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号简历网 >

热点 >其他文案 >

《给女儿的信》教案7篇 "耐读经典:情怀满怀,细语呵护——赴任父亲给女儿的信教案"

《给女儿的信》教案7篇 "耐读经典:情怀满怀,细语呵护——赴任父亲给女儿的信教案"

《给女儿的信》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家庭散文,深情地寄托了父亲对女儿的爱和关注。教案针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给女儿的信》教案7篇

第1篇

?致女儿的信》一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回避,没有敷衍,更没有说教,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联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而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所涉及的话题“爱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但还未必真正懂得爱情。学生如果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上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一方面使得情感内敛的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有人指点迷津。而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因此,要对学生多加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中来。

①积累“忐忑、繁衍”等词语和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①学习联系西方文化背景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②通过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和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引导学生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资料,同时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及感人的故事。

3、读课文,思考:上帝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4、读文时,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或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导语: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当你遇到这样的疑惑时,你会问你的父母吗?(不会)可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代我们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她的父亲是如何回答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她写给女儿的这封信。

(在这里,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文学常识进行交流,实现资料共享。)

2、利用屏幕显示本文的生字、词,找学生读并要求在练习本上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然后对正,再交流释义遇见困难的生词。

(1)故事中的上帝在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2)你认为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长此以往促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于这里的第二个思考题,学生回答起来可能困难,由此导入下一环节。)

1、“我”为什么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复述时应抓住关键词语:上帝、三次、人间、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伫立离去)

3、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去表现呢?在这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4、现在你明白“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了吗?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抛出这些要求,然后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文思考,坚持以读为本的策略,让学生在自读自思中感知内容要点,在

读中领悟故事的寓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2、班内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点拨疑难之处。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并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体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间的对话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师:这几句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值得品味。请再读课文,找出这样的语句并揣摩其含义,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与组内的同学交流。然后班内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爱情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这一环节,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加深对爱情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爱情是如此的美好,那么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请大家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在此引入对“早恋”的探讨,引导学生走好青春的第一步,别走入“早恋”的误区,从而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师:爱情是美好的,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正象文中所说的: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送给大家一句话: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屏幕显示)

课程进行到此,你应该对爱情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那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呢?请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利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爱情的认识。)

1、积累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和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为了让学生将课堂的学习热情保留到课后,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设计此作业。)

(本着简洁、直观、醒目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利用这一等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爱情的真谛;利用这一不等式引导学生走出早恋的误区。)

1、“三五三”的教学模式,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讲”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学”,使学生在读、思、议、评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形成自学能力。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参与“练”,依据教材的内容练读、练写、练听、练说,从而训练思维,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因为本篇是涉及到“爱情”,对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所以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一开始学生有些畏首畏脚,当学生开始热烈讨论时,时间显得有些仓促,教师在这个环节还要进一步的调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给女儿的信》教案7篇

第2篇

这篇文章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女儿提出什么是爱情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之后,认真地就此问题写给女儿的信,信中,作者给女儿讲了一个动人而又有诗意的故事,借故事深入浅出地回答了什么是爱情这个一语难尽的复杂命题。

第一部分:(从你的问题使我心情非常激动到从中萌发出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萌芽)交代了写信目的。

第二部分:(从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到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借祖母玛丽娅之口,通过一个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1层:(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到从未有过的目光看了我一眼)详细叙述我问祖母什么是爱情的经过。

第2层:(从什么是爱情?在上帝创造世界时到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祖母玛丽娅讲故事。

第3层:(从这就是爱情到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祖母玛丽娅在故事的基础上对爱情进行的引申与阐释。

第三部分:(从这就是爱情到文末)作者在祖母玛丽娅的基础上进一步生发,更深刻地阐释了爱情的丰富内涵。

什么是爱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深奥的命题,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而且是给十四岁的女儿回答这个问题,的确让人有些为难。而作者却巧妙地选取了回答的角度:

⑴不正面回答,让祖母玛丽娅说话,并真诚地袒露: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我也同样问过什么是爱情,以过来人亲历的口吻说话,讲述故事时也不忘将过去的我穿插其中,拉近了与女儿的心理距离。

⑵不长篇宏论,用简单的故事作答。作为一名教育家,作者深知十四岁孩子的趣味所在,没有枯燥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理论,而是选取了孩子感兴趣的童话故事,看似简单,实则匠心别具。

故事开头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前后对比,凸显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

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对这三次视察的描写在重复中又有变化和递进: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别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以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故事最后再次强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伫立凝望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与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文章主体部分的故事并不令人费解,但故事背后的寓意却耐人寻味。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睛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作者将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之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它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作者每次都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有个性化的语言:好呀!看我不惩罚你们才怪!从现在起你们就要变老。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将消磨你们的青春和力量直到化为乌有!五十年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眼睛里还留存着什么东西,该死的人你们老得还不够快吗?该死的人,你活不多久了。我还要来,看看你的爱情还能变成什么样!有传神的神态: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久久凝视。还有上帝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描写: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个熟睡的婴儿。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金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不管是语言、神态还是景物描写,每一次都精细刻画,给故事增添了感染力。

第3篇

3.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征,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2.可以提前观看关于爱情的经典影片,如《泰坦尼克号》《魂断蓝桥》《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乱世佳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1.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罗丝和杰克浮在冰面上,罗丝看着杰克一点点地沉下去,慢慢地松开拉着他的手,无力地呼唤着“jake,jake……”。

