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就業形勢 >

如何看待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

如何看待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

如何看待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


  2006年8月,27歲的小張從北京一所名校本科畢業3年後,又回到校園裏讀書。不過這次他不是攻讀研究生,而是花兩年時間讀技校,專門學習一門技術。拿着本科文憑“回爐”讀技校,在10年前,這事聽起來肯定不可思議,如今卻已並不新鮮了。在當前供大於求的就業市場上,技校生成了很多用人單位的“香餑餑”。與此相對,大學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卻呈下降趨勢。大學畢業生和技校畢業生就業的反差,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面臨比較嚴峻的形勢。

如何看待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不僅是一件關乎千家萬户切身利益的大事,更關係到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那麼到底怎樣看待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這個社會性問題呢?

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大,原因何在?

“博士生一走廊,碩士生一禮堂,本科生一操場。一個招聘人數不多的崗位,前來應聘的常常有上百個研究生或是上千個本科生。”這是一位女大學生對某大城市招聘會現場的描述,當今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近幾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持續大幅度增長,因而有人就認為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大是高校擴招惹的禍,仔細分析,這種説法是站不住腳的。前幾年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有較快的發展,這是在長期堅持內涵發展基礎上實現的,是黨中央、國務院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對國家、對民族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21世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各國都在努力培養和挖掘人才,以便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佔據制高點。對於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大國而言,人才資源是我們唯一可以依靠的在未來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本錢。但是,中國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僅佔總人口的5%左右,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如美國是35%,日本是23%。同時,接受高等教育也是廣大人民羣眾的熱切企盼,他們知道,知識就是力量,教育改變命運。不上大學也是要就業的,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説,如果沒有經過高等教育階段的文化、技能培養,在今後,他們的就業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困難。

事實上,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度的增加,是受社會的整體就業環境影響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加大的這幾年,恰好是我國總體就業矛盾加劇的幾年,新生勞動力就業與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相互交織,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十分尖鋭。來自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數字表明:雖然2006年城鎮安排就業人數創紀錄地突破1000萬人,但依然還有1400萬人待業。2007年可提供的就業崗位總計也只有約1200萬個,但新增就業人數達到2400萬人。這樣一來,勞動力供給嚴重大於崗位需求,大學畢業生就業空間也必然受到擠壓,適合他們的崗位也就面臨着激烈的競爭。

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大,原因還在於區域發展差距以及城鄉二元結構而導致的結構性矛盾。它表現為“有人沒事幹,有事沒人幹”、“事兒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崗位少”等等現象。一方面,由於區域和城鄉之間的鴻溝,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更多地考慮城市和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眾多的畢業生競爭有限的崗位,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國家人事部公佈的數據表明,2005年僅北京、廣州、上海、深圳4個城市就接收了15個省市10.9%的大學生。另一方面,廣大欠發達地區和基層普遍缺乏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但由於分配製度、用人制度、户籍政策、保障制度、編制數量、經費困難等方面的影響,畢業生即使想到這些地方去就業也往往難以落實。這就在客觀上造成大學生到西部、到基層就業的空間狹小、渠道不暢,也加劇了畢業生就業的困難。

同時,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大也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有一定關係。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鋭地感知社會需求的變化,從而相應地調整優化專業設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擴招後投入跟不上,辦學條件相對落後;一些學校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人才培養不能完全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等等。

另外,社會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觀念更新滯後。許多人認為上了大學就是“鯉魚跳龍門”,身份改變了,一定要找個好工作才算就業;很多家長認為,大學畢業生幹具體工作就不算體面就業等。導致相當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就業預期較高,不能適應就業市場的需要。許多大學畢業生寧肯“漂”在大城市,也不願到地方、到基層、到中小城市就業。就高不就低的結果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

令人欣慰的是,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上述問題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如何幫助大學畢業生跨過就業這道“坎”?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北京市今年有近2萬名高校畢業生報名競爭3000個“村官”名額,畢業生可自願報名到京郊農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助理、村委會主任助理。山西省今年也招募了8000名“大學生村官”,報名的大學畢業生達到8萬人。這是各地根據中央印發的《關於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出台的鼓勵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重要舉措,也架起了大學畢業生走向基層廣闊天地的橋樑。

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已經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為幫助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從中央到地方,從有關部門到社會各方,都在齊心協力,想方設法促進就業。國家和有關部門先後出台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諸多限制和束縛,着重建立起允許並鼓勵大學畢業生合理流動就業的制度環境,積極引導和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到西部建功立業,加快完善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服務的體系。如近年來實施的“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崗計劃”、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制度、高校畢業生就業網絡聯盟、零就業家庭畢業生保底就業等政策措施,實實在在地拓寬了畢業生就業的空間。

儘管如此,還要看到,當前形勢下,大學畢業生就業還面臨着很多新的困難和問題。大學畢業生就業是一個牽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的複雜的社會工程,跨過就業這道“坎”,需要政府、學校以及整個社會的積極促進、大力配合,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多措並舉、多管齊下。

從政府來講,要採取更加積極的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政府要通過宏觀調控這隻“手”,為畢業生就業營造良好的制度性、政策性環境,出台更加積極的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政策,大力深化户籍、人事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切實加強政策之間的協調性和配套性;要通過發展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增加就業崗位,積極開發和創造適合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公益性崗位;要綜合運用財政、税收、金融等“槓桿”,使各類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成為吸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蓄水池”;要通過創業教育、政策扶持和項目指導,激活大學畢業生的創業熱情和創業才智;要通過完善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為大學畢業生求職就業提供更加熱情、周到、高效的就業服務和幫助。

