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教師文案 >

地理教學反思模板5篇

地理教學反思模板5篇

理性分析個人的教學情況,寫好相關的教學反思,才能讓自己得到更多的進步,想要自己的教學能力有所突破,在教學任務結束後就一定要寫好教學反思,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地理教學反思模板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地理教學反思模板5篇

地理教學反思篇1

但是從試卷分析看,存在的問題還是比較明顯。既有我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也有學生沒有認真審題的毛病。下面我就本次測試中存在的問題簡要的分析一下:

一、教學中綜合性運用太少。

教學中每個知識點都是塊狀的,分別屬於不同的地理概念。比如第一章從世界看中國,屬於人文地理;第二、第三章屬於自然地理;第四章則屬於經濟地理。一般教學中以講授某一塊內容為主,有時相應複習前面學到的知識。例如:教學地勢和地形時,順帶分析為什麼前面講到人口時,我國人口呈東多西少的格局?其實地形在其中有一定的影響作用。以此來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但是由於時間關係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限制,這一教學模式在本學期並未過多使用,只是複習時候強調的比較多。所以主觀題全部複習到了,可是得分率卻不是很理想,除了24題連線題“長江通航問題和治理方法”達到91%的等分率之外,其餘題目都不是很很高。

二、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

本次測試卷難度適中,但是對於學生讀題的能力要求比較高,也就是理解、分析題目的要求比較高。由於地理平時沒有考試,學生解題能力主要是靠練習冊中的題目培養,因此理解能力有所侷限。往往超出練習冊題目標準的,學生就難以理解或知道解題技巧。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平時也應注意給一定的學案,鍛鍊相應的題目型別。做到“養兵數日,用兵一時”。

三、鄉土地理的重要性。

在開學初的地理教材分析會上,市地理教研組的沈老師就指出,如今的地理教學應充分與當地的地理環境相聯絡,即在教學中新增相應的鄉土地理和實時生活地理,而並非到八年級下半學期再來單獨學習。我在平時教學中也是這麼做了,每堂課就儘可能多的穿插鄉土、實時地理資訊,讓學生聯絡生活思考地理問題。真正達到自己所提倡的“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目標。雖然這次題目出現在附加題,但也看出瞭如今地理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可能部分學生由於時間緊、題量稍多等原因,完成該題的人數不是很多。

地理教學反思篇2

轉眼之間在z中學工作也有一年之久了,本學期有幸和我校譚校長結為師徒。使我的教學工作有了很大的收穫。一個學期的地理課結束了本人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認真的總結和反思。

地理教學要聯絡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聯絡生活實際進行教學,使學生體驗到地理就在身邊,生活處處有地理,同時在知識的應用中,培養了學生在實踐中的應用意識。

一、聯絡生活實際 激發學習興趣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的地理現象也是奇妙無窮的,當把千變萬化的地理現象與豐富的生活展示給學生時,必然會引起學生的興奮與激動。因此在地理課堂中,引導學生逐漸認識地理與社會實際的聯絡,激發學生對地理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對促進地理課堂教學有非常大的幫助。

在教學過程中儘量挖掘和使用日常生活中材料。例如:在講《多變的天氣》時,通過讓學生收聽、收看當天的天氣預報,瞭解本地昨天、今天、明天的天氣情況,及不同城市同一天的天氣情況,讓學生總結出天氣的特徵來,即:同一地點不同時間天氣不同;同一時間不同地點天氣也不同。由此加深了學生對天氣“多變”的瞭解。這樣使學生覺得所學知識很有用,從而樂於接受,同時增長了學生觀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興趣。

二、聯絡生活實際 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善於挖掘教學內容的生活情景,讓地理知識貼近生活,讓學生感悟到地理問題的存在,引起一種學習需求。教學時及時聯絡生活可使教學內容變得親切,使難點易化。例如:“中國的行政區劃”是中國地理的重點,但學生沒有那麼多的經驗體會,所以它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我在教學時,就以學生熟悉的車牌、商標為例,讓學生熟悉每個省的簡稱,並結合實際的地理事物加以補充。在熟記每個省的行政中心時,可以叫學生收聽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幫助記憶,這些都是突破難點的方法。聯絡生活實際教學,學生對此很有親切感,有利於學生對問題深一步的理解。

