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号简历网 >

热点 >心得体会 >

《亲爱的安德烈》学生读后感范文

《亲爱的安德烈》学生读后感范文

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大家可以通过读一本书,相信很快就会静下心来了。那么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学生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亲爱的安德烈》学生读后感范文

《亲爱的安德烈》学生读后感范文

第一次听闻龙应台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反正我只记得那时我以为这是一个男人的名字。    看她的第一本书是《目送》。是因为在某处偶然看见了那里的第一篇散文《目送》,在被感动的稀里哗啦之后便兴冲冲的去买了。开篇序《你来看此花时》与当时政治老师在课上为解释唯心唯物主义所举的例子不谋而合,故倍感亲切。扯远了。我想说的是,正是由于对这第一本书的满意才有了这第三本也是我最偏爱的《亲爱的安德烈》。一本关于两代通信的书。   

      今年满十八岁的我想知道这个十八岁的男生,他的思想点是什么?这个拥有中国血统的德国人,他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从《孩子你慢慢来》里顽皮爱闹的小孩安安变成可以理性思考、有着自己独特见解的安德烈需要多少年?这种蜕变,于我,又是多少年?  

      印象最深刻的,是安德烈对于MM抛给他“你最同情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无法表达自己的人不论是由于贫困或是由于不自由或者单单是因为自己心灵的封闭,而无法表现自己的人,我最同情。”他的这种同情与对其他惨事的无可奈何与我有很大的共性:对于那些非洲饥饿的小孩、伊斯兰世界里受压迫的妇女等等,我们都有很深的同情。但又必须招认太多的邪恶和太多的灾难使我们麻痹,发现自己麻痹的同时,又有罪恶感 。    就像最近老师说的那条新闻:在长江上,有一艘通往重庆的游轮船体翻落,四百多人入水。截至目前的消息14人生还,103人确定遇难,339人仍下落不明。多沉重,多无常。我知道这对于有亲人在那船上的家庭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有些人就这样与自己的亲人、爱人、朋友从此生死两相隔,决绝地、毫无预兆地。但是我在听说了这条新闻之后除了一声叹息又有什么可以做的呢?因为我们是同胞,我们有着共同的羁绊,我为他们难过。然而我又想到使我难过的事那么多,这一件于我又是多大的打击呢?再过几个月、几年,除了那些经受惨痛的家属,又有谁会记得这样的悲痛?这样想着,一种负罪感,道德上的罪恶感攫住了我。    现实中也常遭遇两种道德。熊胆、象牙、鱼翅……仿佛动物保护人士做的努力都是徒劳。 爱狗人士呼吁人们别吃狗肉,于是有人说那你干脆鸡鸭鹅都别吃好啦,不一样是生命吗?尽管我们依然会吃鸡鸭鹅,但,管他怎么说,“没有人是圣人,道德取舍是个人的事,不一定由逻辑来管辖。” 

     读书目的,与朋友相处事宜……这些内容都在这本书中有不同程度且不同角度的涉及,令我眼界开拓。    他们的通信如同黑夜海上的旗语,被我这只漂流不安、寻求港湾的船只看见了。于是,正处于认同混乱时期的我,又觉得有了那么点不混乱。          

