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号简历网 >

热点 >其他文案 >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7篇 "回乡偶书"课程设计:从文化共鸣到情感体验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7篇 "回乡偶书"课程设计:从文化共鸣到情感体验

《回乡偶书》是明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该篇文章融合了辛弃疾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和对国家的忧虑,是一篇极具思想性和文学价值的文章。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经典读本之一,学生们除了了解文学价值外,还可感悟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7篇

第1篇

1、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这首诗是谁写的?谁知道贺知章是个什么人?

3、你现在多少岁?(十一二岁)但贺知章他阔别家乡五十多年了,人生能有几个五十年啊,你说,他心里是多么地怀念家乡啊,现在就要回到家乡来,心情会是怎样的?

4、这首诗就如大家所说的,诗人带着喜悦、忧伤的复杂感情写了下来。

1、诗写了什么呢?下面自已先读读诗句,把诗中的每一个字音读准,诗中有三个生字,特别要把它们读好,读得流利了就可以停下来了。

2、谁来读?检查个人朗读(四五个学生),教师从旁鼓励、指导。

4、有哪些字你要提醒同学们的?解决三个生字。鬓的写法(写一个错字对比),是指哪里?,衰的意思,你可以说是鬓毛衰吗?

2、你读懂了什么?在小组中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说读懂某一个字,某一句诗的意思 ,也可以提醒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哪些字词。

(2)从第一二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还要同学们注意哪些字词?为什么?

(3)教师注意抓紧第二句诗讲解。谁能用一个关联词语放进这句诗中说说?(虽然--但是)

(4)再读一读,把这句读好,可以在第二句诗前加上叹一口气再读。

(4)五十多年了,现在就要回到家乡了,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心里是多么感慨啊!我们把作者的心情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吧,再把一二句诗读一遍。

(3)第三四句我们不多讲了,用演吧。谁能来饰演一下诗中的贺知章?儿童?为什么小童问客人?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想象一下来表演。

四、学过这首诗了,你可以感受到作者这次回到家乡是怎样的一番感受吗?

五、我们背一背这首诗,可以背的用背,不能背的用读也可以。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7篇

第2篇

崔峦先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叶老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基于此,本课在导读时紧紧抓住一个客和关键词何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接千载,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 客。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生:

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生: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生: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师: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习就应该这样!我建议同学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爱思考会观察的孩子。大家也把机灵的眼睛看向插图吧!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生: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生:因为他思念家乡;生: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生: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师:真应了那句 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生: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

生:我知道,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要是像现在这样发达,诗人肯定会回去不知多少次了。(师生一起笑起来。)

生:我爸爸在外地工作,我们都非常想念他。爸爸几乎每天都要给我们打电话,也会经常抽空回来看我们。

生:虽然我爸爸也在外地,但我还是能经常看见他,我可以在网上通过摄像头和爸爸视频聊天!(大家都笑了。)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生:我现在能理解贺知章爷爷的苦恼了,他虽然日夜思念家乡却几十年没有机会回乡解除思乡之苦。生:所以虽然诗人已经很老很老,头发也被风霜染白了,却怎么也改变不了他的一口乡音,因为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师:好!让我们再次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无改拉得较长,声音上扬。)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 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生: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生: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师:如果我是贺知章,我会这样想:我离别家乡几十年,想了家乡几十年,在他乡做了几十年的客人,今天我终于得偿夙愿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但家乡却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家乡了,还令我想不到的是家乡的那些小孩子却说我是客人,他们这些天真无邪的黄口小儿哪里知道我这个八旬老人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啊!想到这里,怎不让我百感交集,感慨万端啊!师以感慨、惆怅的语气读诗。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生:李白的《静夜思》,生: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对《回乡偶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生读诗,读后交流感受。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给诗配画,并试着将组内的作品组合成表现整首诗的连环画;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第3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师:《咏柳》的作者是(生:贺知章),贺知章很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外地去当大官,退休后回到家乡,已经有八十高龄。当他白发苍苍地回到家乡时,写了一首诗——《回乡偶书》。齐读诗题。

你知道鬓指的是我们头上的什么位置吗?(学生先猜,老师再讲明)

2、指名读,老师指导。(学生读不好的地方,老师示范)

你从哪个词看出诗人年轻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少小)

你从哪个词看出诗人年纪很大了才回到家乡的?(老大)

少小指的不是小时候,而是年轻的时候,老大不是指最大,而是指年纪大。(板书:年轻年纪大)少小和老大是一对反义词。

诗人年纪大了才回到家乡,你能从诗中看出他有什么变化吗?(鬓毛衰)

仔细看看插图,诗人还有什么变化呢?(背弯了,脸上皱纹多了……)

小孩子们把贺知章称为什么?(客人)贺知章此时心情怎样?

