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藥學史讀後感5篇

藥學史讀後感5篇

撰寫一篇讀後感幫助加深人們對名著思想的瞭解,優秀的書籍提升一個人的思想載體,看完書之後記得寫好讀後感哦,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藥學史讀後感5篇,感謝您的參閲。

藥學史讀後感5篇

藥學史讀後感篇1

人類是一種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飯飽後,面對世界的眾多不可知的事物,人類往往充滿了求知慾和好奇心。在其驅使之下,人類一方面通過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面通過理性的思考推理,來嘗試着解答這些問題和解釋一些現象。這樣,一部分解答成為了確知的知識,即科學;另一部分由於時代的侷限,不能給出確定的答案,但由於人類對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懼的一面,產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這些問題的東西,即神學。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着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物:一種是傳統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徵。

羅素説;哲學是訴之於理性而不是權威(這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別在於羅素訴之於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有了它,才能讓我徹底放下顧忌而去研究哲學,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説,我的這種心靈安慰也是建立在對羅素的權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學上的。

哲學是研究人類思辯的心靈所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我所最為重視的,是人為什麼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論那些傢伙所認為的機械式的解釋,而是目的論的解釋。即當這個問題具體到某個人時,就成了“你為什麼活着?”。

當我懂事後,當我懂事後親身面對了死亡後,在面對死亡後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後,我就開始不斷的在內心中問着這個問題,失去外公的痛不斷的刺激着我,讓我聯想到幾十年後我父母的死和最後我的死,我是如此膽小,以致我一想到這個問題便無法安穩入睡。

首先給我答案的是物理學,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滅,當這個理論擴大到整個宇宙時,即整個宇宙都有滅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類,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麼好抱怨的呢?但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類也是要滅亡的,甚至整個宇宙都是會歸於零的,那麼我們現在所謂的奮鬥除了養活自己,苟且偷生外,還有什麼價值?當然這也是人類期望永恆的一種思想,如果連飯都吃不飽,當然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天體物理給了我一個類似神祕主義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廣袤,有着太多人類所稱之為科學的東西,它是如此的寂寞,億萬年來是如此的安靜(我用了好久時間才適應用“它”來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麼來理解它,來認可它的存在,而人類作為一種智慧生物,承擔起了這個責任。人類根本的責任,是發展科學,是儘可能的去了解這個宇宙的根本。

在這個基礎上,我才展開其他的思考。

為了發展科技,在現今的情況來看,只有保持經濟的穩定發展才行。這樣,我的思想難免的流於世俗了。

藥學史讀後感篇2

生命科學史是一部思想史,它揭示了人類思考和解決生物學問題的思想歷程。科學史創始人喬治薩頓説的好——“科學史是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之間的橋樑,它能夠幫助學生獲得自然科學的整體形象、人性的形象,從而全面的理解科學、理解科學與人文的關係”。生命科學的研究歷程對生物課堂教學有很大的教育價值,上海市二期課改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生命科學史中藴涵的教育價值對實現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對引導教師的教學方式、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有很積極的現實意義。

1.靈活運用科學史,滲透民族經精神教育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先進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許多方面是落後的。但是,研讀科學史,能夠找到很多證據表明我們的科學家在許多可比的方面曾經領先於世界,把這些內容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重點突破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例如,中國古代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一書,總結了人工選擇、雜交的科學原理;明代學者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既是一本醫學書、也是一本生物學鉅著等;現代的例子有1965年,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質;中國科學家在人類基因組計劃中的貢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巨大貢獻等等。

當然,學科滲透“兩綱”還是要注意無縫銜接。例如,高二生命科學中有“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的內容,教師在上到這一內容時,正好是11月20日,就增加了一個教學內容“歷史上的今天”——介紹了1981年11月20日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成就,民族精神的滲透做到了“落雪無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探究“科學史”,培養學生的生命科學素養

?上海市中學生命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生命科學素養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學生通過生命科學課程的學習,在今後的個人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應該具備的對生命科學信息的認識與理解、表達與交流、應用與實施、預測與判斷、探究與創新的能力,基本養成科學健康的行為習慣與生活態度,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觀念、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進化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科學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學習生物科學史能使學生沿着科學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研究的方法,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的精神,這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很有意義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部分重複科學家當時的研究歷程,例如,高一生命科學教材中有“細胞膜”的內容,細胞膜的化學成分是蛋白質和磷脂,教師在教學中介紹了一系列的科學家當年的研究過程,讓學生去探究,學生很自然就得出結論,知道了細胞膜的化學成分、結構及其特點,這樣的處理比原本教師的“灌輸”,效果好了很多。

