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号简历网 >

热点 >心得体会 >

学习李保国的心得体会6篇

学习李保国的心得体会6篇

想要写好心得很简单,融入自己真实的经历和感受是最重要的,只有认真表达自我,才能写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心得体会,本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学习李保国的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学习李保国的心得体会6篇

学习李保国的心得体会篇1

太行石头多,太行多故事。提起李保国,人们说,他的故事就像太行山的石头一样多。

每年在山里“务农”超过200天,推广36项实用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许多在贫瘠山沟里“刨食”的农民因他而一甩“穷帽”;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

稀疏的头发,黝黑的皮肤,朴素的衣裳,长满茧子的双手——58岁的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像个地道农民。30多年来,他一头扎进太行山,引导10万群众脱贫奔小康,被誉为“太行新愚公”。

扎根太行誓让荒山披绿装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椅子还没坐热,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

当时的太行山,水旱灾频繁,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

前南峪村的山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一个个难题在白天的翻山越岭中,在夜晚柴油灯的陪伴中不断得到解决。

李保国提出的“聚集土壤,聚集径流”方法,让前南峪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洋槐头、果树腰”,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1996年,50年一遇的暴雨重创邢台西部山区,前南峪村却青葱依旧。乡亲们说,是李保国传授的治山方法救了前南峪。

山上行得通,丘陵地区如何呢?李保国又将目光投到干旱的太行山丘陵地区。

临城县凤凰岭,乱石丛生,草木皆无。村民们说,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种树,种了死,死了种,再种还是死。他们找到了李保国。通过采样发现,表层是乱石滩,下面是僵石层。“那是最硬的骨头了。”李保国说,僵石强碱性,乱石滩不存水,根本种不活树。

“把僵石刨出来,换上土不就可以了吗?”在李保国指导下,绿岭公司在干旱丘陵岗地开辟了治理战场,机械化开沟整地、节水灌溉……

如今,140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李保国荣获了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称号,但用他的话说,最高兴的还是为太行山生态环境改善出了一份力。

产业富民百姓走上致富路

生存问题解决后,李保国将目光转向发展:如何让村民富起来。

李保国说:“仅能长树是不够的,还要找到适合山区特点的栽种技术,把财富带给山区百姓。”

1996年,李保国跟随河北农大科技救灾团来到岗底村。大洪水刚刚冲毁了村里的250多亩耕地。看着时任村支书杨双牛难过的样子,李保国在一个烟盒上写了个电话号码,递给杨双牛,说:“我可以帮你们富起来。”

如约而行,李保国带着同在河北农大任教的妻子郭素萍搬到了岗底村住下来。白天,李保国一座山接一座山考察;中午啃一个馒头,喝壶凉白开;晚上,他又挑灯夜战,仔细整理考察数据。半个月下来,李保国为村子做出致富规划:一是人均2亩苹果,平均收入2万元;二是人均发展板栗5亩,平均收入5000元;三是人均2只小尾寒羊,平均收入3000元。

蓝图画好了,但实施起来却并不顺利。李保国首先要对果树进行修剪,看着大把大把剪下来的树枝,村民们个个都心疼。接着又开始疏花疏果,看着满地落下的小苹果,许多农民不干了:“果子没有长大就给扔了,怎么丰产?到时候他一拍屁股走了,我们找谁说理去?”

到了秋天,事实说话了:及时修剪并疏花疏果的苹果长得又大又好;没有修剪并疏花疏果的苹果又小又不好看,卖不上好价钱。

接着,李保国又推广苹果套袋技术,这项新技术当时在河北省尚无先例。“苹果不见光还能长?”面对群众的不理解,李保国拿出5万多元科研经费买来纸袋,手把手教村民套袋。秋天,套袋苹果又大又红,5两到6两的每个卖10元,8两以上的每个卖50元,最高的卖到了100元。而没套袋的苹果还是卖不上价钱。这下,群众服了。

从套袋、去袋、转果,到摘叶、铺反光膜、施肥,李保国创立了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并印成“明白纸”,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注册的“富岗苹果”多次获奖,并获得全国驰名商标。如今,“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发展到369个村,种植面积5.8万亩,产量超过1亿公斤,7万多名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生产实践需要什么,科技工作者就应因地制宜钻研什么。”一直是李保国追求的目标。

