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号简历网 >

热点 >其他文案 >

二年级上册《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案例5篇 探究自然世界,发掘童心《浅水洼里的小鱼》二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二年级上册《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案例5篇 探究自然世界,发掘童心《浅水洼里的小鱼》二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本文介绍二年级上册《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案例,该教学案例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小鱼的世界,感受生命的可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抒情能力。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年级上册《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案例5篇 探究自然世界,发掘童心《浅水洼里的小鱼》二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第1篇

3、感受到小鱼的可怜,能身同感受,伸出援助之手。

师:相信同学们一定预习过了。现在捧起书,再认真把课文读一遍。注意把圈出的生字读正确。读好后做端正。

师板书、生书空“甚”;对于“至”的书写,先书空后闭眼在指名。以达到会书写的要求。

2、让生找到这个句子,做上记号。自己练读后指名读,其余学生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a 当学生交流到“鱼多”时a在理解“甚至”的基础上,拓展成语——成千上万数以万计不计其数

理解被困,同时想象——此时这些被困在水里的不计其数的小鱼渴望什么?再想象如果他们回不了大海的怀抱,会怎么样?从而理解吸干、蒸干、干死。朗读好这句话并能这句话中感受到浅水洼的形成特点。

4、利用板书中的课题加“甚至”概括第一节内容(多种答案)。可在学生不知如何时提供关键词(被困书空被、干死)——假如浅水洼里的小鱼不能回到大海的怀抱,干死的小鱼,可能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

此时,师要追问:水洼里有不计其数的小鱼,你根本捡不完,还捡他干嘛?谁在乎呢?

从而师不断地与学生个体或群体对话,以促成朗读中把握“感性的认识”。

“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是呀,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珍爱生命。老师也欣赏你们这样做。捡起小鱼扔回大海!板书捡起(拣)扔回要求学生再一次利用板书用“甚至”说话,——假如我们都能把浅水洼里的小鱼捡起扔回大海,被救活的小生命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更多!

备注:运用甚至概括学习所获的句式练习最好以填空形式出现.

二年级上册《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案例5篇 探究自然世界,发掘童心《浅水洼里的小鱼》二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第2张

第2篇

这是一篇很具教育意义的文章,写的是一个小男孩,救小鱼的故事,本着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我设计了开火车认生字、结合实践、创设情境来学习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童的童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很自然地意识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相融相依,从而学生受到关爱动物,珍惜生命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

1、抓住写小鱼可怜和小男孩救小鱼的句子,体会小男孩的一片爱心。

2、领悟作者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从而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同学们喜欢大海吗?喜欢小鱼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于大海和小鱼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浅水洼里的小鱼究竟讲的是什么呢?你后想知道一些什么呢?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生字掌握得怎么样?

3、去掉生字卡片,让学生说出你记住了哪个生字,是怎样记住的。

(2)浅水洼是什么样的?(结合挂图观察)假如你们是离开大海的小鱼、现在生活在浅水洼里会觉得怎么样?

(3)浅水洼里的小鱼会有怎样的命运?我们快快去读课文吧。

(1)师生指导,学生试读第一自然段。力争表达出小鱼的痛苦及对小鱼的同情。

(2)师示范朗读(困、回、几百条、几千条、吸干、蒸干、干死等词要重读。结尾句要语调低沉、语速放慢)。

(4)想像练说:你是浅水洼里的小鱼、请说出你的感受和想法。

(1)学生自由读二至六自然段,说出小男孩惹人喜爱的原因。

(2)小组讨论“我”和“男孩”对待水洼里的小鱼态度有什么不同?(再一次观察挂图,挂图上画的是课文中的哪一段?)小组分角色读,读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并表达出小男孩救小鱼的坚定的态度。

(3)探究:小男孩头都不抬,把一条又一条小鱼扔回大海,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4)启发感悟:a、小男孩明明知道那么多小鱼他是捡不完的,可他为什么还要捡?那些被救的小鱼回到大海后会怎样想?“我”听了小男孩的话之后会怎么想,怎么做?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看到小动物受伤了,你在乎吗?你会怎么做呢?小鸟受伤了,小猫受伤了,你会怎么做?

