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説課稿3篇 《迷失野外的二年級語文:如何教授迷路情景下的語文課程》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説課稿3篇 《迷失野外的二年級語文:如何教授迷路情景下的語文課程》

本文將為大家呈現一份二年級語文的説課稿,主題為“在野外迷了路”。通過生動的場景描述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引導學生學習如何正確應對迷路的情況,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應急能力。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説課稿3篇 《迷失野外的二年級語文:如何教授迷路情景下的語文課程》

第1篇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下冊第5組課文中的一篇。本組課文是圍繞自然現象,自然景觀來編排的,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大自然更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書,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學生既能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積累豐富的語言,還可以汲取自然界科學知識的瓊漿,開闊視野,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趣,教時,要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理解內容。

本組共四篇課文,其中《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和《最大的“書”》是兩篇介紹自然常識,拓寬學生視野的課文,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以詩歌的形式用假設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四種天然的指南針:太陽、北極星、大樹、積雪,這一切對於國小生來講是多麼有趣。豐富的知識,秀麗的小詩,把我們帶入大自然那美妙的境界。

知識與能力:學習課文,知道課文中天然的指南針具體指什麼,掌握一些辨別方向的方法;積累語言,仿寫詩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趣,留心周圍事物,發現科學知識的意識。

二年級學生生活經驗膚淺,方位感弱,根據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我把“運用多種方式讓學生掌握一些辨別方向的方法,體會大自然的奧祕和情趣”作為教學重點。難點是“在情感的世界裏讓孩子深深感到:要留心周圍事物,發現科學知識,做生活的.有心人。創編詩歌。”

教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動的,人腦並不是被動地學習和記錄信息,而是主動地構建對信息的解釋。該理論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情境性。因此,本課採用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點撥為主的教法,藉助多媒體手段,多方位、多視角地讓學生去認知、去朗讀,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和知識點,積累語言,拓寬視野。

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新課標還告訴我們,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我設計的學法是讀中感悟,自主實踐,這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具體操作步驟為讀中感悟,突破難點;創設情境,實踐運用;拓展延伸,創編詩歌。

從已知入手,搭建新舊知識的橋樑,把學生引到新的求知環境保護之中。

這個環節,分成幾步:①教師引領,滲透學法;②學生自學,運用學法;③朗讀感悟,積累語言;④創設情境,實踐運用。

太陽就是天然的指南針,它是怎樣告訴我們方向的呢?在學生髮現太陽怎樣指明方向後,再利用課件進一步明確方向,給學生直觀的印象。

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早上太陽在哪兒呢?傍晚呢?誰能説説太陽的生活規律?並歸納成兩個詞--日出東方,夕陽西下。

再來背一背一年級時學過的利用太陽辨別方向的詩《東西南北》,聯繫舊知,積累語言。

知道了太陽的生活規律,晴天人們就不會迷路了,誰想讀讀這一小節。進行朗讀練習。

然後小結,同時課件出示表格,引領學生學會填寫表格,為下面的自學奠定基礎。

學生獨立朗讀課文後,和學習夥伴合作填寫表格,然後全班交流,在交流過程中,結合課件、板畫,着重理解怎樣利用大樹和溝渠道里的積雪辨別方向,同時理解“稠”和“稀”的意思,用溝渠裏的積雪辨別向尤其是一個難點,若不細讀課文,詳加分析,老師也一時難以理解。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想到了簡筆畫,給學生直觀形象,學生就能比較容易地理解在溝渠裏的積雪,北面化得快,南面化得慢這一現象,再進一步拓展,如果是山坡上的積雪,又會是哪一面化得快呢?同樣結合板畫進行辨析,讓學生明白山坡上的積雪和溝渠裏的積雪情況正好相反。

語文素養之一就是讓學生有豐富的語言積累,感情朗讀,背誦課文都是本課的教學目標。

創設小朋友去郊遊迷路了,需要有人幫助指點方向的情境,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

設計意圖:本環節把聽、説、讀、寫融合在一起,如同一首交響樂,讓學生沉浸在其中朗讀體會、思考討論、表達運用,使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得到實實在在的提高。