他为临城县的绿岭公司探索出了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使过去草都长不好的荒岗栽上了“摇钱树”。2002年,市场上的普通核桃每公斤不到4元,而李保国指导生产的薄皮核桃,一上市就卖出了每公斤30元的高价,而且供不应求。如今,以“绿岭”为品牌的薄皮核桃在临城已种植20万亩,核桃产业年产值超过20亿元。

板栗在太行山种植历史悠久,但前南峪的板栗曾经因为管理滞后,产量很低。李保国用三年时间研究出“双枝更新修剪法”。采用新修剪技术的第二年,前南峪的板栗产值就翻了两番。和前南峪一样,邢台县、沙河市、内丘县,许多板栗集中产区的农民,都接受过李保国手把手的指导。

30多年来,李保国示范推广36项标准化林业技术,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许多世世代代在荒山上“刨食”的农民腰包鼓起来。

科技培训果农成了技术员

深冬的太行山,一场大雪刚刚飘过。

在邢台县前南峪村,裹着厚棉衣的李保国像往常一样来到苹果园里,村民们急切地围上来。“李老师快给我们讲讲吧,冬季的苹果咋管理!”

“‘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像这棵树,凡是往上长、往起抬的枝,超过40厘米一概不要。现在不舍得剪,以后就会长成大锅盖,影响采光……”李保国搓搓冻僵的手,一手持剪,一手拿锯,手起枝落,动作娴熟,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让围在他身旁的农民们纷纷点头。

专程从邢台县宋家庄赶来听课的村民安炳玉说:“我听李老师讲课好多次了。我和亲戚可沾他的光了。”原来安炳玉有个亲戚在内丘县岗底村。有一年,下大雪,李保国打电话到岗底村,让人都上山,把树上的雪都摇下来,然后把村里能发烟的东西都运到山上,夜里12点开始熏烟,一亩地四到五堆。第二天,李保国不顾雪后路滑来到岗底村。

花冻了85%,果农们垂头丧气,村干部杨和平说:“这下完了。”李保国一户一户看过后说:“问题不大,有10%的花就够用了。”马上召集人,布置到外地找花粉,人工授粉。那一年岗底苹果基本不减产,反而增收了。

“作为一个林业专家,一定要了解农民,给他们实用、适用的知识。”李保国说,农民最讲究眼见为实,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

多年来,他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三四十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庄百余个。

“全面建小康,短板难点在山区;扶贫攻坚,科学技术是杠杆。”年近花甲的李保国说,这辈子最过瘾的一件事,就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专家,共同致富奔小康。

他爱老百姓,百姓更爱他。

有一次,李保国行至内丘县摩天岭村遇上交通堵塞,进退不得。他下车察看,被村民认了出来。听说他急着回保定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人群中有人喊道:“快把我家院墙推了,让李老师的车过去!”没容李保国阻拦,几个人一拥而上,硬是将路边一堵土坯墙围成的农家院扒开一个三米多宽的缺口,让车通过。

那时的场景,李保国至今难忘。

“常年奔走在山里,和果农们熟了,特别有感情。”李保国说,乡亲们家里做了好吃的,都会把我往家里拽。有时候,还真左右为难,一天得吃五六家的饭。不去,不好意思。每次都借着吃饭的功夫,再讲讲农技课,变成有针对性的农技辅导。

30多年扎根深山,李保国的名字已经在山区群众口中变成了致富的代名词。很多人打电话找李保国,想让他去规划自己的果园、自己的山村,是因为这位出身农民家庭的林业专家早已成为山区群众的良师挚友。

在李保国的手机通讯录里,记者还看到有很多奇怪的名字:岗底苹果、山腰板栗……“这些都是农民打来的电话,实在听不清他们姓名,就这么先记下来。”李保国说,电话里900多个号码,其中农民的至少占1/3。

山乡巨变不忘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的故事已走进千千万万山区村民的心里。在前南峪村,记者看到村里人把他的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在岗底村,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果展示厅里,一共五个部分的展板,四个部分里有他的身影;在许许多多村民的家常用语中,说起他的名字已像身边的亲人一样亲切自然。

李保国为百姓谋幸福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不满足于一亩山地效益不低于一亩良田的现状,“下一步,山地效益将是良田的1.4倍以上”。为此,他开发了干旱山区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瞄准太行山区干旱阳坡充足的光热资源和自然阶梯优势,将平原区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转移到山区,使山地的土地利用率达到90%以上。

