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長恨歌讀後感6篇 長恨歌: 愛恨情仇的永恆主題

長恨歌讀後感6篇 長恨歌: 愛恨情仇的永恆主題

《長恨歌》是一首以王昌齡和楊玉環的愛情悲劇為主線的長篇敍事詩,描繪了唐朝開元盛世的風貌,以及楊貴妃被貶的悲慘遭遇。通過詩歌中的細膩描寫,讀者可以感受到唐朝宮廷的壯闊和豐富多彩的文化。

長恨歌讀後感6篇 長恨歌: 愛恨情仇的永恆主題

第1篇

看了長恨歌的全部章節,感覺的出來作者是在讚美楊玉環和李隆基的真摯愛情,認為他們的愛情立場是平等的,不再是帝王和妃子的關係。以前我讀過很多歌頌他們愛情的文字,其中對他們愛情走向悲劇的原因多是歸於楊玉環單純不識政治被人利用。而這本書中除了以上原因之外,還將李隆基對楊家的恩寵解讀為其對楊的愛的表示,至於那些奸佞小人的結黨造勢就在他的意料之外了,不該怪他了。

更甚者,“他是‘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了,那又怎樣?若不是後來的安史之亂生靈塗炭,若不為天下蒼生計,誰也沒有資格來指責他的不是。這天下是他打下來的……浩浩江山,誰及得上臨淄王李隆基的功勛?”不知道言下之意是不是説安史不懂情趣打斷了這一愛情佳話的續寫?言下之意是江山是他李隆基打下的,所以他的對錯別人沒資格指責?還提到了天下蒼生計,想當初濃情蜜意時怎麼沒騰個空想想自己的皇圖霸業,天下蒼生?

而且,“這種決裂是上天的旨意,不允許人彌補。”“命運伸出手來,把種子埋下,幽祕地笑着,等待開花結果的一天。”“命運伸出手來,我們無能為力。”似乎都極力認定他們的愛情悲劇更多的是天意弄人,命運使然,但真是這樣嗎?楊玉環一介女流或許真的不知,那作為帝王的李隆基也不懂嗎?倘若如此,我真的該懷疑他是不是那個開創開元盛世的李隆基了。

後來再從頭看一遍,才發現作者是拿他和白居易在作對比,女人眾多的白居易自是比不上李隆基的“專寵一人”了,正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倒是我提得太高了。那就暫且不提他的對錯了。

一直以來,當國家因帝王沉溺女色而衰亡時,評政者總是歸罪於“紅顏禍水”,這當然是不公平的,畢竟治理國家的是男人,沒道理要個女人來幫你揣摩利弊,真要那樣男人肯定又要擔心是不是又出來個武則天奪權了。

但是作為帝王,在擁有江山的時候去談愛情,也許應該先權衡一下自己能否有兩全的本事,否則就只能“賠了夫人又折兵”,如李隆基失了美人,國家也由盛而衰。

記得在網上看小説時,有一個由4個不同作家寫的帝王愛情繫列的言情小説,在讀者討論區裏很多人都説其中結局寫帝王放棄皇位和愛人遠走的那本最好看最真實,甚至有讀者斷言帝王是不可能專愛一個女人的,那不現實。説的做皇帝的真那麼可憐似的,不靠與女人的聯姻就不能鞏固自己的皇位。當然也不能説一點都不對,畢竟江山美人一般都只能選擇其一,想要魚與熊掌兼得那是很需要些能力的。

楊玉環三千寵愛於一生,在君恩薄如紙的後宮,無疑她是幸運的。同樣的,她也更加地悲哀,作為她的三郎“最愛”的女人,到最後她心中的英雄卻未能保住她的生命,最終為了“天下蒼生”她成了犧牲品。“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就不知道她恨的是誰了。