第3篇

你们好,现在由我来对罗银芬老师执教的那节课进行评课。总的来说,这节课可以说是上得比较成功的,而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这篇文章是有情物,巧妙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挂上了钩。罗老师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这既可复习旧的知识,又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作用,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罗老师每个教学环节过渡都非常的自然,用自己的情去激活课堂,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这“情”也在这串串情境之中生发出来的。如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会想些什么呢?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鱼着想,从中体会到小鱼的难受。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学生,极大的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尽情地去说,展示自我。

本文感情鲜明,所以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抒发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为此,罗老师在教学上采取了步步深入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了情境体会小鱼的心情,引出大家体会小男孩的心情,紧紧抓住了以读为本的教学方针,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有齐读、小组读、个别读、老师范读、配动作演读等,如在配动作演读时,先划出小男孩捡鱼的动作词,再让学生出来表演捡鱼的动作,这点做得非常好,既让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在乎,又可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缓和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在老师范读时,特别要求把省略号的意思读出来,并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还让学生互评,提高了朗读水平。老师重视语感训练,品味语言文字的情境,以读代说,以读促理解,让学生读得声声有色,有滋有味。

罗老师充分发挥学生想象的翅膀,如让学生思考故事接下来怎么发展么发展呢?课文中的我看到了小男孩的举动后又会怎样做的呢?等等的教学环节中引起同学门的同情心,引起情感共鸣。

罗老师注意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而非老师先入为主直接给出结果,并在教学中抓住了重点句进行教学。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的作用,老师引导学生运用“自读讨论法”,掌握“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方法,如画出“被困的小鱼多的句子,”从中可以用“成百上千”来概括小鱼的多,接着还用这成语来造句。

老师还送一首有感而作的小诗歌给同学们,用这作为小结,更加深课文的主题思想,并巧妙地把文章的主题升华到保护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这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学语文的乐趣, 还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做练习,使学到的知识得以及时应用,从而反映出课堂的教学效果。

至于课后作业也较灵活,就是想想如果你是小鱼,你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感谢的话呢?让学生把这节课想说的都可以一吐为快。

老师在整节课中都是精神焕发,笑容可掬,挥洒自如,能够以美的形象吸引学生,师生之间的对语,使人产生亲切之感。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在教学中用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及时地表扬学生,使整个过程学生都伴有满足感和成就感,体现在学生踊跃举手发言,兴致勃勃的朗读讨论,使学习气氛非常的活跃和民主。

板书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板书简单、明确,突出重点和难点,整个板书设计构成统一的一个整体。

总得来说,这节课符合了课程标准,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整节课除了听说读想等语文基本活动还要进行观察想象,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学习的结果。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形成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方法等,教学中的每个学习板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领域,教学形式与方法多样,拓展视野,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以上是我对罗老师那节课的点评,如有不妥之处,请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第4篇

这篇课文的感悟部分,即教材处理部分,我几乎完全按照作者的思路,很自然地步步导入,像这样的课文,我觉得应该这样,如涓涓流水,细细道来,很多语文课都应这样上的。我自己感觉,这节课有两处新的生成,值得我回味:一处是课始,在字词热身时,读到“在乎”一词,我问学生:在家谁在乎你呀?在学校呢?然后出现小鱼在大海里游的画面,问道:“如果把“在乎”这个词放进大海里,你又想怎么说?学生回答:小鱼在乎大海。“在乎”这个词是本课的重点,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在说话中自然地理解“在乎”的意思,为后面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多可怜的小鱼啊!它们又会遭遇怎样的命运呢?从而激起学生对小鱼的情感。另一处,课尾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小鱼形状的卡片上,对课文内容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归结;然后通过“爱的小诗”练笔,潜移默化中深化了本课的主题——珍爱生命。听着小朋友们激情的朗读,我欣慰地看到了他们那一颗颗善良的爱心,那对自然界所有生命的满腔珍爱。

