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美的歷程讀後感5篇

美的歷程讀後感5篇

讀後感指閲讀完一本書後把內心的思考通過文字書寫出來的應用文體,閲讀對我們的好處不言而喻,讀後感也是常見的一種文體,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美的歷程讀後感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美的歷程讀後感5篇

美的歷程讀後感篇1

第一次接觸到《美的歷程 》這本着作應該追溯到大一下半學期的自然設計課上。由許多民間藝術的片段中逐步引申到華夏5千年的藝術的承接和脈絡,讓人不覺感歎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這本書比較宏觀簡略的介紹了從遙遠的記不清歲月的時代開始一直到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社會中藝術的演變和意義。雖然宏觀簡略,但又不乏精闢和獨到。從我最概況的意識中我僅把這一脈絡初步分為三分,分別為圖騰,精神和詩詞文賦。從這三個大的抽象事物中細分為本書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為遠古時期的圖騰。形式歌舞,青銅,先秦對的理性精神,楚漢的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陀世榮,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藝思潮這些。本書作者李澤厚就以這個脈絡介紹了藝術之美。

曾經,對於民間藝術中的剪紙很感興趣,從剪紙的內容來看,有許多以蛇,雞,魚等動物為載體,這種形式藝術盡然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交叉重疊了各種階段的原始社會中,激烈戰爭和安定平和交錯不斷,其巫術禮儀,原始圖騰和其他符號都隨着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根據當時的生活環境和狀態,人類自身的生產和擴大在生產,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這些有很強的繁殖力的動物身上。雖然僅是一些根據的猜測。

對於青銅器上的紋飾,我也有着極大的興趣去了解。隨着階級的產生和等級制度的確立,青銅紋飾也隨之變化。從原始的質樸天真到隨後的為了統治維護地位的權利的凌厲,這些轉變和衍化都是付諸與地位權利和力量。

以兇猛的怪獸或動物為代表,象徵着神祕,恐怖,突出恐懼,殘酷,兇殘,這是和當時混亂暴力的戰爭時代有關,在這些怪異形象為象徵符號,指向了某種似乎超出了時間的權威神力的觀念。他們的美並不在於裝飾風味,更注重的是內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性,配上沉着,堅實,穩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個時代所要傾訴的精神。

整本書其實一直都是用歷史的文明與實踐相結合來敍述藝術的歷程,試求社會對文藝的影響的規律,尋求社會根源。

在中國的造型藝術來説,線的因素體現着中國民族的審美特徵。不論是書法,水墨,還是建築,線的藝術都恰好與情感有關。在書法中每一筆都彰顯着那個時代中國獨有的骨風精神,建築亦是如此,方形,長方形的土木建築與國外尖。高。直的那種聳立截然相反。簡單樸素的單體構成了複雜嚴謹的羣體,權利永遠有個載體存在,像是飛檐,牌坊,祠堂,宮殿等。但始終,在中國,浪漫主義永遠也脱離不了古典理性的範疇。

在文學上,從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漢的浪漫主義到魏晉風度到盛唐之音,中唐文藝,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思想,都在展現着社會問題的根源。

在《離騷》中,屈原用最浪漫炙熱的神話故事,展現的確是理性的覺醒。與楚辭相對應的是漢賦,用極力誇張的修辭手法描述奢華的生活,力圖展示融化在琳琅滿目的對象化的世界。

在淵源流長的文學中,我尤其喜愛魏晉時期文學作品所要表達的精神世界。魏晉不僅是一個新世紀的開端,更是哲學重新審視解放的,收穫空前的時期。思辨哲學得到了深度和廣度的認可。本書是以王弼為例,代表魏晉玄學,不但超出了繁瑣迷信的儒漢,而且勝過清晰和機械的王充,重新尋找和建立理論思維的解放歷程。這種覺醒,通過深發感歎突出生命促短,人生無常的悲傷,對生存和死亡的感慨,像是曹氏父子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呈現的是這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心理。

可恰恰相反的是反映的是表面沉淪悲觀的相反面,用生離死別突出生命的美好和對生命的留戀。表面看似無恥地貪圖響了,腐敗,墮落,其實實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深刻的表現了對人生,生活的極力追求,活在當下,及時享樂就成了普遍情緒。這種思想對我也是感觸較深。是真正能夠得到可以屬於自己的思想和精神。物質需求僅是為了填滿精神需求。這種精神實際是抱着一種懷疑的態度來重新審視這個世界和哲學。