應該説楊玉環的早死也是她的一大幸事,至少她不會知道美人遲暮後她的三郎會不會自己變了心。也許就是因為早逝,成為遺憾,因為最終結局的不可知,他們才最終成就為佳話吧。

自始至終。我都認為,李隆基與楊玉環也不過是君王與妃子的一樁韻事罷了。愛心與教育讀後感愛麗絲漫遊奇境記讀後感愛國書籍讀後感

長恨歌讀後感6篇 長恨歌: 愛恨情仇的永恆主題 第2張

第2篇

無意在書攤借到一本王安憶的《長恨歌》,為着一份好奇心,我花了兩天時刻一目十行的讀完了。從開初的漫不經心讀起,讀着,讀着,竟然迷了進去,再讀下去,開始夜不睡覺。為了看看故事的結尾,從書的中部起我就成了很為忠實的讀者。

原來小説也能夠寫成這樣。散文一樣的筆法,處處帶着作者的成見,一篇篇的相對獨立的主題,連綴到一齊,成了一部小説。時刻跨度是一個人的一生,三重的時代,半個多世紀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對獨立的成篇,隨着女主人公王王琦遙的人生經歷,漸漸的展現出來。立足地是上海,彷彿一個上海的繁華的舊夢。

處處看到了張愛玲的影子。流言、傳奇還有舊式的繁華而落寂的生活。每一處的景色都寫的帶着上海的特色,每一處的繁華都是一場最終要收尾的夢。

看完小説,我還是沒能明白,這部小説為何要叫《長恨歌》。正因它但是寫了一個人的一生罷了,但是展現了上海的三個時代罷了,它為何要叫《長恨歌》?

無論為何這樣叫法,我還是時時看到驚奇的語句,一絲小小的針刺,觸動神經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卻不知為何而歎。

整站讀完,我發現了一個不完滿的人生。或許,正因書中所有的人都沒有一個完滿的人生,因此就應長恨罷。不論是這個當年的選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個有權有勢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還是那個與她以前相識相遇並愛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還是那個處處都是有着面子的卻獨獨沒有情愛的嚴家師母;還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滿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與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樣?恩與義,情與愛,你要哪一樣?結髮夫妻多是恩與義,卻最少情與愛,能夠舉案齊眉、百頭到老,卻也會是路是路,橋是橋。妻子當然還是放在家中的,是為了面子的思考。情愛也還是要的,如果不是正因中國社會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會是合法的。

命運總是不由着自己主張的。弱小者,如王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來成全人生。對於一切的命運,只是堅忍的自衞,別無它法。以前繁華一夢,以為終身有靠,原來最後能夠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給她的幾塊金條。她守着那幾塊金條,守到了老,沒想到最後卻為它送了命。強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權有勢,呼風喚雨,名利場中刀山火海,欺瞞壓詐,睡不踏實,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張着別人的命運的人,也主張了王小姐的命運,結果還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運之手,主張着他的命運。書中安排飛機出事,他入土為安了。他的命運原來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張。留下的王小姐在風雨人生中漫度着時光。

命運也許根本就是命運,是誰也不能主張的。繁華後面原來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間的安排也不總是恰到好處的,總是錯着位,從開始就錯起,一向就只得這樣錯下去,錯到後面成了長恨了。

我不知道我讀懂這本書沒有,只是驚奇其中的一些句子,還有整站書讀完的悵然。寫的是上海,也現的是上海,因此還是有着生活的氣息,雖然作者寫得很繁華,但是其實讀到後面我只在為着書中的人物着急了。這件事,這樣安排就應多麼好啊,那件事,為何這樣發展。

漸漸地明白了長恨歌的意思。正因人生本就是這樣,並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它不是你安排,也不是我安排,因此,只會是錯着走,難道不是長恨嗎?好象除了歎氣,就只得長恨了。

