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号简历网 >

热点 >心得体会 >

离骚和屈原的读后感8篇

离骚和屈原的读后感8篇

只有认真读书,我们才会写出高质量的读后感,,读后感就是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离骚和屈原的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离骚和屈原的读后感8篇

离骚和屈原的读后感篇1

?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虽已读完了《离骚》,但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屈原对楚怀王的怨恨:“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在那个社会,准则可以随意歪曲,小人们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当作法度。但屈原说到:“宁溘然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说很容易,做到却很难,常人也许会放弃这个国家,也许会屈服于这个歪曲的社会,但他却“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愿”。这是怎样的高尚情操!

我怜屈原虽“修跨以羁羁,但朝谇而夕替”。我更敬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

屈原因自己从善爱美,小人投机追曲;“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而自己“不忍为此态”,不愿同流合污,而遭受贬黜。这让我深深的憎恶楚怀王与众小人,我对屈原感到同情。

但是到后来,我发现了屈原并不需要同情。因为他写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所惩?”这让我明白屈原是一个强者,他可以让人民尊敬甚至是责骂,但他不需要同情。因为同情是人们对弱者的专属词,需要同情的是楚怀王与众小人,他们永远也解脱不了罪恶的枷锁。有人认为屈原是懦弱的,因为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但我永远尊敬他,他的正直、善良让我们感到羞愧。如果现在的大官们都有屈原那高尚的情操和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中国的政治思想、军事、经济等应该发展的更快更好吧。如果百姓们都有屈原的忧国忧民,中国不会出现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事件。

屈原虽然已死,但他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离骚和屈原的读后感篇2

?离骚》是屈原的文化作品,长约2400字,这首具有浓浓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佳作。其所以用离骚为诗名,司马迁说,离骚即离忧。东汉大诗人王逸说,它含有离别忧愁的意思,因此后人常用骚赋代指屈原的作品。

?离骚》大约可分十二章,依次从追求家世、姓名由来,历数上古君主为政得失,申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斗争中遭受到的迫害,以及对社会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对幻想中美政理念的阐述等等。此文写于何时,司马迁用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八个字加以说明,即屈原放逐到江北时,他是在内心充满着爱国激情和忧国忧民情况下写成的。

从整个诗体上看,又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诗人对往事的回顾,主要述写了家世出身、政治抱负、忠而被疏后的痛苦和坚持理想的执着追求;第二部分,以女媭之劝和远行为契机,写下了自己先后经历过的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描绘了个人一生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艰辛及理想破灭后的残酷现实;第三部分,抒写了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放弃的精神,他曾问卜求巫,并听二者建议,决计远行时对故国乡土的强烈眷恋,不忍离开的矛盾心理,以对比或对物述说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政治改新的要求和追求美政的执着。通过哀君主之昏庸,怒党人之卑劣,而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坚持正义不与奸邪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和九死未诲的斗争精神,故后人评曰:可与日月争光也。

一首《离骚》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渗透力,读了此文,我深有感触的是:

一是它的浪漫主义的色彩。此诗把神话的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揉合于一体,特别是那些诗人南访重华,饮马咸池,上叩帝阍,下求佚女,驰天空游仙境的描述,为读者勾勒出一部神秘、奇妙、狂放、孤愤的另一世界,使人读后意想深深,耳目一新。

二是诗中运用香草、美人的象征对比方法,表现了他异与浑浊世俗的高洁,以追求才貌兼备的女子,表达他对理想君主的渴望;以铲除恶草,表述对奸邪小人的痛恨,形成了独特的诗文创作新体,在古诗体列上独树一帜。

三是开拓了诗体的新体。屈原以前的旧体多整齐划一,四言五言一直沿续着。楚赋则不同,语句字数参差不一,自由多变,突破了传统模式,以六言为主,间以五六七八字不等,偶而也有三字,且句中句尾多用兮、之、乎等虚字,读之大有高上低下错落之美和一唱三叹的韵味。

四是抒情和叙事的结合,幻想与现实的交织。诗中还大量引用楚地方言,大有双章叠韵的特征,使作品带着楚国人气豪放、豪气和不拘礼法的楚风。

两千多年来中国诗词的不断变化,与屈原诗体与楚赋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后七言诗的发展与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继承屈原文化发展而成。

屈原不仅是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他又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不仅为我国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新纪元,他又是楚辞的代表者,奠基人,受到了中外文化界的关注。1953年,屈原以诗人身份同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何塞·马蒂一道,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离骚和屈原的读后感篇3

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然而,屈原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激情与对祖国的忠诚!