從高校來説,要把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擺到學校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明確不同層次高校的辦學宗旨和目標,高校要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和就業市場的變化,加大學科和專業結構調整力度,堅持年度招生計劃與畢業生就業率適度掛鈎,逐步實現由人才供給導向型向就業需求導向型的轉化。進一步整合和優化教育資源,着力培養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同時,全面落實就業的“一把手”工程,確保就業指導服務在機構、人員、經費上的“三到位”,健全就業工作體系;要普遍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對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提高就業指導的“全程化、全員化、專業化、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力。

此外,從用人單位和社會各方面來看,也有責任為大學畢業生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目前,人才市場上很多用人單位都要求有工作經驗者優先,明確表示不考慮應屆畢業生或者不要女生。用人單位存在的這種錯誤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畢業生就業。因此,用人單位應該樹立正確的用人觀念,消除性別、學歷等偏見,完善用人機制。此外,廣大學生家長和社會各方也要正確看待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更新就業觀念,幫助大學畢業生合理確定就業期望。新聞媒體也要通過開展主題突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宣傳報道活動,為大學畢業生就業營造有利的輿論環境,不要盲目炒作,製造“就業恐慌”,以免加重大學畢業生的心理負擔。

當代大學生應樹立什麼樣的擇業觀?

小劉是遼寧省某重點高校的畢業生,三年前大學畢業後,一心想留在大城市,結果在連續考研失利、求職碰壁後,最終回到自己家鄉的小縣城,在一家事業單位找到了一份工作。因為英語好,計算機熟練,沒多長時間,小劉就在工作中挑起了大梁,工作自信而快樂。觀念一變天地寬。目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像小劉一樣,在基層找到了施展才華的舞台。

擇業觀是職業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擇業行為有着重要的影響。當前,隨着家庭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資日漸增大,對子女就業的期望值也相應提高。但是很多大學生對人才市場用人標準和自身條件都不是很清楚,在擇業觀念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只是一味地追求“我想幹什麼”,而不考慮“我能幹什麼”,導致在求職時四處碰壁。因此,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題,也要求大學畢業生自身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要把正確的職業理想與務實的就業定位結合起來。每個大學畢業生都有自己的職業理想,希望找一個滿意的職業,作為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平台。對此,我們應予以充分的肯定。但這種職業理想應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如果像有些畢業生堅持“非高薪不幹,非大企業不進,非省會城市不去”的擇業觀念,那恐怕在現實中往往會碰壁。無數的事例説明,只有把自己的理想與國家、社會的需要統一起來,把個人的就業選擇同現實的條件結合起來,職業發展才有現實的基點,理想的實現才有可靠的平台。

在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的今天,大學畢業生不能有盲目的優越感,一定要有務實的就業定位,切忌自設“藩籬”,只盯着大城市、大機關、大企業不放,要積極到祖國最需要的基層、西部去,在這片孕育着無限生機和希望的沃土上,接受鍛鍊、增長才幹、實現理想、成就事業。

要有科學的職業規劃。根據社會需要和自身條件,及早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增強就業和創業能力,對於大學生將來能否順利就業非常重要。對很多畢業生而言,與其説是“就業困難”,不如説是“就業迷惘”,對自己的未來發展缺乏科學規劃,這往往也成為他們面對就業壓力時感到手足無措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次調查顯示,62.2%的大學生對自己未來的發展和職業生涯沒有規劃,32.8%的不明確,只有4.9%的有明確的設計。俗話説,機會總是垂青於那些有準備的人。大學生將來要找到理想職業,首先要未雨綢繆,及早明確職業目標,提前做好職業規劃,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儲備和社會實踐;同時,要通過科學的認知方法和手段,對自己的興趣、氣質、性格和能力等進行全面正確分析,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努力使自己的“長板”更長,把“短板”補長。此外,“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堅持不懈地沿着目標前進,就必然會獲得成功。

要有良好的就業心態。就業本身就是一種競爭。由於大學畢業生年輕,往往有急於求成的心理。一旦在就業中遇到挫折,很容易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因此,保持良好的就業心態,對於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也很重要。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畢業生要充滿自信,勇敢地去面對競爭,既不能妄自菲薄,縮手縮腳,不敢“推銷”自己;也不能狂妄自大,對單位挑三揀四,最終“高不成,低不就”。要清楚地認識到,求職遇到的困難、挫折、委屈是暫時的、在所難免的,一味的抱怨解決不了問題,關鍵是對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擺正位置,調整心態,變壓力為動力,使自己能從容、冷靜地面對就業這一人生重大課題,並作出正確、理智的選擇。

此外,還要有創業的精神和準備。目前,發達國家大學畢業生創業率在20%至30%,而我國僅為1%至2%。勇於創業,既是就業的一條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實現大學畢業生人生理想的一條捷徑。要進一步完善鼓勵大學畢業生創業的法律和政策,加強對大學畢業生的創業指導和技能培訓,努力給大學畢業生創業提供更有利的條件。

有句話説得好:“理想的翅膀應插在現實的身上,離開了現實的軀體,理想只是一堆零亂的羽毛。”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認識到,“行行可建功,處處能立業,勞動最光榮”。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只要我們大學畢業生能夠轉換思維,改變觀念,就業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我們的理想也一定會飛得更加高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hk/redian/xingshi/6p7m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