第3篇

作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謂是一個成功者。他的現實主義的筆,寫出了多少個淒冷的場面,敲響了一次又一次警鐘。他的《長恨歌》,可謂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詩以喜劇開頭而轉成悲劇,雖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懲尤物”,卻成了一首愛情的頌歌。這首敍事詩的最成功處就是抒情,相當複雜的情節只用精煉的幾句就交代過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細緻地寫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的濃烈和貴妃死後雙方的思念之情。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裏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麼,為什麼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敍、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長恨歌》首先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説起,並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象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後面無窮無盡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製造者最後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許多人説《長恨歌》有諷喻意味,我想,這首詩的諷喻意味就在這裏。那麼,詩人又是如何表現“長恨”的呢?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詩人刻畫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由於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隨後,詩人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面反覆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並沒有停止在一個感情點上,而是隨着人物內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來開拓和推動情節的發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後,內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後,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於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詩至此,已經把“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藉助想象的彩翼,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環曲折,有起伏,有波瀾。這一轉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由於主觀願望和客觀現實不斷髮生矛盾、碰撞,詩歌把人物千迴百轉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為宛轉動人。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敍事詩,詩人在敍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採用了我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敍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復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徵性的景物、事物,通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藴蓄在內心深處的難達之情。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迴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覆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迴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迴旋上升,達到了高潮。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覆抒情,迴環往復,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藴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作為一首千古絕唱的敍事詩,《長恨歌》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來,許多人都肯定這首詩的特殊的藝術魅力。《長恨歌》在藝術上以什麼感染和誘惑着讀者呢?宛轉動人,纏綿悱惻,恐怕是它最大的藝術個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來的讀者,使他們受感染、被誘惑的力量。

第4篇

情感,是每一個人急需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從亙古就一直延伸至現在,基本上所有人就是因為情感而發生變化,好壞之間雜夾着情感,有的人深陷情感,無法澄清理性,或許下面提出的文章,會給我們一點啟示。

?長恨歌》出自白居易筆下,描寫着一段傳奇而又有着無限傷感的悲劇愛情,是一篇敍事詩歌,所謂這段“傳奇的愛情”的主人公不簡單,是當時的唐玄宗和四大美女楊貴妃。詩中前幾處就描寫到楊貴妃的美貌,最有名的一句就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言色”。只是笑,就如此多嬌。俗話説英雄難過美人關,有哪個男子不動心的?唐玄宗也不例外,立馬封楊玉環為“貴妃”,所以叫楊貴妃。從此以後,唐玄宗連工作也不做了,天天娛樂。朝廷日益昏庸,民不聊生,於是爆發出歷史聞名的——安史之亂。戰亂的鼓聲打破了宮廷的霓裳羽衣曲,皇帝不得不帶着楊貴妃和大臣潛逃,然而守護皇帝的將士執意要殺害楊貴妃,因為是這個貴妃害的國家不得安寧嘛,所以唐玄宗痛心把楊貴妃殺害。當楊貴妃嚥下最後一口氣時,南方的荔枝來了,(楊貴妃喜歡吃荔枝)留下了無限傷感……

從此唐玄宗想着楊貴妃,積鬱成疾,最終也落到一個孤苦伶仃的悲慘結局。從這裏,相信許多人已經有點同情這對特殊的情人了,這是一個悲劇的愛情,紅顏薄命啊!許多君王都是因為美人而把江山丟盡,何況唐玄宗,深陷於情感之中,無法自拔。更重要的是楊貴妃一下子享受盡人生的榮華富貴,人一旦享受如此高的待遇,換做是我,都不想丟開這些財寶啊!但正是這些財寶,才使得人性進一步迷茫,進一步貪婪,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我把人生的前端比喻成一個走在懸崖峭壁上的小路,人必定要經過這條小路,不斷進取的前進,把小路開闢成陽光大道。然而一路上必定險惡,有許多誘惑,一旦被誘惑,就像唐玄宗和楊貴妃,一下子跌入無窮的深淵,無法回到之前的道路,只能一點一點的被消逝,結局也是如此悲慘,遺臭千古。就説最近,現在許多人也是因為情感紛爭而犯罪,比如南平的國小生流血案件,和事件,許多都是處理不好情感的問題而導致,這首歌雖然是個悲劇,但我們要從悲劇中瞭解到它中間的內涵。