荒山,一座座变绿;林果,一天天挂满枝头;笑颜,一天天绽放。30多年来,李保国,这位“太行赤子”为秃岭披绿、为荒岗生金,倾注了多少心血与艰辛,没有人知道,但他们用执著和坚毅,书写下一段“新愚公”的动人故事,巍巍太行一定会铭记。

2016学习李保国精神心得体会范文【2】

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

赵克志在批示中说,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30多年扎根太行山,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事业,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去世,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损失。要在全省做好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总结和宣传工作,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大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

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来演绎不平凡的一生,值得我们深入学习。30年,可以让荒山变成良田;30年,可以让贫穷变得富裕;30年,可以让一个人变作一面旗帜。李保国,用他的30年,将这一一印证。成就了一段秃山披绿,荒岗生金的传奇。

李保国30年如一日的扎根在太行山上最艰苦的农村,带领学生们在这里与村们同吃同住,改造荒山,实现绿水青山,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带领全村人民实现了集体致富。

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有这样扎根大山的前辈,是我们的骄傲。人生路上,我们需要这样的指路明灯,指引我们谱写完美的人生篇章。对于工作不久的我们,他是我们在工作中学习的楷模,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我也是一名中共党员,工作中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干事冲在最前头,不怕苦不怕累,争当工作中的优秀中共党员。学习他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作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的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份子,虽然我们不能像李保国教授用他的专业技能常年的扎根在第一线,但是我们也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助力脱贫,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学习他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这是一个大写的人。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淡薄物质财富,追求永远的精神财富,一名出色的工作者就要做这样大写的人。

2016学习李保国精神心得体会范文【3】

并不太敢碰触这个关于教授的话题,因为一位受人爱戴和敬重的学者在五十八岁就英年早逝,这无法更改的事实让人心中痛惜。可又忍不住去思考一些事情,或者对于像李教授这样三十多年都是在奉献的人来说,能够让后辈们通过回顾他的生平事迹去思索人生、振奋精神、效仿先贤,才是对他最好的缅怀和追忆。

巍巍太行,千百年来一直就是河北人的魂脉与筋骨所在,这座山就是河北人自己的史书。在战争时期,把名字铭刻在太行山上的英雄很多,但是在和平年代,想做一个被太行山永远记住的男人,真得很难。李保国教授做到了。

他是河北农业大学的教授,农学博士,主要研究山区开发治理和经济林栽培技术,同时担任博士生导师。从1981年起,李教授就号召学生和他一起扎根太行,一扎就是三十多年。期间,他在当地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

生时,他的足迹踏遍太行,研发出多项专门适用于太行山区的`林业技术、打造了数个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领太行山10万群众脱贫奔小康,被村民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猝然离去后,古城保定举城皆哀,数千人自发送教授最后一程,各种私家车辆把保定南半城堵得水泄不通。

在绵延不绝的太行山中,教授这三十年做过的事、说过的话,都已经成为了传奇,因为他用自己最实际的行动,真正改变了无数农民的命运。而且这种改变是具有生命力的,即使现在教授离开了,他传授给农民的那些知识和留下的科研成果,依旧会让一代代农民继续富裕下去,所以李保国教授是真正做到了精神与太行同在,就如同那些在战争中留下了名字的英雄一样,年年太行遍山披绿之时,人们也会再一次忆起教授的功绩。

李保国教授用他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个“掌握着知识的人”、一个知识分子的“以身报国”。

作为一个“拥有一些知识的人”,究竟该如何使用手中的知识?在这个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终极使命究竟又该是什么?这确实是每一个认为自己具有一定学识的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知识的力量太强大了,它在武装人们头脑的同时,也会影响人的思想和内心。所以,有的人成了知识的奴隶,固步自封,深陷知识的迷宫,找不到出口。有的人因为觉得自己有了知识,就变得狂妄,妄想凌驾于众生之上,把知识当成自己专属的武器,把其他人都当成任他宰割榨取的羔羊。或者把知识当成抬高身价的资本,不断为自己换取各种利益。

