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師説》讀後感精選6篇

《師説》讀後感精選6篇

《師説》讀後感精選6篇

《師説》讀後感精選6篇

 

         以下內容由本站收錄,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幫助

《師説》讀後感(1篇)

這周和女兒在讀韓愈的《師説》,這篇文章是我高中學習的文言文。想當初是為了考試而學,今時今日和孩子再次素讀,又有了不一樣的感覺。

為人父母,教育孩子是我們的本分,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仔細反思,我們這個老師合格嗎?或許從《師説》中能找到答案。

《師説》開宗明義,“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也就是説,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知識、解答疑難問題的。因此,為人父母者首先要為孩子打下做人的基礎,學習知識和技能相對是其次的。不可本末倒置。我們和孩子共同素讀經典,其實就是在提升自己,自己提升了,孩子自然能夠引導好。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都是一塊潔白無暇的璞玉,如果不精心打造、恰當引導,想成長為一塊美玉也是很難的。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和孩子相比,我們多了豐富的人生閲歷,但不得不承認,我們或許也沾染了一些不良的習性,反觀內視,孩子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們的老師,如果沒有孩子,我想很多父母大概不會在而立在年還捧着經典自得其樂地素讀吧,至少我是如此。所以,深深地感謝孩子帶給我們的因緣。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比如,在經典誦讀中,適當轉換角色,讓孩子做我們的小老師,孩子會讀的更起勁呢。呵呵,好為人師,這是人的天性,但這個“師”一定要當的稱職。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作為老師,只教授一些書本的知識,卻不能為其答疑解惑、做好身教,丟失了最根本的東西,國小而大遺,真的是本末倒置啊。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各行各業的人,年長的、年幼的或者同齡的,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孔子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真不愧聖人啊,不僅説到,而且也做到了。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聖人尚且如此謙虛向學,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向某方面比我們強的人學習呢?

重讀《師説》,努力做一個樂學、善學的好家長、好父母,向他人取長補短,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師説》讀後感(2篇)

今年假期我有幸拜讀了《師説》教育智慧品讀。《師説》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韓愈。本書是於拾編著。

韓愈《師説》的原意主要論述的是關於師道的問題。由於受“九品中正制”和“安史之亂”的影響,導致了當時社會恥於從師的風氣。韓愈不入世俗,在《師説》中充分説明了從師的必要性,開篇就以“古之學者必有師”闡明瞭自己的觀點,而且以聖人孔子不恥從師為例子,證明了自己的觀點。而本書除了闡明此觀點外,還從其它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給我們從教者以無限的啟迪。

第一,《師説》談“師”與“道”。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讀後感《教師讀書心得體會—《師説》讀後感》。教師如果沒有一定的“道”,就不成其為師。這裏的“道”如果在今天理解,那就是教師的專業化素質,即思想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以及勝任教育教學其它方面的素質。古時曾用“天、地、君、親、師”來説明教師的地位,天、地其實是虛的,教師排在國君和父母之後,名列第三位,可見教師地位的重要。古人對教師的要求和地位有如此之高,何況是今天。所以,作為我們今天的教師,首先應該看得起自己的職業;其次,應該對得起自己的職業。如何對得起自己的職業呢?就得從“修道”做起,面對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生懂的多,問的也多,我們擔任的是新世紀的教育重擔,可不比過去的教書先生了,要想能夠在教育領域遊刃有餘,就得把自己的道行修深修專,同時才能把自己的“道”傳好。

第二,《師説》談“道”與“業”。

韓愈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義了教師的職責。這裏把“傳道”放在了第一位,“授業”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現在的教育觀點來説,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韓愈認為“授業”是為“傳道”服務的。“授業”是“傳道”的途徑,這應該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影響,用當今的教育視角看待這個問題可能有些狹隘,但充分説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而我們這些從教者在教學中更重視的是“授業”,而忽視了“傳道”,或者是把“傳道”和“授業”彼此孤立起來施教,這無疑是“國小而大遺”或是“本末倒置”。

《師説》讀後感(3篇)

《師説》是唐代大文豪韓愈寫給弟子李蟠的一篇説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説文。那麼下面小編給你們帶來師説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少時讀唐代大文豪韓文公《師説》一文,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其開篇之語: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今天是第30個教師節,再讀《師説》一文,思及個人職場成長曆程,感慨頗多。

所謂"師"者,本意有三:一是指教授別人的人,二是指有專門技術的人,三是榜樣。而對於企業組織中的導師而言,則是融合了這三重意義於一身。"師者仰仗於人也,為師之道,以無過錯,無缺陷上。"

企業內部導師,亦為"師者"。

導師,首先是一個榜樣,一個標杆,一個組織中各個成員學習的目標和成長的方向;其次,導師本身就説明其擁有專門知識、技術,或者是某一領域的專家;最後,對於導師而言,要借用自己榜樣的力量,通過教授的方式,將自己掌握的知識、技術、能力等分享給企業組織中的成員,即"傳道、受業、解惑",如此實現組織和個人的共同成長。