白居易如果只寫到這,這首詩就不可能名垂青史了。筆鋒一轉,於是虛構出一段楊貴妃死後更加悽美的故事:話説楊貴妃死後,唐玄宗日益消沉,找了一個道士,想把自己的哀思轉達給楊貴妃,沒想楊貴妃成為了仙子。一聽到是唐玄宗的使者,立刻熱淚盈眶,把自己的金釵交給道士轉交唐玄宗,以表舊情。人鬼情未了,兩個人是情深深雨濛濛啊!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就是愛的最高境界,是一種堅貞、執着的愛。現在社會有多少人能夠像唐玄宗和楊貴妃如此,能互相瞭解對方的心呢?有些人是為了某種利益而戀愛,也有的看到對方美貌而戀愛,這算是愛情嗎?這只是利益愛情。

愛,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然而這愛,也是情感,不能過度,過度等於溺愛,深陷於情感之中,我們便會找不到人生的“中”,要澄清我們的情感,澄清我們的人生,正確面對自己的情感,這是我們每個人應當記住的最為根本的道理!

再來,《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以月亮來表達自己對家人、對妻子、對親人的思念,相對白居易筆下轟轟烈烈的愛情,顯得更加温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思念家庭的情感,人到異鄉,晚上,在寧靜的河邊見到一輪皎潔的月亮,我們都會想念自己的家人,這也是一種愛,愛其實就在生活每一個角落,每一種愛都有它的特點,都有一個故事。

我們對情感,不能把它看得太重,無法自拔,而是要澄清自己的情感,比如唐玄宗,天天糾結在對楊貴妃的思念,導致整個人神魂顛倒,這個就可怕了。但我們也要有適當的情感,人沒有情感還是人嗎?但情感是要自然地抒發,適當的調節,比如《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融入自然的情感顯得更加和諧,而不是像唐玄宗不能自拔,對情感要有一個清明的理性和認識。

情感,就是如此,澄清我們的情感,也是人生要學的一件極為重大的事,我們不應當再響起第二首《長恨歌》。愛、情感,正如《長恨歌》的最後一句一樣——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第5篇

“對面盆裏的夾竹桃開花了,花草的又一季枯榮拉開了序幕。”

當我看到《長恨歌》這最後一句話時,已是光明與黑暗交替的間歇——凌晨兩點。因為她的小説寫的很細,需要耐心地看,所以我熄燈沉入了黑暗後,唯一的需要就是入睡,抑或再做點美夢是最好不過。

生得親切如鄰家女孩、性格內斂從不張揚的16歲中學生王琦瑤自己也想不到在上海小姐競選中會得第三名,人稱三小姐,一時間成了上海淑媛的代表。但從此後王琦瑤如純潔白紙的人生便灑上了濃彩重墨。先是被政界名人李主任養住進了艾麗絲公寓,她深愛着李主任,但幾年後因戰亂,李主任飛機失事。解放後王琦瑤一直做護士替人打針靠自己的微薄收入低調地生活着,三十歲時遇到了康明遜,明知不能結合,王琦瑤還是不顧一切地為她生了孩子成了單身母親,之後又遇到了一如既往地愛她的程先生,程先生對她照顧入微,但始終沒有邁出那個檻,六六年,程先生因迫害自殺,王琦瑤的最可靠的底線也失去了。女兒長大成人後,五十五歲的王琦瑤風姿猶存,很多懷舊的年輕男子與她很投緣。這時候她竟與女兒差不多歲數的老克臘發生了畸形戀。但是這遲來的愛情已經來得太晚了,王琦瑤的時間也不多了。終於有一天,王琦瑤被到她家裏偷金條的小偷掐死,草草結束了她悲慘的一生。