2.《简爱》的最后,罗切斯特被火烧伤,带有伤残,坐在椅子上拄着拐杖,在心中不断地呼唤着简的名字,这时,简从远方风尘仆仆地赶回,简握住罗切斯特的手。

3.放一组照片:大学校园里的一对情侣,漫步于林荫路上;一对新婚夫妇站在红地毯上的照片;一个三口之家在阳光下的草坪上玩耍;两位老人坐在夕阳下的湖畔面色安详……

杰克为了让罗丝获救,放弃了生的机会,自己慢慢沉入海底,罗丝眼睁睁看着他沉没,而没有办法营救;简在罗切斯特穷困潦倒,陷入人生的困境最需要她时,返回他的身边;大学校园内一对热恋的情侣,相爱的人走进结婚的殿堂,三口之家的温馨,老年相濡以沫的陪伴与默契……这是什么?这就是爱情。

这就是爱情,说起爱情,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但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这位父亲就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给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和教师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概括回答。

3.苏霍姆林斯基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向女儿阐述爱情的真谛的?(童话)

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之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或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是忠诚、心头的记忆(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1.上帝三次看到美的比较:上帝第一次看到人类相爱,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可理解。第二次看到经过五十年岁月的消磨,男的女的还是这么相爱,他感到很美,无与伦比。第三次只有一个人,女的死了,似乎不应该感到爱情之美的,但他还是感到很美,他觉得爱情的力量不可思议。

2.“爱情”“忠诚”“心头的记忆”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分别从人类的眼神中看到了“爱情”“忠诚”“心头的记忆”。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在年轻的时候很容易彼此之间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才能使爱人之间生死相依,永不背离,相濡以沫,永不厌倦;也只有经过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才能够在心灵深处产生超越死亡的“追念”,而只有拥有了忠诚与心灵的追念,才是真正的爱情,作者把他们看成爱情的三位一体。

3.对上帝的态度的理解: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颤抖惊异”到“恼火”,但最终“深深地沉思着走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比上帝权威大”,人“成了地球上的上帝”。

4.对文章的'结尾的理解:仅仅能繁殖后代的爱,不是爱情,真正的爱情超过了生理的需要,要包含着“忠诚”“心头的记忆”等人性的光辉。这是人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上帝没有创造出人类的爱情,说明上帝只是把人类看作了普通的动物,但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并战胜了上帝,说明人只要有高尚美好的爱情存在,就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成为大地上的上帝。

1.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那么名人们是如何理解爱情的呢?教师出示名人名言,让学生读一读。

爱像只小提琴,音乐可以偶尔停息,但琴弦却始终存在。

能使所爱的人快乐,这是世间最大的幸福,错过这样的幸福是荒唐的。

背靠着背坐在地毯上 / 听听音乐聊聊愿望 / 你希望我越来越温柔 / 我希望你放我在心上 / 你说想送我个浪漫的梦想 / 谢谢我带你找到天堂 / 哪怕用一辈子才能完成 / 只要我讲你就记住不忘 /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 / 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 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 / 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早恋不属于我们。

短短的一节课怎能说得明白爱情,如果你想知道爱情的力量,你可以读一读白朗宁夫人至善至美的爱情情书;如果你想知道爱情的忠诚,你可以听一听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如果你想了解爱情的高贵,你一定要读一读《简爱》……你还要读一读《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飘》……你就会更深刻地了解爱情!

写一篇日记,自己和自己心灵的秘密对话,写出这篇课文带给你的启示。

第4篇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爱情教育,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

一、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中得到启示。

二、简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信息)。

过渡: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教育家,是用什么形式给女儿解释爱情的呢?好,是故事。这个故事具体体现在文中哪些段落?

1、朗读:(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睛里读到了哪三种东西?上帝有哪些不同表现?)找三组同学分角色分别朗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段落,其他同学把有关答案做上记号。

2、提问:①上帝从男女的目光中三次各看到了什么?他分

②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③从第七段可以看出上帝创造了一切,那么上帝也创造了爱情吗?

首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爱情的名言、诗句;然后多媒体显示老师搜集的名言、诗句;接着分发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另外两封关于爱情的信;最后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

某中学一女生在宿舍告诉舍友,她特别喜欢一同班男同学,这次是真的喜欢,和前几次说的那几个截然不同。因为她总想看到他,她去校外学习就是想要见到他。后来她主动给他写纸条,他俩常常单独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为此,她成绩下降,上课神情恍惚,和同学相处情绪也很不稳定。老师家长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她做工作,可她就是抹不去他的影子。再后来,家长让她转学了。他们再没联系。

5、本文是大家的作品,用故事来阐释抽象道理,在构思方面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四、质疑:怀疑精神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怀疑是创新的源泉。对于本文,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商讨吧。

过渡:同学们,老师祝你们在爱情的道路上一帆风顺,收获美满与幸福。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从出生开始就有一种感情始终呵护在左右,那就是父母对我们的至爱真情。现在我们来看一个片段吧。

五、迁移(课上布置,课后完成):写信。(把对父母的感情用书信的形式向他们表露出来吧。)

第5篇

3、品味关键词句,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爱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

教学课件:课件,学生了解经典的爱情故事。

优美凄婉的旋律,将我们引入美妙的爱情世界当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爱情的乐曲就已经奏鸣。以爱情为主题的优秀诗作,已回荡在我们的耳畔。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宋] 秦观〈鹊桥仙〉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宋]朱淑真〈生查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唐]元稹〈离思〉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3、 在几十年前有一位14岁的少女向他的父亲提了一个问题“爸爸,什么是爱情?”这个女孩的父亲专门为女儿写了一封信,给了她诗一般美妙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致女儿的信》。

①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②思考:文章内容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上帝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睛中发现了什么?

