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号简历网 >

热点 >心得体会 >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精选优秀范文三篇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精选优秀范文三篇

相信大家都会接触到书籍,但真正能静下心来阅读的人却少之又少,要学会享受内心的孤寂,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呢?写一写相关的读后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编和大家分享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精选优秀范文三篇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精选优秀范文三篇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1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被誉为“华语世界第一部心灵小说”的书,是在20xx年的深秋,时值我顺利通过保送研究生的面试不久,课业告一段落之际,和好友两人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小书店当店员。那时书店里常常进购一些比较畅销的励志类书籍,《遇见未知的自己》(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为《遇见》)便是其中的一本。不过当时志得意满的我对这种“心灵鸡汤”类读物嗤之以鼻,只顾埋头看自己喜欢的小说,甚至不曾将它拿起来在手上翻阅。

直至今年5月底,也就是我“裸辞”后赋闲在家的一天,本打算在书店找几本有趣的小说打发时间,却机缘巧合地撞见了这本书。看着似曾相识的封面,我有一种与故知暌违多年的错觉。至今我仍然记得那个有些凉意的午后,自己坐在书店窗前,一口气读完《遇见》那种酣畅淋漓的心情。

就像各大读书网站介绍的那样,故事是从“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区,一个没有手机、车子又没汽油的孤单女人”开始的。名校毕业、收入丰富的都市“白骨精”若菱,在一个下雨的冬夜巧遇一名智慧老人,在与老人及他的学生的数次交谈中,她渐渐学会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内在世界,填补自己不快乐、挫败的心灵缺口,最终寻回最真实勇敢的自己。这种写作思路虽然明显借鉴了美国前世界级蹦床冠军得主、斯坦福大学体操教练丹·米尔曼的半自传体小说《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的写法,好在阅历丰富的作者还是写出了新意。本文无意讨论两书孰优孰劣,旨在与读者诸君分享《遇见》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和启发。

《遇见》里最广为人知的那句话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在作者看来,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我们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我们费劲地在别人的身上、在这个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寻求解答和快乐,结果却徒劳无功,因为我们找错了方向,答案不在外界,而在内心。乍看觉得作者是在倡导唯心主义,过分强化心智的力量,通读全文后才知道,作者真正的用意是要我们通过联结、臣服、定静、观照、觉察等方法,破译身体的滞碍、化解情绪的瘾头、检视思想的谬误、放掉无谓的身份认同,最终回归真我的自然状态。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人性私欲极度膨胀的世界里,人很容易陷入贪婪和占有的漩涡之中。在追求财富、权力、健康、爱和快乐的路途上,人们殚精竭虑,但真正快乐的人却少之又少。其实我们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用书中老人的话说就是“失落了真实的自己”。这个“真实的自己”或者叫做“内在真我”,不会随我们的身体而生,也不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书中揭示的答案是——真我就是爱、喜悦、和平。而且还特别强调了快乐和喜悦的差别。我们追求权力也好,财富也罢,都认为是在追求快乐,但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它的先决条件就是一定要有一个使我们快乐的事物,所以追求快乐势必是个由外向内的过程。既然快乐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令我们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我们的快乐也就随之消失了。而喜悦则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是从我们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我们一旦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如果用一个同心圆来表示人的心理机制,那么“真我”则会被放在最中间的那个圆圈里,它是被团团包围起来的,很难碰触得到。因为在现实的冲击下,我们早已失去了与真我的联结。为了寻找自我感,我们就发展出了小我,每天汲汲营营,在这个世界上抓取所有我们能抓取到的东西,好证明自己的存在。而只有那些能够丢弃自己不实的身份认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所限制和阻碍的人,才能展现出真我的特质。

看到这里我们自然会问,那么如何才能突破这些限制和障碍,重新找到真我呢?

为此,作者一一提供了破译之道。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如何从情绪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书中提到,我们从小到大体验过许多负面情绪,比如天生的恐惧、所求不得的愤怒、希望落空的悲伤等等,这些情绪常常被否定和压抑,滞留在我们的身体里,形成了“痛苦之身”。这个痛苦之身在我们的身体里,是自成一家的能量场,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它以痛苦为食,如果我们不喂养它想要的食物的话,它就会制造一些事端来产生它所需要的情绪,并以此维生。所以我们的遭遇常常是配合我们需要的那种情绪而产生的。其实,情绪只是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而已,它会来,就一定会走。我们要做的,不是去阻止或否定,不是去批判或抗拒,而应该去接纳,去臣服。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情绪上的抗拒和反对,可以改变我们不想要的事实,但其实这样的抗拒就像是拿脑袋在撞墙,真的是“徒劳无功”,而且对事情的后续发展一点帮助都没有。因为我们感觉很不好的时候,会一直想要从这个泥沼中挣扎地逃出来,借由很多逃避策略不去面对它、压抑它、否定它,排斥它,但“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当我们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种情绪的时候,我们会聚焦在那种情绪或事件上,这样就赋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强大了。而臣服的好处就是,当我们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那时我们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而且,正因为我们把能量充分关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反而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我们脱离眼前的困境,或是自己不喜欢的情境。

书的结尾处再次强调,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们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我们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我们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作为一个凡人,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还无法领悟个中玄机,无法参透万物皆空的道理,但我们依然能够力求像曾子那样,做到“三省吾身”。而反躬自身,其实也就是要学会把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在世界。