而李保国教授感动人心也是撼动人心的地方,就是他守住并做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信守的本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知识”最根本的价值就是服务于人类;知识分子的终极使命就是“利益众生”。这一点,李保国教授做到了。作为博导、教授,他一生教导了很多个学生;作为一位优秀的知识分子,他用自己这一生的行为和事迹写成了一本最有价值的教科书,教导更多的人懂得该如何使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完成自己的使命。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功利为标尺、以帮助他人为快乐、以利益众人为追求。这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信仰。也正是李保国教授这一生事迹最好的总结。

从国小到高中,因为同学中始终都有河北农大和林学院的教师子弟,所以我们从小就在那片校园中玩儿,在儿时的记忆里,校园中到处都是叫不出名字的美丽花木。而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已经有人穷其一生,把这些美丽花木遍植太行。爱国、爱家,就是这个意思吧?把自己所掌握的美丽和价值,最大限度播撒到家与国的每一寸土地上。

贤者已逝,仍旧让人痛惜;英灵未远,在倾听世人的声音。仰望前辈学者的风范与心胸,学习这种行为,完成自己的使命,是对逝者最好的追忆。

学习李保国的心得体会篇2

在最近的工作会议上,我们深刻学习了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来演绎不平凡的一生,值得我们深入学习。30年,可以让荒山变成良田;30年,可以让贫穷变得富裕;30年,可以让一个人变作一面旗帜。这是新闻媒体对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同志最真实的评价。李保国,用他的30年,将这一一印证。成就了一段秃山披绿,荒岗生金的传奇。

2016学习李保国心得体会(2)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俯首勤为。将毕生心血都抛洒在太行山山区开发事业上的李保国教授,以始终如一的执著,坚守了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地,彰显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忠诚、干净、担当、实干的政治品质,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全市党员干部要从李保国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把对他的感动和崇敬,转化为推动京畿强市、善美保定建设的强大动力,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太行新愚公”“科技财神”“农民教授”……每一个特殊称谓,都诉说着李保国教授的感人事迹,表达着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李保国教授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献给了对群众的无私承诺。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遍布太行山贫困山区的闪光足迹,诠释的是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他给燕赵大地留下了卓然风范和浩然正气,给人们心中留下了悠长思念和由衷敬佩,他用穿越时空、烛照世人的人格魅力,谱写出了一曲质朴感人的壮丽诗歌,树立起了一座永恒不朽的时代丰碑。

从李保国教授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就要像他那样,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永远忠于党的事业,爱岗敬业,扎根一线,自觉把个人的奋斗融入人民的利益,躬身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全市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脚踏实地不漂浮,埋头苦干不张扬,(下转a2版)

忠于使命,勇于担当,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干事创业上,创造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从李保国教授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就要像他那样,待百姓如亲人,爱民至深,为民至诚,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千方百计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全市党员干部要强化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始终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殚精竭虑,激情奉献,干净做事,奋发有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李保国教授就是最现实、最生动、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他的感人事迹就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科书。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以实际行动向李保国教授学习,把他先进事迹中所蕴含的崇高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理念、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为实现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努力奋斗。

2016学习李保国心得体会(3)

第一、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本次的学习认知,我了解到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基本理念与追求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在齐家楼中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广大教师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实践,更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评价,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

第二、拓宽自身知识结构。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重要的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拥有广博而精湛的知识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要给人一杯水,不仅自己要有一桶水,最好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因此,我们老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博览群书,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新课程改革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第三、积极探索,创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法学法。新课改不仅体现在教学观念、教材体系、教学评价方面的改变,更重要的还体现在教法学法的创新上,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改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法的设计和学法的指导上。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二者只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而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结合我晓得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

打算如下;

1.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是学生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并且按照齐家楼国中各组的编排模式使学生之间有个监督共勉的机制。

2.平时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主要有学习习惯,读书习惯,作息习惯等的形成,为孩子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自身不断学习新课程标准和自己的专业知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是自己对知识的驾驭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

4.平时注意收集和整理有关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教学能力,及时解决在教学中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

5.虚心学习,真正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敢于挑战自己以齐家楼国中的教学方法为基础,争取自己在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学习李保国的心得体会篇3

