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教師文案 >

秋天的美教學反思精選7篇

秋天的美教學反思精選7篇

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將教學反思寫好,教師們為了記錄下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都是會寫教學反思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秋天的美教學反思精選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秋天的美教學反思精選7篇

秋天的美教學反思篇1

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應該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本篇課文語言優美、詞彙豐富、表達生動,是學習語言的好材料。如何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呢?

一、注重詞語積累。

比如第二小節中描寫流雲,作者運用了“銀灰”、“橘黃”、“血紅”、“絳紫”等表示色彩的詞,把流雲流光溢彩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些表示色彩的詞彙就該引導學生記憶積累。課後習題4就是指導我們進行這樣的工作。這樣的詞彙當然還有很多:雪白、漆黑、土黃、草綠、茄子紫……當學生記憶的倉庫中積累了豐富的詞彙,表達時才能靈活自如地選用。這篇課文中值得積累的詞彙還有很多,如“一碧如洗”、“清澈見底”、“遍地金黃”等成語,還有“嘩啦啦”、“樂呵呵”、“沉甸甸”等abb格式的詞語。

二、學習語言表達。

如第三小節描寫小河,作者把小河比作“一條透明的藍綢子”,把水面比作“明鏡”,還運用了“清澈見底”、“靜靜地”等詞彙充分表達了小河之美。如果把這個段落改寫為“小河躺在大地的懷裡。小魚游過來,水面漾起波紋。”文章就失去了一大半的美。初次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雖然說得清楚的學生不多,但是絕大部分學生還是能夠有所感悟。經常進行這樣的學習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意識就會增強了。再如第四小節寫“原野熱鬧非凡”,是一種典型的“總——分”結構,先概括後具體。學習之後請學生以“教室(校園、市場、操場)熱鬧非凡”為題進行說話寫作練習,實現語言表達能力的遷移。

語言積累、表達的基礎是理解。對於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詞句當然要引導學生理解,最起碼理解大概的意思。如本課中寫“榛樹葉子紅得像一團火,把人們的心也給燃燒起來了”,對於學生而言理解就存在一些問題,這從學生的作業中就可以看出來了。所以就不得不進行一些講解與指導了。

秋天的美教學反思篇2

文中母親自己重病纏身卻隱瞞病情,無微不至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用深深的愛溫暖兒子絕望的心,用深深的囑託幫兒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風帆。我也是母親,我能體會當母親面對這殘酷的事實,心裡是如何的疼痛。可不管命運是如何的曲折,還是要勇敢地面對生活。文中作者通過細節細寫,往往就是那麼幾個小小的字眼兒,卻觸動了我們情感深處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

1.讓學生在讀中受感染

這篇課文篇幅不長,但飽含深情。我在課前先讓學生對史鐵生以及和他的母親的經歷有一個較為詳細的瞭解。在課堂上讓學生讀的時候就很安靜,我讓他們能有感情地閱讀,說明他們看懂了別人的苦難。情感鋪墊之後,我繼續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帶著深厚地情感讀了這篇課文,這時課堂上,學生聽得很專注。在我營造的這樣的課堂氣氛之中,我和學生開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動的地方讀讀。

2.讓學生在說中得感悟

開始讀課文時,讓學生邊讀邊劃出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並要小組間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彙報:有的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裡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有的同學說,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媽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裡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說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卻還是不告訴兒女,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著自己的兒女該怎麼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無私而又偉大的愛。在此時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說出來。

3.讓學生在思中受薰陶

最後一段話學生理解很深刻。我讓學生先讀,看看能想到什麼,學生說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提問:“我為什麼現在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麼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絡前句體會,有了效果。有學生說:“菊花開得那麼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還有學生說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說得太好了,說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我又提問:“文中最後一個省略號有什麼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裡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

當然,教學中某些地方還存有不足,如對母愛的感受,學生找到相關語句卻不能概括時,教師的引導還不夠,沒有善於捕捉學生的語言來追問,在今後的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善於隨機應變,循循善誘,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秋天的美教學反思篇3

今天教學了《秋天》,40分鐘基本完成教學任務,有兩點不足,留待改進:

一、課堂紀律跟前幾天相比有些鬆懈。

部分學生自己玩自己的,還有小部分學生在小聲說話,授課期間兩次停下進行整頓。本來升到二年級心裡有些慶幸,終於不用像在一年級一樣如臨大敵般的整頓課堂紀律了,但是今天的苗頭讓我感覺到,組織課堂教學必須時刻關注課堂紀律,讓每一個學生都全情投入學習。首要的一點是每一環節的學習任務都必須簡明可操作,比如指名回答問題,這是讓小部分學生最容易開小差,違反紀律的環節。有個實際情況就是很多學生起立回答問題的時候聲音過小,磕磕絆絆,難免讓聽者喪失興趣。我考慮繼續沿用四人小組合作解答問題的方法。四人小組一站首先就有了氣勢;因為人多底氣足,音量也提高了;由於展示的是集體的答案,個人的臉面也就成了次要的考慮……準備下周培訓幾次,開始實施。

二、沒有預留背誦課文和教學生字的時間。

一節課上完一篇課文是可行的,但是具體的教學環節一定要簡明有效,教師語言不能繁榮拖沓,儘量減少與主旨無關的枝蔓環節。具體解決措施就是對下週要學習的幾篇課文進行精細備課。心中有數才能縱橫捭闔、收放自如。備課思路可以嘗試,第一課時完成新授課,第二課時前半部分生字教學或處理上節課遺留問題,後半部分利用配套練習冊進行拓展閱讀。這樣一來使基本教學任務不留尾巴,夾生飯不好吃;二來趁熱打鐵進行語言積累,回過飯沒營養。

秋天的美教學反思篇4

在本課教學中,我完全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遵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每個環節都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聽音樂欣賞圖片,遊戲識字等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主動學習,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本課要求一節課認識8個字。領讀、開火車、摘蘋果遊戲等趣味性很強的活動,使學生輕鬆愉快地認識了漢字,真正做到了寓教自樂。

二、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在本課的教學中不搞孤立,枯燥的識字環節。採取“隨文識字”的方法,堅持“生字從文中來,再到文中去”的識字順序。課堂上首先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遍課文,把文中生字圈出來,體現了生字從文中來。先學字再學詞,學生在文中能認識繩子後,引導學生把文中的繩子提出來,強化生字的讀音,然後通過“開火車”的形式,把繩子又放回文中。同時有創設了新的語境,使學生加深了生字的印象,鞏固了生字。

三、識字和語言思維訓練結合

在識字教學中,指導學生把識字個語言訓練思維結合起來。如:在學生認識“梨”時,學生說:“我喜歡吃梨。”就記住了“梨”字。隨即教師提出你們都喜歡吃什麼梨?這樣學生說說出了各種梨。即認字,說詞與生活密切聯絡起來。再如說“勤”字時,學生說“勤勞”,教師就啟發學生用“勤勞”說一句話。這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拓展了識字。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課文朗讀從低年級開始就要加強練習,指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從讀中感知、感悟。本節課處處都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開始時是自由讀課文,同桌對讀。大聲讀文來初步感知課文,待生字學完後,又回到文中。喜歡哪句就讀哪句,想怎樣朗讀就怎樣朗讀。同時分句進行朗讀指導。有指名讀,自由速讀,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朗讀,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而體會對秋天的景象和勤勞的人們的喜愛,讚美之情。

秋天的美教學反思篇5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為寫秋雨,實際是在寫秋天。課文的資料豐富多彩,寫了秋天繽紛的顏色,秋天的豐收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

課文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使學生經過課文生動的描述,體會秋天的完美,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是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也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

能夠說,這是一篇讓學生置身於美,讓學生從頭到尾感受美的文章。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歡喜也有憂愁,但更多的是浪費了這麼美的一篇文章。

