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号简历网 >

热点 >其他文案 >

红坊调研报告3篇 "深度剖析红坊:调查报告揭示城市变迁与社会演变"

红坊调研报告3篇 "深度剖析红坊:调查报告揭示城市变迁与社会演变"

本次调研由红坊公文网站发起,旨在了解当前公文编辑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痛点,整理出解决方案。调研涵盖了广泛的企事业单位,涉及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教育、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为公文编辑提供了一份全面的参考。

红坊调研报告3篇

第1篇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领导罗杨、周燕屏以及机关工作人员等一行7人组成调研组,5月19日至20日深入到浙江省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实地调研考察,对该街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举措和街区管委会在民间文艺发展中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活力动力,从而推动民间文化的活态传承和提升综合效益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

清河坊历史街区是杭州历史上最著名的街区,也是杭州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古老街区,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人文遗产。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十年前,这条曾经承载着历朝历代辉煌、寄托着无数杭州人旧日情怀的文化驿站,在千年后风雨凋零,褪去往日颜色,甚至变得有些面目全非。居住环境杂乱,商户冷清,产权错综复杂,民居建筑年久失修。

为此,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广泛呼吁,恢复和确立清河坊历史街区应有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并给予了积极指导和热心帮助。作为杭州的历史人文财产宝藏,清河坊历史街区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现存的历史遗存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如何深入发掘、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完成它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次自我救赎和华丽转身,是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面临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的紧迫课题。2000年,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在专家组的直接指导下,对这片历史地段进行维修、改造,严格按照原有风貌和历史肌理加以保护修复,进行定位和合理布局。街区除保留了老字号外,还引进了彰显特色的百业百态,着重展示杭州清末民初民俗文化、中药文化、百年老字号、民间工艺品、书画、金石文化,饮食文化,引进的各商户达300余家。

自2001年10月开街以来,清河坊历史街区始终以传承优秀民俗文化为己任,经过5年时间的保护、挖掘、整理、传承、开发,整个街区形成了民间手工艺、中华老字号、民间故事(传说)、古建筑、民俗活动等多元共存的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产业发展示范区,成为杭州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基地和重要空间。

要使老街区焕发活力就必须以民间文化为依托,把民间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竞争力,使民间文化成为老街发展的“源头活水”,实现民间文化保护与老街区发展的互动和良性循环。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在的清河坊仍然保持着古典的文化意韵和浓厚的历史气息,古色古香的特色小商铺一家挨着一家。但最令人流连的是那些花样繁多的民族工艺品以及在亭摊里忙碌的民间艺人。细心的游客都会发现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是这条街的灵魂。民间艺术在清河坊找到了适合自身生存的市场热土,艺人们也在清河坊开辟出了发展壮大的广阔天空。

清河坊为丰富游客休闲娱乐需求,根据杭州的风土人情,每年在春、秋两季举办两届吴山庙会(已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夏季举办缤纷夜游——状元迎亲等大型民俗活动,这些活动贴近市民、贴近生活,充分挖掘了历史文化题材、表达了百姓安居乐业、喜庆祥和的景象。

通过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清河坊恢复吴山庙会、恢复南宋历史上的民间茶会并将它们作为一个旅游会展品牌加以传承和发扬,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每年举办各种状元迎亲、乾隆皇帝戏游清河坊等民间活动,再现历史场景、展示杭州市井风情。通过吴山庙会、中国民间艺人节、状元迎亲、清河坊民间茶会等系列极富民俗特色的大型活动的举办,整个杭城掀起了“百万市民逛广场”的火爆场景。

以2004年中国民协在杭州召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为起点,中国民协与街区共同举办“中国民间艺人节”和民间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论坛,为全国民间艺人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技艺的平台;当年评出的“中国十佳民间艺人”目前都成为各自所在行业的佼佼者,如杭州市铜雕艺术家朱炳仁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主持的无锡梵宫、峨眉山金鼎、雷峰塔、灵隐寺大型铜雕艺术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经典作品。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评出的“中国十佳民间艺人”之

