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風的家讀後感總結8篇

風的家讀後感總結8篇

寫讀後感可以培養我們對文學作品的敏感度,使我們更加關注細節和細微之處,通過讀後感,我們可以對不同作者的作品進行比較和對比,瞭解他們的不同創作風格,,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風的家讀後感總結8篇,感謝您的參閲。

風的家讀後感總結8篇

風的家讀後感總結篇1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與列夫·托爾斯泰並峙的俄羅斯文學雙峯之一。魯迅曾説他既敬佩又愛的作家一是但丁,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爾斯泰出走,在阿斯塔火車站的站長房中逝世時只帶着兩本書,一本是蒙田的《隨筆集》,一本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在德國哲學巨擘海德格爾早年大學的閲讀書單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也赫然在目。毋庸置疑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深深影響的這幾位先賢也深深地影響着全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

作為法律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豐厚的文學遺產中,最會關注的應該是《罪與罰》。筆者最初看到這部著作的名稱,是在國中閲讀《中文自修》雜誌的時候,當時的感覺是作者的名字夠古怪(因為此前還未曾接觸過俄羅斯姓氏),書名卻呈現出幾何式的對稱。認真閲讀這部著作,卻是在工作十五年後。

罪與罰,與其説是一種幾何式的對稱結構,不如説是一種戲劇式的推進。本來,人生如戲。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是一位廢除俄羅斯農奴制度的擁護者,一位接受過西方正式科學訓練、深受西方文化薰陶的自有知識分子,也深受沙皇專制的迫害。但他的父親被農奴殺死後,他就成了沙皇、東正教的虔誠信徒,一位泛斯拉夫主義者,但同時他又是一位博愛主義者。雙重的性格氣質讓他的著作,包括《罪與罰》在內,具有更多的對抗性和戲劇性。

風的家讀後感總結篇2

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一個弱點可以毀滅人的一生,而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古語有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那麼,以好書為鏡,不就可以改變人的一生了嗎?讀了《人性的弱點》一書,令我印象最深的內容是與人相處的技巧。

在書中,卡耐基為我們提供了應對人性的各種弱點、如何與他人相處的種種技巧。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一句句富含哲理的話語,把事例和道理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我們營造温馨和諧的人際關係提供了詳細的訣竅。

通過這本書,我們能不斷加深對卡耐基關於人際關係的瞭解,從而能夠找出適合我們自己的交往方法,探索出屬於自己的人際交往之路。和諧的人際關係是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學習各種與人交往的技巧的行動就變得十分重要。這就需要我們充分了解人際交往的弱點,反思自己,從而真誠地關懷別人、學會傾聽,主動有意識地融入工作和生活,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各種與人相處的技巧。現實生活中,與人相處和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正確面對和處理人際交往關係,為自己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我相信,《人性的弱點》這本書能夠照出我們自身的弱點,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戰勝自己的弱點。瞭解自己、相信自己,開發自身的潛能,期待我們能認識自己的人性弱點,找出解決的方法,從中獲取更多的正能量。

風的家讀後感總結篇3

説到世界文學名著,就不得不提到列夫·托爾斯泰,説到托爾斯泰,就不得不提到與他同一代時同在俄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説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不得不提到同學們開始變得昏昏欲睡的神情……

我想,我們長久以來由於被動讀書而造成的對“世界名著”的恐懼在某種程度上誤導了我們。塞萬提斯、狄更斯、司湯達、巴爾扎克……這些名字總讓我們感到難以仰望。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卻不一樣。著名作家格非在提到這部作品時説,即便把《罪與罰》和其它暢銷書放到一起,它也可以是一本毫不遜色的懸疑小説。如果我們排除如上所述的感情色彩和對俄國拗口人名的不習慣,重新審視這本小説,就會發現它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罪與罰》的情節佈置得十分緊湊,而且懸念設置十分到位。就以開頭來説,“七月初,天氣特別熱的時候,傍晚時分,有個年輕人走出他在c衚衕向二房東租來的那間斗室,來到街上,然後慢騰騰地,彷彿猶豫不決地往k橋那邊走去。時間,人物,然後就是事件,沒有大段的風景描述,也沒有寫這個“年輕人”的衣裝身着,只説他“彷彿猶豫不決”,也就是説,他有心事,是什麼心事呢?作者並不急於説破,慢慢開始傳達關於這個年輕人的各種信息,到了第三段才説,他決定要做一件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讓他想到都會感到恐懼的計劃,是什麼計劃呢?作者又打住了,只是説他去抵押東西之事。吊足了我們的胃口之後,作者轉向敍述他遇到醉漢和家信,導出另外兩條重要的線索。直到我們的耐性消磨待盡,作者終於説,他是要去殺人!於是我們馬上打起精神來,想要看看一個品行並不算差的大學生(即主角拉斯科爾尼科夫)怎麼去殺人、能否成功……我們就是這樣一步步跟着作者的腳步走進小説裏,被情節本身所吸引住,從而讀完這樣一本“世界名著”。