三、聯絡生活實際 培養應用能力

國中地理新教材有明顯的生活性和實用性,學習地理的目的不是為了記憶和理解,而是為了實際應用。新課程標準也提出了“學習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因此,教學時設計生活問題,培養學生的地理應用意識,使他們體驗到用地理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成功和快樂。如寒假將至,讓學生設計一個寒假旅遊計劃,要求在規定的時日內完成多個旅遊景區的遊覽,以節省經費和路途時間為前提,選擇交通工具,且根據各景區的氣候特徵準備衣物和必備品。利用新學的知識去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既能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又可以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感到地理意義,體會到地理的價值。

四、系生活實際 樹立環境意識

在地理教學中,要始終注意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現實生活中突出的環境問題,結合教材進行討論,激發學生研究問題、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濃厚興趣,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中將環境保護的理念深入到每個學生的思想中。例如:在學習《水資源》一節時,我不失時機地聯絡到家鄉湘潭的水資源狀況,這可以說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最好材料。因為只有學生在環境感受中獲得的親生體驗,才能保證環境意識和素質培養的落實。在教學時,我首先提出疑問:我們湘潭地處南方地區也屬於缺水城市,為什麼?學生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有的學生分析了水汙染的原因,有的提出了治理的措施。在教學中要始終注意基本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環境問題的結合,讓學生感到環境問題就是時刻發生的事情,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環境意識,又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當地理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時,地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起學生學習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興趣。因此,地理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生活中尋找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素材,引導學生用地理的思維方法去觀察和認識世界,才能幫助學生真正獲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識,使他們不僅理解所學的知識,而且能夠應用,從而切實體會到地理的應用價值。

地理教學反思篇3

新的課程改革不僅在教學內容上給高中地理教學以較大的觸動,認為教學不只是讓學生得到學科教學內容,體驗課程,感悟課程,即教師和學生在共同體驗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實現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更是教學的重要內容。而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給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地理熱情,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創設問題情境已成為新教學模式的一個顯著特徵,以問題情境為基礎的數學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索慾望。教師應從學生的心智狀態出發,抓住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時可能產生的疑難,或是學生原有的認識與新授知識衝突,或由於知識和能力的不足,產生障礙,從而設計問題情境,在學生與問題之間構建一座橋樑,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啟發學生提問。例如,在必修人文地理部分,如果單純地講授理論知識,顯然是很枯燥的。因此,在課堂上也可以採用創設情境的方法,讓學生在分析例項時學習、鞏固理論知識,同時活躍課堂氣氛。比如在講完《城市與城市化》這一章以後,就讓學生運用本章知識來對自己家鄉所在的地級市進行分析,這樣既能使理論聯絡實際,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又能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增長學生的見識。而在必修自然地理部分,創設情境同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講完《地球的運動》這一節以後,讓學生寫一篇科幻文章,主題是“假如黃赤交角突然變得很大或很小,我們會怎樣”,學生就必須充分思考黃赤交角對地球和人類的意義了,這樣學生對黃赤交角的理解就會非常深刻。

二、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進行課堂提問設計

(一)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設計提問

這種提問的設計,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認真研究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大量收集學生在日常活動中可能接觸到的社會、經濟、科學和生活中的各種資訊,結合某節課教學目的的要求,設計出為課堂教學服務,且能使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識提高到理性知識的提問。這種提問的設計,由於是藉助學生已知的知識範疇來完成知識的遷移,所以它能直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獨立思考、分析和研究問題的能力。例如高一《地理》中關於“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內容,我是這樣設計提問的:我們居住的天津市的市內六區,面積由十多年前的161km2擴充套件到目前的330km2,人口也隨之迅猛增長,這會給我們這座城市帶來哪些問題呢?試從城市汙染程度、交通狀況、住房狀況和就業等方面進行分析。在學生回答完這些問題後,教師及時總結,突出強調前三個方面。這樣,既完成了“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的學習內容,又為下一個內容――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的提問埋下伏筆。