一、贵州苗族民间刺绣艺术家张庭珍是全国先进女能手、全国劳模。她当选十佳民间艺人后,跟她学习苗族刺绣的苗族女同胞越来越多,张庭珍被公认为台江县苗族刺绣行业的带头人。

2009年第三届中国民间艺人节,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300余名民间工艺家、民间艺人及专家学者与会,参展作品达千余件,为推出精品和人才搭建了平台。如艺人节上评出的“中国十佳民间艺人”之

一、陕西皮影雕刻艺术家汪天稳通过评选在中国皮影界和民间艺术领域有着良好的口碑和社会影响力,他的作品也成为收藏界的新宠。

清河坊历史街区管委会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丰富了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理念。在中国民协的指导下,他们坚持以街区的传统商业为主体,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充分体现市井民俗文化,深入挖掘街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具有清河坊特色的文化魅力。

民间文艺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但这种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特殊性,因此利用民间文艺必须充分尊重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城市历史街区建设和文脉疏通衔接上,要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化遗产保护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宗旨,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如今的清河坊历史街区,既是杭州城“老字号”的集聚地,又是文化创意产业特色街;它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它既是中国的,又是国际的;它既是生活化的,又是极具创业活力的。追溯往日文化创造传统,传承优秀民族精神,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感知当下城市生活的精致之所在。这是清河坊给我们的启示。

红坊调研报告3篇

第2篇

历史街区是反映城市历史发展脉络、展示城市文化、促进城市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就是福州典型的历史街区之一。其中大量富有历史氛围与传统气息,尤其在文化方面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现状的实地调研,揭示该区商业、文化功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关键词】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 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基本现状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最中心的商业区,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余人。西至通湖路东侧及仓前后巷,南至吉庇路北侧,东至南街沿街商业建筑西侧的历史建筑,北至通湖路口和南后街北口。三坊七巷的街巷格局和空间形态特征如“鱼骨状”,其规划布局、建筑风格延续明清时期特点。2.研究分析 修缮前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一幅破败萧条的景象。残留下的古街坊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梁架倾斜、墙壁剥落,屋面破漏、濒临倒塌;人口密度大,居住拥挤不堪;到处是杂乱的电线,火患严重。现代砖混楼房穿插其间,严重破坏了街区整体风貌。破败脏乱狭小给人带来的局促感,名人故居内涵的空泛无物。

政府部门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如今三坊七巷已经逐步成为福州文化的名片,以南后街为传统文化商业轴,立面的整治在充分保留现有留存的明、清、民国历史建筑和山墙基础上,保持目前街道尺度。建成一条集福州“老字号”店铺的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步行古街。3.文化传承 建筑与外环境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分为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每个区各有具体分工。

主轴上主要分布的是传统的商业店铺,沿街可见一些铜塑雕像,再现了南后街当年繁华的景象。政府对沿街商铺的立面进行保护整治,更换地面铺装材料,采用平整的石板路面使与传统街道环境相协调。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南后街传统商业店面原有形体轮廓、比例尺度、材料色彩、构图划分。南后街现存的简易木屋在延续传统商业风貌特色。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例如严复故居,保留了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上都很有特色。人文价值

三坊七巷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具有较高的古建筑研究价值,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建筑,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民风民俗。保护和传承脱胎漆器、纸伞、裱褙、纸花、玻璃等“三坊七巷”极具代表意义的民间艺术,使民间手工艺人文历史文化得以保留。在塔巷与黄巷之间临南街处设传统美食街,有肉燕、老卤酱鸭、木金肉丸等地方名吃名产。

——————————————————————————————————

原三坊七巷以居住为主要功能,如今已形成了一条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包括名人故居展示、历史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旅游展示的综合功能片区。规划按照“一带、两街、三坊七巷”的结构框架体系,打造成具有保护居住功能、文化与教育功能、休闲功能、商业功能、展示与旅游功能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因予以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马丘比丘宪章》中提到的:“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产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护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具有生命力。”这在三坊七巷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4.提出问题