(1) 出示课件“词语”。指名读词语,解释重点词“真谛、无与伦比、怒不可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年后,“上帝从……力量。”——爱情 五十年后,“上帝……东西。”——忠诚 又过三年,“他的一双……力量。”——心灵的追念)

1、 (1)上帝创造了男人和女人一年之后,上帝从人的眼神中发现了什么?(爱情)

(繁衍后代、开辟田地、建造房子、种植果树庄稼、教育子女、共同战胜困难等)

(3)五十年啊,美丽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生活之犁会蚀去青春的活力,想一想,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

(4)半个世纪的风雨中,他和她分担生活中的挫折,共享收获的喜悦,不离不弃,相濡以沫,同学们,这就是(忠诚)啊!

(5)又三年后,上帝从人的眼神中发现了什么?(心灵的追念)

(妻子美丽的容颜、他俩恩爱的生活、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等)

(6)同学们,“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无情的岁月夺走了心爱的她,但她的温柔永远留在老人的心中,这就是心灵的追念啊!

2、作者把“忠诚、心灵的追念”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为什么?

(真正的爱情时能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的追念,是人间的挚爱,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

3、故事中上帝前两次看到爱情后是怎样的表情?(勃然大怒、怒不可遏)

(1)照前两次推论,第三次应是暴跳如雷了。但第三次上帝是什么表情?

(为什么我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不能征服人类的爱情,而且人都死了,爱情居然还存在?)

(人类创造了爱情,上帝无法使爱情毁灭,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在大地上,人为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可以献出生命,包括信仰、理想,当然更包括爱情!所以,凡是闪着人性光辉的东西,都是不可战胜的。)

4、课文的最后两段,作者的奶奶和作者对爱情的内涵都作了阐释。默读这两段,画出你感悟较深的句子。

交流句子。课件出示。“①万物生存……真正的人。②爱情,他高于上帝……纽带。”

(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每个人都会死,但爱情延续了生命。人从相爱开始,彼此忠贞不渝,爱情产生了下一代,爱情的力量是永恒的。)

5、 爱情作为文学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都有许多美妙的爱情故事,你都知道那些?

6、“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同学们想一下,此时,你对真正的爱情是如何理解的?

1、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青年人应如何对待自己心中的那颗爱情的种子?

2、 课件出示名言。“人的爱情应当……幸福。——苏霍姆林斯基”

(师小结:一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只有抓住机会成就一番事业,才能收获最珍贵的情感。)

本文作者把自己对爱情的感悟,通过神话故事来告诉自己的女儿,文采飞扬,富有趣味。同学们今天虽说还不适宜谈情说爱,但是可以谈论爱情,可以有智慧的、精神的准备。你们在一天天成长,再过若干年,你们也会迎来自己的爱情,迎来自己的家庭,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最浪漫的事”!但是,只有懂得爱情的人,才会拥有这样诗意的人生。

第6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

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

这我接到上这堂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篇!因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非常感动。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能背诵——‘亲爱的女儿: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选自拙著《走进心灵》)

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学校上课期间,在校长办公室里是很难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不过,在教室里、体育馆里、学校养蜂场或教研组会议上倒是可以见到他。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又来到校门口,以深情眷恋的神情目送每一个孩子回家……在帕夫雷什中学,每一个学生都不怕校长;相反,苏霍姆林斯基在哪儿出现,哪儿就会有一群孩子围上来和他说笑。

看着他那精力充沛、仿佛永远年轻的身影,人们很难想像这是一个长期受着伤病折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以连政治指导员的身份奔赴反法西斯战场,因身负重伤而被抬下战场,两块弹片一直残留在他的胸部。尽管这样,他仍然一刻不停地从事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因为他实在太爱他的学生了。为了直接与孩子打交道,他放弃教育局长的职位,而甘愿当一名校长和教师——在他担任校长的同时,他一直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在教室中给他们上课,在假日里带领他们去郊游,他甚至还曾和学生一起去荒无人烟的小岛探险。他称学校的每一个学生为“我的孩子”。正是由于他几乎整天都泡在孩子当中,所以他对孩子们了如指掌,经他长期观察并跟踪记录起成长历程的学生共有3700多人!

1970年9月3日,还不到52岁的苏霍姆林斯基阴残留在胸部的弹片侵入心脏旁那根主要的血管而去世了。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怀念他的孩子们,渴望回到学校去,同孩子们在一起,听孩子们的笑声。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却给后来的教育者留下了40多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小说和童话故事。他的著作被称为“教育百科全书”。

这位伟大而充满童心的教育家,在晚年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前言中这样深情地写道:“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对我来说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认为,我是有这个权利的。……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

(这一部分是课堂的主体部分和高潮,我无法预想和预设会出现什么情况,或者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但我会重视学生研讨中出现的任何生成性问题,并与学生对话。)

(这一部分内容实际上是适时穿插在和学生的对话中)

故事:巴莱特对勃朗宁的爱。金岳霖对林徽音的精神之恋……

教师:过十天,我将去江苏江阴华士学校参加一个国际研讨会,将再次见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同学们准备让我带几句话给她吗?

音像出版社要给我制作课堂实录的光碟,于是上周我借班上了一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应该说,这堂课上得不错,现场文字记录的铁皮鼓直说感动,他还说当我说下课时,他感到很惊讶: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但是我决定重上一遍,因为我突然想到,应该让我自己班上的学生随光碟“面向全国发行”!

当我给学生们说这个想法时,全班学生兴奋得不得了,掌声几乎要把房顶冲破!我说:“若干年后,如果你们想年李老师了,想念同学们了,便拿出这堂课的光碟看看!甚至你们老了以后,还可给你们的孙子放这光碟说,看爷爷(奶奶)当年读高中上课的情景!”同学们哈哈大笑。

今天下午,我和学生乘车来到四川省电教馆。说实话,上课之前,我根本没有关于这堂课任何具体设想,我追求一种课堂的.生成性,一切看学生的现场反应,在随机进行相关的引导。只有一点非常明确,这堂课一定要一切围绕学生转,真正体现出尊重学生,寓引导于对话之中。尽管上周的课也不错,但我不想重复那堂课的具体程序,也不可能重复,因为学生不同嘛!