1、先讓學生説説大自然中還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針,再利用學生收集到的資料創編詩歌。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欣賞美、感悟美、創造美,學生是天生的詩人,他們受到美的啟發,積累了豐富的語言,詩歌就會從他們的心裏流出來。

本課板書主要有兩個內容:一是文字,二是板畫。文字寫的是文本的主題思想,是本課的重點,板畫是溝渠和山坡的積雪,是學生理解的難點,這樣的板書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

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學語文更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對於低年級的兒童來説,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端正的學習態度的養成比認了幾個字,背了幾篇課文更重要,因此,我根據兒童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做了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寓學於樂。心理學認為,愉悦的教學情境有利於智力活動,在教學中創設生動愉悦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心情舒暢,精神[內容來於斐-斐_課-件_園]飽滿,興趣十足,因此,我創設了“幫迷路的孩子找方向”這一情境,讓學生去演一演,既鞏固了本堂課所學的知識,又訓練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2、降低難度,會學樂學。大家都知道最近發展區理論,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在學習課文環節中的表格填空、口語交際,拓展環節中的創編詩歌,我都作了適當的示範,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接受,使學生學會學習,樂於學習。

教學要面向全體,一堂好課應該讓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夥伴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課堂上1+1往往會大於2,學生在小組學習、交流討論中,學會了合作,學會了學習,學會了欣賞,形成了一個快樂的學習整體。

教育在於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需要讚賞的語言,激勵的目光,學生受到肯定,心裏充滿了自信,就會學得更好、更快樂。

語文姓語,工具性、人文性是語文的本質,如果離開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和聽説讀寫能力的培養、思想情感的感悟,那就不成其為語文了,於是,我努力去做幾下幾點: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詩歌教學更應強調多讀少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本詩是寫自然科學常識的詩歌,雖然沒有強烈的情感,但語言清新秀麗,富有情趣,我就安排了各種形式的朗讀:邊讀邊思考,邊讀邊填寫表格,練讀喜歡的一小節,朗讀展示,師生合作讀,一分鐘背誦積累等。通過反覆朗讀,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又積累了語言,培養了語感。

古人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在教學中應教給學生求知的方法,培養獨立閲讀能力,因此,上課時我先引導學生學習第2小節,滲透用表格學習課文的方法,再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完成表格,讓學生在讀中嘗試着自己去理解課文內容,去感悟課文告訴我們的知識,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

語文教學一般都注重情感性、人文性,容易忽視思維性,根據教材的特點,我在課堂上增強了學生思維的密度,結合課件、板畫,讓學生在腦子裏構建起空間方位框架,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還有上面提到的表格,實際上又是對學生概括能力的一個有效的訓練。

新課程的語文教學要落實到讀和寫上,要重視寫話能力訓練,挖掘訓練點,讓孩子多練筆,為三年級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教材是珍貴的學習資源,寫話的紐帶,本課是仿寫詩歌非常好的體例,於是,我課前佈置學生收集天然指南針的資料,課堂上讓學生先説後寫,在充分説的基礎上寫。還有為鞏固課文內容的理解而設計的,口語交際,這些都使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得到了發展。

二年級語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説課稿3篇 《迷失野外的二年級語文:如何教授迷路情景下的語文課程》 第2張

第2篇

這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為題材的兒童詩歌,文中向我們介紹了幾種辨別方向的方法。

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課文中天然的指南針具體指什麼,掌握一些辨別方向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有留心周圍事物,發現科學知識的`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感情朗讀課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喜愛大自然。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要留心周圍事物、發現科學知識,做生活的有心人。

明明到郊外去野遊,他玩得可高興了,可是走着走着,樹林越來越密,漸漸地他找不到集合的地點了――迷路了,此時他該怎麼辦呢?