當然,如果僅只是情節具有吸引力,那麼《罪與罰》也算不上偉大。《罪與罰》所表現的對於小説中人物行為的評價是前所未有的,他對人物的評價是:沒有評價。對於主角拉斯科爾尼科夫,作者同時把可憐、正義、兇殘、軟弱各種性格集中到了他的身上,而且從始至終沒有對他是正是邪作出論斷。這與我們通常所看充滿了正義與邪惡對抗的小説是不一樣的,與諷刺小説是不一樣的,與頌揚小説也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對生活稍微思考,就會發現它的真實面目就是如此,我們幾乎不可能對身邊的任一個人物作出其是正是邪的判斷(如果你足夠公正的話),也就是説,這樣一部小説不再是對我們進行教化,而是反應出我們生活最真實的狀態,然後帶着我們一起去思考,生活中的某些事情,究竟是對是錯,是好是壞。最終我們會發現,生活中的事總是複雜萬分,難言是非。意識到了這點,也就意味着我們的成長。

?罪與罰》情節佈置的平易近人讓我們感切親切,帶給我們思想上的精進又讓我們仰首。我們發現這是一部“可以仰望”的世界名著。讀完了這本書,你定會大聲感歎,原來世界名著也可以這麼精彩!

風的家讀後感總結篇4

有一位學者曾説過:“沈從文的《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説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

假期我在老師的推薦下,走入《邊城》,走入一副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但書中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讓我感覺到美麗中夾雜着淡淡的憂愁。

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在湘水旁的妙齡姑娘翠翠在一次賽龍舟比賽中,和爺爺失散,等到天黑也沒見到爺爺來。等啊等,等到了一位年輕的小夥子——儺送,是他讓人送翠翠回家。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翠翠,卻因為弟弟喜歡翠翠而果斷放棄了。從而離開這兒,去出海,卻在途中不幸身亡。儺送聽説了這回事,也離開了,去外地打拼。在以後的漫長時光裏,她幫渡船者擺着渡船,等着一個小夥子回來。他可能永遠不回來了,可能“明天”就回來……

文末,那座在暴風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來了,雖然那場暴風雨中逝去的`很多東西已經回不來了,但風雨過後,活着的人還是要繼續生活的。

這美麗的愛情故事,卻顯露出一種淒涼,憂愁。三個有愛的人一直愛着,卻又一直錯過,但生活還要繼續……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人生只有一次,我們應該活出最美好的自己,為自己的生活譜出一曲最動聽的樂曲,莫讓美麗總憂愁!

霍金,一名我們耳熟聞詳的科學家,但他年輕時就患有絕症,卻依舊堅持學習。雖然他行動不便,但是他的黑洞蒸發理論和量子宇宙論不僅在自然科學界引發了巨大反響,也對哲學和宗教也有深遠影響。他不能説話,不能直立行走,但他不放棄學習,不自暴自棄,最終有了巨大成就。我們也是一樣,不能因為一些小困難而輕易放棄,輕易被打到。人是要一直向前走的,不能因為一些自身原因而停止自己的腳步。時間不等人,生活,也不等人。

像貝多芬,他雖耳朵失聰,但也創造出了《命運交響曲》《第九交響曲》等動人心魄的樂曲。

他們的自身雖有缺陷,但他們的生活因此而變得美麗,他們為了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全世界都為他們感到快樂。這為他們的人生添上了一筆濃濃的色彩。

但也有些人,因為對生活充滿了失望和厭倦而放棄奮鬥,自暴自棄。從而浪費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等到老了再回首,卻發現自己一生碌碌無為,一事無成。只會後悔,後悔自己為何不把握好時間,讓自己在老去的時候,不會留有一絲遺憾……