1. 既然三坊七巷已经被定为为传统的商业文化街,但是缺少了一套完整的商业运作体系。同杭州西湖、安徽宏村存在一定的差距,还不足成为福建省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保护区。2. 由于早期规划不科学,与周边新建建筑不和谐,公共基础设施无法跟上城市发展速度,周边道路安排不合理,缺少停车位,这无疑限制其商业发展。

3. 三坊七巷现在的发展已经偏离当初的定位——商业气息过于浓厚,与原先的居住功能相违背。5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改建成影视拍摄基地 可参照北京四合院的做法,开发三坊七巷居住院落;三坊七巷的旅游开发,包括线路开发、创立名牌旅游纪念品、门票、演出、餐饮住宿、互动体验、区内人力车等,将富有闽都文化特色的三坊七巷传统风情场景,改建成东南沿海影视拍摄基地。在三坊七巷品牌体系塑造与推广上,建议打造名人、闽都民俗、宗族世家民俗、闽台文化交流等文化品牌,还有建筑景观品牌、旅游品牌、商业品牌、诗意生活品牌。

2.开辟大型博物馆 可以通过开展博物馆、民俗文化节等常规活动,策划福州国际工艺美术节,来打响三坊七巷品牌。同时也可以利用三通政策,让台湾同胞更深刻的了解大陆文化。加快海西建设,促进两岸文化融合。

第3篇

今年是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年,为切实提高农村妇女参选、当选的能力,改变红坊镇村党支部、村委会(简称村两委)中女性比例偏低的突出问题,在区妇联的高度重视下,镇妇联主动介入,积极参与,充分发挥镇村两级妇联的组织优势,提前把工作做到实处。在此次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红坊镇19个行政村中,女性进村委会的有15人,进支部的7人,19个村实现两委中有女性,比例达100%,创历史新高。主要做法如下: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女性进村两委”工作,专门下发有关村级换届选举文件,明确提出,各村要高度重视推荐优秀妇女干部、关心,支持女性参政议政,做到村级组织换届工作领导小组,村民委员会选举指导组要吸收同级妇女组织负责人参加;重视培养选拔妇女干部,鼓励村民把符合条件的女性选为村干部,并将选举办法中“力争村村都有女性进村两委”改为“确保村村都有女性进村两委”,同时还提出必须实行妇女专职专选,为女性进村两委比例争取达100%创造政策条件。

为了使妇女专职专选能真正逐级落实到位,镇专门召开换届选举动员大会,党委将女性进两委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制订好具体的措施,逐村落实到位,各村也把农村女性进村“两委”作为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重中之重,使妇女干部进村“两委”工作深入人心。

区妇联在换届工作实施意见、村级选举办法出台后提出具体措施和操作方法建议。区镇两级党委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大力支持,针对妇女进村委会难问题,专门在村民委员会中设妇女委员1名(属妇女专用职位)。并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文件中明确要求,要加强村“两委”妇女干部的配备工作,确保村“两委”班子中至少有一名女性,若女性候选人不能当选,名额不能占用,即进行“专职专选”。为使政策落到实处,镇妇联组织召开了全镇妇代主任大会,提出了“村村都有女干部”的工作目标。同时镇妇联及时与组织、民政部门沟通协调,强化基层党委、政府在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优化村级班子和村民代表中的性别结构的责任意识,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落实。

有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有了一个很好的政策在保障,女性能否竞选进村两委,自身作用发挥尤为重要,镇妇联在这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开展宣传动员,为更多的优秀妇女顺利当选打好基础。

1、摸底调查。镇妇联通过多次召开会议以及逐个走访的形式指导各村妇联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全面细致地了解村班子以及可参选妇女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及时掌握女性进“两委”现状及优秀妇女人才等情况,排查可能影响女性进“两委”的不利因素。对已出台的妇女委员专职专选等政策,积极争取有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更细化的支持。对现“两委”成员中有女干部的村,鼓励和支持女干部继续参选;对现“两委”成员中没有女