盛唐之音表達的更是一種極樂思想,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象,自由和快樂,滲透在盛唐文藝中。即使是享樂,頹廢,憂鬱,悲傷,也仍然閃爍着青春,自由,和歡樂。這就是盛唐藝術。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做到承上啟下作用的中唐,其實才是真正展開文藝的燦爛圖景。他展現的雖不如盛唐的雄豪剛健,光芒耀眼,卻是更為五顏六色,多姿多彩。

宋元明清的詩詞歌賦,繪畫雕刻,雜曲小説,同樣也是附和着整個社會的發展。宋元的山水意境,“有我之意”和“無我之意”,展示了那個時代人們所追求的精神世界。而明清時期的文藝,宋明畫本,擬話本和戲曲,版畫是明代中葉以來文藝的真正基礎。在明末發展到極致後,遭到了本不應有的挫折,上層浪漫主義則一變為感傷的文學。代表作為《桃花扇》《長生殿》和《聊齋志異》。

正如序幕所説,從遠古圖騰的那個時代起,時代精神火花在這裏凝凍,積澱下來,一唱三歎,流連忘返。我們感受着,這樣一個匆匆流過的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讀後感篇2

??

初次瞭解美學這門學科,一般會感性地認為這是一門關於美的學問,什麼是美,怎樣欣賞美。在閲讀美學的相關經典著作之後,對美學會有一個更為全面深刻的認識。比如李澤厚的《美的歷程》,這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重要美學著作,在當時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作為讀者自然很好奇,這究竟是本怎樣的小書,在當時影響了那麼多的年輕人。

由於一開始就對本書存在閲讀的“期待視野”,希望從書中瞭解作者對美學獨特的見解,而《美的歷程》讓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也是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作者在介紹 “美的歷程”時的連貫性、簡潔性。

雖然本書也像其他著作一樣分了章節,按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介紹從遠古圖騰時代的藝術萌芽到明清文藝思潮的興起的各時代藝術特徵及美學思想。“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斕的青銅器,那琳琅滿目的漢代工藝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説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作家們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畫像,它們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觸到的這個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麼?”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裏凝凍、積澱下來,傳留和感染着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常使人一唱三歎,流連不已。我們在這裏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作者在開篇就以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美學意象吸引着讀者。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築、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並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以小説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則是世俗人情”。

但作者卻沒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劃分出來,反而讓人感覺本書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間的隔膜的跡象。讀者在歷史教科書上面讀到的一直都是清晰的朝代界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這在很長一段時間讓普通讀者曾經認為唐詩就是唐代才出現輝煌的,卻不知道詩歌從內容的廣度到形式的完美都經歷了前代的積累;誤以為宋詞是不可逾越的高峯,卻不知道唐朝也有不一樣的“唐詞”風格,清代的詞卻是在內容形式上臻於完美了。

作者的這種做法使得每個時代不同的藝術特徵之間的銜接十分自然,而讀者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到兩個相鄰或間隔的時代之間的歷史聯繫。正如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裏所説,“延綿不斷”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放之於中國美學史的發展裏自然是合理的。李澤厚先生正是自覺地注意到了這一特點,才使讀者在閲讀本書時能夠感覺到中國古代“美的歷程”並不像西方藝術發展一樣斷斷續續,而是渾然一體的。我們從此可看出李澤厚先生在連貫性、簡潔性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書中對於青銅饕餮的美的欣賞印象深刻。饕餮之所以美,不在於這些形象如何具有裝飾風味,而在於這些怪異形象的雄健線條、深沉凸出的鑄造刻飾,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還不能用概念語言來表達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堅實、穩定的器物造型,極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那進入文明時代所必需的血與火的野蠻年代。因此李澤厚説,這些饕餮儘管極力誇張猙獰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種稚氣甚至嫵媚的東西,有一種原始的、天真的、拙樸的美。

至於後世的獰厲作品之所以缺乏美感,是因為青銅時期所有人都非常信奉巫師的話――包括國王和巫師自己,所以他們所創造的饕餮,飽含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後期那些造型,作者裏許多人也許本身就是無神論者或懷疑論者,他們的作品即使非常誇張、恐懼,也缺少了因真情而帶來的美。