?浅水洼里的小鱼》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尽力拯救那些被暴风雨卷上岸来,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的感人场面。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写的是一位先生和小男孩的对话,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知道小男孩明知自己这样做无济于事,但仍尽自己的力量奋力拯救小鱼。文中的这个孩子纯真、善良、感人至深,通过学文,要让学生感受到男孩的善良。语文课要富有情感,要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我在设计的时候就以小男孩怎样对待浅水洼里的小鱼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小男孩的善良、执着、可亲可敬的形象,要走进孩子的心中,让他们去感悟、去思索。

这是我作为一名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的第一堂汇报课,在同年级老师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我的这一堂汇报课。在这一堂课中,我自认为上得还可以,而且还有几个亮点之处。

这是一堂第二课时的课(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课文中的第一自然段)。

在复习第一段时:多么可怜的小鱼啊!如果你就是这条即将面临死亡的小鱼,你多么渴望……(救救我啊!我想回家,我想见到爸爸妈妈等)让学生感受小鱼当时的心情。

看到这些重回大海的小鱼,小鱼会怎么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条被小男孩送回大海的小鱼,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通过几次想象补白,学生与小鱼的情感已融为一体,体验小鱼的心理活动和感受,从而产生共鸣,在共鸣中入情,动情和生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鱼着想,从中体会到小鱼的难受。极大的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尽情地去说,尽情地展示自我。

在课上我让学生上来体验不停地捡鱼、扔鱼的过程,弯腰,捧起,扔回大海,学生重复了几十次。接着让学生谈感受。(学生说累)通过此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小男孩做这个动作,要重复成百上千次……让学生从做中感受小男孩执着的精神和小男孩的纯真、善良的品质。

这篇课文情感鲜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小鱼的怜惜之情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为此,我在教学上,充分利用了情境的展示来体会小鱼的心情,引起孩子们对小男孩的心情的了解,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齐读、小组读、个别读、老师范读、配动作表演读等。比如在配动作演读时,先划出小男孩捡鱼的动作词,再让学生出来表演捡鱼的动作,这点做得非常好,既让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在乎,又可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缓和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老师在范读时,特别要把省略号的意思读出来,并给学生适当的评价,让学生互评,提高朗读水平,以读促理解,让学生读得声声有色,有滋有味。

但是,毕竟我是新教师,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一对矛盾,预设是教师的预先设置,是相对静态的;生成是学生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活化了的知识、技能,是相对动态的。正因为,我对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所以对课堂中生成的东西不知该如何处理。

这堂课中我的中心问题是:“小男孩是怎样对待浅水洼里的小鱼的?”按照我的设想,学生回答的应该是:“他走的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他们仍回大海。”可学生的回答却是:“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这样一来,我就只能按照学生的回答,先上这一部分,等这一部分讲完之后,再回过头来上之前我所设想的那部分,所以导致这部分讲得有点迂回,且用时过长,以致最后的生字部分时间不够,听起来有点仓促。如果我能在设计时,把问题设计得更明确些,那么这样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了。课堂中随机生成的东西是不可预测的,如何处理好课堂随机,这关系着整节课的成败。

还有我设计的第三个环节——总结全文,升华情感,当我出示“我会读:一条小鱼就是一个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一个生命.小男孩这样做了,小女孩这样做了,我们也这样做了.那稚嫩的双手捧出的是沉甸甸的东西,这东西是世界上最纯洁最美好最珍贵的,它的名字就叫爱。小朋友们,让我们也加入他们的行列,行动起来吧,珍惜生命,保护动物。”让学生跟着我一起读的时候,学生的反应并不是那么的强烈,而是很轻地跟着我齐读。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与我的设想差那么多?仔细想来,其实是我的研读还不够,学生还亲身体会到小男孩对小鱼、对生命的热爱。

从这节课的第一稿到第三稿,我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同时也发现了很多的不足,在明确了目标之后,我会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这篇课文通过小男孩把小鱼儿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扔向大海的故事中,可看出他不是凭着一时的好奇在玩着一种游戏,而是在执着地完成一项使命。这种举动很令人感动!课文中的小男孩却将小鱼儿看成一条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啊!那么怎么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深深体会到小男孩的肃然起敬之处呢?

