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職場 >工作計劃 >

上半年大學輔導員工作計劃

上半年大學輔導員工作計劃

個人覺得輔導員在工作上一方面要有一個目標——要培養什麼樣的人,進而形成工作思路,宏觀上拉好主線;另一方面要以人為本,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個體入手,爭取全面瞭解情況,有針對性地處理問題,還要及時更新信息,認清變化,調整思路。前者是目標層次,後者是操作層次,兩者合起來可以稱作計劃。

上半年大學輔導員工作計劃

下面從培養什麼樣的人和工作方法兩方面介紹我的一些想法。不過,兩個方面都屬於“摸索前進”的問題,一時的想法很難達到全面,需要通過後續的思考和實踐逐漸完善。

培養什麼樣的人

如果用一句話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想我希望培養的是“積極尋求內在幸福的人”。每一個人應該都希望自己活得幸福,積極尋求幸福是一種健康的、樂觀的狀態,而“內在幸福”是指源自內心的、精神中渴望的、最適合自己的生存狀態。

我不會把所謂“創新人才”、“領導人才”等等或者“科學家”、“將軍”、“政治家”等作為培養目標,這些理念是目的導向(或工具導向),本身就在限制人的發展,它們或許可以適用於某個或某些特定的人,但對於一羣各不相同、特點鮮明的人顯然是不合適的。從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教育宗旨(當然這也是我自己定義的,如果考慮到教[本文來自]育的傳統、政治、國家等背景,教育的宗旨可能完全不是這樣的,但我想先不考慮這些因素。)出發,類似的狹隘的培養人的理念都是不可取的。而“積極尋求內在幸福”倡導自主追求,倡導多樣化,是一種促進人的發展的理念。

“積極尋求內在幸福的人”只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總是在積極建立或完善自己獨立的、圓融的“內在幸福觀念體系”(包含價值觀、人生觀等的觀念系統),並始終以這個觀念體系為準則處理事情。因為他的外在生活與內在觀念是統一的,因而他是內在幸福的。至於他的價值觀念是什麼、他的外在表現怎麼樣並不重要。他可以是科研工作者,可以是公務員,可以是工人,也可以是教師或農民;他可以是領導,也可以是下屬;他可以是富翁,也可以是貧民;他可以是大師,也可以是不出名的學者。

那既然各種各樣的人都可以是“積極尋求內在幸福的人”,是不是目前基本上所有人都已經是這種人了呢?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其實很多人問問自己就能得到答案,再看看身邊的朋友親人就會發現,很多人沒有獲得自己的內在幸福。“內在幸福”強調內在的觀念體系,是從自己的內心出發而不是屈從於外界觀念的壓力,因此關鍵在於形成自主尋求幸福的意識,而很多人並不具備這種意識,更不用説“幸福價值觀念”了。培養這種意識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正在成長的尋求獨立的充滿活力青年人,這也是我把“積極尋求內在幸福”定為培養人的理念的動力所在。

另外,作為宏觀的培養理念,“積極尋求內在幸福”是一個寬泛、整體的目標,也可以説是一個教育的底線,就像去旅遊,首先要到達目的地,至於怎麼遊玩是更進一步的目標,在“積極尋求內在幸福”這個平台的基礎之上,我想我會盡可能幫助每一個學生實現更適合自己的發展和成長。比如,我希望同學能鍛鍊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具備“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希望同學思考人生的意義,進而勇於承擔責任,樂於奉獻;希望同學培養對科學或藝術的興趣,主動探索科學奧祕或藝術的魅力;希望同學放遠目光,規劃大學規劃職業規劃人生;當然,也希望同學“又紅又專”、“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不過,這些僅僅是希望,每一個希望也只是對一部分同學。他們只要成為了“積極尋求內在幸福的人”,就會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我要做的可能只是根據具體情況引導一下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必須遵守的一個原則是充分尊重每個人的特點和個性,以理解、鼓勵、探討的態度和學生交流,遇到不同的想法不打壓,他們不願意做的事不強求。

總結一下,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宗旨,我作為輔導員培養學生的理念是“積極尋求內在幸福”,核心是培養(或喚醒)同學獨立追求內在幸福的意識,在此基礎之上,對同學的個人發展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幫助。

第一學期工作思路

圍繞着輔導員工作的目標——培養“積極尋求內在幸福的人”,要在整個大學四年進行相應的工作思路規劃。這個還沒想得很清楚,簡要説一下初步的想法。

如前所述,工作的核心在於培養(或喚醒)同學獨立追求內在幸福的意識,就是讓同學首先認識到“我”是自己大學生活以及整個人生的主體,應該、也有權利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幸福;有這種自主意識之後,作為主體開始認識自己,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以及適合什麼,就是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特點;最後從人生的角度審視自己正在經歷的大學,思考大學對自己的意義,進而自己該做什麼,怎麼做。