創造和欣賞美都是需要真情實感的參與。“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審美藝術的創造就同文學一樣,“一代也有一代之審美”,讀者應該抱着一種真誠瞭解和同情的態度去欣賞各種不一樣的美,不應該以當代的標準去苛求前人,每一個時代獨特的美都能夠被瞭解被欣賞,這才是時代文明進步和藝術精神的體現。

閲讀美學經典著作,需要讀者自身有一定的文學素養積累,對美學相關基本概念要有清晰的認識,對中國古代的文學、雕塑、音樂、建築、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瞭解,最好是之前對其它的美學大家的觀點也有宏觀的把握,不然就無法領略本書的精妙獨特所在,在比較、融匯、思考之中不僅欣賞到作者的觀點,也鍛鍊了自己的審美死亡能力。

閲讀《美的歷程》,讀者往往會有一番驚喜的收穫,就像在別人的引導下解答了自己一直忽略或疑惑的問題。細細回味《美的歷程》,確實如書名所説,閲讀的過程你自己的看法會不自覺被它所引領,作者在書中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和美學作了宏觀把握,為讀者梳理中國古代“美”的發展脈絡,我們按照作者的思路進行了一場中國古代的“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讀後感篇3

説到“美”這個字眼,可能很多人眼前都會浮現各種各樣的圖景,這些是被我們從心底認可的,可能是一幅畫,可能是一處風景,也有可能是一首詩詞……我們每個人對“美”的定義又各不相同,就像我們在勾勒描繪“美”的時候,往往那些視覺上美的衝擊會讓我們印象更深刻一點。

?美的歷程》這本書是哲學家李澤厚先生的著作,書中有太多的精華了。我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的時候是國中的美術課上,當時老師是在講中國的美術史,順帶提到了這本書,自己也挺好奇的,課後就去圖書室借了這本書。當時讀的時候,對李澤厚先生筆下的那些美物很是好奇,所以這本書很快就讀完了,但是這一遍並沒有讓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最多隻能算是走馬觀花式的瞭解了一下,大概瞭解了全書的大致結構而已。等到現在重讀的時候,才懂得先生筆下描繪的是一種何等的“美”。在先生的筆下,“美”是一種生命,是一種賦予物件生命的神聖之物,它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客觀存在,更是一種對人類文明的敬仰,是從宏觀角度鳥瞰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與藝術。

在這本書中,我們感受到的美不僅僅侷限於視覺上的,是從多感覺角度來認知的。全書的脈絡十分清晰,共有十個章節,從遠古走來,走向文明。不得不説,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特有的美,無論是龍飛鳳舞一般的圖騰、陶器,還是行雲流水一般的詩作文章,還是琴瑟簫笛一般的宮廷樂器等等,我們難以分出個更美一籌,我們也無需分辨。

我第一次讀不懂的地方是第三章,當時不能理解“先秦理性精神”為什麼也可以是一種美?直到現在再想起的時候,才懂得精神也可以是一種美,這種美是客觀的,需要人去實踐感知的。就像孔子和莊子,這種儒道互補的藝術形式,不僅僅是文明的一種需要,更是一種對“美”的審判。

再往後面的“浪漫主義”、“魏晉風度”,更是橫掃歷史的藝術佳作,在當時,可能是普遍,不足為奇的。但是,經過時間的大浪淘沙,至今還能留下來,為後人所傳誦,那必然是有它“美”的道理的。相信大家都知道“俱懷逸興壯思飛”的李白,他的詩詞有豪放之美,彷彿是時代最強音;李清照的“悽悽慘慘慼戚”,又是女子的一種美,令人動容……

最後一章的明清階段,著作甚多,有批判的、有諷刺的,無論是哪種形式的,都是別樣的文明。它體現出來的世態炎涼,體現出來的悲歡離合,都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縮影,都為文明研究,藝術鑑賞等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作為歷史的接班人,應當多多發現其中的美學意義,不能僅僅作為旁觀者,當然更不能褻瀆。

