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教師文案 >

高一鈉教案參考7篇

高一鈉教案參考7篇

優秀的教案都是根據自己的教學目標來擬定的,在寫教案的時候我們不要忘記教學的主題思想,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高一鈉教案參考7篇,感謝您的參閱。

高一鈉教案參考7篇

高一鈉教案篇1

學習知識要點

(1)解釋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點。

(2)瞭解宇宙的主要組成物質、天體及其型別。

(3)掌握天體的系統結構,以及地球在天體系統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重難點分析:

本節內容是學習本單元知識的基礎,也是同學認識地球宇宙環境的重要內容。其中天體和天體系統結構是本節的重點,是認識宇宙的組成和運動變化的基本內容,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

學習思路:

[問題] 什麼是宇宙

[問題] 宇宙中的物質通稱為 。有哪些型別如何區別它們

恆星

行星

衛星

星雲

流星

彗星

[問題] 宇宙中各種天體之間有何運動關係

將天體系統層次用簡圖表示:

[問題] 讀太陽系模式圖和九大行星資料完成

(1) 在示意圖中標註九大行星名稱、小行星的位置

(2) 注意九大行星的公轉和自轉的方向及軌道,參比公轉和自轉的週期。

(3) 按結構把九大行星劃分為類地、巨、遠日行星,它們各有哪些

[問題] 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又不同於太陽系中其它的行星,為什麼

(根據地球在太陽系中位置和九大行星的資料資料,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討論活動

[問題] 在地球以外的天體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收集關於ufo、人類對宇宙的探索資料,批駁一些偽科學言論)

[問題] 人類如何好好保護自己的家園——-地球

同步練習:完成基礎訓練p2-4

知識檢測:(省會考綱要)

1. 什麼是天體:

2. 用簡表區別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

3. 日地的平均距離是:

4.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

說明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高一鈉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理清故事線索,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2、加深理解賦、比、興和浪漫主義手法在抒情上的藝術效果。

3、落實實詞,側重於一詞多義、偏義複詞、古今異義。

教學時間:兩課時

一、導語

導語一: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先秦的《詩經》起源,就拉開了中華詩歌的悠久歷史和傳統;中國是一個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傳久遠、深入人心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而且大多以愛情為主題,表現的是“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種最樸素的願望,如果生不能結為夫婦,死後也要同墳臺。這樣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如“白蛇傳”、“梁祝化蝶”、“牛郎與織女”、“董永與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導語二:在標題下面寫下兩行字:一個斷人心腸的故事,一曲唱絕千古的悲歌。其實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劇“悲劇的不幸,在於它往往不僅僅是悲劇,而是永遠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動地的梁祝化蝶就是這種悲劇的延續,而千年過去了,這樣的悲劇並沒有隨著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終結,勞燕分飛的《釵頭鳳》仍在上演著……

投影:陸游《釵頭鳳》,師生齊讀,簡介陸游與唐婉的愛情悲劇。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悒鮫銷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一個叫沈園的地方,一個叫陸游的詩人,娶了一個叫唐婉的女子,伉儷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對神仙眷屬。然而,這一切,並不隨陸母之意,逼迫夫妻離異。幾年後的一個春日,陸游滿懷鬱悶踽踽獨遊,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陸游滿懷傷感,詞成《釵頭鳳》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鬱而亡。”(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有著不同的不幸,我們的文章演繹的是怎樣的一段愛情呢?讓我們隨著錄音走進課文——

(悲劇的魅力,在於它毀滅的美。)

二、解題

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漢樂府敘事詩發展的高峰,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發展中的重要標誌。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見於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全詩357句,1785個字,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與《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

2、漢樂府:“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蒐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三、結合小序簡介本文故事情節

開頭小序,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成詩的經過。故事發生在漢代末年的建安年間,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

四、結合註釋朗誦課文,並歸納故事梗概:

東漢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可婆婆焦母因種種原因對蘭芝百般刁難,蘭芝毅然請歸,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夫妻只得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

蘭芝回到孃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先是縣令替子求婚,後是太守譴丞為媒。蘭芝因與仲卿有約,斷然拒絕。然而其兄惡言相向,蘭芝不得已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約定“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蘭芝出嫁的喜慶之日,劉焦二人雙雙命赴黃泉,成千古絕唱。

故事結尾與其它中國民間文學幾成千篇一律,充滿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兩人合葬,林中化鳥。(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織女的“七夕相會”)

五、理清故事結構

開頭兩句:託物起興,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蘭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開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別(6~12自然段)——故事的發展