可以看到工作主要是在思想層面一步步推進,而每個人的思想是不一樣,在操作時首先要考慮每個人現有的思想狀態。有些同學可能一開始就具備了我所希望的觀念(比如我認為的6字班的田菊),那需要做的就是給他自由的空間或提供充足的資源(包括精神上的支持);有些可能認識到了自己的主體性,但困難在於看不清自己的特點,或因為受到打擊沒有勇氣追求自己的幸福,對於這種情況需要我們引導或幫助他們認識自己,鼓勵他們勇於追求;當然實際情況是,更多的學生延續中學階段的未成年人的依賴性,喜歡跟着被安排的路線走,順從家長的意願、老師的建議、同學的想法,以為按部就班就能順利完成大學“走向成功”。雖然有的時候始終抱有這種想法的同學反而成為大學裏的“優秀學生”,但終究是不成熟的,他失去了完成大學培養獨立意識這一重要任務的機會,以後會遇到更大的困難。不過,多數這樣的同學會在大一大二遇到挫折——學習、生活上的壓力和自我否定,有些在痛苦的掙扎之後重新找到了自信,積極主動尋求發展,另外一些則在挫折之下迷失,喪失鬥志與激情,進入社會以後,如果有機會被喚醒還好,否則會一生迷茫。這裏我贊同張導的觀點,“大學裏要走一些彎路,經歷一下思想鬥爭的痛苦”。而對這些學生,我覺得我們更需要給予鼓勵、支持,陪伴他、幫助他建立自信。這裏我想説明一下的是,我自認為是第三種學生,我經歷了兩次思想上的掙扎,第一次是在大二,是參與奧運志願服務讓我走出了迷茫,第二次是在大四,在爭取到難得的留系讀博機會之後,我曾一度內心矛盾,逃避問題,直到今天為止,我還不能確定自己是否走出這種頹廢的狀態,但我想敢於承認問題本身會對我有幫助。  

在以上的工作方法中,我強調的更多是從思想或心理角度對同學進行引導和鼓舞,我覺得是符合清華學生特點的,一方面清華的學生是善於思考的,另一方面在身邊都是牛人的高壓力環境下,多數同學處於欠自信的狀態,他們更需要的得到鼓舞、理解和支持,哪怕是一點點的肯定對於一個人説不定也是無比寶貴的。需要説明,這種“鼓勵式教育”和常説的“挫折教育”並沒有矛盾,事實上兩者需要相互結合,自身遇到挫折,外界給予鼓勵,這樣就可以實現一個人的進步與成長。

另外,關於工作方式,我想輔導員的工作方式按照對象的多少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對一的單獨溝通如吃飯、談心;另一種是一對多的集體輔導,主要指參與班級活動或年級活動,如團日、黨課學習小組活動、運動會等。兩種方式受眾不同,花費時間、影響力也不同,我個人更傾向於一對一的交流,覺得這種方式對一個人的影響更深。不過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是兩種工作方式相結合。

大一第一學期學生有什麼特點呢?一開始剛剛接觸大學生活,保持中學的自信心(實際上不少同學伴有緊張和憂患,但畢竟還沒有受到打擊,自信還是有的)以及勤奮努力、積極進取狀態(這是通過對0字班的觀察得出的結論,同學多是全力學習,多數同學6點半起牀就是證明),在開始正常上課生活之後,他們會一步步遇到困難:上課聽不懂(而別人聽得懂),班團委競選失敗,沒有特長,與同學有摩擦,經濟困難,戀愛矛盾……這些看似不常發生的小矛盾實際上一步步在侵蝕學生的自信。隨後而來的是打擊強度和範圍更大的期中考試、期末考試。這裏,可以把大學比作一個密麻排列的“壁林”,進來的同學會經歷意想不到的碰壁,只不過有些碰到硬壁,碰得頭破血流,有些只是輕輕擦一下;有些多次碰到,有些只碰到一次;有些很早碰到,有的最後才碰到;當然也有些幸運(或“強大”)的學生一次都沒有碰到(但這不一定是好事)。而大一呢,就是一撥毫不知情的新生初次踏入這片“牆林”,很可能會“撞到南牆”。因此,大一的工作除了啟發未受打擊的同學“積極尋求內在幸福”,更重要的還要幫助受打擊的同學不要因為“碰壁”而止步。

以上是我認為是的“工作計劃”,並不是常規的工作計劃的樣子,內容也可能很不常規,不過這是我的真實想法。正如前面説的,這些想法還很初步,還需要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有些話也許表達不夠,説得不明白,或者也許我本身還沒有想明白,都沒關係,以後還會多多思考,儘可能把輔導員的工作弄明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zhi/jihua/7md0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