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号简历网 >

热点 >其他文案 >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6篇 《唐雎使命必达》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6篇 《唐雎使命必达》教学设计

本篇文章是关于《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的介绍,该教案旨在通过对唐雎这一历史人物的了解,让学生们认识到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以及过去与现在社会的联系。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6篇 《唐雎使命必达》教学设计

第1篇

战国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大国吞并小国,那是平常而又平常。有一天,秦国想用方圆500里的土地来换方圆50里地的安陵国。其阴谋那是显而易见的。在强大的秦国面前,小小的安陵国如何自保,安陵国的命运有会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起去感受两千年前那震撼人心的一幕。

1、学生自由大声读文,提出读不懂的字音、节奏等问题。

读了几遍课文后,大家能谈一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吗?请试着用以下两种方式来谈:

唐雎揭穿秦王易地的阴谋,出色完成出使任务的事。(对学生的发言可以进行适当的点评,但不可浪费太多的时间,以致耽误下面的教学。但对于确实不知道该如何概括的要指导:人、事、果。要注意全面、完整等原则)

这到底是一次怎样的出使,在秦国的朝廷上又有着怎样的一场谈判?请大家疏通文章,看文章是怎样一步步给我们展示整个过程的。

可以采用自己翻译,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集体合作的方式(一人读大家翻译)翻译各节。

翻译完一节概括一节的内容。(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接力,可以采用其他有趣的方式)

2、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3、唐雎一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以“布衣之怒”反击“天子之怒”,并以死相拼。

在这场针锋相对的斗争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点,你能谈一谈吗?

1、你觉着最能震撼你的一句话是?最能震撼你的一个动作是?

5、老师改造一下,大家再评一评好吗?(如果学生不能体会出来,就用替换的方法,改语言,加修饰语,让学生体会。如:唐雎战战兢兢的说:“安陵君岂敢轻视大王,平时想巴结还没有机会,只是那地是他爸爸六给他的,希望大望就开开恩,不要再换了吧!”。唐雎哆哆嗦嗦地说:“俺想问问大王可以吗?你知道布衣发怒吗?”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

6、读,让生读,再找生读。边读边板:大义凛然、不畏强暴等等。

结:刚才我们通过读人物语言、动作的分析,领会了唐雎这一任务形象,请大家速读课文,看看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通过秦王的表现,我们也更能体会唐雎形象的高大。这就是对比、衬托。(主要是文章的最后一节,可以让学生读之,思考可以看出什么,来引)

你能再举出其它外交官的么?能讲讲有关他们的小故事吗?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6篇 《唐雎使命必达》教学设计 第2张

第2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3.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气,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3.外交辞令中委婉含蓄,隐藏着的“潜台词”的准确理解。

中国历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战国最后十多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公元前3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这一次,秦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饵以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楚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1)唐睢不rǔ____使命(2)秦王fú___然怒(3)免冠徒xiǎn____

(4)以头qiāng____地(5)休jìn____降于天(6)天下gǎo___素

4.学生试读、齐读,自由朗读,读出味道,喜爱上本文。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惠┍大王加惠(恩惠)

辱使命:辱没、辜负易安陵:交换其许寡人:答应大王加惠给予恩惠甚善:好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弗敢易:不;交换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故不错意也:所以;错通“措”

非若是也:像;这样虽千里不敢易:即使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怫然怒:盛怒的样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听说

布衣:平民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以头抢地耳:撞;罢了

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仓鹰:通“苍”休祲:吉凶的征兆若士必怒:如果缟素:穿丧服色挠:变了脸色;挠,屈服:谢之:道歉寡人谕矣:明白,懂得徒以有先生也:只是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易:交换。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虽然:既便如此。

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我还没有听说过啊。”秦王说道:“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4、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8、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三、作业,根据本文内容,自己出12分的文言文阅读题,明天同学交换做。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1、如何理解句中加点字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3、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4、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6、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唐雎威然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7、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具体答案依学生见解,不求统一。

9、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11、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你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结论: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3、列举我国历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分)

4、当今中国在世界之林仍算不上强国,我们在外交上又应当怎样做呢?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将“伏十二人,沉着、镇定、坚强无畏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且秦灭韩亡魏”--“灭”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灭稍微牵强点,但亡是可以的。判断使动主要是看这个词是后面的宾语还是前面的主语的性质,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为使动。

“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虽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为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但现在我们不这样翻译,其实也理解得通顺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因为主语是天子,所以伏尸和流都可以理解为使动,使百万人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亦免冠徒跣”--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

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而存在的,他俩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公分运用对比手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而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对比着来写这两个人物。

这突出地表现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上。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称得上是锦上添花。“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只能出处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而唐雎出使秦廷,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厉内荏(rěn),只要掌握时机,就难一举而战胜之。但反过来说,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第3篇

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结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然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人,所以不加注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难道不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气势汹汹的发怒了,对唐雎说:“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使百万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普通平民发怒吗?”秦王说:“普通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见识浅薄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光芒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般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祸福的征兆就从天上降下来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同我一起将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志气的人一定发怒,就要使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使血只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立起来。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的脸色马上变软和了,长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为什么要这样呢!我明白了:为什么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却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第4篇