類似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如光合作用的研究歷史、破譯遺傳密碼的過程等,都可以作為探究的材料為課堂教學服務。

3.用科學史導入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的導入能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於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生命科學史以其真實性更有助於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理科學習的趣味性,幫助學生儘快掌握科學理論。例如,高二生命科學在講到“遺傳信息的轉錄與翻譯”時,教師出示了一張郵票,郵票以第6屆歐洲生物化學大會為背景,郵票的圖案是克里克整理的rna遺傳密碼錶,揭示了遺傳信息表達過程中信息的轉化;又如,講到“激素調節”,可以介紹加拿大醫生班廷發現胰島素的實驗過程;講到“條件反射”,介紹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實驗。這些導入都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科學史可以幫助培養學生的歷史感和批判精神

培根説:“讀史使人明智”。 現代只通過教科書來了解科學的中學生,往往以為科學的理論與生俱來的正確、是萬古不變的永恆真理,而從科學發展史上,科學理論的演變先是在黑暗中摸索,繼而漸漸地浮現出來的。

另外,科學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全面的科學形象和科學家形象,領悟科學精神和科學的人文性,從而溝通文理,加深對科學本身的理解。在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都傳承獨立思考、追求自由的科學精神,傳播在人類生活中相當寶貴的協作、友愛、同情和寬容精神。科學史最有利於恢復這樣的科學家形象。

這樣的例子在《生命科學》教材中比比皆是,例如:近代遺傳學奠基人孟德爾是在修道院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豌豆雜交試驗,而他的偉大成果被埋沒了35年之久。教材中添加了有關孟德爾的照片、生平簡介及其研究經歷,這對學生更好地理解孟德爾的遺傳理論埋下了伏筆。又如,dna的雙螺旋結構是兩位年輕的科學家——美國生物學家沃watson和英國物理學家k發現的。這兩位年輕人並不是資深的生物學專家。他們從真正接觸dna結構的研究,到提出dna雙螺旋結構,只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他們默契配合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過程,作為科學家合作研究的典範,在科學界被傳為佳話。

總之,重視科學史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要用好科學史,讓科學史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讓課堂教學“活”起來,則需要教師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藥學史讀後感篇3

?西方哲學史》是英國哲學家羅素享譽世界的一部學術鉅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廣博的學識在全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

羅素有一句名言:“一種哲學要有價值,應該建立在一個寬大堅實的知識基礎上,這個知識基礎不單是關乎哲學的。”羅素本人就是這句名言的實踐者。他的哲學著作涉及學科之多,令人歎為觀止。評論家認為:“羅素的學識比他同時代的任何人都淵博……”懷特海形容羅素“是柏拉圖的一個對話的化身”。我想,學識淵博,視野開闊是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學史》中,作者從人類的第一個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着筆,向讀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紀以來,直到近代哲學的發展輪廓;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幾乎任何一個重要的哲學觀點我們都可以在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評述。在書中,作者對這些哲學觀點的評述清晰而明智,表現了一個學術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歎服。如評述柏拉圖關於閒暇產生智慧的表示質疑,對此,作者作了詳細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圖的這種思想與近代思想作比較,推出柏拉圖該種思想存在的明顯問題;然後作了一系列的假設,假設柏拉圖的思想或者説假想成立,經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後順理成章地得出結論:找出一羣“有智慧”的人來,把政府交託給他們,這仍然是一個不能解決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擁護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認真閲讀此書,我發現我收穫的不僅是對西方哲學史的瞭解,還有對羅素慎密的邏輯和極強的推理能力的學習。我覺得讀一本好書,我們的目的不要只侷限於瞭解書中所介紹的內容和情節,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達出來的積極向上的思想、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以及要學習作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學習,精於學習,在閲讀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着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物:一種是傳統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徵。

羅素説:哲學是訴之於理性而不是權威(這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別在於羅素訴之於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它教人理性,激勵人們無所無忌的去學習哲學,研究哲學。

藥學史讀後感篇4

由於時代侷限,20世紀的計算機等新科學的突破性進展在書中並沒有得以體現。本書也忽略了中國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沒有關注到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對於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根據部分學者的説法,本書在量子物理學等部分存有史料錯誤的問題,作者在書中還採取了輝格派的史學方法,比如對優生理論的過度宣揚,對柏拉圖理論的打壓等。

從整體來看,本書依舊是一本不錯的科學史著作。當時科學史的研究著作相對較少,因此作者可以參考借鑑的範例不多,在文章的敍述表達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這些不足的地方也可以作為對當代科學技術史研究者們的警示。