*贺知章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八十多岁回来,中间经过了几十年,他满心期待地回来,他在想——

*当他看到孩子们在村口快乐地玩耍时,他心想,我小时候——

*可是,当他热情地和孩子们打招呼时,孩子们却说:客人您从哪儿来?他心里想——

贺知章此时心里不仅仅有伤心,还有失落和无奈,你能把贺知章复杂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吗?(学生读)

第4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①(课件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

②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设想: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生: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师: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习就应该这样!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不对不对!他不是客。你们看第一句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说他很小离家。)

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生: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我们的家乡是――龙泉市。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思念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来而是――(生:回 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 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师:看到儿童可爱的模样,听到他们天真的笑问,诗人的心情?(生说,让他读一读这两句诗,男女生分读。)

5、师:那么怎样读好诗呢?老师这里提供大家一个方法。(课件出示)

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第5篇

?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⑵ 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⑶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⑸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⑶ 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第6篇

1、认识“偶、鬓、音、衰、客、何”6个生字,会写“音、客、何”三个生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字谜吗?(喜欢)那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象形字,想请大家猜一猜,看看能不能猜出来(出示象形字的课件)

师:对,是“客”字(出示),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会发现。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个“客”字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出示“客”的课件)学生跟课件书空。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个“客”字,这首是:(学生说课题)(板书《回乡偶书》)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字谜引入,感悟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师:现在我想请孩子们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来帮助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藏有一个“客”字,你们找到它了吗?

师:你真会发现。请同学们来读读这句诗。(课件出示这句诗)(学生读)

师:(出示插图)孩子们为什么会笑着问作者呢?我想跟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场景,我是贺知章,你们会怎么问我呢?会问什么呢?

生: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呀?您是干什么的?您来这里是找人吗?

……(三个学生,师适时点评。如称呼不对,要引导学生;用了 “请问”一词,表扬有礼貌)

师:孩子们真会动脑筋,知道当时孩子们会这么问,是什么原因吗?(是因为不认识他)请用诗句回答(“儿童相见不相识”)出示诗句,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读诗句)

师:从这两句诗来看,贺知章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当作“客”了,从哪里看出他是“客”呢?请看插图(出示插图)。

生:不是客,因为我从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看出,他并不是客,是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到家乡。

师:请把你们的理解放进诗句中去,一起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这两句诗的图)

师:为什么诗人年小的时候离开家乡,要等到年老的时候才回家乡呢?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出门不是靠走路就是骑马,经过跋山涉水,回家一次确实不容易。可是那么艰难,作者还是要回老家啊,你体会到了什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板书)

师:我们怎么读才能突出诗人回乡不容易呀?学生再次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设计理念:紧扣“客”字,切入理解诗句,从后到前,更好地理解“回”的含义。创设情境,借助插图,直观地引导学生理解后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都知道原来这个让孩子们看成是“客”的人其实不是“客”,而是久居他乡的游子回家了,所以题目中不是“来”而是“回”(板书),让我们加上对“回”字的感受,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五十年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贺知章一起思念家乡,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分组背诵,一起背诵)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三个字宝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出示图片)提醒大家:客: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何:竖钩起笔处不要在横的末端。音:突出中间主笔横。

?设计理念: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改变“满堂说”的课堂,让学生不仅掌握生字的写法,还养成书写的好习惯。】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韵味。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有节奏地朗读,可以吟诵,可以踏歌,可以表演读……(学生自由体会读)

学生自由朗读后个别表演读(老师点评中鼓励学生,并告诉其余学生这是什么读法。)

师: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编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呢!想听吗?现在我就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设计理念:落实个性朗读,老师不要限制学生一定要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1.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他还写了另外一首表达自己回乡后的情感的诗,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欣赏《回乡偶书》之二)

2、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还有――生:李白的《静夜思》,生: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设计理念: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并让学生有选择地背诵记忆,让那个拓展不会流于形式。】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不管你身在何处,都时刻想念自己的家乡,让我们把贺知章的思乡之情记在心中。(齐背)

第7篇

师:为什么作者在“儿童”的眼中成了客人呢?请找出说明原因的诗句。

生: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

师:前半句增补了“我”显得较完整,后半句能说得通顺些吗?

生: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师:这样就通顺多了。理解诗意,有时可以将诗句中的词调换一下顺序。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②:村里的小孩子见了我一个也不认识,咯咯地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生②:孩子们都不认识我,笑着问:“您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呀?”

[简评]从理解词语到理解诗句,循序渐进;注意同桌、小组说后再交流,使学生人人有动脑思考、动口说话的机会;渗透理解诗句“增补、调换”等方法,让学生掌握规律,提高“学力。。

师:面对和“儿童相见”这一情境,作者的心情怎样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①:作者有点难过,“我”是你们的前辈,你们都不认识“我”了!这从“儿童相见不相识”可以看出。(众笑)

生②:从“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客”,我感到作者有点伤感,因为“儿童”已把作者当外人了。

生②:从“少小离家老大回”,我体会到作者回乡的心情应该是急切、高兴的。

生④:还有,从“乡音无改”可以看出作者时刻在想念家乡。

生⑤:从“鬓毛衰”,我体会到了作者因岁月不饶人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师:结合诗句体会得真深刻!请大家朗读这首诗,要读出感情来。

[简评]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因势利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悟情”、“披文悟情”。对学生的体会,不以“标准化”答案来限制和判断,体现了新课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的理念。

师:这首诗,我们可以把它编成故事演一演,你们愿意吗?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hjlw.com/redian/qitawenan/j54q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