(二)循序漸進,設計遞進式提問

一些綜合性較強的地理現象的形成是一個較複雜的過程,為了便於學生理解這類知識,教師可將複雜知識進行合理肢解,降低其難度,提出一些事實上並不存在的假設,讓學生思考回答,然後再取消這些假設,還事實真面目後再進行提問。這種提問既適用於自然地理知識,又適用於人文地理知識和人地關係較複雜、難度較大知識的學習。它能在相對降低學習難度的條件下,使學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內在聯絡,同時也為學生將來立足於社會,獨立學習和研究奠定了基礎。例如:高一《地理》,內容是對較複雜的地理現象的研究,我設計了以下提問,較輕鬆地解決了這一知識難點和重點。

(1)假設地球不自轉,表面是一個物質均一的球面(即沒有陸地和海洋之分),那麼,全球性大氣環流怎樣運動呢?

(2)實際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它會使全球性大氣環流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3)實際地球表面有海陸之分,它又影響大氣環流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課堂提問設計得當是優化教學的重要方面之一,同時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自身的情感滲透,使提問在學生心靈中產生強大的

吸引力,促進提問目的的實現,從而獲得理想的效果。

三、開展課堂討論,提供學生自我發揮的空間

目前,課堂討論依然是教師經常使用的一種課堂活動方式,因為課堂討論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新課標的教學建議中,經常有討論這種活動的出現,這就說明新課標是很強調學生參與討論活動的。但是課堂討論並不是任何時候都適用。如在學習必修自然地理部分時,由於知識比較抽象,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要求較高,因此,討論往往不能達到效果,還會浪費課堂時間。但相反,在學習必修人文地理部分時,由於知識側重於人地關係,而學生長期親身經歷這些人地關係,所以用討論的形式能夠集思廣益,把課堂知識擴展出去。比如在講“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部分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說一下自己所感受到的城市化帶來的環境變化,這樣就不至於使課堂太過沉悶,而且又能給學生自我發揮的空間。通過課堂討論,教師就能把探究性學習下放到學生身上,讓學生學會提取和運用知識,從而落實理論聯絡實際的效果。

總之,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時,應根據地理教學內容、教學物件、課型等的不同,選擇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在具體的教學中操作,既注重整體化又兼顧個體化的教學模式,保證每一個學生在諸多方面,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可持續發展。

地理教學反思篇4

時間飛逝,不知不覺中已經期會考試結束了,對於剛剛參加教學工作的我來說,有很多東西要學習,也有很多不足要改進,這就需要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進行反思。我認為教與學的反思是教師和學生對教學中的行為及結果進行審視、分析,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期中過後進行了試卷分析,我和我的學生感受多多。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我本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原則,教會科學知識不如培養科學素養,素養的形成我從培養興趣開始。興趣是人積極探究事物的認識傾向。穩定的興趣能使認識過程的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能使觀察更加敏銳,記憶得到加強,想象力更加豐富,克服困難的意志得到加強,使智力活動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說:“當學習充滿樂趣時,才更為有效”, “興趣是一種魔力,它可以創造出人間奇蹟來(愛因斯坦語)”,“哪裡沒有興趣,哪裡就沒有記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會主動探尋,深入研究。在有了興趣的基礎上,我還時時用問題做引導,使學生的`思維常常處在興奮的狀態。

同學們學習地理的興趣非常高,再加上我經常性的表揚,產生興趣的效果很好,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氣環境是個難點,而其中的有關天氣、氣候、季風等內容更是難中之難。如何將這些內容由抽象的理論和圖象轉化為學生通俗易懂的知識,便對地理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於是我在教學設計時做了精心準備,試著編寫了這樣一個案例,通過案例教學法來突破難點。