在細節的部分,作者採用的不是科普式的説明語言,而是相對嚴謹的學術敍述,因此本書的許多內容都比較難以讀懂,需要讀者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

由於筆者的理論知識有限,在閲讀時採取了泛讀的閲讀方式,無法深入瞭解其精髓,在此僅表達自己粗淺的認識。

1.科學的基本模式:觀察與思考

科學的基本模式應該是觀察與思考。

觀察是對自然界事物的挖掘、模仿與探索,這種方式源於人們探索世界的本能。人們從誕生時就在用雙眼探索世界,並且將這些觀察的結果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在《科學史》書中,醫學往往是各個文明古國最早發展起來的學科。這一學科就源自人們對於自然界的觀察,所以早期的醫學發展也脱離不開巫術。而物理學、生物學等學科最開始的發展也來自於對身邊事物的觀察。

這種方式還受到人們的慾望驅使,人們希望能夠直接改造世界,應用科學成果,所以早期的科學往往都是在人們所能夠觀察到的範圍內進行。這種思維模式也影響了宗教與哲學,並且形成了相應的思維模式或者是行為模式,並且以這種模式“綁架”科學的發展。對於觀察到的事物的思考就是另一種模式,這種模式主要通過宗教與哲學進行發展,產生了“邏輯”上的“演繹法”的思想,也就是設定好實驗的前提,通過觀察等方式,使得結論與自己的預設相符合。

隨着科學事業的發展,科學在18世紀開始進入新模式,阿基米德式的實驗方式逐漸興起。而這種實驗方式也沒有離開觀察與思考這兩個基礎的模式,而是綜合考慮、使用不同的指導思想進行。

此時科學家的觀察點已經不僅僅侷限於眼前所見,而是深入到粒子的角度,開始了新維度的探索。

2.科學與宗教、哲學的關係

在作者看來,宗教、哲學與科學之間是一種糾纏、難以分清的關係。

在古代,科學依附於宗教、哲學之間,從事科研工作的很多都是哲學家,科學研究按照不同流派的哲學思想指導進行,比如亞里士多德就通過觀察等方式探索天文學、物理學等知識。因此早期的科學史是在哲學與宗教的庇護下開展工作的。在文藝復興時期,科學與宗教、哲學的關係逐漸疏離,興起的實驗方法與自然規律的探索甚至導致了機械論的產生,並影響了哲學的發展。19世紀以來的科學與宗教、哲學之間又是相互交錯的關係。

因此在本書的最後部分,作者認為我們應該以平和的心態看待科學與宗教的關係,具體的問題應該留給時間去解決。所以,作者對於科學與宗教、哲學抱着含糊的態度,以實用為直接目的對這些內容進行描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新實在論”的思維模式。

3.科學史的含義與意義

科學的含義很廣泛,它既可以指文藝復興以後與矇昧隔絕的態度,也可以指對自然的觀察與思考,此外,科學也專指近代的科學技術發展,讀後感與古代相對立。本書作者採用的是對於自然的觀察與思考的模式,這種定義下的科學避免不了與宗教、哲學產生糾葛,因此作者也特意用副標題點明它們在本書中的位置。這也表明了本書外史的書寫方式,即考慮到科學與社會要素等之間的相互關係,也是本書的精彩之處。瞭解了科學在本書中的定義,筆者再來討論一下科學史在本書中的定義。科學史是對科學史料的梳理與總結,從而起到幫助科學研究、摸索科學規律的作用。

科學史從字面上看,就是科學的歷史,因此它要符合科學的基本要求,更離不開史學的基本要求。所有的歷史都是對史料的重構,科學史也是。科學是難以用隻言片語寫好的,因此科學史一定會有所刪減,不同人的刪減結果表現了他們史觀的不同,更表明每個人不同的用意。比如本書中被部分人提到的“輝格派”手法,就是因為作者在對科學進行刪減時,存在過度個人化的傾向,並沒有做到相對客觀。

此外,科學史是對於科學的重構,科普也是對於科學的重構。科普的重構是要將科學與人文結合,使得科學的成果能夠儘可能被人們所接受;科學史的重構是要從科學的歷程中探索規律,總結經驗。

就本書來説,我認為它雖然是一本流行且受到科學家好評的一本書,但是在對於科學規律的挖掘上仍然存在着不足。作者:謝鵬鑫

藥學史讀後感篇5

20xx年我們浙江新課程全面實行。其中,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之一就是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問題。面對這樣的要求,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成為首要議程之一。只是在學習科學史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科學史很不瞭解,對我們中國的科學文明知之甚少,對物理學科的自然科學史和物理學史的發展很迷糊。更不必談科學史的思想,以及科學史對整個社會文明發展的積極作用了。