学习体会唐雎那种敢于与强权斗争,有理有节地坚决捍卫祖国的主权与领土的完整的崇高精神。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学习唐雎的外交艺术;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大家都学过“完璧归赵”的故事,谁愿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生讲)讲得很好,赵王为了揭穿秦昭王的险恶用心,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换回十五座城池,结果,蔺相如凭着他的机智勇敢,慨然正义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而传颂至今。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例成功的外交事例——唐雎不辱使命,领略一下唐雎过人的胆识与机敏。

2、简介《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3、扫清字词障碍,通读全文。(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学生个别读——分角色读,注意人物对话语气。)

(1)、学生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口头翻译全文,并提出疑难问题。

使人谓安陵君 易安陵 虽然,受地于先王 因使唐雎使于秦

第二段——第四段的理解,方法同前,只是要注意提出重点的文言词语(也可让学生来完成)。重点的文言词语如下:

1、文中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的过程,作者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展开情节,请大家找出人物的对白,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唐雎:坚决果断 机智勇敢 从容镇定 不畏强暴 能言善辩

秦王:骄横狂暴 阴险狡诈 盛气凌人 前倨后恭 色厉内荏

(教师要注意突出唐雎那种敢于与强权斗争,有理有节地坚决捍卫祖国的主权与领土的完整的崇高精神。)

教师要注意调动当角色的积极性,要求他们注意揣摩人物的心里,语气,要尽量“说”出他们的性格来。

本文除了用对话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文中还体现出哪些艺术特色?

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用安陵君衬托唐雎。安陵君是文中的次要人物,但又必不可少。如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与信任,唐雎虽浑身是胆也无用武之地。两种人物的两各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1、你学了本文后,一定被唐雎的过人的胆识和睿智地论辩所折服。你认为,我们要像他那样能言善辩,需要从哪些方面准备,培养自己的能力?

2、你还能举出像唐雎那样的敢于与强权斗争,有理有节地坚决捍卫祖国的主权与领土的完整的崇高精神的外交家吗?

3、请大家借助资料,说说战国时期的“士”是一个怎样特殊的社会阶层?

第二类:策士,如苏秦、张仪、冯谖、毛遂、唐雎……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相信这些人物也曾照亮过你的心灵。请你就其中最喜欢人物,结合本文的思想精华,谈谈你自己的感受和启示。观点要鲜明,论据要确凿,逻辑要严密。

2、学习唐雎的论辩技巧,让学生自由组合方阵,展开辩论 :“语文学习离不了实践活动”与“语文学习不需要实践活动”。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可以在课后的其他时间进行。

第5篇

1、《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这本书是由 (年代) 人名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 篇。

2、全文主要使用了 (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向我们描述了一位 、

(1)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

(3)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4、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意在言外,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听话者只有凝神谛听,用心揣摩,方能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试结合语境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1)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5、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 许 安陵君其许寡人 ( )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3、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从文中找出表明秦王说话时的语气,态度变化的语句?这说明秦王有什么样的性格?

5、选文最后一段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对表现唐雎有何作用?

6、《论语》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唐雎不辱使命》中提到:“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两文中的“士”含义是否相同呢?并说出你的理由。

6、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 (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唐雎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说话技巧给了你哪些启示?

7、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几列。

第6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3.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气,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3.外交辞令中委婉含蓄,隐藏着的“潜台词”的准确理解。

中国历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战国最后十多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公元前3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这一次,秦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饵以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楚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1)唐睢不rǔ____使命(2)秦王fú___然怒(3)免冠徒xiǎn____

(4)以头qiāng____地(5)休jìn____降于天(6)天下gǎo___素

4.学生试读、齐读,自由朗读,读出味道,喜爱上本文。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惠┍大王加惠(恩惠)

辱使命:辱没、辜负易安陵:交换其许寡人:答应大王加惠给予恩惠甚善:好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弗敢易:不;交换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故不错意也:所以;错通“措”

非若是也:像;这样虽千里不敢易:即使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怫然怒:盛怒的样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听说

布衣:平民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以头抢地耳:撞;罢了

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仓鹰:通“苍”休祲:吉凶的征兆若士必怒:如果缟素:穿丧服色挠:变了脸色;挠,屈服:谢之:道歉寡人谕矣:明白,懂得徒以有先生也:只是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易:交换。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虽然:既便如此。

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我还没有听说过啊。”秦王说道:“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4、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8、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三、作业,根据本文内容,自己出12分的文言文阅读题,明天同学交换做。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1、如何理解句中加点字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3、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4、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6、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唐雎威然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7、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具体答案依学生见解,不求统一。

9、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11、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你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结论: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3、列举我国历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分)

4、当今中国在世界之林仍算不上强国,我们在外交上又应当怎样做呢?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将“伏十二人,沉着、镇定、坚强无畏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hjlw.com/redian/qitawenan/3xrj6l.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