地理學科由於它一定的難記性,為聰明學生所不以為然;又由於它的綜合性,為中下學生所畏難。這道題問題集中出現在平時各方面屬於中等層次的同學身上,他們表格內的內容填充的完全正確,而由於缺乏一定的心理素質,沒有把問題理解完整,把本來會的知識而給忽略了,沒有填圖。這部分同學再次重申:“不是不會,是遺漏”。白失掉了應得的分數,他們感到非常的遺憾和內疚。也是由於我對於學生審題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造成的。

反思後我有所得:審題失誤在地理解題中是比較常見的。有的學生雖然具備答好題目的知識基礎,但由於不會審題,結果仍然答錯,或不切題,不規範乃至漏題。審題不清主要表現在問域不明和已知條件不明確兩個方面。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學生應用地理知識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完成各種型別的練習,如回答問題,畫地形圖,分析圖表,“預報”天氣過程等等,這類練習必須緊密結合教學任務進行;另一種是解決實際問題,如在野外考察中對某一問題的探索,解決小範圍環境問題等。雖然應用地理知識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是在應用地理知識時,學生的心理過程是相同的。

地理教學反思篇5

通過培訓我們認識到資訊科技作為現代教育的一種手段,正在改變著我們的傳統教育。資訊科技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儲存、傳播和提取方式,導致了一場教育教學和課堂教學新的革命。數字化、智慧化、網路化和多媒體化的資訊科技將給現代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和活力,其在教育教學中的影響和課堂帶來的影響變化是毋庸置疑的。我從以下幾點對培訓培訓中及自己實踐課堂的一點感受:

一、資訊科技對教育教學的影響

(一)對教育方式的影響。

過去的教學方式以教師中心,知識的傳遞主要靠教師的講授,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處於被動狀態,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批判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難以適應知識時代要求。在新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注入資訊科技教學手段,拓寬了時空的概念,通過多媒體、網路,教學軟體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清晰化、形象化、豐富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有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

(二)對教育資訊的影響。

現代資訊科技,尤其是網際網路的逐漸普及,拓寬了學生的知識來源。資訊時代的學生,不僅能從書本獲取知識,從家庭、社會、學校在內的本土文化環境中汲取知識,還可以通過衛星電視、國際網際網路,從跨文化、跨時空的電子資訊資源中獲取知識。

(三)、對教學方法的影響。

(1)教師的“講”變為“導”。“教”師應該變為“導”師。資訊時代,任何一個人都必須不斷的更新知識,以求跟上時代的步伐。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即使是對著十來歲的國小生,也不一定樣樣都比學生懂得多。因此,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講課應該變為嚮導式的引導。教師在介紹了基本的知識以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與探索活動。

(2)學生的“聽”變為“學”。資訊時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具有更大的主動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創造性。資訊時代,教科書與教師不是僅有的知識來源,學生除了從課堂上學習知識外,更重要的是運用學習的技能,從豐富的學習資源中探索與汲取知識。這種建立在學生興趣與自覺性上的學習,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將會更加深刻、鞏固。

(四)教師的角色有了新的變化。由於資訊科技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資訊渠道,一個人獲取必要知識所花費的時間越來越短,教師將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學生個性、品格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及時清除心理障礙,指導學生養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理,增強學生適應社會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由知識的講解者、傳遞者,變成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指導者、促進者。還有一部分教師將由直接教學轉為間接教學,由幕前轉為幕後,成為教育軟體的編制者、管理者、服務者。現代資訊科技的出現,使得教育者的工作方式和職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傳統教學過程僅注重教育者課堂中的教學行為,僅把課堂上的活動看做是教學;而資訊化教學過程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教育者的活動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他們不但關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更要關注如何利用資訊科技搜尋,加工,整理和創造教育資訊;他們面對的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生,而且包括網路空間中的學生;他們不僅指導課堂上學生的行為,也要指導課堂外學生學習活動等。

