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号简历网 >

热点 >教师文案 >

幼儿园科学领域教案7篇

幼儿园科学领域教案7篇

优质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究,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在制定教案中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细致的计划和安排,增强时间管理能力,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分享的幼儿园科学领域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幼儿园科学领域教案7篇

幼儿园科学领域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时钟,感知时钟在生活中的用途。

2.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行方向和运转规律,学习辨认整点。

活动准备:

钟表若干;记录表;游戏场地等。

活动指导:

1.猜谜导入,了解时钟在生活中的用途。

(1)小朋友们,老师请你猜一个谜语:嘀嗒嘀嗒,嘀嗒嘀嗒,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能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你们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2)了解时钟的在生活中的用途。

引导语:你们知道时钟有什么用吗?

小结:可以看时间,知道几点了,可以设闹钟,提醒我们要做的事,比如,叫我们快起床,要出门上幼儿园,要吃午饭,真是生活的小帮手。

2.实物操作,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行方向和运转规律,学习辨认整点。

(1)观察时钟,认识钟面。

引导:你认识时钟吗?小朋友可以观察一下,动手拨一拨时针;钟面上有什么?

小结:我们眼睛看到的时钟正面,也叫做“钟面”,有数字、有不同的针。

引导语:钟面上有哪些数字?数字是怎么排列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时钟钟面的数字是怎么排列的呢?

小结:钟面上有1~12的数字,时钟钟面的数字,最上面是12,也是时钟走一圈的起点和终点,从起点12开始,接着是1-2-3-4-5-6-7-8-9-10-11-12回到终点12,呈圆形循环不停的走。

(3)拨一拨时针,了解时针、分针得运转规律。

引导语:钟面上还有什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有长短不同的针,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最细、最长的一根针叫秒针。

3.演示、操作,再次认识时钟运转。

(1)教师演示,初步感知时钟整点。

引导语:钟面上不同的针有不同的本领,时针和分针想进行跑步比赛,它们都在数字12的起跑线上,猜一猜谁会赢?

(边演示大钟面行走,边引导幼儿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转)

“哥哥腿长、弟弟腿短,天天竞走大家看,哥哥走一圈,弟弟走一步”,哥哥走一圈后,弟弟走一格,刚好走到数字1的位置,这样,就走了1个小时的时间,长腿分针哥哥走在12的位置,短腿时针弟弟走在1的位置,表示1点。

(2)幼儿操作,进一步感知时钟运转。

请幼儿操作,拨时钟1点,2点,3点。

长腿分针哥哥走在12的位置,短腿时针弟弟走在2的位置,表示2点。

长腿分针哥哥走在12的位置,短腿时针弟弟走在3的位置,表示3点。

(3)对比不同整点的钟面,认识整点。

注意观察,长腿分针哥哥和短腿时针弟弟走过的1点,2点,3点,他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和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1点、2点、3点的时钟上,长腿分针哥哥一直都指向终点12的位置;短腿时针弟弟分别在1,2,3的位置。原来,认时钟时,长的分针指向12;短的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点整。

3.认识整点时钟记录方法

如果要把时间几点记录下来,用数字可以怎么表示整点呢?(用数字表示整点时,先记短腿时针指向的数字,再记“点”的符号“:”,最后记录“00”,就像这样表示1点(1:00),2点(2:00),3点(3:00)、6点、9点。

4.拓展游戏:

游戏一“时钟播报”。

这是圆圆小朋友的一天,他不知道自己一天是在几点完成这些任务的,请你们帮助他记录一天活动的时间,请你和朋友一人说,一人记录,把时间记录在格子里。7:00起床

8:00上幼儿园

9:00户外运动

10:00玩玩具

11:00吃午饭

12:00午睡

2:00起床

3:00玩沙子

4:00放学

5:00吃晚饭

游戏二:老狼老狼几点钟

在以前,我们一起玩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时候,都是老师告诉你们几点了,从今天开始,小朋友们自己认识时钟,需要你们自己读出“几点钟”,如果是12点钟,就要赶紧躲起来了。准备好了吗?

总结:小朋友们,你们马上就要上国小了,按时起床上学,我们可以请时钟帮忙,提醒我们按时做好每天该做的事情。

幼儿园科学领域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地间隔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列。

3、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各种排列规律的卡片。

2、各种颜色的木块、几何图形、贴绒图案若干。

3、操作卡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1、观察卡片上物体的排列,让幼儿感知物体排列的次序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

2、请幼儿补充规律。找出卡片上物体的规律,想想接着应该排什么?