一、採用音樂鋪墊,可引人入勝。

正是基於要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這一觀念,我在教學伊始就播放優美的鋼琴曲──《秋日私語》,再配以優美的語言:你們聽,那舒緩的節奏似乎在述說著秋天的美麗,有隨風起舞的落葉,有讓人饞涎欲滴的水果,還有那淅淅瀝瀝的秋雨……然後,讓學生自由講述對秋雨的印象。之後便引到課題“有位作家說‘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它帶著清涼和溫柔,輕輕地,輕輕地,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今日,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課文《秋天的雨》”。這是匯入環節。音樂作為背景,給學生一個美的享受,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給全文的教學做了一個很好的情感鋪墊。同樣,在欣賞秋天的美景時,我也配上了音樂,漂亮的畫面伴隨著舒緩的音樂一幕一幕地放映於眼前,那絕對給了學生純粹的享受,甚至到達靈魂的寧靜。

二、注重以讀為本,但平淡乏味。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到課文語言的優美,而我的教學過程也遵照這一點,針對不一樣的資料設計了很多種形式的讀。但在實施過程中,卻覺得三個自然段的教學在朗讀上顯得平淡乏味,似乎很多地方的朗讀都沿著一條不變的模式在進行:自由讀、點名讀、齊讀。這讓我覺得沒意思,像走過場一樣,更讓學生覺得沒意思,像走馬觀花一樣。自我在上的過程中便感覺到學生提不起勁頭,所以,朗讀上的要求能夠說根本沒有到達。之後,我根據竺教師的指點,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給學生分發禮物,這些禮物便是課文中出現的秋天裡的事物;然後,我讓他們從文字中找到相應的句子,說一說你是否喜歡這個句子,為什麼;之後,便鼓勵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個句子;最終,請讀得好的人把禮物貼到黑板上去。這樣的設計,第一個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進取性,活躍課堂氣氛;第二個能夠給每個學生以明確的安排,任務不多,就一個句子,只要你把它讀好,把它記住;第三個在黑板上呈現了各式各樣的禮物後,就水到渠成地解釋了“五彩繽紛”這個詞語。所以說,這個方法是一舉三得。

三、引導語言積累,卻收效甚微。

優美的語言為我所用,是這篇課文的另一大教學重點。一堂課中應當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收穫,哪怕是一個句子的朗讀、理解和應用。我在教學活動中沒有安排學生這節課要牢記幾個句子,只是一味地要他們讀課文,讀喜歡的句子,而讀又是形式主義地在讀,所以,這節課學生的收穫似乎不大。我想,能夠在激發起學生的情感以後,讓他們切切實實地記幾個自我喜歡的句子,構建到自我的語言體系中去,應用到日後的寫作或口語交際中去。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我自我是不大滿意的,雖然領會了文章的主旨、神韻、風格,但沒有在教學中真正到達那方面的要求,沒有讓學生受到薰陶感染。今後,在各類文字的教學活動中,我應當精益求精地預設,和諧自然地生成,不求多,只求實,讓每個學生在短暫的四十分鐘裡歡樂地學習,同時,也有所收穫。

秋天的美教學反思篇6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精美散文。課文記敘了一位身患絕症的母親忍受著病體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護雙腿癱瘓的兒子,歌頌了無私而偉大的母愛。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愧疚之情是作者在文中及其他作品中表達的感情基調。通過對本課的教學有以下感悟:

一、適度拓展便於理解

課前備課時我通過對六年級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學生對作者史鐵生的瞭解甚少,沒有讀過他的相關作品,對他的生平了解很少。我認為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補充很有必要,這樣有利於學生更好理解把握課文的內涵。

如:請同學們看課件史鐵生《合歡樹》中的這段話,說一說你從中讀到了些什麼?

師讀: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裡,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裡穿過。——《合歡樹》

學生談感受(簡單理解感悟即可。)生:讀出了母親生前活得很辛苦。生:讀出了“我”對母親的懷念……

“在我的頭一篇小說發表的時候,在我的小說第一次獲獎的那些日子裡,我真是多麼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我便又不能在家裡呆了,又整天整天獨自跑到地壇去,心裡是沒頭沒尾的沉鬱和哀怨,走遍整個園子卻怎麼也想不通:母親為什麼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麼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她匆匆離我去時才只有四十九歲呀!”