李保国同志,全国先进工作者、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同志,因心脏病突发于2016年4月10日凌晨4时不幸去世,年仅58岁。被省委追认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河北正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李保国同志就是我们身边的楷模。他把责任看得比泰山还重,30多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区,致力于林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示范推广面积达1826万亩,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赢得了贫困群众的交口称赞,成为百姓拥戴的科技财神。李保国同志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有着浓厚的为民情怀,他常年奋斗在太行山区,让山岭变绿,人民富裕是他毕生的追求和信念。他以务实的工作作风,顽强的拼搏精神践行着一个当代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他敢于啃硬骨头,向难题挑战,敢于担当,不怕吃苦,夙兴夜寐,激情工作,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走出了一条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路子。

李保国同志是全省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在他的身上折射出优秀共产党员的熠熠光辉,他就是一面旗帜。我们坚信,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李保国同志不断涌现,形成繁荣河北的强大正能量。

学习李保国的心得体会篇4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李保国是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这些叠加的身份,铸就了一位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太行山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的时代内涵。

李保国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毕生致力于山区开发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足迹踏遍河北山山水水,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826万亩,为河北山区生态治理、农民脱贫致富作出突出贡献。4月10日凌晨4时,这位35年如一日,扎根山区的太行新愚公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逝世。李保国去世后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将所学知识、所研究的理论同推动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实践结合起来,更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但是,常年高强度工作让李保国积劳成疾,58岁的他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

人活着要有价值,有人重于泰山,有人轻于鸿毛。人的价值须以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大小来体现。李保国始终坚持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始终把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企业作为公益事业来做,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化为自己的信念动力,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我们残联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任劳任怨、甘于奉献,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夙兴夜寐、激情工作,积极为人民群众脱贫奔小康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李保国同志说:“国家给我发着工资,一个月八九千元,吃不清喝不清——这么多年,名、利,我没追求过,到最后我都得到了。我就相信,你只管干点事就行了,终究会有人认可。”

自觉向李保国同志学习,以先进典型为镜,筑牢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保持纯正质朴的百姓情怀,弘扬扎实苦干的优良作风。要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要坚持求实务实,从一点一滴做起。要淡泊名利、严于律己,树立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的良好形象。争做合格共产党员,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学习李保国的心得体会篇5

34年,他在专家和农民之间画出了一个等号:每年“务农”深山200余天,把自己变成了农民;倾囊相授,手把手教,千万农民在他的指导下变成了专家。

34年,他在自家收入和农民收入之间又画出了一个不等号: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而他将农民的笑脸视作最大财富。

他叫李保国,燕赵楷模,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朴素的衣裳,稀疏的头发,黝黑的皮肤,长满茧子的双手,像个地道农民。但他曾荣获“全国振华扶贫奖”,“全国科技兴村先进个人”;先后6次被授予“河北省山区开发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还荣获河北省“特等劳模”,等荣誉和称号。

今日午时,得知李教授因病去世,不禁感叹万分。这位把一生都贡献给太行的愚人,直至去世前一天还在地里为农民修剪枝叶。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篇关于李教授的报道:省内农业口曾有一位领导,上任之七年级路走访山乡,每到一处,看到种果树的就问:“技术上你们认识谁啊?”几乎所有村民都回答:“李保国。”从涉县一直走到赞皇,走了20多个村子,这位领导听到的答案都一样!这位领导走不下去了,说:“咱们得好好研讨研讨这个‘李保国效应’,系统里这么多技术人员,为什么山区农民一张嘴,都是李保国?

我觉得这种效应不仅仅是在生活上吃苦受累就能干出来的,在3月6日,新民日报的一个记者朋友想要采访李保国。晚上8点多,朋友拨通李保国的电话时,他和爱人郭素萍正坐在从徐州开往沧州的火车上。当天早上5点多,两人匆匆赶往江苏徐州指导一个核桃园的果树修剪。因为第二天上午在石家庄某村,他还安排了一场技术指导,所以他们在江苏一天也没有多待,连夜倒车赶了回来。事后,朋友得知,让他们星夜兼程往返一千多公里的,只是一位素昧平生的普通核桃种植户的一个求助电话。

朋友:日程安排得这么紧,您和这位种植户又素不相识,为什么还非得赶到江苏?

李保国:核桃修剪,一年就得趁这几天,要不就晚了。

朋友:就这么简单?