首先,我把本课生字小鱼放在沙滩上,能准确读出小鱼中的生字就能游到大海中,结果学生能准确地读出来,可是“在于”轻声词读得也不够到位,我相机指导。

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我让学生把读后的感受说出来,有不少学生已感受到小鱼太可怜了,我不失时机地问:“那么你是从哪句话体会到的呢?”学生在具体环境中理解 “困”,把握好“困”字在文中的含义和重要性,的确对整堂课的学习来说,是点睛之笔,是灵魂所在。小鱼没有“困”在浅水洼里,就不会让人体会到它的可怜,不会让人看到它的痛苦,不会让人产生各种感觉器官的触动,这一幅苦苦挣扎的画面正被沙滩上的小男孩看见了,也听懂了,把这一视觉一下子转换过来,让学生投入情境中,并相机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接着学生就开始读二到六自然段,说说小男孩在干什么,学生异口同声说在捡鱼、仍鱼,那个小男孩做得很感人,那么他感人在什么地方呢?在具体环境中理解"在乎",学生不知不觉中说出了在乎的含义,"很在意"、"很关心"、"很疼爱"等等。小男孩嘴里不停的叨念着:“这条小鱼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学生感读,在读的基础上,引导个别读好,展示读,再引导全班学生读好,把小男孩的“在乎”读出来。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知道谁在乎谁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就回到了本真,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自主的、真实的。接着,学生已经进入情境之中,就像自己置身于海边捡着小鱼扔向大海,就这样不停地叨念着"这一条在乎,这一条在乎,这一条在乎……"全班同学齐心协力帮助小男孩捡完这浅水洼里的小鱼,让他们回到海妈妈的怀抱,用心体会小男孩怎么“不停地”、“用力地”救小鱼,重新获得自由和快乐。此时本课的主题"保护动物、珍爱生命"也便升华了,孩子们纯真的爱心也就可以圆满地画上。

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乡说说自己家乡的小动物,并说说自己怎么保护他,在这里我觉得很多学生回答大同小异,学了这一课都说以后自己要保护小动物,更有的同学还要保护小鸡、小狗之类的,坚决把它们放回大自然。

总的来说,在我激情引导中,孩子的情感也较好地调动了起来,能够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生命!

第5篇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一篇能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文章。成百上千条小鱼被海水送上了海滩的浅水洼里,小男孩的做法让我们震惊,小男孩身上折射出的“珍爱生命”的品质令我们感动。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男孩对小鱼的在乎,体会生命的珍贵,从而进一步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教学重点是启发学生从文本中、从想象中、从朗读中感受生命的珍贵。

我在优质课比赛中有幸听了两节《浅水洼里的小鱼》,两位教师不但对教材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而且面对来自现场生成的动态资源——“老师,我觉得小男孩这个办法不好”(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的处理也迥然不同。第一位教师面对“意外”,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第二位教师则巧妙地运用这一珍贵资源,使课堂大放异彩!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精心预设能使教师更好地调控富有变化的动态课堂,而课堂上出现的精彩的生成又促使教师灵活地调整预设思路,课堂因此充满生机。下面我们来看看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听到海浪的声音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关注小鱼的命运。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你们读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师:小鱼在浅水洼里痛苦地挣扎,如果你是这条小鱼,你会怎么呼救呢?