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离骚和屈原的读后感篇4

行吟泽畔兰泣露——《离骚》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离骚》作为《楚辞》的源头,读来总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穿过千年历史的帷帐,去触摸那汨罗江畔带露的文字,任蒹葭苍苍结成溯流的兰舟,踏向那久违的圣地。

岁月太长,时光空隔,《楚辞》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样的解读太艰辛,它不是都市丽人们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孙子兵法》一般可以成为商战的法宝,它是一个孤独而干净的灵魂,期待着那些沐浴而歌的心灵,去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

太史公在《史记》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志洁高雅,萋萋芳华,屈原低吟浅唱,走在楚国的衰亡之路上。

满腹才气,一身抱负,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悦的场景在江边重沓,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们踏上了不归的仕途。当才华遭遇潜存的规则,当傲骨碾成了尘埃与粉末,当真情换就了生存的筹码,还有谁能把憔悴的枯颜赌向那不可挽回的时代。借用了林妹妹的话:“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他走得那样决绝,不给自己任何余地。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是他冥冥中的谶语——执著的信念永不改变——即使是死亡。

屈原溺水,生一世,竟是为了这一瞬。千年的流水载着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他,生于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以惊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为国学的守望者,开拓着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间词话》撼天动地。王国维,静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卧水而眠——不是与一切告别,是灵魂对空明境界的奔赴。

历史反复回旋,汨罗江的诀别,一袭白衣,两身倒影,铸成《离骚》风华绝代。

离骚和屈原的读后感篇5

苍凉的黄昏下,你独咽断那楚楚南天。千古登临,被玩弄的余晖,散落在历史的深渊,微熏成殷红的一片。

黄昏老去,遗落残阳。沉淀在湘水中的愁怨,被红尘腐蚀的岁月酝酿……

风不懂,雨亦不懂。

长剑在腰,却无法划破红尘锁链,只撩芦苇,惹清风,为你摇晃苍白的头颅……

公元前278年壬月初,在这个九毒之首的毒月,苍天一角的眼泪为你稀释了苟且偷生的痛苦,冰彻透骨的湘水,彻底冻结了令尹子兰和靳尚对你的仇视,漫天的流言被楚顷襄王的昏庸冷到了极点。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你的本色没有被奸臣的谎言摧毁,你毅然抱石投江,你的反抗与无奈被岁月沉甸甸地摇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下下而求索”,你不愿轻易地放弃。楚国的盛强还被你的忠心勾勒着。

你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却在这湘水中得到了永生的寂寞。

风云不再,历史仍流。你那深爱的楚国山河,早已缤飞、销尽……江山换了,你的心也还随江山变吗?你无法再回答。但千古流韵的《离骚》中,飘逸着你的坚毅与顽强,伟大的爱国情怀似一股风,在华夏血脉中穿游!是的,踏过五千年的风霜雨露,你始终都没有变过!

在红尘俗世中,你不愿做任人摆布的棋子。汩罗江畔,你为了坚持自己的本色,宁愿做荒野没有归宿的灵魂……微雨的黄昏中,为了自己本色的生存,我们义无反顾,在一片雪地上前行,看那灯火摇曳着生命,直至衰老……

离骚和屈原的读后感篇6

有日神助“我”,风神帮“我”,雷神保护“我”,各方神圣都成了“我”的左右手,那么再加上“我”执着的追求,有什么理想不能实现?什么目标无法到达呢?

屈原,就是用这样幻想境界,表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他对理想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然的钟情,对美人的思慕。都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但却显得太过虚拟化,一切都不似是真的,完全的幻想世界。

这幻想,让我质疑。这位伟大诗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他那浪漫的笔触之下诠释的真的仅是他那浪漫情怀?

如果他真的是如此执着,如此坦荡,那为什么又有“投河自尽”的结束篇?他,绝望了吧——想必,除了在这虚拟的幻想世界中徜徉,沐浴在他自建的浪漫世界中自我陶醉,他再无地方释放他自己了。

可怜的`人儿啊——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无人理解,无人分享自己对生活的希望,更是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就这样憋着了,沉默着。沉默是金?在屈原身上,我看到了否认,他呐喊过的,只是被压抑了;他呐喊过的,不过被淹没了!最终,他彷徨,他郁闷,就这样,他带着绝望离开人世。

可怜的人儿,我是多么的同情这位伟大的诗人。他诗中的“美人”,我读懂了,似乎就是那君主,那破灭了他的梦的伟大的君主!他多么想得到想要的,多么想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可一切的希望都破灭了。他在心中指责,指责君主的无