但是企業中何人可為"師"?韓文公説:"聖人無常師",孔子亦云:"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所以,在企業中,上至公司高管,下至一線員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每個人之間都可以互相為師,所謂你學我,我學你,你進步,我進步,大家一起進步。正所謂"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在企業內讓每一個員工養成學習的習慣,營造學習的氛圍,最終打造成一個自動自發的學習型組織。

中國古代有個"好為人師"的典故,諷刺那些盲目自大的人。而在企業中,我們的管理者,特別是中層管理者,卻要努力的做好"為人師"的工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説,企業的管理者一定要"好為人師",努力做下屬的輔導和教練工作。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不管是一個剛剛走進社會,跨進職場的新人,還是有了很豐富的工作經驗的"老人",由於行業的差異,企業文化的不同,運作模式的特點,在其加入新的組織的時候,面對的是一個接着一個的困惑和迷茫,作為管理者,要迅速的幫助新人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明確工作職責,提升工作能力。同時,社會在進步,科技在發展,行業競爭的加劇,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都必須"不拘於時"而"從師"。

作為一個管理者,你是否有"好為人師"的信念;作為一個職場人,你是否善於"從師"?

值第**個教師節之際,謹以此小文,感謝我成長過程中指點、陪伴我的所有"師者"。

《師説》讀後感(4篇)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這句話就是説:無論哪3個人在一起,其中最少一個能成為我的老師。也就是至少一人能比我強一點或幾點。《師説》是韓愈寫給一個叫李蟠的人的。李蟠喜歡讀古文,六藝經傳樣樣都會。韓愈想鼓勵他,便寫了《師説》一文。韓愈在《師説》中也是這麼認為的。他認為,能稱為“老師”的,不分貴賤,不分長少,只要有比我好的人,我就能拜他為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確是這樣,老師是負責傳道、授業與解惑的。能同時擁有這三者的人,就可以被稱為“師”。因此,老師不一定要比我大,也不一定地位比我高,只要有比我好的人,就能稱他為師。比如孔子,他的老師有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這麼高明的“聖人”也有這麼多老師,而他的老師的地位也不一定有孔子這麼高呀!

現在,也是如此。我不懂的問題可以請教老師,問同學,也可以問老爸老媽,有些關於電腦的問題,同學們向我問過;有此奇怪的問題,我也告訴過老爸老媽。

所以説,“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老師不一定要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要不如老師。

《師説》讀後感(5篇)

在這個世界上,能做我們老師的人有很多,就像孔子説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為在這個世界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優點與缺點,在學習上,我們應該學會不恥下問,將別人的轉化為自己的,這樣,人才會不斷的接近完美。

在《師説》中有一句話,是: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意思是: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

其實,我們應該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問,但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所存在的問題就將會隨着時間的增多而逐漸的累積起來,直到有一天它就會“嘭”的一聲,在你的心頭爆炸,所以我們要懂得問別人。

你們看,孔子在古代有很大的名氣,被後人尊為聖人,那他的思想觀點就是十全十美了麼,我們就應該對他的思想保持肯定嗎?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願自己的思想,不能夠盲從,就算是孔子還曾經向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他們這一類人的道德才能還不如孔子,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孔子在這方面其實不如他們,所以才不恥下問。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就應當向他人學習,不管它來自什麼人的身上。不管什麼樣的人,都總會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們既不能因為某個人好的方面很少,而放棄向他學習的機會,也不能因為某個人好的方面很多,而對他不完美的一面毫無疑問地奉迎接受,這是不對的。

我們要使自己的成長更快,多向外界學習,與人學,向生活學,爭取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師説》讀後感(6篇)

所謂老師,那他某方面學問肯定比學生高,才稱得上老師。人肯定會有不懂的問題要問,而如果不向老師學習,那豈不是始終不能解答這些問題了?老師不一定要比學生年紀大,難道年紀小的人就不能懂大道理呢?就像文中寫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只要是有道理的地方,就一定有老師存在。

孔夫子被稱為聖人,但他還是不恥下問,他曾以郯子、萇弘等人為師,他的學問絕對不比他們差,只是想學到其他他不會的知識罷了。他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民間俗語説:“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確是這樣,不管是誰,都會有不懂的地方,例如,國小生做的數學智力題,有些連博士生都做不出來,就算你是大學中文系畢業的,也不會熟悉到字典裏的每個字。人們的學問遠遠不如聖人,可他們也不肯向老師學習。這樣的話,人又會有什麼進步呢?

老師無處不在,卻往往被忽略,甚至恥笑。巫醫、樂師和那些工匠們,經常互相學習。而那些士大夫們,自己沒有學問,一聽到有人稱“老師”稱“弟子”等等,就許多人聚在一塊兒譏笑人家,還説:“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聽起來好像老師的標準都是他們定的!

老師,可以是各個方面的傳授者,卻有人以向那些人學習為恥!

標籤: 讀後感 師説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xinde/qynev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