师:它们遇到小男孩,小男孩会怎么做?请同学们读1-6自然段,把小男孩怎样做的画下来。

生: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拾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师:你们能不能一边读,一边像小男孩那样做一做?

生:老师,我觉得小男孩的方法不好,这么多鱼,一条条的扔,扔不完的!

师:谁能再把这句话读一读,体会他的心情?请你坐下来再想一想。

师: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但是先去掉了小男孩图样,不加音乐)谁来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呢?

师:是呀,(教师指点大屏幕)在一望无际的沙滩上有许许多多的浅水洼,浅水洼里有鱼呢。课文是怎么介绍这浅水洼里的小鱼的呢?让我们自己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师:我刚才就在观察大家,发现同学们读着读着,有的皱起了眉头,有的好像在想什么。请问浅水洼里的小鱼怎么了?

师:是呀,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此时,它们会想起谁呢?

师:是啊,如果它们还在大海里,它们肯定会跟它们的同伴一起快乐地游玩呢。

师:是呀,想不想看看鱼儿以前在大海里快活地生活的情景呀?(播放鱼儿在大海快乐生活的录像片)

师:刚才大家都在说:“呀,多快乐呀!真幸福呀!”可是这样的生活已经慢慢离它们远去了。它们现在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呀?

生: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师(指点大屏幕上的句子):“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我们刚才看到这浅水洼里不是有水的吗?小鱼怎么会干死呢?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字吧。(点句子中的“蒸”出示“蒸”字)谁认识?

师:是呀,大家再来看一看这个字的下面有——(课件:四点底变红)

师:你们可知道,这四点底是从火变来的。(课件把四点底变成火)哎,沙滩上哪有火呀!

师:太阳确实是很热很热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在水洼里,温度越来越高,越来越高,(课件出示整个字慢慢地变红了。)小朋友们,你觉得这时的小鱼会感受到什么呢?

师:真的是这样的吗?让我们走近水洼来看看。(课件出示浅水洼,水在变少)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少。(音乐想起)小鱼儿,你们怎么了,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师:这是小鱼此时的心声呀!它多么希望有人来救它呀!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吧!谁来读?(出示句子: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生:(沙哑着喉咙)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师:小鱼都会干死。它们的爸爸妈妈,它们的兄弟姐妹会想些什么呀?

师:是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吧。

师:看来,被困的每一条鱼儿,是多么盼望着能回到大海里去呀!(板书“鱼儿”)

师:(指点板书,激动地)同学们,浅水洼里的小鱼,谁在乎呢?请大家把书本翻到132页,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到第六自然段。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

师:谁来告诉大家,还有谁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呢?

师:你们从哪儿发现小男孩是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的?

师:(指点大屏幕)观察真仔细。我们也看到了,原来这位同学是从图上看出来的。小男孩在干什么?

师:是呀,小男孩扔鱼的这一动作可以看出小男孩是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的。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写了小男孩在扔鱼呢?

生: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生: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课件出示句子)

师:是呀,小男孩不停地捡鱼、扔鱼,看得出小男孩是很在乎这些小鱼的。我们来看看小男孩捡的鱼多吗?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请大家自己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小眼睛观察得真仔细呀!连躲在后面的这个省略号都被你发现了。(课件把“……”显红)哪位同学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所有的人都感觉到小男孩捡的鱼是很多很多的。

生: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到最后一个“这一条”就嘎然而止)

师:我听出来了,你到这儿呀,(指着大屏幕)小男孩捡的鱼就完了。

生: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念得很重,停顿好久)再接着念。

师:我听出来了,你比她多了一点点。我也想来试一试,看看老师有没有把这个省略号给念出来了,可以吗?(边读边用手势辅助朗读,到最后一个“这一条”有一种止扬的味道。

(生认真练着,教师巡回指导。多种形式的练读。教师用手势帮助他们朗读,学生读出了鱼“多”的味道。)

师:从这里看出小男孩捡的鱼多。刚才我们听到那个男小朋友还把一个词语念得很重。是哪个词语呀?

