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号简历网 >

热点 >心得体会 >

2022年中学生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范文四篇

2022年中学生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范文四篇

我读书,我进步,我收获,我成长。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那么读了某些书籍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2022年中学生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范文四篇,以供参考查阅!
2022年中学生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范文四篇

2022年中学生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范文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这一本书,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正是读了这本书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甚至是与父母的一些矛盾。读了这本书让我能够完全抽离出来,能够更客观地看待这些成长问题。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龙应台那个年代的贫穷,那样的生活,那样的环境,那样的落后,就像我们现在父母以前的生活,是我无法想象的。也许,我和安德烈是同一代,这是另一个时代,一个新新的时代,这个是一个懂得快乐,玩耍和音乐的时代。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有自己的伟大理想。与龙应台那一代截然不同。当人们的生活,文化随着时间逐渐提高时,往往会丢弃一些原始的东西,被金钱所束缚而变得残忍。而那被丢弃的东西,正是龙应台那时所普遍拥有的单纯与互助。现在的人们,在利益的诱惑下,友谊、亲情变得一文不值,而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又是否看清什么呢?还是在享受着贩卖心灵后得到的物质呢?也许,我们能期望某一天在我们享受物质时,回头想想逝去的心灵。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里面收入的是龙应台和安德烈的三十多封书信,说实话,里面涉及到政治的内容,我读不太懂,但我感动的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对于母亲,儿子有着太多的不认同,大到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态度,小到穿着打扮。我们常常会厌烦父母,甚至会对父母发脾气,就像我们常说的“代沟”,对于父母的约束,我也会经常受不了。虽然我知道他们因为爱我才那样做,可是我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我想去闯,去荡,哪怕是跌倒,受伤也是自愿的。但就在我刚踏出家门的时候,我的父母可能就会对我说“不”,也许,这就是孩子与父母的代沟。怎样消除这样一种隔阂?怎样消除这些代沟?龙应台的选择是,一方面坚守自己的阵地,一方面主动出击,通过书信与安德烈讨论问题、交流认识,寻求有效的沟通。

书中也提到了在人际关系方面,在权威的世界里,人际关系仿佛显得很重要,它可以将你从山峰摔到低谷,也许会让你一炮而红,所以,掌握好人际关系很重要。对每一个人都露出微笑,面对那样的“英语老师”我们大不用消极的方式去反抗,我们可以与那样的权威坐下来沟通,解决好所在问题,而不是将那无谓的反抗化作让自己受伤的一把剑。音乐,对于像我们这一代来说是爱好,是享受,是幸福。我每天总会抽出大部分的时间去听音乐,甚至写这篇读后感时也是听着音乐。歌曲的每个音符都会带动我的快乐或悲伤,从而引出我心底美好的回忆,带来许多感动与幸福。此外,对于歌词,我会因一首歌的歌词而喜欢那首歌。

我认为歌词是一首歌曲的灵魂,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你将来想做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对每个人来说都曾经问过自己。我不知道我将来会做什么,又有多大的成就与名誉。我也不知道我父母对我的期望有多大,是要挣多少钱还是只要快乐就好。无论怎样,我只知道父母现在的辛苦是为了我的幸福。我必须努力地去学习,以后再用心工作,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好好生活,活出我的自信,活出我的快乐,活出我的幸福。因为这样,父母才能幸福。其实,将来做什么不重要。只要活出你的精彩,你的快乐,回报父母,就够了。失败,对于失败我也曾经感到茫然,我也曾经经历失败,我也曾经感到绝望而不知所措。

在人生竞争的跑道上,我同样因跑得不够快被淘汰,面对胜利者的嘲笑,我只有哭。当我和我的眼泪度过一整晚后,我才知道,没有人会怜惜你的眼泪,没有人会帮你。所以,只有靠自己,坚强的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勤勤恳恳的努力学习,在人生的跑道上留下一抹胜利的微笑。面对困难,我也不再哭泣,我会付出努力去克服,就算失败,我也是成功的,因为我努力过,我不后悔。衰老,虽然现在对于我而言还是一件漫长的事,但是我也能察觉到它的存在。当我身边的人一天一天衰老,变得满脸是皱纹,褐斑,甚至死亡时,我对衰老的看法不是恐惧也不是可怕,则是同安德烈原先想的那样,很优雅,很休闲。

我可以舒适的坐在阳台上回想自己的人生,回想过去。尽管我自己快走完人生的道路,我也会坦然面对。尽管我身体不行了,我也不去在乎。尽管我可能快忘了所有的事,我也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衰老,不是我该惧怕的,也不是大家所惧怕的。老人,会有儿童般的童真;老人,会有属于自己的世界;老人,会回想曾经拥有的幸福。想象人生是一场游戏,而老年则是游戏后的喜悦。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困难、挫折、成功、失败等等,当你经历过这些之后,收获的不仅仅是经验,更多的是成长,就是因为这些成长,我们的人生甚至是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的五彩缤纷!生命因成长而美丽。