李保国:当然就这么简单。我是搞农业技术的,农民遇到问题向我求助,我赶着农时指导一下,这再正常不过。至于什么省内省外、分内分外,甚至说名啊利啊吃苦受累什么的,我一向也想不了那么多——我要是每次都想得那么多,这些年我也就干不了那么多事了。

作为恢复大学联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2月26号毕业,3月6号下乡. 好不容易跳出农村,又回到山沟,这在当时另很多人不解的行为,在李保国心里是这样想的: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就是服从组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所以下乡,也觉得是应该的。而且,我那时候的身份已经不是农民了,是大学教师,我回到农村是用我的知识工作,从心理上说这是不一样的。我学的东西,就农村用得着,不到农村我学这个还有什么意义?而且时常挂在李教授嘴边的就是“干事”“干成事”;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我今年58岁,也是抱孙子的人了,但是我到现在都记得,我小时候,我奶奶总说,人一辈子得做点让别人好的事。她从小就鼓励我,说“我这孙子有出息,将来一定能做成点事”。就这样李教授在太行山默默耕耘了一辈子。

“常年给农户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每年至少也得有几百万的收入吧?”这些年,这样的问题,李保国不知面对过多少次。事实上,他既不拿工资,也没有股份,有时还贴上了自己的科研经费。“不为钱来,农民才信你,才听你的。”要说我的收获,那可大得很。科研成果出来了,荒山绿了,农民富了。”李保国的话,见心见肝。他有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以善为本,寻找行善之地。

相比如今的在百度一搜”教授“,内容全是套取科研经费,学术造假 论文抄袭,猥亵女学生等等一系列的词条下,这样的”农民“博导不吸引眼球都难,上网看他的新闻,尽然找不到一张他西装革履的照片,往往都是站在果地里,泥土粘染了裤脚,身边挤满了农民。或许学问到了一定程度,或许就很难有闲情关注衣着了,舒服就好。

今年,李保国58岁了。再过几年,他就该退休了。 “想过以后再做点什么,过什么样的日子吗?”有人问他。“我已经习惯了山里的生活。到时候,也许就和老伴儿找个小山村住下。” 拐过一道弯,又一道弯。山峰、村庄、苹果树……在车窗外闪过。 “愿做太行山上一棵树。我的根,永远扎在这里。”李保国说。

如今这个愿望恐怕已成他的遗愿,但是他已愚公之躯,为太行山脉种下最宝贵的食粮,山区的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古人所言: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于茕嫠。陋于希世,而友尚千古。正是对他的真实写照。

1.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

2.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

3.学习时代楷模李保国心得体会

4.基层干部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5.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6.李保国教授事迹心得体会

7.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

8.向李保国同志学习心得体会

9.观看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学习李保国的心得体会篇6

向李保国学习:情怀不灭,胸怀长在,清风永拂

作者:无言风

李保国是一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但他如今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一名党员。正是因为他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时刻将群众利益放在心间,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以为民服务为宗旨,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合格共产党员的赞歌。当前我们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一名合格党员是我们学习效果的最终体现,而李保国正是我们的学习典范,因为从他的人生轨迹中体现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品质:

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情怀,使他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李保国一生都在付出,他拥有自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为人民造福的感知,因而促使山区民众脱离贫困是他一生追求。李保国也是这么做的,他35年如一日,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自己的知识化成人民群众最现实的需求。李保国心怀群众,最终也因他为群众的付出,被群众牢记心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胸怀,使他拥有无私奉献的品德。李保国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然是一个成功人士,他却没有选择高坐庙堂不知人间事。李保国的一生都在百姓中奔走,将百姓的需求牢记心中,这一切源于他知道奉献的意义。他从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树立了党员甘于奉献的良好形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认知,使他发扬扎实苦干的优良作风。李保国是一名教授,也是一名博士生导师,然而他却没有呆在远离艰难困苦的学校搞研究,而是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李保国事迹报告中的一串数字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涵盖了他不畏艰难困苦,深入实地的一生。我们在每一个岗位上的党员,都应有这种认知,将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用于实际中去,不畏惧任何困难,发扬党员扎实苦干的优良作风,勇于突破。

正因为李保国身上的闪光品质,展现出一名党员应有的品质,因而我们现在应把他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让每一名党员都从他的事迹中学习他的优秀品质,从而争做合格共产党员,促使我们每一名党员在各个领域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两学一做心得体会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hjlw.com/redian/xinde/1z76vj.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