第三部分:蘭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發展

第四部分:雙雙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誡後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聲

六、分析人物形象和對話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焦仲卿的藝術形象,除了他們的悲劇行為外,對話在表現典型性格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劉蘭芝:堅強、持重,自尊,果斷,不為威逼所屈,也不為榮華所動。

“十三能……十六誦詩書”——知書達禮

“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自尊

“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 “舉身赴清池”-果斷

“新婦起嚴妝,”-鎮定,莊重

“處分適兄意,那得任自專”——外柔內剛

2、焦仲卿:忠於愛情,忍辱負重,但比較懦弱,膽小怕事。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堅貞不逾

“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典型;極端蠻橫無理,一味獨斷專行。勢利。

“何乃太區區”

“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

“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吾已失恩義,會不想從許”

“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

4、劉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幫凶。此人性行暴戾,趨炎附勢,尖酸刻薄,冷酷無情。

八、文章的表現手法

1、人物對話的個性化;

2、鋪陳排比的手法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談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

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

雞鳴外慾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3、起興和尾聲

九、《孔雀東南飛》反映的民俗

瞭解《孔雀東南飛》所反映的漢末的民俗,可以加深同學們對此詩的理解。

1、婚俗中的寡婦再嫁

劉蘭芝被婆婆趕回孃家後,只十多天,縣令就派人來給自己的兒子說親;縣令的媒人離去幾天後,太守就以主薄為媒來為兒子說婚。被譴回孃家的劉蘭芝,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求婚?且求婚者的身份較高,從文章的表現手來看,這主要是襯托劉蘭芝的貌美才多德高,另外也是由當時的婚俗決定的。漢時,社會上對婦女的貞節問題不太在意,女人喪偶或離婚後,仍可再嫁,男子也不因娶這樣的女人而羞恥。如我們大家所熟知的西漢名士司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蔡文姬就嫁過多次;另據史書記載,漢景帝也把有過婚史的王氏立為皇后,而王皇后即漢武帝的生母。到了漢末,婚姻十分重視門弟,縣令、太守都為兒子向劉蘭芝求婚,除上述原因外,也有門弟觀念。由於人們的種種私利原因,寡婦不嫁反而受到種種欺凌。《潛天論。斷論著篇》講,漢末那些欲守貞節,潔身自好的寡婦,如果遇到不仁不義的大伯小叔,不仁不義的兄長和弟弟,這些人有的是了聘禮(物),有的是為了錢財,有的是為了佔有寡婦的兒子,就逼寡婦再嫁。而那些寡婦為了抗爭,有的在房中自縊而死,有的在嫁車上飲藥而亡。劉蘭芝被兄長逼嫁,投入清水池,以死抗爭,正是當時許多寡婦命運的集中反映。

2、七夕

七夕又稱女兒節,乞巧節,這個節日大致開始於西漢時期。劉蘭芝和小姑話別時說:“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其中“初七”即指七夕,每逢七月初七,人們在白天和夜晚都舉行傳統的節日活動。按漢時習俗,這一天要晒衣服和書。

乞巧習俗是伴隨著有關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而形成的。七月七日,為牛郎織聚會之夜。這天夜裡,婦女們張燈結綵,拿著各式各樣的針,在庭院中擺列好瓜果來乞巧。傳說在祭牛郎織女時,能見到天河的白氣和五彩顏色的婦女,就可得到吉祥。乞巧主要是婦女的活動,所以又叫女兒節,她們希望藉助神的力量使自己心靈手巧。

七夕晚上的另一項活動是守夜,人們對天下拜,並說出心願,主要是乞富、乞壽,沒有孩子的乞子。守夜活動有不少男子參加,目的是為全家乞福。牛郎織女的傳說表現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對小農經濟下男耕女織生活方式的嚮往。

3、坐具

詩中的“床”“榻”都是坐具。床,最初只是臥具,後兼為坐具。要了解“床”“榻”為坐具,需要先了解一下古人坐的形式。先秦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採用跪坐形但直接跪坐在地上很不舒服,所以很早就有用席子來鋪墊的習慣,就是所謂的席地而坐,即以席為坐具。坐時兩膝著席,把臀部放在腳跟上。這樣,腳跟承受的壓力太大,時間長了,就會痠痛。估計,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感覺臀部坐在較矮的床上或榻上要比坐在腳跟上舒服,所以,大約在秦漢時期,床榻開始成為坐具。漢時的床榻比較低,大約有今天的一市尺。床,一般體積較大,比較笨重,大多是室內固定傢俱;榻,體積小較輕便,大多是待客的臨時用具,使用時移出,過後收藏。因此詩中有“移我玻璃榻,出置前窗下”句。兩個人合坐的榻叫合榻。三國時,孫權曾召魯肅,二人“合榻對飲”,不可理解成二人躺在床上喝酒。到了南北朝,床榻作為坐具在南北方就極為普遍了。今天仍有不少地方把小板凳叫“腳床”,可能就是坐具名稱演化的結果。