我们在摄像室坐好了,正准备上课,教科所吴老师突然走进来说别忙,原来她认为学生统一穿校服色彩太单调,她建议同学们可以把校服脱了,让学生穿在里面的毛衣、春秋衫的色彩露出来。学生们听话地纷纷脱下校服外套,于是,我眼前的学生变成色彩缤纷起来。

摄像师给我示意可以开始上课了。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好,咱们上课!”

随着值日生朱雅兰一声响亮的“起立”,同学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我。

“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给女儿的信》(我一边说一边转身板书:“给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那么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从学生的阅读程序来说,他们接触一篇新文章首先克服字词障碍。本来,我当然可以给学生列一些可能不认识的字,但我想,我以为他们不认识的字,他们就不认识吗?恐怕不一定。而且,我以为他们认识的字,恐怕他们也不一定能够认识。再说,这个同学不认识的字,可能那个同学不一定不认识。反之亦然。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自己说,他们在阅读中遇到过那些不认识的字。

于是我又说:“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然后查过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在课后练习里,‘读读写写’的第三个字。”她说。

“很好!”我又问全班同学,“同样是这个字,查过的举手。”

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我笑了:“呵呵,不少呀!哪些同学在没有读这篇文章之前就认识认识这个字?”

“哦,没有。”我说,“那么,你们还查过哪些字呢?”

“没有啊?”我说,“这就是说本文的字你们都认识了?好,那李老师要考考你们了。李老师有点疑惑要问大家――看第15自然段第四行。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经盖起一……’,后面这个字读什么。”

有同学举手了,我说:“别举手!我抽一个同学起来读――请余鑫同学来读。”

我说:“很遗憾你读错了,这个字应该读zhuang。一‘幢’!我知道你以为自己能够读正确而没有去查。那么有没有一个dòng字呢,有的,但是写法不一样。”

我点点头:“对!我们四川人很容易把一‘幢’读成一‘栋’!以后可别读错了。李老师还有一个字要考大家,第八段第二行‘在他们目光接触的……’”

看着有点不好意思的郑毓秀,我接着说:“不过,郑毓秀虽然读错了,但通过这么一纠正,你印象就比较深对不对?我问大家,这个字有没有读sha的时候?”

我说:“对,这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刹车’的‘刹’便读sha。但在这儿读‘刹(cha)那间’。还有没有其他的字?没有了啊?一会儿我说不定还要考你们的,呵呵。我要强调的是,查字词时我们往往容易去查那些没见过的字,而我们经常所见的字读错了却不知道。”

字词解决了,应该正式进入课文了,我一直坚持认为,对一篇课文的阅读应该从学生开始,而不是从教师开始。如果从教师开始,就应该是教师提出什么重点什么问题或者展示什么多媒体课件,无论这些问题或课件设计得多么好,这一切都是着眼于教师怎么“教”!而在我看来,自读课文更多的应该着眼于学生怎么“学”!因此,我决定从学生的感受开始进入这篇课文的教学。

我对同学们说:“这篇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同学们读了一遍以后你们第一个感觉是什么?有什么想法?大家不妨谈谈。”

钟雪飞把手举了起来:“我觉得一般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对他女儿这样说的,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却对他女儿谈什么是爱情,很不一般,他和一般的父亲不一样!这点我印象特别深。”

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我说:“看来多数同学有和钟雪飞一样的第一感觉。那么我有一个问题,你们可要实话实说――你们在14岁有没有想过爱情?放心,李老师不会问你具体是怎么想爱情的。”

大家忍住不笑了,同时纷纷举手。我一看,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说:“把手放下!嗯,多数人想过。但想过以后又问过父母的同学,请把手再举一下?”这次却只有四个同学举手。

“好,我们请举手的四个同学谈一谈,当你们在父母面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们的父母是怎么说的?苏畅,你先说好吗?”

苏畅说:“我问过父母,他们说,现在问这些做什么,长大了就知道了。”

汪洋同学说:“我妈给我讲爱情是世间很美好的一种情感,然后说她和我爸那样就叫爱情。”

王楠楠说:“我是和爸爸闲聊时问到的,他告诉我,每个人所经历的都不一样,爱情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要靠自己去体会。”

然后我请黄泳说,黄泳回答:“其实是我妈妈给我讲的,她说每个人所面对的爱情都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情,要看你怎么处理。”

我说:“我觉得这四位同学的家长都不错,都能真诚面对孩子的提问。只有苏畅的父亲回答得好像比较敷衍一些。呵呵!不过还好,没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就喜欢胡思乱想。”

“可是,”我话锋一转,“为什么只有四个同学问了爸爸妈妈呢?其他同学也想过爱情为什么没有问过你们爸爸妈妈呢?”

我说:“不敢?如果问又会怎么样?好,我们现在就想像一下,如果你们问爸爸妈妈,估计他们会怎么说?”

李运举手站了起来:“我父母会花四个小时来教训我!”

“嗯,你的家长可能会说你现在别想这些!是吧?”我问。

杨晓梅站了起来:“我的妈妈会说,你这么小的年纪,像这些干啥,还不好好学习!我知道我如果问了,我一定不会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我说:“是啊,爸爸妈妈不说,可是你们会想呀!并不因为没有人回答你们就不想爱情了。就像是到了春天花一定会开放,到了秋天果实一定会挂满枝头,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呀!我觉得你们,包括多数同学都很现实,知道爸爸妈妈不会回答,所以轻易不会去问这个问题。在中国,很少有父母像刚才四位同学的家长这样开明。李老师也有一个和你们一般大的女儿,你们猜猜,李老师的女儿问过我没有?”