     《亲爱的安德烈》学生读后感范文

初识这本书还是大四的时候,舍友强烈推荐,但因为毕业季无心读书给错过了,前几天不知为什么,莫名的想看它,恰好新舍友刚买了再版书,所性拿来一睹为快。何其有幸我可以阅读到这样一本赏心悦目的书,喜欢里面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张照片,哪怕是安德烈口吐青烟的画面也没有丝毫格格不入的感觉。每个人读者都说“原来母子之间可以这样交流,这样深刻的沟通各自对问题的观点”,我也对于两代人之间这样的交流感到震惊和羡慕,可是那毕竟是发生在龙应台和她的儿子之间,我和我的父母永远不可能以这样的方式和交流,我似乎已经忘了我们之间何时有过这样的深刻的沟通,又或者说我们之间存在过这样的沟通吗?我似乎做不到安德烈那样,是什么让他敞开心扉这样跟mm讲话的,我好嫉妒啊!中午刚跟老妈打过电话,老妈跟我说这半个月她都住在二姨家,大姨打电话都聊些什么,某个姐姐的婆婆生病了,刚从她家回来云云。而我呢?我就说些每天都上自习,老师给了什么任务,下午又要干什么。。。。。。最多讨论一下我已经到了要参加同学婚礼的年龄,可是自己的单身问题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解决。我们话题永远这样蜻蜓点水,父母以为他们已然了解我的生活,殊不知我内心的世界我该怎样讲他们才会懂。我这样也许还算是好的,每隔几天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哪怕只是不知所云父母也是欣慰的,他们如此期待我的电话,我的声音。我有个表哥,一年回家一次,不跟爸妈要钱不会给家里打电话,每次劝他往家里打电话,哪怕只是报个平安也好,他总是理直气壮的说“打电话说什么啊?没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我们这一代有太多太多人做不到“父母在不远游”,可是最起码的联系总不至于中断吧。即便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只能尊重。是生活琐事埋葬了我们的思想,还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思想才导致生活如此琐碎,我不得而知。纵使是年轻人不懂得怎样做才是父母最想要的,可是我们当中有那个人的父母可以像龙应台一样对待她的孩子,如何尊重一个20岁的男孩在自己面前抽烟的行为?他们不想在上海跟mm住在一起,她是怎样忍痛放手让他们自由的?因为菲利普的话而不再在孩子面前用第三人称与他的父母交流。安德烈想要一个优雅的老去的自己,可是她毅然选择将最丑陋也是最真实的老去展示在安德烈面前。两代人的代沟,两种文化的交融,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流离不开争吵,可是我相信,这样的坦诚不公,得到的不会是离家出走,摔门而去的决裂,这样的争吵会让他们之间的感情与日俱增。我认为龙应台足够尊重安德烈,给他足够的自由,但是当安德烈说这是mm自以为是的施舍时,我还是那么由衷的赞同,本来这是父母应该给孩子的,可是大部分父母做不到,即便做到的也认为这是孩子应该珍惜的,因为这是自己的施舍,而不是必须。父母无法代替孩子去承受痛苦,只能让他们去经历,去成长;孩子也无法改变父母一天天老去的事实,只能尽自己所能,给他们爱给他们关怀。都说单亲家庭的孩子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可是谁在安德烈或是菲利普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疑难杂症?我想,彼此尊重比无限的爱和给予更重要。最后,感谢大美的推荐,感谢娓哥的书

《亲爱的安德烈》学生读后感范文

最近抽时间看了本书,龙应台的,感悟很深,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很重要。人与人间极度需要理解。就像书中提到,“慢慢的,越来越不认识对方了,“认识”很重要。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只会抱怨,抱怨孩子们叛逆,不听话,甚至有些强势的父母会恶语相向,说“不孝子”。其实, 所有事情都是双方面的,孩子固然有些叛逆,但父母难道没有错吗?有,当然有,但孩子不能像父母指责孩子那样指责父母不是吗?我们要“孝”,那就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不满了,于是出现了父母口中的“叛逆”。

很多父母从没在自己身上找过原因,一味的觉得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对一切事物的看法都是对的,理由就是“吃过的盐比孩子们吃过的米都多”,社会经验丰富。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没有自己的认知与理解,所以全盘接受。长大后,有思想了,一旦与父母的意见发生冲突,父母就该生气了,经常挂嘴边的活“我是为你好啊”、“翅膀硬了,敢顶撞了”“小时候那么听话,越长越不听话了”。估计每个孩子都听过类似的话。

身为父母,是不是也需要从自己上找找问题?自己的所有想法都是对的吗?自己所有认为的对我们好是真的我们想要的吗?当然,孩子小,思想不成熟的时候,父母是可以做一些决定,但孩子们长大之后我觉得很多事情需要商量,需要听听孩子的意见!之前网上流行过一句话(主要在恋人之间):我只是想吃一根香蕉,你却买一车苹果给我!我觉得在父母与孩子间同样适合。

所以,如果经常沟通的话,就可能避免出现这类问题,父母要拿出时间与孩子交流,知道子孩子想要什么,才能够走进彼此的世界。当然,孩子也要理解父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在此,致以母亲节的祝福!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hjlw.com/redian/xinde/8yynd.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