4、交通工具中的牛車

詩中有“其日牛馬嘶”句,牛車自古就有。由於牛的力氣比較大且行動緩慢,所以,人們多用牛車來拉東西。又因牛車車廂寬大,故又叫大車。秦以前的貴族多數乘坐馬車,極少有乘牛車的。這種風氣到了秦漢仍然存在。西漢初年,由於長期的戰亂,經濟凋敝。據《漢書》記載:朝中文武官員有很多人乘坐牛車,因此可以說此時乘牛車是出於無奈。整個西漢和東漢前期,人們一直認為乘坐牛車是低賤的行為。但到了東漢後期,風氣大變,貴族官僚富戶不再把乘坐牛車看成丟臉的事情。《晉書》記載:“其後稍見貴之(牛車)。自(東漢)靈、獻以來,天子志士庶以為常乘。”而《孔雀東南飛》所寫時期(建安年間)正是東漢獻帝時,所以“其日牛馬嘶”中的“牛馬”不能理解為偏義複詞“馬”。太守給兒子迎親,馬車牛車因載人物的不同用途都被派上用場。

十、八個同學為一組,互相協作,將《孔雀東南飛》改編成話劇。

高一鈉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二節。交通運輸是實現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變化,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節配置了不少的圖片和案例,是教材的組成部分,但似乎離學生們的生活太遠。通過鄉土地理的活例子,結合該節課程的要旨,既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活動過程,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學情分析:

本冊書先講“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絡”即農業、工業,再講交通。因此學生對這部分會比較陌生。高一的學生有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讀圖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通過各種正確途徑蒐集相關資料的能力。可以增加直觀的圖片適當補充聚落空間形態的有關知識。本校高一新生對計算機有一定的操控能力,但是差異比較明顯,建議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蒐集的資料、課本的地圖等,加強學生對本節內容的理解。

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交通運輸佈局變化對聚落和商業網點分佈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有關的圖片和資料及相關實際案例,理解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對聚落形態和商業網點分佈的影響:

2.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側重對地理學習結果的表達和能力的培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學會運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

教學重點:結合案例分析交通運輸和佈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

教學難點:分析交通運輸和佈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

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讀圖分析法、討論法、讀圖歸納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引入:引用民諺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而如今,寶成鐵路溝通了巴山蜀水,新中國的鐵路建設事業日新月異,成績斐然。

設計意圖:這樣導課,既傳授了知識,又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二、講授新課

(一)交通運輸方式對聚落形態的影響

1.教師出示兩張圖片: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引導學生歸納聚落的概念、型別。

2.交通運輸方式的變化影響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

環節一:新的交通方式發展會帶動聚落形態的變化

出示案例:嘉興市空間形態的演變過程。指導學生從“時期、形態、原因”等方面分析。(設計表格讓學生通過分析案例進行填寫)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案例,思考填表對比不同時期,嘉興市空間形態的演變,從而得到新的交通方式發展會帶動聚落形態的變化。環節二:交通方式的衰落影響聚落空間形態的演變

出示小問題:“考考你:“揚州(雄富)冠天下”“十里長街(市井連)”“(夜市)千燈照碧雲”,門前(冷落)鞍馬稀。”讓學生試著填寫詩句中缺少的詞語,並展示資料“揚州的變遷”,

設計意圖:通過詩句及資料,引導學生得出交通運輸方式的變化對聚落影響的另一個方面:交通方式的衰落影響聚落空間形態的演變。

(二)交通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的影響

環節三:聚落空間形態沿交通幹線擴充套件,交通幹線成為聚落的主要發展軸。

出示圖片:銀川市地圖,西夏、金鳳、興慶區的分佈圖出示案例:株洲市區發展地圖。

小組合作探究:要求學生分析株洲市區發展變化圖,並結合自己家鄉的首府銀川主要的市區分佈圖,討論交通幹線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教師適當引導歸納。