师:是的,这个词语也有看出小男孩捡的鱼多。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点吗?

生:能。他不停地捡鱼、扔鱼……(强调了“不停”)(学生掌声响起)

师:老师感谢你。那么上面的句子呢?你能读好吗?

师:是呀,小男孩捡的鱼真多!小男孩捡的鱼那么多看得出小男孩真的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

生:我觉得小男孩的这个办法不是很好,那么多鱼他能捡得完吗?

师:(赞许地)我和你的想法一样,所以我也忍不住走过去对小男孩说:“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

(老师举起“成百上千”这张词语卡片,生读词语。)

师:如果把我们学校的所有班级的孩子都合起来那就可以说“上千”了。大家想想看,有那么多那么多的鱼儿被困在浅水洼里,小男孩能捡完吗?

师:他知道吗?可是他——(手指着大屏幕示意学生读)

师:多么用心的、多么可敬的小男孩呀!他明明知道浅水洼里的鱼儿是捡不完的,但他还在捡呀!说明小男孩是真的非常非常在乎这浅水洼里的小鱼呀!(板书:小男孩)同学们,既然浅水洼里有那么多小鱼,小男孩一个人是捡不完的,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能捡得完呢?

师:你觉得小男孩一个人还是能捡完,是吧。可能开始的时候那几条鱼非常的幸运,还活着就被小男孩救起了,可后来,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

师:所以,只要我们在沙滩上的人你捡、我捡,刚才那位小朋友说叫爸爸妈妈来捡,叫同学们一起来捡,就能把它们捡完了。学到现在,老师又想再次问问大家了:“浅水洼里的小鱼,谁在乎?”(指点板书)

师:看来,所有爱小鱼的人都在乎。(板书:……在乎)

师:是啊,生命只有一次。当我们看到小鸟在天空自由飞翔的时候,(放课件)当我们看到藤儿在奋力往上爬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笋芽儿不知不觉地拱出了地面(放课件)当我们看到花儿不知不觉地开放了(放课件)我们会充分感受到无论是人,还是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都是有生命的。我们的世界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生命,才变得生机勃勃,五彩缤纷。最后,送小朋友们一首诗,这是老师读完这课课文后自己写的。

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一对矛盾,预设是教师的预先设置,是相对静态的;生成是学生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活化了的知识、技能,是相对动态的。在教学中最忌把教师预先埋伏的答案,或者教师预料中的结果作为学生的生成。不过,我们虽然无法预设到一切,但总可以尽可能多的预设一切,课前精心预设,教师才能更好地调控没有把握的课,才能使课堂上出现的精彩的生成,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以上两位教师截然不同的预设很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为什么第二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更精彩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这位教师在预设时做到了“新、巧、活”三个字,从而成功地处理好了预设与生成这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

精心预设首先体现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也是新课标反复强调的。叶老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必须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进行学一篇带多篇的训练,从而“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很欣赏第二位教师的做法,她在精心预设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浅水洼里的小鱼》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男孩对小鱼的在乎,体会生命的珍贵,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如果不深钻教材,就会象第一位老师那样把第二段(2—6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分析小男孩扔鱼时的动作来体会小男孩救小鱼时的急切心情,这样一种常规教法,比较老套,而且这样教学,学生似乎还不能深刻理解小男孩的这一行为。可贵的是,第二位老师打破了常规,把文章的第一段(1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极度渲染,为什么她要这么处理教材呢?我想是因为第一段写成百上千条小鱼困在水洼里,生命危在旦夕,就是在这危急的情况下,小男孩挺身而出,援救那些小鱼,正是有了这种特定的情境,小男孩的行为才更让我们震惊,令我们感动。所以第二位老师对教材的大胆处理非常高明,令人耳目一新。