2022年中学生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范文

最初听到龙应台这个名字的时候,只知道是一位台湾作家,而且一直理所当然地以为作者是一位思想很有深度的先生,直到读了《亲爱的安德烈》才发现她是一位女性,而且还是位和普天之下的母亲一样,对自己的孩子爱之深的妈妈。

《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多封书信组成,中间穿插了些读者的来信。龙应台因为与儿子几年未见,再相见时,两人已从亲密变得陌生。为了拉近两人的距离,龙妈妈提议两人通信,于是这本书便诞生了。

当时读这本书,我是被封面上介绍的,这本书让许多“亲子”由熟悉的陌生人变得能互相理解而触动。当时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我周围人与他们父母之间的关系。我们明明都深爱对方,却无法表达,无处述说。结果都这样僵持着渡过,然后挥手,带着对彼此的误解,走进自己的人生。我想这是无数人都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过的事。我不想让这样的遗憾继续,我也想通过这本书读懂我的父母,读懂我们的关系。

没想到,我已打开这本书,得到的却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在信里的交谈,那么陈恳。他们是把自己摆在了一个平等的地位交谈,他们的通信中,也许有过争执,也许有过分歧,但他们始终愿意试着去理解彼此。我和书里的读者一样,真的很羡慕他们这种关系。

我也曾和父母亲密无间,但那只限于小时候,而且只是单向的——父母对我很了解,而我对他们的过去和内心的想法却一无所知。也许是从小生活环境的影响,也许是因为母亲的正确引导,我没有出现青春期时的叛逆,反而倔强的脾气收敛了不少,也从没有偏离父母给我铺的那条人生道路,但直到我大学毕业后我才猛然察觉,原来母亲总是跟我说,我们总不能一直替你做决定,你要学会自己做选择,但既然选择了就要走下去,承担你自己选择的后果。但回顾过去的人生经历,才发现在我每次做重要决定的时候中,母亲总会在我身边,不断地给我意见,不断地给我洗脑,直到让我认识到我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是多么的离谱,最后走上她认为的康庄大道,而事实证明母亲指引的那条确实是康庄大道,至少我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我与母亲总是在这样说服与被说服,我就像被她牵在手中的风筝,每当我要偏离方向的时候,她总是能够扯扯那根线,把我拉回正确的方向。

从高二开始文理分科,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科,毅然地要摆脱掉令我痛苦的理科,并不是我的理科非常差,而是相比较那些分子原子以及化学反应式,我更喜欢“我思故我在”以及“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虽然知道学理科也许以后的工作空间会更大一些,但老妈也意识自己的女儿跟她一样没有科学细胞,并且传统地认为整天与化学药品或者冰冷的机器为伍不是一个女孩子该做的事情,女孩子就应该文文气气的,做干净又稳定的工作——教师,而鉴于我的英语在各科中还算是比较好的,大学联考之后的志愿毫不犹疑地填的都是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就这样我未来的工作以及人生的一部分就这样定下来了。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决定考研,对于这个决定老妈大大地支持,而这也是她希望我做的。在她看来,无论什么时候女人都要独立,只有经济独立了,才能思想独立,才能不依靠任何人,才能抬得起头,挺得直腰。而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因为本科学校就在家门口,隔三差五地就回家,完全没有离家的感觉,为了体验一下这种感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我选择了离家比较远的学校,而母亲觉得也是时候该对我放手了,应该让我去历练一下。从复试到最后开学报到,都是我一个人,完全没有依靠父母。我第一次一个人坐火车,一个人来到离家这么远的陌生城市,举目无亲,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一切都是重新开始。但我喜欢这

种感觉,好想是一个挑战,一切都在变化着,未来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充满着惊喜也可能是惊吓,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切按部就班,一眼可以望到我60岁的样子。

研究生生活确实让我学到不少东西,也改变着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心境。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那么地感性,任性,考虑事情也越来越理智。现在每次与父母通电话聊的总是以后的工作问题,在哪儿工作,广州还是家里,做什么样的工作。由于离家太远,一年能在家待的时间也只有寒暑假,每次回去母亲总是会要我跟她一起睡。晚上躺在床上,能和母亲聊到半夜,似乎要把不在一起是想说的话一起说完,又好像永远都说不完的话。而我们聊的话题依然是围绕着我。 父母没有明确表示要我回去,但是我能从他们的眼神中读懂,他们怕耽误我的前途,不敢勉强我,但他们又希望我回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希望子女能够陪在身边。我却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越来越依赖父母,越来越想跟他们呆在一起,陪着他们,哪怕是过平凡的生活,也许是潜意识里明白了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看过这本书后,我才猛然发现,通过电话和聊天,父母对我依然很了解,儿我对他们的理解,却没能加深。而现在看见别人做成功了曾经自己没做成功的事。我除了些许的嫉妒,便是由衷的感动。想想父母迟早会老去,自己迟早会长大。但我们却也许都再不能走进彼此的内心。我也许到老,都不会知道我的父母,他们年轻时有怎样的理想,他们是否也曾想去沙漠看看?他们又是如何把我们拉扯大,是否也曾灰心丧气?而他们又是如何接受自己正在老去的事实,会不会害怕?他们又是否会也在试图理解我们,试图走近我们的心?