礼,指责他的庸碌。

可这些都有什么用呢?可怜的人儿最终选择了沉睡,与河共眠,在那静静思考的河中继续自己的梦境。

离骚和屈原的读后感篇7

每一个时代,尤其是动乱或是官员昏庸腐败得一塌糊涂时,都会有人无力地呐喊。千回百转,或许,不仅仅是爱情的代名词,《离骚》告诉了我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似乎见到了那个行者,被放逐后,久久不忍离去。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的他,此时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但依旧不影响其对于美政理想的执著追求。此刻的他,尽管已然明白,所有的遭际,都是因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桀骜不群。即便了然于心,依旧深深眷念,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是最无奈的自我慰藉。

心底被深深震颤了,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司马迁对他的注解,并进一步阐释,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而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当是对他最好的赞美。

在那样一个举世溷浊的年代,他,无疑是一个孤独的行者。一路受挫,让少年心事当拏云的他,胸中郁积着一股难以消解的怨愤。惟有文字,才能排解这份沉郁的执著。于是,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情况下,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这样一座高峰,始终有可望而不可即的胆怯。心向往之。

走进它,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挣扎。记得那些时候,无论是醒着还是睡着,无论站着,抑或躺着,脑海中出现的,尽是其中零碎的片段。很想完整地记诵,却常常难以拼凑。再次接近,增添了几分忧郁的喜悦。

不得不惊异于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香草美人,在他笔下,是那般灵动而富有生机。娓娓道来,花香四溢。

诗人苦苦追寻的,那般近,又那般远;那般真实,又那般飘渺。难以阻挡时间的.印痕,一开始,便道出了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的担忧。毕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于是,不得不担忧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像是要抓住时间的尾巴,一路追赶。及至于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依旧四处奔走呼号。原本和谐的君臣关系,在小人的离间下,变得不堪一击。在所有的承诺都化为泡影的时候,依旧只是伤灵修之数化。

于是,开始种植各种花草。早上才刚刚采摘了去皮不死的木兰花,傍晚时分,又去拔取了一大束经冬不衰的宿盲草。这不,亲手种植的满园的兰草、揭车等,消除了一切的污秽。诗人正满怀期待地希望能够枝繁叶茂。

这是一个混沌的世界,众人都在纷纷攘攘地争名夺利,惟有他,在老冉冉其将至的时候,害怕修名之不立。于是,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依旧挣扎,早就有了愿依彭咸之遗则的打算。所以,才会那么坦然地呼唤,在不可能得到回音的时代,在到处充斥着巧言令色的时代,除了发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呼喊外,他还能做什么呢?可是,依旧不甘心,尽管数次地安慰自己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还依旧坚持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毕竟,付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想想,还是算了吧。既然没有志同道合之士,既然自己是如此地被排挤,或许是自己真的走错路了。赶紧调转车头,在自己还没有走远的时候。想想,回去穿上荷叶制作的衣裳,戴上高高的帽子,没有人理解又何妨呢,我的内心,是喜好芳香的。倘若真能这样,也就罢了。然而,即便如此,还是会遭人白眼。众女可能会嫉妒你的美貌超群。

诗人的姐姐站出来了,苦口婆心地劝诫其混入人群中,不要孤芳自赏了。在世并举而好朋的时代,孤掌难鸣。

诗人又一次惶惑了。依据着圣哲的处世原则,却如此的不能为世所容。面对重华,进行了一番陈辞。在圣贤和先君的对比里,找到了举贤授能的依据,可是,这依然无法改变自己君主的昏庸。

选择远游,或许是最好的出路。从苍梧出发,傍晚时分到达悬圃。太阳下山了,有本事让她慢点下去。命令羲和弭节,因为诗人还想好好游玩一番。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诗人发出的强有力的呼喊。在咸池饮马,在扶桑总辔,折若木拂日,此刻的诗人是逍遥的。甚至,令凤鸟日夜飞腾。这时候,飘风率领着云霓来搅局了。而帝閽也不帮诗人开门。太阳将要下山了,于是,只得结幽兰而延伫。

早上渡过白水。想想,在这春宫游走了短短的一段时间,发现没有找到自己的意中人。于是,转身,开始了下届三次求女的漫漫征程。无论是傲慢无礼的宓妃,还是有娀之佚女,抑或有虞之二姚,都与自己无缘。这个时候,又想到了自己不被理解,悲哀顿上心头。

找到灵氛进行占卜,实在是诗人的无奈之举。灵氛的口气很坚决,建议诗人远游。哪里没有芳草呢?留在这里,只是独添悲伤而已。每个人,对于草木的好坏都难以辨清,又哪能看出你的美好?

想要听从灵氛的吉占,但是,依旧眷恋着这片土地。于是,在旁晚等待着巫咸的降临。巫咸告诉诗人,暂时还是留在国内,要求同存异。并且要趁着年华尚未老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知己。

看看四周,依旧混浊不堪。大家都变了,演绎着的,是竞进贪婪的风气。在这样的环境下,又去哪里寻找知音呢?