設計意圖:通過案例分析,教師的引導歸納,及學生自主探究,結合在生活的所見,得到聚落空間形態一般沿交通幹線擴充套件,並且交通幹線成為聚落的主要發展軸。

環節四:交通運輸網的形成,促使多個城市相互連線,形成沿交通網分佈的大城市帶

出示圖片資料:“波士頓-紐約-華盛頓大城市帶”,“長江三角洲城市帶”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兩幅地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交通網路對城市帶形成的影響。

過渡: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快速發展,房價、地價不斷上漲還有人們對於對環境質量要求的提高,工業區和高階住宅區逐漸向外圍地區轉移,而商業和服務業則向市中心集聚。工業區和高階住宅區逐漸轉移到郊區,就得益與交通網的完善,隨後大型購物中心、超市及休閒設施也向郊區遷移。那麼這些商業網點(大型購物中心、超市及休閒設施)和商業中心的佈局和交通運輸佈局的關係是什麼呢?

(三)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密度的影響

環節五:展示山區和平原商業網點示意圖(教材p84頁圖5.8和圖5.9)思考:

(1)請觀察兩張圖,說說其商業網點分分佈的密度,誰大誰小?

(2)請分析原因。

小組討論:請小組代表說出討論結果。

設計意圖:此過程中教師須引導學生從自然(地形地勢)、社會(人口分佈密度)、經濟(經濟基礎、人們的消費水平)和科學技術等因素方面分析,通過影響交通運輸的佈局,進而影響了商業網點的分佈密度。本活動通過小組討論集思廣益,在討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學會分析和交流的能力。

(四)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分佈位置的影響

環節六:石嘴山市的大型商業區的位置和交通之間的關係。

(建立一個班級部落格,課前佈置學生蒐集資料,然後將蒐集到的資料上傳,之後在部落格上討論,3天前佈置好。在討論中教師可與學生一起交流。(1)石嘴山商業中心位置

(2)石嘴山的市批發市場分佈

(3)裝飾城與建材市場分佈

(4)倉儲超市)

問題引導:(1)這些大型商業網點的佈局都有什麼共同點?

學生回答預設:位於城市郊區、新城或舊城改造處,對交通幹線有重要的依附關係:一是沿著舊國道或主要城市幹道兩側自發形成;二是在城市交通樞紐;三是在快速幹線和高速公路的出入口附近形成。

問題引導:(2)倉儲等為什麼不佈局在石嘴山中心呢?

學生回答預設:市中心的地租昂貴,而郊區的地租比較便宜,加上便利的交通,可以帶來大量的人流和物流。

設計意圖:通過我們生活的城市石嘴山市為例分析討論,商業佈局的原因,這些大型的商業網點佈局在市區中心、環路邊緣或市區邊緣的高速公路沿線,是以交通最優原則代替了市場最優原則。

總結:板書總結

高一鈉教案篇4

?逍遙遊》

一、自讀要求:

(一)瞭解莊子及其作品、思想。

(二)結合課文註釋及工具書讀通全文。

(三)熟讀課文,背誦的一段。

二、學習側重點:

(一)對比手法的運用。

(二)超乎尋常的想象力。

(三)寓言體的特點。

(四)浪漫主義的奇麗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藝術風格。

(解說)本文是一篇想象奇特、對比鮮明、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寓言體文章,因此重點研究學習這些方面,對於瞭解莊子及其作品的全貌,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借鑑、發揮與創造極有幫助,有利於我們培養創造性的人才。

[自讀程式]

一、在教師簡要交代作者及其作品、思想的基礎上,學生獨立地藉助工具書及課文註釋通讀全文。初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藝術風格。

二、在獨立閱讀的基礎上,分小組對自讀時存在的問題、疑難進行鍼對性研究。

三、在研究的基礎上分小組向教師質疑,教師針對學生的提問有選擇地予以答疑。

四、強化性自讀檢測。

(解說)對於閱讀課文,教師必須對學生放開手腳,訓練和培養他們的自讀習慣,提高他們利用教材本身和工具自我學習的能力。為此,教師可採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手段,培養其合作精神和研究習慣。

[自讀點撥]

一、莊子及其作品

莊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戰國時宋國人。的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複雜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對現實不滿,不與統治階級合作。相傳楚王曾經用千金聘禮請他為相,被他拒絕。

莊子的生平事蹟流傳下來的不多,我們僅能從《史記》和《莊子》中瞭解一點零碎的東西。他對後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莊子》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文筆汪洋態肆,想象奇特豐富,氣勢波瀾壯闊。《莊子》共33篇、內篇7篇是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學術界認為是他人偽作。《莊子》善於虛構,十有_是寓言作品。莊子的想象力十分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變化,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人勝。魯迅先生說: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郭沫若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莊子與魯迅》)也有人稱他的作品是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二、莊子的思想