“没有!”我的回答出乎大家的意外,大家笑了起来。

我继续说:“我就知道你们会猜错。呵呵!但是在我女儿十四岁的时候,我主动给她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的这封信,为什么?大家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觉得女儿在慢慢长大,我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对待自己女儿一样,也主动告诉我的女儿什么叫爱情。”

略微停顿了一会儿,我说:“刚才几位同学的父母回答得非常好,但是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相比还是有有区别的,比如,第一,在表述形式上,你们家长都给你们讲道理,而苏霍姆林斯基是用讲童话的形式。第二,你们父母都讲每人的爱情不一样,但是既然是都是爱情就有共同的特点,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讲的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情感。现在我们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讲爱情的。下面同学们把课文快速看一下,把你喜欢,欣赏的语句勾出来,或者不懂的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交流感想,或者提出问题,李老师一会儿也给同学们谈谈我的体会。”

教师里一下安静了,同学们都开始快速阅读课文。我一边巡视,一边继续提醒:“你特别欣赏的句子。甚至你有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勾出来。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记在那儿,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几分钟后,我说:“好了,很多同学都看了一遍了,咱们交流一下。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者某些段落甚至一个句子一个词,最能打动你的……都可以说说。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

汪洋同学举手了,她站起来说:“这句话特别打动我――‘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这句话我觉得写得很真实,每个人都会死,但在生的时候有过爱情,爱情就会通过你的生命延续。

汪洋的回答真实地反映了她的理解,这个理解我认为是正确的,不过我感到还不完整。本来我可以帮她补充,但我想还是让学生来补充,于是我说:“汪洋对这段文字印象比较深,同学们对这句话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或补充?”

钟雪飞举手站了起来:“我觉得这句话还有一个意思,有了爱情两个人才能走到一起,这样才能够延续后代,这也是生命的一种继承。”

我说:“对,我同意钟雪飞的补充,他的补充很重要。我也谈谈我的理解,爱情无疑是一种精神的东西,但不仅是精神的东西,它有着生物性的基础,也包含了人的自然结合,包括人类的生生不息。有了爱情,才有相爱的人之间的结合,才有了后代。但是我们今天谈论爱情更多地是赞美精神的东西,因为我们是人!每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绝大多数人不过就是几十年,但爱情是永恒的。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已经死了多少年了,但是他们因爱而化作的蝴蝶一直飞翔到今天!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因此,人不免一死,但爱情的力量却永远延续下来。”

李文思举手了,她说:“第15自然段有这样一句――‘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一种无以伦比的美……’我是第一次听到用‘无与伦比’这个词形容爱情,我对这个词有了感觉,就是爱情居然能够产生这样强大的魅力!”

让学生自由发言,并非取消教师的引导。理想的境界,是学生和老师在自然而然的交流中互相促进,同时,教师又不知不觉地引领着学生。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敏锐地发现学生发言中和文本重点的结合点或邻近点!说实话,在课前我所能想到的最大的教学难点,就是这篇文章很容易上成以“正确认识爱情”为内容的主题班会!我提醒自己:必须上成语文课,尽可能引导学生在认识爱情的同时,又注意课文的文学性或者说写作艺术。因此,在这之前,虽然表面上我和学生在轻松地聊着,但实际上,我一直在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我在等待,等待着学生自由交流和教师主动引领的最佳切入口。现在,李文思的发言让我心里一亮:机会来了!

我说:“李文思的发言很好。她指的这个语言点是上帝的第二次发现。那么,我们不妨暂时停留在这里研讨一下,我们围绕上帝看到的东西来看一下,课文说‘上帝在他们身上看见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我想问,上帝这样‘看见’过几次?”

我要同学们注意看课文本身,然后多数同学说“三次”,于是我说:“至少有三次,是吧?同学们马上这三次找出来,看看上帝三次看见了什么,看见的是不是同样的东西。”

同学们立即仔细看课文,认真地找了起来,同时同方同学之间不时小声议论。

我和他们碰撞起来:“看到的是爱情?不对吧?那是大天使对上帝所见的解释和概括。”

我和学生一起找一起分析:“第一次是什么?‘上帝从那目光中发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与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看到的是什么?”

同学们说:“还是美和力量,第三次是同样的东西。”

“对!”我继续引导,“但是三次同样的美在他的眼里是有没有区别呢?或者说三次有什么不同?书上有的,你只需要扣住这句话的语言。第一次看见的美是什么?”

“这是大天使给他概述的呀!”我笑了,然后继续追问,“上帝自己看到的是什么?”

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对,在这儿作者想说的是,上帝的眼光渐渐地表现了爱是一种美,一种力量。这种美在人类看来是很常见的,但在上帝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他从未见过。上帝一想,他是无所不能的呀,为什么他没看到过这东西呢?作者这里说,上帝发怒了。为什么要发怒呢?”

同学们纷纷说:“因为人类未经许可就发明了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我引导学生看书:“用书上的话说,就是‘因为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那么,上帝第二次看见的对象变了没有?”

“对!”我说,“就是李文思刚才说的‘无与伦比’。那就是说,五十年过去了,爱情褪色了没有?