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裏介紹了幾種辨別方向的方法?然後用句式“課文介紹的天然指南針有 ”進行説話練習。這樣,學生既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個整體印象,又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

這一教學環節是為課文的教學難點設計的,通過初讀課文,學生對白天、晚上、陰雨天和冬天這四種情況下尋找方向有了初步的印象。

由於第三、四、五節的結構與第二節相似,所以我採取先扶後放的教學方法。首先讓學生讀第二節,讓他們知道“太陽是個忠實的嚮導”。接下來小組合作,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段落,討論學習三、四、五小節。彙報學習收穫時,結合課件,理解怎樣利用北極星、大樹和溝渠裏的積雪辨別方向。然後我再出示山坡上積雪的幻燈片進行辨析,讓學生明白山坡上的積雪和溝渠裏的積雪情況正好相反。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詩歌教學更應強調多讀少講,所以我安排了自由讀、彙報讀、男女生賽讀、誦讀、齊讀等方式。通過反覆朗讀,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又積累了語言,培養了語感。

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扮演太陽、北極星、大樹和積雪幫助迷路的“明明”尋找回家的方向。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掌握知識,同時又能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在同學們的幫助下,明明順利地回到了家。經過這次歷險,他終於明白了學習是多麼的重要。你看,他在幹什麼?

接下來,我讓學生交流課前找到的其它天然指南針的相關資料,然後看幻燈片中老師蒐集到的相關資料。最後總結出:大自然中不光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針,還有許許多多的奧祕等着我們去發現呢。所以,課外閲讀《十萬個為什麼》、《藍貓淘氣三千問》等書籍,來了解大自然的奧祕,豐富我們的課外知識,好嗎?

第3篇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五組課文。該組教材圍繞自然現象、自然景觀來編排的,內容十分豐富。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既可以汲取自然科學知識的瓊漿,開闊視野,又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本篇課文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為題材的兒童詩歌,向孩子們介紹了大自然中很多細微的、能幫助人們識別方向的自然現象。這首詩歌易讀易懂大多數孩子都喜歡學,所以這節課的設計要能引起孩子們對大自然的興趣,並使他們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現象只有細心的孩子才能觀察到。因為課改中的孩子們普遍閲讀量較大,課文中的內容學生可能已經在課外閲讀中接觸過,所以,教學時不必太過強調課文的'意思是否理解,而應把重點放在“引起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探索大自然、拓展課外知識”上。在這一前提下,本課教學我試將理解課文內容的機會交給學生,用他們對知識的探索代替教師的講解分析,讓他們在疑惑中閲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閲讀中瞭解自然現象,在尋找中感受自然科學帶來的樂趣。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以“引導學生介紹文本中最喜歡的天然指南針”為主線展開教學,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實驗對比等方法攻破教學重難點,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使其產生積極的思維,激發學生愛科學,善於觀察的情感。充分發揮孩子的收集處理信息、感知想象、朗讀感悟的能力,真正達到學科間的融合,並充分給他們探索、發現的機會,留下足夠的空間讓孩子們展現和交流自己的課外知識。

會認8個字,並讀一讀有關他們的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培養學生理解課文,朗讀課文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掌握一些辨別方向的方法。

激發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慾望。

掌握幾種辨別方向的方法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這節課的設計環節分為“揭示課題──直接導入;復現字詞──滲透方法;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精讀課文──細細品味;迴歸全文──閲讀積累;課外延伸──培養能力;總結全文──激發興趣”七個環節。

“揭示課題──直接導入”這一環節就是本課的導入。我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直接交代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給學生一個心理鋪墊,同時激發學生求知的願望。

“復現字詞──滲透方法”這一環節的設置,主要利用大屏幕的呈現給了學生一個視覺的衝擊,並鼓勵他們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識字,同時在複習詞語的過程中隨機滲透識字方法,如學習“盞”字時我提問:“怎麼記住盞字?看到它你還想起哪些字?”之後我追問:“剛才你們是用什麼方法記住它的?”(生:熟字換偏旁);再比如學習“稠”字時我提出:“結合生活説説什麼是稠?”(生:喝的粥很稠,田裏的小苗很稠……)接下來我追問:“它的反義詞是什麼?”(生:稀);這樣復現生字詞,不是把識字作為一項任務教,而是作為一扇窗,引導孩子通向識字的樂園。久而久之孩子們識字的能力得到了培養,識字的興趣得到了提高。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這一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把握。我分三個層次進行:

首先是引導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文中向我們介紹了哪些天然的指南針?這樣的設計能夠使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性梳理,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閲讀習慣和能力;接着我採用圖片演示的方法把孩子們找到的四種天然指南針粘貼到黑板上,孩子們的眼睛被顏色鮮豔的剪貼畫吸引,上課伊始邊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有利於後面的教學,同時形象生動的畫面有助於孩子們對課文內容的瞭解;最後我引導學生再讀文選擇你最喜歡的一種天然指南針進行介紹,這一問題的拋出尊重了學生在一定範圍內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再次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接下來的“精讀課文──細細品味”這一環節,因為課改中的孩子們普遍閲讀量較大,課文中的內容學生可能已經在課外閲讀中接觸過,所以,教學時我不太過強調課文的意思是否理解,而把重點放在“引起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探索大自然、拓展課外知識”上。如學生介紹“北極星”時,先説説如何利用它幫助我們辨別方向。隨後我追問為什麼喜歡它?學生可能會説因為北極星樂於助人、神奇,可能會説因為

北極星能幫我回家我很感激它。我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把感受讀出來,有效進行朗讀指導。隨後我問學生學到這你有什麼疑問嗎?這是教學的重點,當學生的思維碰撞出火花時,我通過課件展示把學生帶進美麗的夜空中去,和學生一起在星空中找北斗七星,認北極星,辨別出南北方向。在生動的畫面中,在動聽的音樂聲中,孩子們已融入文本,教學重點巧妙突破,隨機進行配樂朗讀,讓孩子們在學知識的同時享受語文學科的樂趣。

最後我在課件中出示“北極星北斗星”小兒歌,不僅引導孩子從兒歌中掌握辨別方向的方法,同時擴大了學生的閲讀積累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學科學的慾望。再如學生彙報積雪這種天然指南針時,我採用了説方法、做實驗、看課件、讀感受、做填空的方法引導生自主學習文本。“溝渠中積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南面還是北面?”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為了突破教學難點,首先我把傳統的實驗法與現代的信息技術相結合,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運用手勢演示屋頂和溝渠積雪的融化過程,通過形象的演示、生動的語言描述,學生在對比實驗中理解了教學難點。隨後的課件演示給孩子們一個視覺衝擊,這無疑是更好地突破教學難點。最後我出示填空訓練,幫助學生對學習的難點內容進行了疏理。在處理大樹一小節內容時,我採用觀察圖片找發現的方法。處理太陽一小節內容時,我採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的方法,孩子們在模擬的動畫中感受太陽的忠實,感受早、中、傍晚樹影的變化規律,生動的畫面早已勝過有聲的語言。

“迴歸全文──閲讀積累”我提出:喜歡課文的哪一小節就來讀一讀,想背的背背。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是幫助學生整理全文,又是為學生創造一個朗讀積累的空間,學生是演員,教師充當觀眾,學生背誦文本時的背景音樂是“笛快”這首曲目,舒緩、柔和的格調設定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積累氛圍。

“課外延伸──培養能力”這一環節是培養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孩子們用有聲的語言描述生活中看到的、從家長口中聽到的、從課外書瞭解到的關於指南針的資料。學生的表現另我感動,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另我欽佩,可見在交流中學生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學習熱情高漲!

“總結全文──激發興趣”這是本節課中的最後一個環節。我用樸實誠懇的語言激發孩子們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為課外閲讀和學習做好鋪墊。

這節課,我準備了圖片、課件、實物和背景音樂等媒體,適應了低年級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從兒童生活經驗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問題,驅動思考,生成聯想,掌握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體驗和感知為主,通過交流實驗等方法,掌握在野外辨別方向的方法,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興趣。整個教學設計上重視了能力的培養、知識的傳授,但不忽視過程與方法和孩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而且我注意了教師角色的轉變,與學生同學習、同感知,使學習過程變得輕鬆、和諧,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大膽張揚自己的個性和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感,培養了學生正確評價自己與他人的能力。

看到了孩子們燦爛的笑臉,我突然從心裏升出一種感動,因為在現代信息技術參與課堂的今天,我不僅看到了孩子們豐富的知識儲備,更看到了孩子們藏在心裏的探究願望。

所以,我會更加努力,讓我的語文課上得更生動、更豐富、更有味,並且讓孩子們更喜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qitawenan/eopkp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