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号简历网 >

热点 >优秀作文 >

我们仨读后感优秀范文三篇作文

我们仨读后感优秀范文三篇作文

当我们读过一本书籍之后,心中肯定会拥有不一样的人生感悟,对我们的未来有着指导性的作用,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呢?写一写相关的读后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编和大家分享我们仨读后感优秀范文三篇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我们仨读后感优秀范文三篇作文
《我们仨》读后感1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

寥寥数行,读后凄凉感油然而生。

《我们仨》是钱锺书和杨绛的女儿钱媛在病床上开始的,她只草草列了个内容清单,写了五篇,就再也无法写下去了,去世时六十一岁。钱锺书在女儿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岁末,离开老伴驾鹤西行。在处理好一些后事之后,九十二岁的杨绛于2008年年底接过女儿的笔,记叙了他们仨相亲相爱的一生。

平心而论,钱媛虽然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博览群书,却大概因为她是英语专业的缘故,中文文章写得十分逊色,流水账一般。作为母亲,杨绛对此也有遗憾,她在书中写道:

“阿媛是我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样是平铺直叙,杨绛文字的感染力要强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历数家珍,使读者饶有兴味,不嫌唠叨。

《我们仨》读后感2

连续读完杨绛先生的三部作品,《干校六记》(1981)、《洗澡》(1992)和《我们仨》(2003),从写作时间上看,正好相连;从叙事上看,应该是《洗澡》在先,然后是《干校六记》,《我们仨》则是对过往生活的完整叙述。

书分三部,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准确说只有第三部是对过去生活的叙述,第一第二是杨对丈夫和孩子的思念。

1997年早春,钱媛去世;1998年岁末,钱钟书去世;2016年5月,杨绛先生去世。他们仨在天堂相聚了。

1935年,钱钟书和杨绛婚后到英国留学。钱生活技能基本等于0,不会做饭也不认识路,在学习了如何做牛奶红茶后,给杨先生做了一辈子的早餐。

一个幸福的家庭必定有他的传统,哪怕是古怪的,可以让你仪式般遵循,想起来就觉得温暖。

杨先生很好玩,剪虾须时,虾一动,把杨先生吓得扔下剪子逃出厨房。“虾,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钱钟书作诗“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两人的生活过得和过家家一样。

阿圆出生,因为哭声嘹亮,被护士称为“MissSingHigh”。钱来帮不上忙,还经常做错事,向杨先生承认错误,什么东西弄坏了,杨安慰他,“不要紧,我会修”。钱对杨说的——不要紧,深信不疑。

抗战爆发,杨先生得知妈妈去世,哭个没完,钱百计劝慰。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悲苦。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钟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

1938年,忧心国事的二人带着孩子回到国内。钱受聘到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湖南安化县蓝田镇)任教,一年后,到上海再见阿圆。孩子已经不认识爸爸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

钱在阿圆耳边说了句话,孩子马上和他亲近起来。只是钱当时说的什么,杨先生当时没问,现在又无人可问了。

抗日时期,钱钟书一家住在上海沦陷区,生活艰难。一次学生送来很多西瓜,阿圆很惊奇。

“爸爸,这许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儿。”

可怜的钟书,居然还有女儿为他自豪。

钱钟书的父亲并不欣赏自己的这个大儿子,一直让儿子“养志”。1948年,钱钟书爷爷百岁冥寿,大家回乡,老爷子偶然发现阿圆认识很多字,大感惊奇,认定是“吾家读书种子也”!

这位老爷子做派和我家老爷子很像啊,来家里做客的小一辈都被考校过学问,甚至儿媳妇也得背《将进酒》之类的,以致于小朋友们没人敢来家闲聊做客。

解放后,一家三口进京,接下来开始无休止的政治运动。三反运动——《洗澡》,五七干校——《干校六记》,在其他著作中,都有较详细的描述。

钱恃才傲物,一向不大看得起人,揶揄嘲讽不留面子,在《围城》中略见一斑。以他的性格,在历次运动中,没有被打倒再被踏上一万只脚,实在是幸运。

钱在文革时负责将毛的诗词翻译成英语,在家撰写《管锥篇》,杨开始翻译《堂吉诃德》。我上学时曾翻看过父亲的《管锥篇》,看不懂啊,今天才明白,钱创作时故意用文言文写作,怕红卫兵不容许啊。

杨很自豪的说,钱的学问是冷门,不用炫耀学问,他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在这些运动中,一家三口能够挤在一起,就已经很幸福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受胡乔木的庇护,在三里河寓所,钱度过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杨绛先生用非常意向的笔法,写了亲人离世时的情景。

我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

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我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肚肠,以后就不用牵挂了。

我说是这么说,心上却牵扯得痛。钟书点头,却闭着眼睛。我知道他心上不仅痛惜圆圆,也在可怜我。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还没到客栈,一阵旋风把我卷入半空。我在空中打转,晕眩得闭上眼睛。我睁开眼睛,我正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现在只有我一个人来怀念我们仨了。

《我们仨》读后感3

《我们仨》杨绛以母性的慈爱诉说一生对女儿的牵挂,向读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诚、平和、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文字皆从肺腑流出,行文用笔皆由情牵挂,读到感人之处,不无热泪盈眶使我们看到生命的可贵,亲情的相惜与呵护,全篇充满人性美的光辉。

首先,从杨绛的人生观来看,勤奋与乐观是他们生活的基调,杨绛先生相信命理,但是更注重个人的努力,她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是我们的乐趣”年轻时在英国,她和钱钟书勤奋读书,比赛谁读的书多,图书馆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探索知识,格物致知,追求知识成了生活习惯,勇于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包括在生活细节上,比如:探路、学习、做饭、散步游玩等都充满乐趣,杨绛在书中说:“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难,钟书和我一起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就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专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捡石子”游戏,一家三口经历坎坷与磨难,却因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与甜润。由此可以看出,杨绛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亲、相爱是多么的令人敬重与羡慕。

杨绛的价值观,也反映到作品中,字里行间,无不看出他们淡泊名利的性情也实为古今少有,让人肃然起敬。杨绛十分钟爱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前半句说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则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先生自己的写照。杨绛在书中写道:“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百年之后,钟书先生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多几个知己,不求有名声。

钱钟书个性鲜明,他不见蒋,不参加国宴,不当文学顾问,不当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这些都是世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光环与荣耀,先生却唯恐避之而不及,这是何等的心胸,其卓尔不群之状怎能不令人折服。同时,他们又是爱国的知识分子,建国之后经历多次政治运动,从不后悔,钱媛出生在英国,天然拥有英国国籍,他们都放弃了,并说:“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乡土情怀和坚守无怨无悔的爱国情操。就是如此相知相爱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钱媛病逝,1998年钱钟书病逝,杨绛女士已经是83岁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击,非常人所能承受。那是描述怎样的一颗母亲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风,直往胸口里灌,谁能忍受这般的痛彻心扉,读到这些充满悲情的文字,给我以强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抚摸着自己的胸口,泪水如泉水一样盈眶而出。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hjlw.com/redian/youxiuzuowen/7dqy10.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