對於我們中學生而言,我們不能像《邊城》中的三人一直“錯過”,我們應節約時間,努力學習,活出最精彩的自己。不要讓自己留有遺憾,浪費時間,到最後才會追悔。所以,我們要好好地生活,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美麗,變得快樂……

美麗,總是讓人憂愁;但有一種美麗,也令人感到快樂……

風的家讀後感總結篇5

?人性的弱點》這本書是卡耐基思想與事業的精髓,是最成功的勵志經典,書共分為七篇,從七個方面講述了人性的弱點,雖然寫得並不是很深奧的,寫的都是平常的小事,但書中又嵌入了卡耐基的藝術靈魂。世界並不會正因失去卡耐基而停止轉動,卻正因有了他而轉得更好。卡耐基先生以他對人性的洞見,利用超多普通人不斷髮奮取得成功的故事,透過他的演講和書,喚起無數陷入迷惘者的鬥志,激勵着我們後人不斷取得輝煌的成功。

在書中,卡耐基談到了我們在生活、工作中要學會真誠的讚賞他人。例如我們生活中應對朋友時,就應學會寬容,尤其是當應對朋友的過失時,要存有一顆包容的心,正如卡耐基所説的:“批評不但不會改變事實,反而會招致憤恨。”留意地處理所謂的“批評”。這就是與朋友相處的基本準則之一,但是,在平時應對朋友時,該學會如何真誠地讚賞朋友,每個人都渴望被肯定,被讚賞,當朋友取得成功時,給予最真誠地讚賞,那是很令人感動的。

“在你每一天的生活之旅中,別忘了為人間留下一點讚美的温馨,這一點小火花會燃燒起友誼的火焰。”卡耐基的這番話真的是直入人心。而在工作中,我們也要時刻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要不斷地提高和充實自己。

卡耐基先生的智慧無疑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認知的大門,這不僅僅僅是對生活哲理的闡述,更是對人性的細細剖析。認清人性的弱點,正視人性的弱點,我們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

風的家讀後感總結篇6

如果人類可以分為兩種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而人也確實可以分為兩類:輕易跨過良心的人,和跨不過良心的人。把這一點和前面那種分法結合起來,無疑還可以這樣劃分:平凡的跨過良心的人,平凡的跨不過良心的人。不平凡的跨過良心的人,不平凡的跨不過良心的人。

這後兩者不平凡的人中,前者的代表是拿破崙,後者的代表,恐怕唯有聖經中傳説中的耶穌。

而這前二者平凡的人,幾乎就是這本書的主題。拉斯科利尼科夫和索尼婭,無疑都是前者,平凡卻跨不過良心。

而斯維德里蓋洛夫和盧任無疑是後者。拉斯科利尼科夫殺了人,始終沒有跨過自己的障礙。而斯維德里蓋洛夫和盧任,他們沒有殺人,卻跨過去了(瑪爾法彼特羅芙娜的死亡是有疑點的,姑且認為這不是斯維德里蓋洛夫乾的。)無論在盧任的那套利己主義觀點,和斯維德里蓋洛夫對道德的毫不在乎,都明確顯示出這一點。即便在如今這個世界上,良心也是很容易被踏得粉碎,小到在微博上肆意攻擊他人,大到各種不法案件,他們無以在不同程度上把這件東西踏在腳下。

而拉斯科利尼科夫和索尼婭,顯然是不同與以上二者的人。拉斯科利尼科夫雖然好似非常堅持他那人類分類法的觀點,實際上,他的潛意識無時無刻不在對他進行拷問,他認為自己是罪惡的,不配被人關心,不配被人接納,唯有孤零零的活在狹小的空間。至於索尼婭,她是絕對不會有逾越之心,也更不會進行這樣的事情。我見有評論説索尼婭是天使,這個評論挺恰當。

同時,我從此書中,似乎嗅到了一絲逃避的氣息,就如同托爾斯泰的復活一樣,以宗教來逃避無奈的現實。正如拉斯科利尼科夫説的,索尼婭無論如何信任上帝,她的貧苦境況依舊無法改變。啊,即使是斯維德里蓋洛夫的那所謂的善行,又算什麼呢(何況他還有目的)?