我想时间不会重来,而我们有深爱对方,那为什么不试试再多打几个电话,多聊聊天谈谈心。我想知道父母年轻的时候是否跟我一样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他们是否也曾经年少轻狂过,也想知道他们的爱情,是平平淡淡还是轰轰烈烈,想触摸到他们的内心深处。。。

2022年中学生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范文

龙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安安才几岁,一个刚开始做母亲的妈妈充满欣喜和好奇的看着儿子的成长,岁月悠悠,可爱的安安已长成亲爱的安德烈,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的书信交流,龙应台对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给我深刻的启示。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独到的见解令我耳目一新,书中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此书中作者讨论的话题包罗万象,例如对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价值的追结、对全球化的看法及讨论,也有读者的回应引申出人省思的议论。不仅动人,而且涤荡人的胸怀啊!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令多少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身为教师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触动孩子的心灵,《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及了我的神经。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差异。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内容是作者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而龙应台回答:“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要你用功读书,不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能拥有有选择的权利……”“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

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读完这一段,龙应台对要求儿子读书的精辟诠释,带出另一种想法,“用功读书”其实是让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选择权。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是为了谋生,这才会在心中产生成就感,而成就感会给我们快乐。为了传递这一信息,我也特意让女儿也读一读这本书,特别是对于龙应台关于“读书”的精辟见解,我们母子之间还进行了一次讨论:想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努力学好本领。为了将来的快乐,今天必须用功读书。看来“用功读书”并不是我们中国孩子的“专利”,我们崇羡的西方人要用功读书。

2022年中学生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范文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她18岁的儿子之间的36封书信的集子,内容涉及人生观、

价值观、世界观甚至性和恋爱。

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本书划分成认同和归属、清狂等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认同和归属。这是两个怎样的词汇呢?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对于认同的定义仅仅局限于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的看法,或者说是一种感觉。但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的看法竟是如此的幼稚可笑!我生活在杭州,这个美丽的城市。在这个城市中很少发生自然灾害。但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城市实在是太过安逸,以至于当我听说唐山大地震,5.12大地震等等灾害发生的时候,我是如此的麻木。我的反应让我感到极度的羞愧!每次在电视上看到某个地方又发生了灾害,我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每次灾害发生之后都会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为什么只有在受灾之后才开始进行防范?为什么人性道德这种本就该存在的东西现在竟变成了奢侈品?在这里,人们生活都极其的安逸,这直接导致了现在的我们不知道如何在社会中生存,甚至不会烧饭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我们的心中根本没有对自己明确的定义!我能干什么?我会干什么?这两个问题谁能准确而又自信的回答呢!

龙应台在这本书中不仅讲述了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讲述了这

个社会的生存法则以及处世态度。

“清狂”与“轻狂”,这是两个读音完全相同的词汇,但所包含的意思却完全不同!“轻狂”的意思是轻佻,自傲;“清狂”的意思却是放荡不羁。一个贬义一个褒义。“清狂”在古人的诗词中早有明确的定义。在杜甫的《杜游》中曾有这样一句话:“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清狂的人不会被家庭羁绊;不会为责任束缚;更不会为自己的野心左右……“清狂”与“自由”。自由是我们90后一直在追求的!我们一直都希望不会被家长管束,不会被老师管束,希望能够自己决定要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每当我们的家长要管束我们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这样对父母说:“老妈,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自己知道该怎么做的!干嘛总是想管着我?给我点自由的空间好不好!”但是,我们从未想过,现在的.我们还太年轻,我们各种观念尚未成熟。我们这种希望是不被允许的!在我们长辈的心中,现在的放任自由就意味着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放弃角逐!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如若放弃角逐就会被社会淘汰,淘汰就意味着被社会抛弃甚至是死亡!所以,体谅一下父母,体谅一下自己的将来吧。不要再叛逆了,这样做没有多大的意义,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道德,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词汇。正如我在前文所提到的,在古时候被定义为道德底线的东西在现在已然被抛弃了。我们不会因为有人正在挨饿就将自己餐盘中的东西吃得一干二净,也不会因为有地方发生旱灾就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停水一两个小时就令我们抱怨个不停。当然了,这些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没有道德,只是因为时代的变化改变了我们的道德底线。古时候的道德是如此重要,我们耳熟能详的道德故事非常多。从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为人之本。百事孝为先,在古代,不孝是会被杀头的。不孝,不遵从父母之命即为不孝。而现在已经频繁发生。与父母顶嘴,欺骗长辈更是变成了家常便饭!但社会已然如此,我们能改变什么,我们也不需要改变什么。

《亲爱得安德烈》,一本好书,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话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们自己心里得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得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来说,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要,但也很痛!每一次的受伤都是人生的必修课!”

一本书,几行字,只是对生命的感悟。因为我阅读,我成长。

2022年中学生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范文

陆陆续续的最终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景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教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教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一样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十分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教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可是,中国的家长和教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教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

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能够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hjlw.com/redian/xinde/j6x8ky.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