精心预设还体现在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体验。创设的情景并不等于学生的学习情景,只有当学生融入到故事情景中去体验了、感悟了,正如常言所说的入情入景了,我们才能称之为学习情景。如第一位老师执教的片断中,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这条小鱼,你会怎么呼救?由于学生还未能深入地理解第一段,因此还不能完全融入其中去体验,而且很快就被老师以训练为主的学习所取代。第二位老师则精心设计,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之中,如播放鱼儿以前在大海里快活生活的录像,学生兴奋地看着录像,嘴里不时发出惊叹声,接着老师一声叹息:“可是这样的生活已经慢慢地离它们远去了,它们现在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学生通过两个情境的对比体验,体会到小鱼的心情,再读“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就能读出难受的样子。再如,用课件出示浅水洼,水越变越少,音乐响起,老师动情地说:“小鱼儿,你们怎么了,你们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此时学生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鱼,师生完全融入到情景之中,一个学生在朗读“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时几乎是沙哑着喉咙,红着眼睛读的。

课堂教学同时也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环境。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随着学生生成状态的不同,教师要启动课堂教学机智,及时进行即兴预设抓住来自现场生成的动态资源,使课堂大放异彩。在片断一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拾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一句时,学生突然提出:“老师,我觉得小男孩的这个方法不好!他这样是拾不完的。这本是一个可使课堂绚丽多姿的亮点,可惜老师先是一愣,若有所思,随后不加理睬,仍顺着预先设计的教学继续下去,因而失去了一个大好的机会,其实学生的这个想法对于课文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它内涵丰富,直接关系到课文主旨的揭示:小男孩的这个方法的确不太好,不但自己累,效果也不大好,但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恰好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为小男孩很在乎那些小鱼,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虽然自己一条条地扔,的确累,但是为了尽快救那些小精灵,他已经顾不了许多了,至于学生所说的更好的方法,也正是课文要延伸拓展的,那就是让更多的人都和小男孩一起关爱生命。在片断二中老师重拾这一珍贵的教学资源,灵活调整预设思路,她先是赞许地点点头说:我和你的想法一样,我也想对小男孩说:“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拾不完的。”接着她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成百上千”的含义,用手指着大屏幕说:“他明明知道浅水洼里的鱼儿是拾不完的,但他还在一个劲儿地拾呀!”从而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从小男孩身上折射出的“对生命无限珍爱”的光芒,然后她又问学生有什么好的方法才能拾得完呢?学生说了很多方法,教师总结说:“只要我们在沙滩上的人你捡,我捡,叫爸爸妈妈来捡,叫同学们一起来捡,就能把它们捡完了。”最后老师进一步拓展升华:“看来,所有爱小鱼的人都在乎!”正是老师这一精彩的动态生成使课堂出现了高潮,老师、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发出夺目的光芒。可见,这位老师面对着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发挥”能够来个“精彩应对”,这也恰恰是她“正在预设”或“将要预设”的结果。老师的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使课堂更加绚丽多姿。

比照两个案例,我感触颇深:其一,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精心预设,面向全体学生,备教材,备学生。其二,教师对于学生在学文时的即时质疑,应高度珍视,敏锐捕捉,善于利用。其三,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生机盎然。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改革也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现实的课堂中,当我们拿着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静心与学生对话时,学生常会给我们以毫无准备的意外。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课堂上教师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一是冷处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沿着原有思路教学;二是热处理,不加分析,拿来即用,随意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三是温处理,先是肯定其参与意识,再作冷静分析,确定应对方案,或堵或疏,或截或导,灵活调整原有的教学思路。“老师,小男孩这个方法不好!”这个想法对于课文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利用价值,它直接关系到课文主旨的揭示。可惜在案例一中,教师维持原来的思路,以冷处理方式待之。这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被教师漠视了。在第二个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想象,表达自己的见解,释放丰富的情感,从而有效地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判定一种教学是不是有“法”,关键是看它有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活生生的人,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的教学,才是有“法”的教学。(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hjlw.com/redian/qitawenan/6q50m4.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