——《我與地壇》

(對母親深深的懷念與愧疚之情。)

二、品讀感悟溝通感情

你覺得文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是從那些地方感受到的?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勾畫出來,再多讀幾遍,並在旁邊寫出自己的理解。

例如:1.每當“我”發脾氣時,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後,“她又悄悄地過來,眼圈紅紅的,看著我”。

生:從“偷偷地”“悄悄地”可以看出母親面對脾氣暴躁無常的“我”,非常小心謹慎。師:為什麼要這樣小心呢?生:因為母親懂得雙腿癱瘓的兒子內心的痛苦,她理解兒子,在她心裡只有兒子順心才是最重要的。生:母親對“我”的包容,對“我”的體貼,這出自一個母親愛孩子的本能,是一種默默的愛。(指導學生朗讀,體會母親默默的愛)

2.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們娘倆兒在一塊,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生:從母親“撲”過來,“抓”我手的動作,可以體會到母親非常在意“我”的內心感受,害怕兒子禁不住打擊,失去生活的勇氣。生:母親的話語更是令我感動。“咱們娘倆兒在一塊,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這句話看似是很平常的勸慰話,讓我不要失去勇氣,其實她也是在給自己打氣,她知道兒子需要她。師:兒子當時懂母親“好好兒活”的意思嗎?生:沒有。兒子因為自己雙腿癱瘓的原因,只是一味發洩自己的內心苦悶,當時根本沒有仔細想過母親的感受,一直到後來妹妹告訴才知道母親已患重病。

三、感受母愛訴說心聲

課後我專門抽出一節課時間,讓學生談感受說體會,說說自己的母親。這個問題一丟擲,像是觸動學生的神經,有的學生談到自己的母親在他生病時是如何細心照料自己的;有的學生說當母親看到他磕著或碰著時母親很焦急、擔憂、心痛;有的學生說起母親是如何的辛勞和不易。他們說著說著有的竟失聲大哭起來……

四、身體力行回報母愛

讓孩子們懂得母愛是無私的、偉大。行孝不能等,孝在當下。讓我們身體力行,為你們的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如:洗一次腳,捶一次背,做一次飯,洗一次衣……

總之,我認為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文字的閱讀學習與理解,與作者產生共鳴,從中懂得母愛的偉大,受到教育。

秋天的美教學反思篇7

老師應該把課堂這個大舞臺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說。

(一)自由說

對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讓學生各抒己見,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說自己最喜歡之處。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裡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有的同學說,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媽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裡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說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著自己的兒女該怎麼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說出來吧!

(二)補充說

對於覺得有更深入的內容需要袒露的同學,也可以給以補充說,如:《秋天的懷念》一文的教學中,有位同學站起來補充說,自己也很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原因是作者寫了後來妹妹推著"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開得爛漫,作者寫菊花這種能在寒風中開放的花,就說明菊花能戰勝惡劣環境,依然開放,自己也要像菊花那樣,與生活中的困難鬥爭,勇敢活下去。再如:《地震中父與子》一文的教學中,有位同學說,文章最後一自然段讚揚父親在危難中堅持不懈地尋找兒子,終於把兒子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父愛是偉大的。另一位同學補充說,我認為兒子也是值得讚揚的,兒子在災難中先讓父親救出同學,這種精神也是了不起的。教師把他們說的話綜合起來說,這就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

(三)異樣說

對同學的看法有不同體會的學生可以說說自己的見解。說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如:《秋天的懷念》最後一個自然段,有位同學說,在媽媽離開後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潔,紫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覺得作者寫菊花的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這就正如她的母親對子女那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感人摯深的母愛。聽了這個學生的獨到的見解,我很震驚,在我翻閱的許多教學用書中都沒有提到這一點。學生卻從讀文中感受到了,這也許就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所寄託的感情吧!

(四)選擇說

就是要讓沒有發言的學生,對學文過程中你比較贊同或欣賞的說法,做有選擇性的重說,旨在輔助差生。學生的差異是存在的,對於閱讀不夠深入的學生,往往是能找到自己喜歡句,段。但卻說不清自己喜歡的原因,沒有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當他或她聽到同學所說之後,再來用語言表述哪怕是重述,也是有益的。多次的磨合,這種差異就會日趨減少。

讓學生人人都說,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穫。改變了課堂教學以往情形以教為主,以學為輔,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差,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了。文章中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的說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何樂而不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jiaoshiwenan/2qm40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