“美”的範疇是無比寬廣的,可以是視覺上的,也可以是聽覺上的,在這些方面完全是沒有定義的。只有有人欣賞,哪怕僅僅是角落裏的一朵野花,我們便可以稱之為美,至於是哪一種程度上的美,這自然是要看個人的了。有人可以將其畫出來,有人可以將其舞出來,形式不同,給人的感覺也就不同了。

美的歷程讀後感篇4

細細研讀了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有很多感觸,但是如果要我以此展開對中國美學或者中國美學中的一個點做出深刻的分析,還是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曾經嘗試寫過的幾篇文章中有的只是總結李澤厚先生的觀點或者分析文章的結構,有的只是忽然體會到美學與其他學科的共通之處而提出了自己的假設,有的甚至是對文章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學術價值提出了質疑。回想起來,對文章觀點的總結和結構的梳理只是建立在原文的基礎之上,而“假設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質疑更是應該建立在廣泛深入地研究之上。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李澤厚先生又是美學大師,初入中國文化之門的我是不是做這樣的假設和評價有些太過輕狂了呢?何況做學問本應懷有包容和取精之心,怎能對他人的心血妄自評價?所以我的這篇讀後感也只就自己看後的體會和想法寫寫了。

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與其他的藝術史不同的是,作者將中國美術的發展放置於當時大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下,將社會環境的變化與藝術的變化關聯起來,使讀者能瞭解到中國美術發展變化的深層原因。全書行文優美,分析透徹,雖然對某些時代美術的闡述有侷限性,但是它並不是中國美術的百科全書(試問誰又能寫得出真正意義上中國美術的百科全書呢?),所以也沒必要對這種“缺點”進行評論。《美的歷程》讓我對中國美學的氣質和中國文化的形成有了一個比較全面深入地瞭解。這個瞭解是很有必要也極為重要的,它不僅為以後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大框架和研究方法,也讓我懂得了何謂中國氣質:一種“浩然正氣”,一種“里仁為美”,一種儒道互補的“出世”“入世”的精神。這種氣質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理性精神,這也是我們為何為“中國人”而與地球上的其他人不同的原因,也形成了千百年來中國與眾不同成就非凡的美術。

這裏我説的美術,指的是“大美術”這一概念,它自然包含着設計。我想我要老生常談了,那就是:當代的中國沒有自己風格的設計。當提到德國設計時我們會想到如包豪斯等的理性的功能第一的設計;提到日本設計時會想到如三宅一生等的靜謐簡樸充滿禪意的設計;提到美國設計時會想到如可口可樂等的大眾化消費的浮華的設計;提到北歐設計時會想到如宜家等“cozy”的設計……而提到中國設計呢?我們想到的是青銅器上的饕餮紋,京劇上的臉譜……然後將它們做為中國元素放入設計,但這是祖宗的東西,我們並沒有形成自己的當代中國風格,我們的設計實際上是西化了,我們的行為習慣也西化了。每一風格的設計與該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意識息息相關,在讀《美的歷程》時,我忽然意識到,我們的設計也許也應該與中國美術的“氣質”相關,而不該是簡單的符號元素的拼湊。而有中國美術“氣質”的設計是什麼呢?在青銅時代,它是宏大威儀的甚至是駭人的;在楚漢,它是浪漫奔放和古拙的;在唐代,它是華美的……它很難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來概括,但我想它應該是能表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承載着極重的文化積澱,能承接五千年文明的“自然”形態,而決不該是古代符號的填充。也許這想法又空又玄,但是我知道有一天,我會看到一系列有現代氣息的優美設計,這種設計能使任何人都讚歎到:“啊!這是有中國風格的當代設計。”而這背後就需要不懈的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和研究,體會屬於我們自己的風格並把它具體化實物化,我想這就是學習中國美學的用處。

另外,我注意到本書的第三章是《先秦理性精神》,而第四章是《楚漢浪漫主義》,也就是説:如同其他談中國美學的書籍一樣,作者將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秦朝,一筆帶過了。根據亞斯貝爾斯的著名的“軸心時代”理論:“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軸心時代’發生的地區大概是在北緯30度上下,就是北緯25度至35度區間。這段時期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在軸心時代裏,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着人類的生活……在那個時代,古希臘、以色列、中國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發生了‘終極關懷的覺醒’。換句話説,這幾個地方的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同時也產生了宗教。它們是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類型決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國、伊斯蘭不同的文化形態。”而秦王朝是從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它的存在時間正處於“軸心時代”時代的末尾;它所存在的地理位置從最開始的西北高原(今天水隴西縣秦亭,一説秦州清水縣谷名)直到統一中國定都咸陽,這一地理位置也正處於“軸心時代”的發生地區。