我说:“这就是说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爱情变得更美了,无与伦比。这就叫什么?“

我感慨地说:“是呀!忠诚就是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这份感情!时间过得越长,经受的考验越多,爱情越美!无与伦比的美!这是上帝第二次所见。那么,第三次呢?上帝第三次来了以后只有一个人了,老奶奶已经去世了,只剩下老爷爷一个人了。在上帝看来,所未爱情好像似乎应该黯淡一些。但他看见了什么?

我故作不解:“怎么还是‘不可理解’?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是‘无与伦比的美’,这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这两个‘不可理解’有什么不同?”

何思静举手回答:“上帝第一次看到人类相爱,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可理解。第二次看到男的女的相爱,他感到很美,无与伦比。但第三次只有一个人,女的死了,似乎不应该感到爱情之美的,但他还是感到很美,他觉得爱情的力量不可思议。”

我说:“我同意何思静的理解。也许上帝最初认为,爱情只有人活着的时候才有,为什么死了,还有一种忧伤的美,忧郁的美,上帝不可理解,而且是和过去同样的力量,因为他有‘心灵的追念’。虽然老伴去世了,但是心是相通的。那么再看前两次上帝看到爱情后是怎样的表情?第一次书上怎么写呀?”

我说:“第三次呢?照前两次的推论,应该是暴跳如雷了。但你看第三次怎么样?我请一个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

唐强举手起来朗读:“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我说:“本来我以为唐强要读错一个字,呵呵!大家猜猜,我估计唐强要错那个字?”

“对!”我说,“但唐强果真很强!没有读错“伫”。“

“这个字很容易读错的,有同学可能会读成’chu’。”我继续说,“这句话很重要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我和学生一起朗读:“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读完之后,我对大家说:“那么怎么理解上帝的这种思考?你们想一想,他当时在想什么?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要说‘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思索?他又思索了什么?为什么他后来离去了?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大家议论一下这些个问题。”

几分钟后,我说:“好了,一起交流一下,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路遥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就是爱情,但是上帝觉得他却不具有,所以就比较恼火,他不是全能的。作者认为,只有拥有爱情才会成为真正的上帝。”

我说:“好,这是你的理解。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呢?”

赵瑞雪说:“我们这个小组的看法是,因为上帝是在想,既然人类能够创造比他自己创造的更美的东西,那就让人称为上帝吧。所以说人就成了上帝。”

我趁势幽了她一默:“就是说你们不用我来领导了!”

杨晓梅说:“我认为,上帝这是对于爱情的妒嫉,因为他和人相比,人创造的更美,然后他同样也羡慕爱情,这句话就表明爱情战胜了权威。人才是上帝!”

戚西川说:“我们这个小组认为,上帝给了人类思索,当他发现了爱情比自己的力量更强大,更有力量的时候,那就只有无奈地走开了,再发怒也没用了。”

钟雪飞说:“我觉得这毕竟是一个童话故事,我想他可以深刻地反映了爱的力量是无以伦比的,爱情是不可战胜的,因此他离开了。”

我说:“你们说的我都同意,但我最近读了以后还有一点新的体会――想不想李老师说?”我故意卖了一个关子。

同学们爆笑。我特别喜欢这种轻松的氛围,这种氛围特别能够激发我的灵感。

于是我说:“我觉得上帝在这儿在思索,是在想,我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不能征服人类的爱情,而且连人都死了,爱情居然还存在。因此他很无奈地离去了。不过,上帝除了无奈之外,我想还有感动。这样的爱情,我不能主宰,还是让人类自己主宰自己吧!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在大地上,人为了精神可以献出生命,包括信仰,包括理想,当然更包括爱情!因为人的感情,人的思想,人的尊严,是不可战胜的。从这点上讲,凡是人性的东西,精神的东西,都是不可战胜的。上帝都不能战胜的,你想战胜,这不是很狂妄吗?”

那一刻,教室里一片肃静,同学们似乎都可上帝一样陷入了对爱情的沉思。

我顿了一下,又问:“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包括写作上的问题。比如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好,李运举手了。请李运起来说说。”

李运说:“这篇课文引用对话比较成功,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汪洋说:“先说爱情的美和力量,然后引申到更高层,‘忠诚’,然后再进一层,‘心灵的追念’。这些都是通过上帝和大天使的话对话完成的。”

我说:“对,层层深入,把对爱情的认识引向深入。刚才李运说对话把情节引向深入,其实,我还有一个想法,作者并没有全像我们说的,全都是层层深入。”这里,我有意想和学生碰撞一下,在碰撞中引导,“你们看,作者的语言有没有重复的?是哪些句子?找出来。”

何思静说:“是这几句,‘他们一会儿看天,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传情’。后面还有,也是这样重复的。“

何思静说:“因为爱情是一种精神上的心理上的东西,不能用语言告诉对方,他们之间的爱,就是这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我说:“很好,爱情,不用语言的,而且爱情就是这么简单,就是‘在金黄色的麦田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你们看,这是多么朴素,又是多么美好!现在,像这种一种古典的爱情方式已经很少了。并不是说在大街上接吻拥抱,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才是爱情。其实,爱情是很简单的,不过就是看着自己心爱的人。”

教室里一片宁静,孩子们还小,但他们显然也被爱情打动了。讲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种感动,不知是苏霍姆林斯基美好的童话感动了我,还是学生纯真的理解感动了我,或者是我产生了什么美好的联想,甚至也许是我心灵深处某一根柔软的情弦被拨动了。我突然想到一首歌,并忍不住对同学们说了出来:“突然我想到一首歌,这首歌我不会唱,大概就是叫《浪漫的时刻》。”

我说:“何思静会唱吗?你可不可以给大家唱一下?”

