件事的人,一個敢於捨棄其它堅持自我的人,一個坦然自若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是幸福的,每一天都充實的去追求,每一天都活在對問題的解決中何樂而不為呢!可我們世界是怎樣了,如果我們身邊真的出現類似這樣的人,帶來的肯定不是我們的尊敬,更多的是一種排斥、嘲笑,影片中尼爾森、班德、韓森,開始時對約翰的半開玩笑式的調戲,多少都有一點故意的性質在裏面,但是約翰是簡單的,簡單到能夠對這些嘲笑置之不理,依然我行我素,因此他是幸福的,並最終用自己的實力説話,告訴了全世界“我”的存在不是一種另類,人務必活得真實。

影片中,約翰的妻子從在州長家為約翰西裝袋子裝上手絹的那一刻起就一向令我感動。她是堅強的,在約翰精神分裂症被被醫生告知後,她沒有像大多數女生一樣崩潰,而是忍着疼痛去調查丈夫的病況,在約翰的兩個助手阻止她進入惠樂實驗室時,她給了其中一個助手一個耳光,快而狠,我想沒有人會去指責她的耳光,我們更多的是被這個女生堅強所感動;她是善良的,深愛着約翰,自始至終她都沒有離開約翰,在約翰服藥的那段時刻裏她忍着所有的痛悉心照顧約翰和孩子,在約翰停止服藥後,她送走了孩子,應對着約翰隨時都可能對自己造成危害的狀況,她還是毅然而然的選取了留下。

影片中,有一個前後照應的地方。學生時的約翰由於沒有發表論文,而不得不去央求老師給他一個進入惠樂實驗室的機會,可老師拒接了他,他和老師的糾纏的一段最後以他們兩個一齊看茶廳裏一個年邁的教授正在理解周圍人贈送鋼筆而結束,當時的約翰是不得志的,是抑鬱寡歡的,而幾十年後的一天茶廳的主角換成了約翰,他在理解周圍人贈送鋼筆。幾十年對數學執着追求,對生命的温存,使約翰的生命得以昇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qitawenan/6qklm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