如果説在“軸心時代”裏古代文化都發生了“終極關懷的覺醒”,各文化形態對原始文化都進行了超越和突破,那麼,秦自公元前230年開始只用了十年時間就征服了所有的國家所有的部落,結束了500年的戰亂(請注意:這五百年是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這恰好是中華文明的“軸心時代”),這一事件的發生是否具有特殊的意義呢?它對我們文明的持續影響會是什麼呢?這也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有意思的話題。

李澤厚先生在《先秦理性精神》的第三節《建築藝術》中談到中國建築時説:“‘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築亦然。”當然這裏的“制度”不僅是指建築的制度。“漢承秦制”,“百代皆沿秦制”,而秦的制度是由法家建立起來的。眾所周之,在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之後,秦迅速的崛起了,從公元前230年開始只用了10年就統一了中國,這是否可以理解為法家所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築一舉擊潰了其他各家建立的上層建築,在“終極關懷的覺醒”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中法家曾獨佔鰲頭?緊隨秦後的漢王朝雖然是“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併為後世帝王所採納,但是漢宣帝曾有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用德教,用周政乎?”道破了“儒表法裏”的天機。漢武帝雖以董仲舒開辦太學,廣佈儒道,但以張湯為代表的酷吏,足以證實其法家的“內裏”。再觀後世的各個朝代,難道不都是暴力機器在“温文爾雅”“里仁為美”的外表之下,起着維護統治集權的主要作用。

1974年,陝西秦陵出土了舉世震驚的秦始皇兵馬俑。現在,讓我們把注意力從兵馬俑的身上轉移一下,看一看隨之出土的兵器之中的四萬多隻箭頭。這四萬多之箭頭統一採用流線型的三稜錐形,放下這一與現代子彈幾乎相同的符合空氣動力學的奇蹟不談,單從其型質進行考證:在科學家抽檢的成百上千只箭頭後發現,這些箭頭的底邊寬度的平均誤差只有正負0。83毫米,每個箭頭的三個弧面幾乎完全相等,每個箭頭的金屬配比幾乎完全相同。這就證明了秦人做了一件超越時空的事:大規模標準化的批量生產,而這正是現代工業的基礎,這種生產方式大大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成就了現代文明。秦人能達到如此高超的技術水平,建立如此超前的生產製度,和法家高效而先進的思想觀念密不可分,正如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中寫道:“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如有不當,以興其罪,以究其情”。試想,如果這種生產方式能夠在秦以後就能得以延續並廣泛而深入地發展,其結果可能會讓人不寒而慄。那麼,我們在之後的兩千年中到底繼承了多少呢?

在美學上談到這一話題可能有些偏離中心了,但是統治者的思想觀念影響着國家政治,經濟,自然也就影響着文化,藝術。當談到中國傳統美學,我們只集中精力研究“儒道互補”“儒道相生”而將秦文化一筆帶過,將“外儒內法”的法家只歸為“百家爭鳴”中的一派時,是不是有失偏頗了?也許是時候該深入研究一下它的價值了。

這些就是我在讀完這本書後的一點疑問和想法,也想和有耐心看完這篇文章並有興趣的朋友探討一下。

美的歷程讀後感篇5

?美的歷程》全書按歷史時期分為10個部分:

1、龍飛鳳舞 遠古時期的審美與藝術並未獨立或分化,它們潛藏在種種原始巫術禮儀等圖騰活動中。龍是中國西部、南部部落聯盟的圖騰旗幟,而鳳鳥成為中國東方集團的另一圖騰符號。它們正是審美意識和藝術創作的萌芽。而原始歌舞正是龍鳳圖騰的演習形式,是巫術禮儀的活動狀態。

2、青銅饕餮 自夏代起,具有濃厚宗教性質的巫史文化開始了。此時的青銅器紋飾體現了早期宗法制社會的統治者的威嚴。饕餮紋,一種兇狠可怖的獸面紋,呈現一種神祕的威力和獰厲的青銅饕餮美,正好可以作為那個充滿戰爭、屠殺、俘獲的時代的標準符號。