歌声把所有同学都感染了,渐渐地,全班同学和着何思静的声音一起唱道――

我的眼睛潮湿了,鼻子开始发酸,但我尽量抑制自己的情绪,尽可能镇定地说:“虽然李老师不会唱,但每一次听到这首歌都很感动,爱情就是看着对方变老,仍然爱他。像这样的爱情,虽然少,还是有的。前次裴丹同学的作文大家还记得吗?她说她爸爸妈妈每次上街进商场,爸爸都把妈妈的手牵着。爱情有时候就是牵手。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更不需要海誓山盟!”

同学们没有说话,都看着我,每一双眼睛都在感动,都在思考。

停了一会儿,我问:“对这篇文章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或者对苏霍姆林斯基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赵瑞雪问:“苏霍姆林斯基女儿只有14岁,作者为什么就说她跨进了‘成年女性’的界限?”

这个问题我当然可以回答,但我先问同学们:“有没有同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金薇说:“因为是在苏联嘛,苏联的女孩早熟一些。14岁正是青春期,所以他说女儿成年了。”

我笑了:“我基本同意你的说法,他说14岁是‘成年’的年龄。其实不光是苏联,在我国,14岁也是进入青春期的年龄嘛!我看到的另一个版本上这一句是这样说的:‘你跨进了女人的行列。’还有没有其他问题?”

苏畅:“最后一句我不太理解,‘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李文思说:“我觉得,作为一个真正的人,他的情感是很丰富,所以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一定拥有爱情,懂得爱,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思索没有拥有爱情,是很可悲的,就不是真正的人,而只是一个生物。”

我说:“我觉得你说的有点道理。有没有补充的?大家注意,这里说‘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也就是说前面所说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是一种生物罢了。你虽然成了人了,但还不是真正的人,没有智慧,没有情感。其实从生物的角度,动物也知道繁衍,但是人与动物不同,人类的繁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只有人才有爱情!苏霍姆林斯基在另一部著作中这样写道:爱情的种子,要在我们的青少年性心理成熟以年很久就播到他的心田。中国家长对这个观点可能觉得不可思议。苏霍姆林斯基解释说,所谓爱情的种子不时谈情说爱的技巧,而是培养人的尊严感的过程,培养忠诚、义务、使命感,培养人性美,培养人的责任感的过程。这句话说得非常好,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要在女儿14岁的时候跟她谈爱情?因为不仅仅教女儿懂爱情,而且是教她懂真正的爱情,懂得做人应该具有的责任感,培养女儿的人性美。现在我问一个问题:你们读了这封信以后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杨晓梅说:“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很好的爸爸,但我觉得爱情不仅仅是说出来,更要做出来,不应该刻意地去追求,不应该把‘忠诚’说出来。有许多人把忠诚挂在嘴边,最后还是不忠诚。因此,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不应该把忠诚说出来,而应该让女儿以后去实践。”

金薇反驳:“我觉得杨晓梅理解不对,因为这是大天使说的,并不是夫妇表现出来的。”

本来从这里可以开始许多观点交锋,但遗憾的是,课堂时间快结束了。所以我不得不说:“这个问题,杨晓梅的意思是忠诚应该用行动来体现。这个观点本身还是对的。金薇不同意你的说法,可能其他同学还有其他想法,或者还有更多不同的观点。李老师这里不作结论,下课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争鸣。好吗?”

我非常明显地感到,通过这堂课,同学们对苏霍姆林斯基充满了敬意。于是我说:“还记得我第一次见你们的时候谈到对我影响非常深的两个人?一个苏霍姆林斯基,一个是――”

我向孩子们展示了几幅照片:“看,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照片,非常英俊!”

当苏霍姆林斯基的照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时,同学们一片惊叹,他们的确被苏霍姆林斯基的英俊征服了。

我充满感情地说道:“苏霍姆林斯基从心灵深处特别爱孩子。他还写过一本书,题目就叫《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每年暑假和寒假他都与孩子一起郊游,他担任校长,同时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坚持上课。他后来是工作岗位上心脏病突发,被抬上担架,就再也没有醒过来回来。我特别感动他的一些细节。他每天早晨都来到学校大门口,用非常慈祥的目光看着孩子们一个一个走进校门。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巴甫雷什中学后这样写道,我在这个学校发现了一个秘密――在这所学校里,孩子们不是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什么地方,总有孩子围上前去,每当这时候,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露出了孩子般纯真的笑!”

我继续说道:“再过一个星期,下周星期一,我将去见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我们1998年第一次见面,已经六年不见了。李老师要去见他,你们有没有什么话要我带给这位当年幸福的女儿?李老师一定带到!”

我说:“这样吧,下来以后你们想好了,每个人写一张纸条交给我好吗?”

摄像是给我做了一个时间已到的手势,于是我对同学们说:“今天咱们这里上课,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说实话,我在上课时忘了我是在给你们上课。这堂课勾起了我的回忆,我过去教过的一个学生,她的孩子要读国小,来找我想读一所非常好的国小,我说没问题,成都几所著名国小的校长我都认识的。当我接到她的电话时,我感慨万千!当年我给他们那批学生讲苏霍姆林斯基的时候,他们和你们一般大,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他们成了爸爸妈妈,有了孩子,孩子都读国小了!我想,你们正在一天天长大,再过若干年,你们也会迎来自己的爱情,迎来自己的家庭,并有自己的孩子,说不定李老师还会教你们的孩子;到了那一天,李老师会从你们孩子身上看到你们的影子!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最浪漫的事?这样的人生多么富有诗意!但是,只有真正懂爱情的人,才会拥有这样诗意人生!”