3、幼儿动手操作,把缺的补上去,将规律补完整,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补。

4、分组操作:

第一组:按颜色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颜色的木块进行间隔排列。

第二组:按几何图形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几何图形进行间隔排列。

第三组:按图案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图案进行间隔排列。

5、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进行有规律排列。、

6、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的设计没有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没有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掌握比较的方法来掌握物体的长和短。本次活动,大多是教师在前面说教,而幼儿不是很主动的学。并且在活动中,教师对于比较的方法讲述的也不是很清楚,(重叠和长短排等)虽然在活动设计时体现出来,但是在活动中没有。在活动中,幼儿讲述的较少,教师讲的太多。这些作为新教师需要注意到的。

幼儿园科学领域教案篇3

设计思路:

新的《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兴趣。我设计的这个小火箭的科学活动就重在于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小实验——火箭上天,让幼儿通过亲身活动,在获得大量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及操作活动基础上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大气压强的作用,积极思考动脑,自主的加以归纳、概括,最终得以真正理解与掌握。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流动的力量,感受大气压强的作用。

2、尝试探索小火箭发射的高度与拍打瓶子用力大小的关系。

3、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基础——对空气有一定的了解。

2、材料准备:小火箭及发射器人手一个;记录表水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探索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1、让幼儿自由尝试火箭上天的方法。

2、集体讨论你用什么方法让火箭上天的?你最喜欢哪一个方法?

3、幼儿再次探索、游戏。

二、探索小火箭上天的原因

1、提问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我们拍瓶子,小火箭能飞起来?

2、把瓶盖盖起来现在小火箭还能飞起来吗?为什么?

三、探索小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时用力大小的关系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流动的力量,感受大气压强的作用。尝试探索小火箭发射的高度与拍打瓶子用力大小的关系。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

1、请两位幼儿比一比,谁的火箭飞得高。启发提问:为什么一样的火箭,有的飞得高,有的飞得低呢?

2、请幼儿操作,探索小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力气大小之间的关系,填写好记录表。

3、小结:拍瓶子力气用得大,火箭飞得高;力气小,火箭也就飞得低。

幼儿园科学领域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关注身边常见事物的明显特点和现象。

2、尝试根据不同物质的吸水特点进行不同组合搭配,寻找的吸水效果。

3、理解实物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习用简单的符号做记录。

活动准备:

玻璃杯、不透明的罐子、装水的塑料瓶、盘子、小方巾、海绵、棉花、有一定坡度的塑料槽、幼儿实验记录表、符号对照表、教师统计表等。

活动过程:

一、魔术游戏,激发兴趣。

1、教师:今天老师带了杯水来和小朋友做游戏,你们想一起玩吗?

(1)出示一杯水和一个不透明的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了回来)

(2)出示另一个不透明的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再次做实验,引导幼儿猜猜这次水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

2、启发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幼儿:在瓶子里。

幼儿:飞到外面去了。

3、打开瓶盖,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小结: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幼儿非常兴趣地观看魔术游戏,揭开谜底后都发现了水是被毛巾吸走了,反过来幼儿也理解了毛巾会吸水这一道理。

二、实验验证,寻找答案。

1、介绍实验材料,符号对照表。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会吸水,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师介绍提供的物品后出示符号对照表,引导幼儿理解不同符号所代表的物品名称。)

2、讲解实验方法。每5个人一组,每次每种物品取一件,分别放进塑料槽的黄色区域内并记录摆放的顺序,接着取一瓶水从塑料槽顶端的红色圆点处慢慢的将瓶子内的水倒进槽内,直至全部倒完,最后将流入槽底托盘内的水倒进事先准备好的量杯内,看清量杯内的水量并做相应的记录。实验结束后取出槽内的物品,放进塑料筐内,将手擦干后再次取物,改变物品的摆放顺序后再次实验。

3、提出实验要求:

(1)5个人一组,每次实验每种物品各取一件,摆放后先做记录才开始实验。

(2)水要倒到塑料槽顶端的红色圆点上,速度要慢。

(3)每次实验结束将槽内的物品取出放进塑料筐内。

(4)每次实验物品的摆放顺序不能相同。

4、幼儿分组操作,寻找答案。

幼儿:海绵最会吸水。

幼儿:我觉得毛巾最会吸水。

幼儿:最会吸水的要排第一,水才不会留走。

幼儿:最会吸水的排中间。

幼儿:我觉得应该先放毛巾,第二放海绵,再放棉花,这样最会吸水。

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丰富的操作材料,较顺利的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流出的水被倒进了事先准备好的烧杯里,幼儿很快能根据杯子中水的多少判断出本组的哪种组合最会吸水。

三、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1、根据幼儿实验记录,用大统计表集体统计实验结果。

2、得出结论:哪种组合最会吸水。

师幼共同统计各组实验结果汇总在大记录表上,根据大统计表比较出哪种组合的吸水效果。

教学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通过一个特殊的杯子引出课题激起孩子好奇心的同时让他们自己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引领孩子再次关注杯子里的毛巾,比较湿毛巾和干毛巾的不同,让幼儿发现其中的秘密。整节课的设计主要运用探索式教学法,尽量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获得相关的感性经验。