3、先秦理性精神 先秦百家爭鳴中貫穿的一個總傾向就是理性主義,主要表現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説,而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則作為對立和補充。儒道互補是中國思想文化的一條基本線索。

4、楚漢浪漫主義 當理性主義在北中國取得優勢的時候,南中國仍保持和發展着絢爛的遠古傳統。楚國詩人屈原代表了充滿浪漫激情的根底深沉的南方神話———巫術的文化體系,這一文化傳統在兩楚漢浪漫主義漢得到繼承,原始圖騰、儒家教義和讖緯迷信在兩漢交織共存,仍然是一個想象混沌豐富、情感熱烈粗豪的世界。

5、魏晉風度 魏晉時期門閥士族階級佔據了歷史舞台的中心,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形成新思潮,其特徵就是人的覺醒。對生死存亡的哀傷,對人生短促的感歎成為時代的典型音調,而核心則是懷疑論哲學思潮下對人生的執著。

6、佛陀世容 本章內容是從南北朝到宋朝的佛教藝術。南北朝時期長期分裂、戰禍連綿,現實充斥着苦難,北魏的石窟壁畫也多割肉飼虎等現實苦難的折射,沉重陰鬱的故事表現出吸引煽動人們皈依天國的巨大情感力量。

7、盛唐之音 唐代世俗地主階級的勢力在上升和擴大,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與想象,滲透在盛唐文藝中。詩歌由於時代的變遷走向青春少年的清盛唐之音新歌唱:從劉希夷、張若虛到四傑,到陳子昂,直到盛唐的李白,痛快淋漓、天才極至,盛唐藝術奏出了最強音。

8、韻外之致 中唐以來,世俗地主逐漸取代門閥貴族,這一社會變化由趙宋而確定下來,也正在這一時期,真正展開文藝的燦爛圖景,普遍達到詩、書、畫各藝術部門的高度成就,風格繁多,個性突出。

9、宋元山水 意境繪畫藝術尤其是山水畫的高峯在宋元。中國山水畫不是門閥貴族的藝術,而是世俗地主的藝術,人與自然那種娛悦親切和牧歌式的寧靜,成為它的基本音調。與現實生活相適應的哲學思潮比如禪宗等,可説是形成這種審美趣味的主觀因素。

10、明清文藝思潮 以小説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描繪的是世俗人情,是近代市井風習圖畫。明清之際形成了巨大的啟蒙思潮,以李贄為代表的儒學異端具有市民———資本主義的性質。

?美的歷程》最打動人的地方在於它揭示了人——主體的心靈歷程。美作為人類精神領域的最優美的花朵,正是由於在不同時代沉積了人類審美心理或者説是永恆不變的人的情感和本性,才會在現代人的眼睛和心靈上,始終留下難以名狀的心理的愉悦和寬慰。它使人的心靈找到了休憩之地,讓人的情感和理性得以調和,讓人沉浸在那永恆的記憶裏。

隨着歲月的流逝,人類的情感得以不斷地壯大、完善、自覺。正如李澤厚先生在書中所説的“這永恆的藝術創造,體現了人類傳承下來的社會性的共同心理結構,它們既不是永恆不變,也不是悠忽即逝,不可捉摸,它是沉澱了內容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

美的性格,便是民族的性格。美的歷程,便是人類民族的歷程。

抬眼望,龍光牛鬥,星漢燦爛;俯身察,萬類繁衍,萬物得時。春暖花又開,芳草不曾遮。雲起週年,默默前行。祈願,芬芳的讀書之路上,遇見美,遇見幸福。

作者簡介

李澤厚,一九三0年生,著名哲學家,湖南長沙人,北京大學哲學系一九五四年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教授,一九九二年至今任美國科羅拉多學院哲學系講座教授。

李澤厚成名於五十年代,以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澤厚不斷拓展其學術論域,促引思想家在啟蒙的路徑上艱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澤厚客居美國,出版了《論語今讀》、《世紀新夢》等著作,對中國未來的社會建構給予了沉甸甸的人文關懷。其主要著作有《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我的哲學提綱》、《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思想史論》、《美的歷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走我自己的路》、《世紀新夢》、《論語今讀》、《己卯五説》等。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mo/redian/xinde/vj4dm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