這四十年當中,與同學蔣莉麗、與長她十歲的嚴家師母、與小她三十歲的女兒薇薇、與薇薇的同學張永紅等四個女性在不同的時間爭風頭。王琦瑤以她特有的矜持、忍讓而又不失體面的以退為美的方法,悄然勝出所有的身邊的女人,包括年長她的、與之同齡的和比她小一輩的。

同樣是上海作家,有人將王安憶與池莉作比較,指責她寫得過於消極。如果按作者的年紀來比這似乎是可以的,但是王琦瑤與林珠是兩個不同年代的人,前後相差四五十年,這怎麼可比呢?我看將王安憶與張愛玲比應該相配些。雖然兩位作者的是屬於不同年代的人,但所寫的都是跨越三四十年的事。女人走過了這三四十年的大半輩子,從年輕嬌美到年老色衰,從滿懷忡憬到希望破滅,怎麼能不消極?不同的是王琦瑤這四十年,性情一點沒變,一樣的追求一樣的希望,一樣的恰如其分地守着她那退到盡頭而悄然勝出的法則。而金鎖這三十年,是一點點被磨滅被扭曲的。所以要説刻薄消極,張愛玲則有過之而無不及。而王安憶筆下的的王琦瑤一直是積極努力地生活着的,只是將命運弄人,不悲涼又能如何?也許舊上海的故事,總是在悲涼悽美之中才更真實些吧。

王琦瑤的一生,不管世俗如何評價,總是愛她所愛的,只要有愛就會花十二分的力去愛。雖然日子很艱難但她還是會很自立地生活着,到死,她都沒動過李主任留給她的一盒金條。

可是作者卻給了這麼個有心思、懂生活的細緻的女人一個如此悲涼的人生。一直努力地生活着,盼望着,但是她的感情總是不能善始善終。也許是王琦瑤命薄福淺,無福消受這福份吧。

第6篇

翻完王安憶的小説《長恨歌》,有種自己跟着書中的女主人公王琦瑤活了一輩子的感覺,如果不是校園裏操場上嘈雜的聲音告訴我,這是在現實裏、在我自己的生活裏,我也許真的會以為自己被長腳掐死在黑夜裏。就這樣,又翻開了《長恨歌》……

那時王琦瑤才十幾歲,還是女高的學生,單純、善良、美麗,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到電影棚裏試鏡進而結識攝影師彭先生,彭先生給王琦瑤拍的照片滬上淑媛讓王在上海的小圈子裏火了一把。他對王琦瑤的好感與日俱增,推薦她參加上海小姐的選拔,王琦瑤成功當選三小姐,彭先生怎樣都沒想到,正是這三小姐的稱號,讓她與他的距離越來越遠。王琦瑤被李主任包養了,在愛麗絲,王琦瑤是拿自己的全身心愛他,只要能見上他一面,能陪陪她,就能讓她像孩子一樣興奮。他給了她一個西班牙雕花盒子,裏面裝着金條,也許一切早有預兆。李主任死了,他死後,她的生活就像身體失去了骨頭,只剩下血肉,酥酥軟軟的。在這期間,程先生一向在尋找等待王琦瑤……

王琦瑤跟隨外婆到蘇州老家散心,鄉間的山水是一副良好的滋補藥,她漸漸對生活有了信心。王琦瑤於蘇州,就像一朵盛開的牡丹一不留意來到了油菜花園,是樸素中的亮點。老家的阿二是一個單純的讀書人,他愛她,她愛憐他,他為了她到上海打拼,她想,到了她該會上海的時候了。畢竟,她是屬於大上海的女生。從此,他在她的生命裏再也沒有了痕跡。阿二是王琦瑤生命中一個匆匆的過客,相遇的一瞬間,給她送去了一縷陽光,帶來了温暖。阿二,是她生命中的插曲,飄過後,便只能是錯過。