世界著名科學史家喬治薩頓所言,科學史是一門具有特殊研究對象的歷史科學,是唯一能確切反應出人類進步的歷史,是客觀真理髮現的歷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歷史,描述漫長而無止境的為思想自由,為思想免於暴力、專橫、錯誤和迷信而鬥爭的歷史。並且科學史既研究科學發展本身的邏輯規律,也研究科學發展與各種社會現象之間的互動關係。 我的體會是:

1、科學史教導我們在科學教學中注重科學史實和包含的深層精神。

物理教學中,要注重科學史的介紹,但不是簡單地羅列知識,而是將科學發現置身於當時的文化、政治、社會發展背景,介紹同時期哲學思想等相關學科的發展情況等。講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是受到蘋果落地的啟發諸如此類的故事,而隻字不提科學家科學發現的艱辛過程,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和科學的思維方式,會使學生誤解科學的發現是偶然的,是靠運氣的。又如,伽利略發現物體下落的快慢與物理本身的重量無關,不是通過比薩斜塔實驗得到的,而是提出與亞里士多德理論矛盾的邏輯思維和理想化的斜面實驗得到的,要注意歷史地真實性。所以教學中要好好地思考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史觀,注重事實和精神。

2、不必因為科技發展的負面影響來質疑科學史是人類進步史。

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科學史並非真正純粹的“人類進步史”。看古代天文學發展,被運用於巫術、人間禍福預測、宗教等。現代高科技如核武器、生化武器、病毒等給世界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化學藥品的製造造成環境的嚴重污染。一部人類科學史成了其它物種的毀滅史等等。但是,我不認為科學史不是純粹的進步史。首先,作為一門現代學科,科學史記載人類進步的遺產。其次,作為人類文明史的發展進步歷史,科學史是科學的歷史。人類發現一種科學現象或理論,最純粹的目的是解決當時的一些實際問題。如古代巫術,原始目的是治病。諾貝爾發明炸藥,是為了開發隧道等,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是邏輯實驗發展的頂峯表現,是對物理學大廈和天文學的締造。至於後來,炸藥被用於戰爭,相對論被用於核武器的研發,那是科學與人類政治的結合,該劃入人類社會學,不該質疑科學史的純粹進步性。核能源成為現代重要的能源,極大促進了人類的文明進程,這才屬於科學史。

3、要大力提倡學習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史。

中國古代科學史,記載了許多卓越的思想。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很遺憾,對自己祖先知之甚少。像科學史中的天文學,是祖先最傑出的成就之一。盤古開天地神話中,就包含了古人的宇宙觀,它與而今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有很多相似的思想。都認為天地之前,沒有時間、空間,宇宙都在不斷膨脹之中。漢代就形成了完整的蓋天説、渾天説、宣夜説宇宙理論。先秦就“精氣”説,漢代的“元氣”説,到宋代的“太虛既氣”説,道出樸素的物質起源。而氣、陰陽、五行構成了中國科學三大範式。所有這些,是我現在才接觸的知識,實在是自己的恥辱。可是,我們的近鄰日本,早將我們祖先的遺產很好地運用於各個方面,並不斷地普及。像很多日本動畫片,包含了很多中國古人的優秀思想,如中國四象——東之青龍,南之朱雀,西之白虎,北之玄武;陰陽八卦與節氣、五行方陣、太虛空等等。越是深入,我越是羞愧和不安,作為炎黃子孫,竟然不知其中內涵,將來又怎能傳承文化、繼往開來!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還極大地表現在建築、水利工程、橋樑、冶金術、醫學、農學、算術等等眾多領域。學習古

代科學,對提高作為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的使命感有積極的作用。作為物理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生,我提倡學習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史。

4、整理出近代物理史的發展脈絡,對近代物理的發展有了整體的認識。

教師專業發展對教師的技能要求之一就是擁有廣博的物理學史知識。學習了這門課,最直接的意義就是提高了自身的專業素質及領悟到現代物理學的思維方法——理性、批判、實驗的方法。擁有了系統的物理學史知識,就可以在教學中游刃有餘,能古今中外橫向和縱向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和考察,對科學家研究方法的改變進步會感到突然,學生也能從多角度瞭解科學的發展。。

雖然對科學史的意義和學科的脈絡,還處於似懂非懂的狀態,但是,繼續深入學習科學史,已成為我的目標。

標籤: 讀後感 藥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xinde/61xn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