二、資訊科技給課堂教學帶來的變化

現代資訊科技應用,給學生帶來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加強:

(一)課堂上學生可以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問題。

在教師作為教學指導的前提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去發現問題,制定研究問題的方向。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進行學習,從自身內部產生動機(即內部動機),不同於傳統教學過程中由於競爭的存在而產生的外部動機。讓學生可以主動地去學習,在自我的學習中不斷髮現問題,形成強烈的解決問題的心理需求,不像過去只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不參與問題產生的過程,只是機械地尋找問題的答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會使學生的學習更加輕鬆,更為有效。

(二)在課堂上學生可以隨時進行自我評估。

在一般的教學課件中會給出教學目標,學生在學習一段時間後,可以根據所給出的教學目標與自己的反饋結果(即自身的學習結果)相比較,找出差距、並且由自己或在教師的幫助下分析差距產生的原因。通過自己主動查詢差距,對存在問題及時糾正,會使學生對自己的要求更為嚴格,更加促進學生的學習。同時,學生作為當事人對自己問題產生的原因會更為清楚。

(三)在課堂上生生之間、師生之間有更充分的交流。

在缺少教師的指導時,學生之間的交流會促進學生知識的增長,共同進步。俗話說:“人多力量大”,一位學生對某些問題的理解是有限的,但若綜合多數學生的觀點與看法,每位學生都會從中學到幾倍的知識。學生之間還可以相互勉勵;同時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也不能少,在網路知識龐雜的時代,有些學生的自制力較差,需要教師的經常予以指導和幫助,引領學習的方向。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的的確確對教育領域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改進了傳統教育中不合適宜的方面,將更新更為人們所接受的教育教學形式帶到了世人面前。今天,全球網際網路上使用者人數已達4億之多,資訊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時空限制,為教師擺脫了繁忙的教學任務,為學習者擺脫了機械的學習環境,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效率、主動性和能動性。為了在新的資訊科技環境中更好的發展,我們必須加快普及資訊科技教育,努力實現教育的資訊化!

(四)在課堂中通過資訊科技激發學習興趣,創新教育氛圍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之源,“樂學”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充分體現,是掌握知識的最初開始,“樂學”是在育人的理念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的地位從被動走上主動,使學生的學習不再是等和靠,而是變學為思,變學為悟,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把大量的生動的豐富多彩的文字、圖表、圖形、圖象、動畫、聲音、電影、錄影等以電子化和形聲化的特點,圖文並茂、形象、直觀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視、聽並舉,加深、加快感知和理解,對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加大課堂的知識容量,提高教學效率,對於啟迪思維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等有深遠的意義。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學生的學習會覺得很輕鬆、愉快,掌握知識會很快,記憶效率也會很高。在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可以以新穎的手段和高超的技術,解決很多難題,它不僅能提供動感豐富的影象、圖形、文字,還能使課堂變為遊戲天地,生動、直觀、形象,改變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例如在教學《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和宗旨》這一部分內容時,應用對媒體教學軟體,並在螢幕上顯示我國外交成就和外交行動,視訊文字資料讓學生感受領悟我國的外交,誘發學生愉快的學習情緒,激發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的興趣。由此可見,資訊科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創新教育的氛圍。

總之,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實現教學,使教學變得容易、愉快、省時、牢固、富有成效。它可以創設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把圖形、影像、動畫、聲音、文字等資訊進行合成、連結,把枯燥無味的教學形式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體現在教學活動中,通過以景激趣,創境激情,引動激動,導訓啟用,啟思激悟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動中學、動中練、動中習得語言技能,把學習當成一種愉悅的體驗和感受,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讓我們努力去研究這門技術真正的用途、內涵,用好它,為我們的教學服務,使我們能利用好這門技術培養出走在社會發展前列的人才,為社會的發展服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jiaoshiwenan/2zk16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