回到上海,王琦瑤在平安裏衚衕開了診所,結識了嚴師母和毛毛孃舅。在不停地聚會、吃飯、聊天中,王琦瑤愛上了康明遜也就是毛毛孃舅,他們發生了關聯,王琦瑤懷孕了。迫於家庭壓力,他離開了她,她本想打掉孩子,但在去醫院的路上,她把孩子留了下來。似乎是個自己留下一件財產似的,康明遜走了,她就什麼都沒有了,唯一剩下的,就是這孩子。

那幾年的上海,經濟蕭條,排隊買米時,她偶遇了程先生,記憶雖被時光風化,但還留下斑駁的殘角;面龐雖被時刻沖刷,卻還依舊有那年的風韻。他們相視一笑,為了她,程先生一向未娶。此後的每一天,程先生都來王琦瑤家裏精打細算些柴米油鹽的小事情,宛然一對恩愛的夫妻。只是程先生從沒有在她家留宿過,照顧好她睡覺之後即使再晚也要會自己的家。誰不想就這樣一向簡簡單單下去,就這樣,守着一份小幸福,度過餘下的幾十年。但是,孩子的滿月酒上,康明遜被邀請來了,程先生看出了端倪,應對自己心愛的女生,他沒有辦法這樣騙自己繼續下去,他選取了離開……

孩子薇薇逐漸長大,薇薇沒有王琦瑤的姿色、氣質,是沒有打磨過的毛糙的玉石。女兒的成長並沒有讓王琦瑤簡單下來,反而更多了些麻煩。她要打扮、要時尚,卻又不聽信王琦瑤的指點,對母親,是帶着些嫉妒的。女兒的朋友張永紅倒是天生懂得時尚的精髓,且和王琦瑤是一致的。薇薇嫁人出國後,張永紅倒經常來陪她。

這時的王琦瑤已經50多歲了,雖然打扮的大方得體、顯得你年輕,但年齡畢竟是經歷過年齡的人,身體上怎樣會不帶有年齡的痕跡呢!她結識了20多歲的老克蠟。在感情來臨時,她逃避,她不敢承認。克服了種種心理障礙之後,愛過了一段時刻之後,她應對的竟是老克蠟的拋棄,理由是她不再年輕了。她試過挽留,也註定只能是徒勞。張永紅的男朋友長腳得知王琦瑤有金條,行竊不成,把她掐死在黑夜裏。生命條令的最後一瞬間,她想到40年前在片場看到的情景,彷彿是此刻的自己……

王琦瑤死了,她的死是個杯具,她的40年生,也是個杯具。我常常想,如果王琦瑤沒有到片場試戲、如果她沒有參加上海小姐的選拔、如果他沒有認識李主任……是不是後面的一切杯具都不會發生了呢?他會和程先生相愛、戀愛、結婚,然後過着一個平凡女生的生活。但是沒有這麼多如果,王琦瑤還是王琦瑤,杯具就是杯具。書中王琦瑤曾想:她這輩子,要説做夫妻,也就是和李主任了,雖然不是光明正大,倒也是實打實的。她的一輩子,身邊停留過很多男生,卻沒有一個是陪她走到最後的。她不斷地愛,得到的確實不斷地傷害,當一個個人都離她遠去,剩下遍體鱗傷的自己,在孤獨中死去。

看完了《長恨歌》,我也像活了一個世紀那麼久,令我感慨的不僅僅僅是主人公王琦瑤的一生,還有王安憶對王琦瑤各個階段生活狀態、心裏的描述,以及同時代周圍人的描述,無論是王琦瑤的哪個年代,還是那個年代的人,王安憶都將人物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讓人有如臨其境之感。能夠説,這本書是一個女生蕩蕩起伏的一生,也是上海那個年代生活的逼真記錄。

?長恨歌》,一個寫進女生心坎裏的小説,一個微小女生的情感生命,一個時代的記憶變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qitawenan/6qkzj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