读到《遇见》的那段日子,是我比较迷茫和脆弱的阶段。考试三次落榜的经历让一向乐观自信的我也开始对生活不满,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读过《遇见》后,我突然明白自己之所以那么缺乏安全感,把幸福的筹码全都加诸在工作上,全是因为我丢了自己,失掉独立行走的力量。于是,我尝试着找回自己。试着安静看书,通过阅读更加理性、智慧地认识这个世界;试着在练瑜伽的过程中慢慢静定心神,学会无念无扰,然后填满佛陀智者的心绪睡着;试着和各种负面的情绪共处,让它们消融在爱和理解中;试着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微小琐碎的事物带给自己喜悦和平的感受——路边开得正艳的小花、邻居宝宝纯真的微笑、阳光下闪闪发亮的树叶、甚至是路人无意的善举,都会让我心头涌起一股暖流。

渐渐地,我终于重新邂逅那个每天笑着醒来的自己,不再像从前那样,一旦陷进情绪深渊,就拼命打电话叨絮扰人,或者拼命买东西,连累家人朋友和我一样精疲力竭。一个月后,我彻底走出悲伤的阴影,找到现在的这份工作,遇到亲如家人的同事,展开人生的新篇章。

我也渐渐明白,其实人生真的是一个找自己的过程,只不过有的人很厉害也很幸运,很快就能找到那个真实的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有的人比较波折,历经千辛万苦才和自己打了个照面;还有的人则更可怜,他们也许耗尽一生都没有和那个真正的自己说声“嗨”。

我很想知道,正在看这篇文的你,是否找到了自己。希望你们的答案是yes。不过就算是no也没关系,只要你还有呼吸,人生就还没到头。勇敢地承认,并且动身去寻找吧。总有一天,你会兴奋得泪流满面,会感谢自己当初的这份勇敢,以及过程中付出的坚持和努力。

我毫不怀疑,那个时候的你,一定会笑得比现在更美丽。

期待那个绽放美丽笑容的你、你,还有你。

这一路,让我们并肩同行。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2

《遇见未知的自己》真是一本值得多读几次的好书啊,作者没有干巴巴的讲大道理,灌鸡汤,而是以女主一连串的不幸遭遇为背景,展开女主与老人的对话,让人禁不住继续读下去。我读完真的收获蛮多。

文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婴儿在妈妈肚子里那个地方的描写。从每个人的生命源头出发,找到让我们的人生如此烦恼的原因。试想从一个温暖舒适无忧无虑的环境,突然孤零零降生到这个世界,很自然就会感觉到害怕,惊慌,由此“各种我”开始登场,竖起一层层盔甲来保护自己。每个人都是脆弱的,也没有谁是完美的,我们需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一层一层剖开被各种模式包裹的外壳,慢慢缩小与“真我”的距离。

外界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内心的观念变了,相应对外界的事物感知也就会发生变化。这时候突然就想起王阳明的“心学”,以前高中的时候,还觉得这个老头净会整幺蛾子,故弄玄虚,现在觉得王阳明的理论很对啊。

就眼前,我觉得我首先应该弄清楚的就是自己真的想要什么,学了这么多年的法律是不是还要继续用下去,问问自己的内心,具体描述一下自己的愿望,遇见未知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3

这本书虽然是在我急需的时刻买的,但买来之后,未敢急着去读,怕这一顿温馨柔情的盛宴被饕餮得杯盘狼藉;或者仅是草草吃完,勉强充饥。我不是想用来充饥的,而是想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受益一生。想使自己这“无心”之人,读完后,能够为自己找回一颗鲜活的“心”。

发现这本书是作者20xx年秋完成的,20xx年1月出版。所幸在我迫切需要成长,需要破茧而出的20xx年,有朋友推荐给我,感觉自己真的很幸运!

它以小说的形式,讲述女主人公经过偶遇的一位老人的指点,从烦恼的工作生活中找到快乐,并取得生活事业双丰收的故事。它通俗易懂,少了纯心理学书籍的深奥枯燥,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烦恼,比如对某人的讨厌、对工作的烦恼、对待遇的不满等等,都是我们自己人为地在放大。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快乐?那是因为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学会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

我们所背负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带来的,别人是无法强压给我们的,因为我们可以不接受。总是认为自己的苦恼时因谁或其他什么而带来的,其实不然,真正让自己苦恼的是我们自身,过于看重那些会让自己苦恼的事。

我们多少人是因为与别人攀比而疲于奔波,为财富为地位,可一旦拥有了所追求的财富地位却并没有感到幸福反而有些人更怀念以前清苦的日子。因为那不是真正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那是外在的东西。就象作者在书中所谈到的快乐和喜悦的区别,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所以因与别人攀比去追求财富地位过程会带来快乐,但一旦实现了快乐也就消失了。而如果是自己真正想拥有财富和地位且明确拥有了财富和地位就会造福社会让更多人幸福那就不一样了,那就达到了喜悦的境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顶端,不要为虚荣追求那遥远的不现实,自己会被自己活活压垮。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你逃也逃不掉,不是你的得到了也会失去至少失去原有的光泽。那么你得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外在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我们容易失落真实的自我;认识真我,从自身做起。因为外面没有别人。这本书读了之后让人受益颇深,要试着学会放下,当我们真正放开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种结局,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hjlw.com/redian/xinde/0vd2m.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