第7篇

2、理解文中故事的寓意,和作者对爱情的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故事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2、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爱情的歌曲、名言、诗句。

(欣赏歌曲《最浪漫的事》)刚才的这首歌曲是《最浪漫的事》,老师很喜欢其中的几句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孩子们,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呢?(相守到老的爱情),那么爱情是什么呢?(学生发言)有一个小姑娘也曾经向她的父亲提出过这个问题,而她作为教育家的父亲苏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致女儿的信》。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想一想,为什么把这三者放在一起解释“爱情”?

(2)在信的开始和结尾,父亲表明了对爱情的态度,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回答:父亲是告诉女儿应怎样对待爱情呢?

第一次:爱情(不可理解美和从未见过的力量)——勃然大怒

第二次:忠诚(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怒不可遏

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可以是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要做明智的人、要懂得爱、要有人性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4、学生自主质疑(可针对含义深刻的语句、写法等),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课文。

同学们,爱情是最美好的感情,她像春天里的百花,带来浓郁的芬芳;她像夏日的晨风,带来丝丝的凉爽;她像冬日的阳光,带来融化冰冷的温暖。那么古今中外也有很多经典的爱情故事,你知道吗?

1、说说你知道的经典爱情故事、成语、物品歌曲、诗词等。

2、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的爱情,然而过早的摘取爱情的果实,能收获甜美吗?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2)教师小结:的确,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早恋不属于我们。

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生活的智慧。今天的这节课,我们理解了爱情的真谛,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珍视爱情、善待爱情,相信一定会有一天,你们能够享受至纯至美的爱情。

一、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里读到了“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此题意在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哲理,学生只要有所领悟即可,不必统一认识。参考答案如下:

1、这一句饱含了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2、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话都很好地解释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三、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此题意在延伸课文内涵,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爱情的真谛。

?致女儿的信》一文,系苏联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所作,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中。在这封信中,作者面对十四岁女儿提出的“什么是爱情”的问题,讲了一个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其主旨是:真正的爱情、高尚的爱情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 “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国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文学作品和大众文化(影视、歌曲、杂志)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遐想,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初涉“爱河”,为他们心中所谓的“爱情”或多或少付出了代价。“什么是爱情?”如若再在课堂上、学校教育中讳莫如深,那与其说是保守落后,还不如说是冥顽不化。“如何向国中生进行爱情教育”,这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上好涉及爱情主题的课文,让学生在享受美丽的文字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是在尽职尽责做份内的事。基于此,我打算和学生坦然地面对爱情这一话题,就像面对友谊、亲情、环保那样。

与众多的教参所设计的教法一样,我在引导学生“品读鉴赏童话故事,深入探讨爱情真谛”时,由上帝三次来人间所见,归结出:真正的爱情具有无与伦比的美和力量;必然伴随着忠诚;必然是心灵的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由此,自然生出了“爱情美丽说”、“爱情忠诚说”、“爱情心契说”。这三“说”是由神话内容而来的,上帝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学生圈画要点,便得出此“说”。

至此,我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由文本整体感知“爱情是什么,什么是爱情”的问题,而是深入文本,回探“何以见得”的问题。面对一群在爱情上未曾真正启蒙的学生,不必期望他们能有什么体验来与作者、老师进行心灵的对话,只能期望能从文本中找出只言片语,来充实这所谓的“三说”,由此,我设计了“结合自己的理解,用文中相关的语言信息补充句子”的练习。师生配合着口述,完成得较好的如:

爱情很美丽,这种美胜过天空和太阳,大地和麦田──胜过上帝所创造的一切。

爱情伴随着忠诚,这忠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五十年的岁月,让你们的青春和力量化为乌有,不变的是彼此透过心灵之窗的那份情意。

爱情必会拥有心灵的契合,这契合最终会是一种超越生死界限的心灵的追念,即使有阴阳之隔,阻隔的是你们曾经相依相随的形影,阻隔不了的是您对她的无尽的充满忧伤的追念。

接下来,我让学生声情并茂地齐诵末尾两段:“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同样,从人本身说,只有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学生的朗读整齐有力,就文本讨论“什么是爱情”的目标基本完成。

然而,我的心老是不踏实,似有所失,凭着教学多年的敏感,我自觉得淡漠了“上帝三次来人间的所见”,那可是三幅凸现主题,充满生机的画面呀。对,让学生来一遍重点选读,也许会有意外的效果。

于是,我让学生潜心默读,发挥想像;自己也低声揣摩,入得诗情画意,直至口角生香,方喜有所悟,立即点拨:这三个画面的描写,是在必要的重复中变化与递进着的,学生便举例,如“窝棚”变成“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果园”,“成熟的谷物”变成了“一片金黄的麦穗”,“一个婴儿”变成了“几个儿子、女儿”“孙子们”,最终变成“火红的曙光下,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这样,学生在声情并茂地朗读后得出:真正的爱情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和力量,而他们共同的创造与收获,便是对这种美和力量的又一项重要的诠释。于是,我们在“爱情美丽说、忠诚说、心契说”后,又补上了一个“爱情收获说”。最后,还是结合故事的首尾段,对爱情做了一个充实的总结:

真正的爱情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和力量,它伴随着忠诚,实现着心灵的契合,拥有丰厚的收获和美好的结晶,能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只有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善待爱情,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

我的“爱情收获说”,不仅充实了文中所直白的爱情观,其探讨过程,促进了三维目标的落实。

我的“爱情收获说”在“资料衔接、拓展延伸”一环时,得到了巩固与充实。学生收集的名言中就有:

爱情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对方提高,同时也提高自己。惟有那因为爱而变得思想明澈,双手矫健的人才算爱着(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真正的爱情能鼓舞人,唤醒他内心沉睡着的力量和潜藏着的才能(意:薄迦丘)。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hjlw.com/redian/qitawenan/eoyvqq.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