即便他幫助了一個索尼婭,那又如何,或者這是否正可以説是小説塑造的幻景呢。而在復活中,涅赫柳多夫在監獄中給犯人念福音書的時候,唸到這著名的一句話:如果有人打你的左臉,那你把右臉也送給他打,此時有犯人嘻嘻哈哈反駁:有人打你左臉,你把右臉給他打,然後你被打得稀爛。這一反駁至今令我毛骨悚然。從二者也可以看出,宗教是如何被現實殘酷的蹂躪,宗教只是美好的願景,也只是作家逃避的一種手段。這兩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不約而同地揭露了肆意跨過良心的社會,遺憾的是,卻無任何解決之道。當然了,也不可能要求作家去解決。

風的家讀後感總結篇7

回到生命本質,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細審視,其實都有屬於自己的祕密與夢想。但事實是,我們一再地為生存忙碌時,我們就會對尋找和堅持棄權。

?安妮日記》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裏的人的生活實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戰爭境況對納粹來説越來越緊迫,同時,他們對猶太人的大肆屠殺也在不斷加劇。安妮·弗蘭克隨着家人躲藏到父親公司的頂樓上,同時還有父親的朋友萬達安一家,隨後又來了一位猶太醫生。1942年7月,安妮剛剛過完13歲生日,他們就開始了躲藏生活,8個人在密室裏生活了25個月之久。白天他們不能説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包括嚴禁上廁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們只能依靠父親公司的同事供給食品生活用品,和獲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長的25個月裏,安妮用她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下頂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父母的關係、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對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為突然處於狹小的空間,突然面對每天被發現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8個個性不一的人,對於繼續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現,人在困境下的真實的表現。這種真實本身所傳達出的信息與意義就能讓所有人感受到一種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終被發現被逮捕送往納粹集中營。

一般人總是將《安妮日記》與控訴納粹的暴行或是一個小女孩的成長聯繫起來,但是不僅僅如此,在密室中發生的一切,“正當惡劣的環境像山一樣壓在人們頭上的時候,我們看到,特別是成年人,是立刻調整自己的行為,想方設法順應環境,還是在這種調整中以環境壓力作為放棄理想與原則的藉口?”就像萬達安先生在和平時期還能幫助初到荷蘭的弗蘭克先生,為什麼在這種絕境下卻表現出極端的自私去偷孩子們的食物?這也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而13歲的安妮呢?面對死亡的陰影,她的心靈一直是平和與真摯的。安妮説:“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閲讀《安妮日記》時,在大的戰爭背景下,我們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温暖人心的東西。有一種歡快温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是安妮帶給周圍的每一個人的。她説:“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面,感覺到陽光照在你的面頰上,擁抱着一個可愛的男孩,有什麼比這更愉快嗎?”

風的家讀後感總結篇8

喜歡季羨林的散文,尤其喜讀《清塘荷韻》。

季先生以往反覆説:“我寫東西有一條金科玉律:凡是沒有真正使我感動的事物,我決不下筆去寫。”清塘荷韻正是季先生感動的事物,繼而又經過季先生的文章把我們感動了。季先生的《清塘荷韻》看似隨筆流出,實則寫出了作者對荷花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在人生低谷時對生活依然堅持的樂觀態度

文章開頭出現了一幅美麗的畫面:樓前有清塘數畝。初有荷花,數年後,池塘裏卻變得“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再也不見什麼荷花了。有無之間,均很美麗。無卻留有遺憾。

之後作者寫了池塘與荷花的絕配,中國人的愛荷。很自然的,湖北洪湖的幾顆敲破的蓮子被作者投入池塘中。“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變成了作者的期望。溜溜盼了三年,池塘裏總算浮動了孤零零的五六個葉片。雖有期望,令人灰心。真正的奇蹟出此刻第四年上。從荷葉的長出,到荷花的怒放,到“季荷”的得名,到每一天至少有幾次徘徊在塘邊,坐在石頭上,靜靜地吮吸荷花和荷葉的清香,到賞荷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只看到荷花綠肥、紅肥,到風乍起時“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到粗略估計荷花的將近一千多朵的朵數,都充分寫出了作者的愛荷之情。

文章最終,天氣變寒,荷花在不遠的將來,會變成殘荷,甚至連殘荷也將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作者祝福荷花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夢。“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作者的結尾段很美:我為我的“季荷”祝福。

人如其文。季先生的荷花寫得很美,季先生的人品也像荷花一樣,清香四溢,源遠流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xinde/42vel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