于是,诗人决定听从灵氛的劝告,准备风风光光地远行了。从天津出发,旁晚将会到达西极。路过不周的时候,让西海成为此行的目的地。带着琼枝炼就的干粮,坐在瑶象编制的车上。尽管路途充满艰辛,有凤凰作伴,到达赤水时,可以让蛟龙为自己架桥,还可以命令西皇把自己渡到河对岸去。歌舞升平,一片欢乐。突然,看到了故乡,仆人和自己心爱的马儿都悲哀不已。心底的琴弦,被拨动了。其实,无论到哪里,诗人都无法走远,因为楚国一直在他心中。

最终选择留下来的诗人,只能够从彭贤之所居。一波三折,依旧没能豁然地随波逐流。

这注定是一出悲剧,不管场面多么唯美。国家不幸,诗家幸,诗人留下了不可企及的高度,《离骚》成为千古绝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诗人长歌当哭,行吟成为惟一渲泄的方式。很久很久以后的今天,打开《离骚》,除了深沉的挣扎,还有花香四溢的芬芳。

它是难以企及的高峰,走进并理解它,并非易事。或许,惟有连带着挣扎,才能融入其中。

此刻,依旧似懂非懂。

离骚和屈原的读后感篇8

许多人不能理解屈原,认为他是个心理脆弱,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但只知一死了之的懦夫,在他们看来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是当一个人真正绝望的时候,死也许是他最好的出路。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在屈原看来,他的“美政”理想正慢慢地在生根发芽,只要楚国坚定不移的走这条路,那么最终会摆脱被秦欺凌的处境从而达到富强,国泰民安。屈原在脑子里勾勒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壮丽前景,那时的他是多么的壮志勃发,雄才伟略啊,他的爱国热情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可是好景不长,“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他的才干很快遭小人的妒忌,不久便被楚怀王疏远,于是他的治国宏图立马变为泡影,一切抱负沉入海底。屈原从天上重重的`摔入深渊,其心中的愤懑与愁苦可见一斑。

在这样的处境下,屈原对混沌的政治局面毅然加以斥责,不顾遭到更严峻的迫害。“亦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而转念一想,又何必死呢。不如“及行迷之未远”,“退将修复吾初服”。但屈原毕竟是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无法面对混浊不堪的局势退而独善其身。朝廷中没有同道之人,就连自己最贴心的女伴也劝自己明哲保身。

现实中他是如此孤独,无处申诉内心的忧愁和痛苦,无奈之下,“就重华而陈词”。其实这仍是屈原面对苍天,面对虚无的一次内心独白。这种寻求安慰的申诉并得不到回应,他的心绪仍不见平静,他仍旧一再抽泣,“沾余襟之浪浪”。这泪是一个充满理想抱负的男人在理想破灭之时,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遗弃之时流下的泪水。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哭过之后他却发现自己近乎绝望的悲歌不但没有使自己妥协,却使自己的政治观点更加系统化,思想更加明确,信心更加坚定。他又一次想起怀王,于是又一次“叩关”,然而司门人却根本不给他开门,求见天帝的愿望落空。对怀王的思恋和欲亲近而不得的现实矛盾、心理矛盾以及思想上的追求、挫折、失望和苦恼,再一次深深的触痛了屈原。

我们是人,不是神,即使承受力再强的人也经不住这人生一次又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屈原无法在沉默中爆发,于是只能选择在沉没中灭亡。

我们可以想象,在屈原满腔爱国热血无处挥洒、自己惨遭谗被害、眼看祖国大好河山倍受秦国蹂躏、老百姓流离破散食不果腹的情境下,他唯一能做的仅仅是眼睁睁地看着,肉体上和精神上饱受着无法救祖国于水深火热的苦闷的双重折磨,死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解脱了:那么痛苦的继续还不如结束一切痛苦。现在我们可以那么轻巧地评论着屈原的感受好象我们也如此经受过一般,可是,真的,他所承受的苦我们又能理解多少呢?

有时我会想屈原你老老实实活着做一个平凡的人不好吗?干吗想那么多爱国不爱国的事,无故的这样折磨自己何必呢?!可是后来又转念一想,社会上的确是需要有这么些我们眼里的“傻人”,否则人们在精神上就没有向善的、美的追求,这些人是我们膜拜的榜样、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存在,也就无所谓的善恶,也就无所谓的社会精神,人活在世还是需要一些心灵的震撼的。

我很佩服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坚持真理,宁死不屈,在他面前我感受到了自己从未有过的渺小,同时也留给我其现实意义的思考:如今,在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社会更需要像屈原这样的人,我们的社会需要奉献、需要爱。

标签: 读后感 离骚 屈原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hjlw.com/redian/xinde/keezee.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