干部,而有合适女党员人选的村,积极推荐进党支部;对没有女党员人选的村,积极推荐优秀妇女提名村委委员候选人。对女性进“两委”比例较低的村,重点做好工作,研究对策措施,积极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力争有新突破。

2、宣传引导。镇妇联通过召开全镇妇代主任、计生管理员等参加的培训会,利用各种形式,集中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有关女性进“两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宣传农村妇女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重视对农村妇女特别是女支部书记、女村委会主任、妇代会主任、女党员的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和支持她们积极参与竞选,努力形成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支持妇女参选参政、优秀妇女主动参与竞选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各村也充分利用标语、墙报等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方面促使群众积极推荐女候选人,克服排挤,歧视女干部的思想,另一方面引导女性提高参政议政的思想意识,鼓励她们大胆参与,使她们变被动为主动。

3、提高素质。要使农村女性能顺利当选为村两委成员,提高她们自身各方面素质,增加竞选时的底气是关键。为进一步提高她们的参政议政以及竞选的能力和水平,镇妇联组织各村有意参政的妇女参加区妇联举办的妇女参选培训班,通过集中培训,个别指导等办法,对女候选人进行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村“两委”工作职责、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法定程序以及竟职演讲技巧等方面知识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妇女的参政意识和提高竞选能力。

虽然,女性进两委的比例得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女性进村党支

部的比例还是偏低,主要原因:一是个别村妇女思想观念跟不当时代,参选的主动性不强,难以当选。二是各村女党员储备人才较少。三是妇女外出较多,能力强、素质高的妇女不愿回乡参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性当选率。

(一)争取党政重视,形成工作机制。各级妇联组织要将妇女工作纳入党建工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促使党政领导主动思考、积极指导、尽力支持女干部工作和妇女工作。在制定换届选举的各项方针政策时,明文规定女性参选参政比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换届选举中,应该将女候选人的名额强调出来,形成制度,抓好落实;换届后,要加强村“两委”委员特别是女干部的培训,增强女干部的参政能力和参政水平,支持女干部的工作,提高社会对女干部的认可度和支持率。

(二)把握关键环节,确保女性比例。换届选举工作程序多、步骤多、政策性强,为了确保女性进村“两委”,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结合起来。在推选女性候选人时,各级领导尤其是乡镇党委要严格把关,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真正把符合条件、群众公认的优秀女性选为候选人,提高女性候选人的参选成功率;要坚持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妨碍选举的行为,保证选举依法、规范、透明,为女性参选参政营造公平公正环境;要加强换届工作督查调研,及时纠正换届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

(三)夯实基础工作,培养女性人才。一是提高女性素质。女性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选举结果,要有针对性的举办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女干部培训班,不断扩大培训受益面,让她们掌握必要的文化科技管理知识和政策法律知识,增强村务管理和村务决策等方面的能力;要有重点培训妇女如何演说、竞选,提高妇女的竞选技能;要引导教育妇女干部正确看待和估价自己,增强“四自”精神,勇于接受挑战。二是加快培养村级女后备干部。乡镇党委在村级班子考察准备阶段,在各村物色1-5名女性后备干部,建立和完善“乡镇妇女人才库”,制定“农村妇女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双培双带”培训活动,将文化较高的、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女性培养成致富能手,将优秀致富女能手培养成女党员,将优秀女党员培养成妇代会主任,将优秀妇代会主任培养成女村长、女支书。

(四)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要通过举办男女平等专题讲座、纳入党校课程和面向社会宣传等方式,提高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男女平等意识,改变人们传统的对村级领导干部的性别定位,认同和支持女性参选参政。二是大力宣传《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村民委员组织法》等有关女性参选参政的规定,使全社会认识到妇女参选参政是法律赋予的权利,自觉依法办事。三是大力宣传妇女的重要作用和先进妇女典型。充分利用新闻媒

体和采用典型教育、现身说法、座谈培训等形式,宣传妇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成就,宣传妇女参政对社会进步和妇女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农村妇女先进典型,让身边的先进妇女人物和先进事迹引导更多的农村妇女自强自立,增强参政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hjlw.com/redian/qitawenan/7pn1m5.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