幼儿园科学领域教案篇5

【活动要求】认识、比较物体的粗细,懂得"粗细"的比较是相对的。

【活动准备】

教师演示用的4种不同粗细的物体(小棒、牙签、蜡笔和水彩笔)幼儿标作材料人手一份(能力强的为7种不同粗细的物体,能力中等的为5种不向粗细的物体,能力差的为3中不同粗细的物体)(牙签、小棒、蜡笔、记号笔、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粗细

1、请幼儿用自己盒内的东西穿木珠提问:你在玩木珠的过程中发现什么了?(牙签、小棒穿进,蜡笔等没穿进)

2、寻找原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棒、牙签细,蜡笔粗)

3、小结:原来东西有粗和细之分。

二、比较粗细

1、出示小棒

师:刚才我们玩了穿木珠的游戏,有的东西穿进去了,而有的东西没有穿进,那么小棒刚刚穿进了,它是粗的还是细的?

(1)若回答细的,则出示牙签,让幼儿比较

(2)若回答粗的,则出示蜡笔,让幼儿比较那么这支笔到底是粗还是细。

2、得出结论:一样东西是无法比较粗细的,要两样东西才能比较出租和细。

三、利用粗细不同的物体排序师:你们盒子里的东西有粗有细,那么我们来帮他们排上队

1.幼儿操作任意排

2.提问

(1)你是怎么排的?(从粗一细,从细一粗)

(2)你是怎么排出来的?

3、师生共同小结

(1)先找出最细的,然后找出最粗的,剩下的两个进行比较、依次排队。

(2)从盒中先找出最细的,放在第一,然后再在盒中找出最细的,放在第二,反复运用这个方法依次排队。

4、请幼儿采用互换方法比较一种方法排列。

教学反思

1.比较的物体太少;

2.还没能更好激发孩子对物体比较的粗细的兴趣,老师说的多,孩子说的少。

3.做游戏的时间比较短。

幼儿园科学领域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能自己探索制作“小鸟进笼”游戏,能正确把握小鸟身体的比例。

2.会玩小鸟进笼游戏,发现转动速度与小鸟入笼的关系。

3.体验自制玩具的快乐,感受视觉暂留现象的奇妙。

【活动准备】

白色硬卡纸、小木棍、水彩笔、双面胶、剪??

【活动重点】

掌握自制游戏的做法。

【活动难点】

知道“视觉暂留”现象的原理。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给小朋友变个魔术,吸引幼儿探索制作兴趣。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展示“小鸟进笼”游戏用具,请幼儿自由探索制作方法。

(1)在一张硬卡纸上画上小鸟,重点指导幼儿画小鸟时要掌握身体的比例。提醒幼儿给小鸟图上漂亮的颜色。

(2)在另一张纸上画鸟笼,在两张纸的中间夹上小木棍粘贴在一起即可。

2.引导幼儿玩游戏,双手来回搓动小木棍,即会出现小鸟入笼现象。

三、结束部分:

在玩的过程中发现手的转动速度与小鸟入笼的关系,体验视觉暂留现象的奇妙感受。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美工区寻找材料,制作更多的同原理游戏,投放到益智区,探索不同游戏转动的秘密。

幼儿园科学领域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体下落有直线和曲线之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物体按下落方式进行记录。

3、探索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情况也不同。

活动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塑料积木、球、绳、沙包等,记录纸、笔,白纸人手两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落下来,树叶落下来是怎么样的?

(幼儿自由讲述)

二、幼儿探索并讨论。

1、幼儿猜想并尝试

教师:你桌上东西落下是怎么样的?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

2、引导幼儿和同伴比较,发现物体下落时的异同。

教师:请你找一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们手里的东西落下来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交流

(1)你有什么发现吗?(幼儿自由交流)

(2)为什么有的物体落的快,有的物体落的慢?

4、教师小结:所有的物体都会下落的,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教师演示一张皱纸和一块积木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体下落路线是不一样的。

三、幼儿分组探索,按照物体下落的路线进行归类记录。

1、请幼儿分组实验,观察桌上的物体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教师:请你 再去试一次,把你的发现记录在纸上,你这些东西按照落下的路线记在纸上。

2、每组派一个孩子交流各组的发现,并介绍自己的记录方法。

教师:你是怎么记录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教师简单小结:

不同物体下落的路线不一样,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曲线的落地慢。

四、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来的情况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两张纸

幼儿猜想: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落下的时候不一样?

2、幼儿自己尝试,教师引导幼儿将纸折成不同的形状

3、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

五、延伸:

让幼儿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伞,观察其与其他物体下落的不同。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hjlw.com/redian/jiaoshiwenan/n83zzp.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