莊子哲學是生命哲學。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環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終極意義。那些從某種意識形態立場出發的批評家們必然缺乏與他對話的基礎,更沒有無端攻擊他的權利。

人活著,這是第一個無可懷疑的存在論意義上的基本事實,沒有比它更優先的。

人活著,是為了追求一個更幸福的生活,更歡樂的人生,這是目的,沒有比它更重要了。

以這樣一個事實為起點,以這樣一個目的為旨歸,莊子問:人,尤其是被拋在滔滔亂世中、作為個體的人,究竟應該怎樣生活?

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創造生命。

上一章講天道觀,天道作為大宗師,是人生追求的境界,也是全部思想的綱領。以下幾章皆由此延展開拓出去,反過來又深化了這一主旨。

莊子說有,但首先要認清人生的苦難和苦難的根源。

既然苦酒是自己釀成的,還是要先嚐一口。

這是個亂世。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之者有之矣。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過,悲夫!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奚足為哉?雖不足為而不可不為者,其為不免矣。

莊子說,百年大木,被割開做成犧尊,加以青黃之色的文飾,而不用的部分被棄於溝中,犧尊與棄木相比,美醜雖有差別,但從喪失本性來說是一樣的。夏桀、盜跖與曾參、史魚相比,行為的好壞是有差別的,然而從喪失本性來說都是一樣的。(《天地》)

但這並不是說,善惡本身沒有差別,而是說,相對於天道和天人合一的本性來說,這種對立是沒有意義的,甚至在失性上是一致的。有人認為道家鼓吹無惡不作與居仁行義一樣自然,一樣合理,其實是莫大的誤解。

莊子接著說,喪失本性的表現有五種:一是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是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是五臭薰鼻,激擾嗅覺;四是五味濁口,敗壞味覺;五是好惡迷亂人心,使性情浮動。這五者,都是生命的禍害。(《天地》)

那麼,是不是五味濁口人就不該吃飯?五色亂目人就該做睜眼睛?五聲亂耳就該掩耳盜鈴?當然不是。五色未必亂目,但若失去本性,被五色所炫惑,那麼當然心神搖盪,追逐美色去了。好惡未必亂心,但有好惡就必然有某種立場和先入之見,如果固執地堅守這種立場和由此而來的善惡正邪分別,那麼要是它們不合天道的話,則必然帶來惡果。

所以莊子批評主張縱慾的楊朱和主張禁慾的墨子,認為他們只是在_數量的增減上做文章,卻沒有考慮到二者都是不合人性的,沒有考慮到還有實質上的變化,即不追逐_而又不扼殺_的無無境界。換言之,假如有了良好的生活意識和合乎天道的本心,_是不可能困擾人生的。因此,所謂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的名言,其實是把人_為對立的兩個方面,永遠解決不了人生問題。莊子諷刺道,那些人好惡聲色充塞心中,冠冕服飾拘束著身體,柵欄塞住了內心,繩索捆住了身體,眼看著在繩捆索縛中還自鳴得意。要是真有所得話,那麼被反手縛綁的罪人、囚在獸欄中的虎豹,豈不是也可算作自得了?(《天地》)莊子既不是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昭昭;也不是一副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派頭。他知道對於天道,無論誰都應該敬畏,都不該太狂妄太自負,都不該固執於成見,師成心而自用,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否則,天道就被小的成就所遮蔽了,至言就被浮華之辭遮蔽了,儒家與墨家的爭論就屬此類,更何況一般人呢?

小夫之知,離不開應酬交際,勞弊精神於淺陋瑣事,卻想普渡眾生,引導萬物,以達到太一形虛的境界。像這樣,只是為宇宙形像所迷惑,勞累身體而無法認識太初之境。……悲哉乎!你們的心智拘泥在毫末小事上,怎麼會知道大寧的境界呢?(《列禦寇》)

因此,人生並不必然痛苦,至樂、天樂也是可以獲得的,這就看你懷著一顆什麼樣的心靈。

三、關於《逍遙遊》

?逍遙遊》是《莊子》中的代表作品,列於《內篇》之首。逍遙遊的意思,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並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莊子·天地》)。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胠篋》)的_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沉濁,不可與莊語(《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裡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裡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遊》。

全文若即若離,疏而難分。為分析方便,權且分為三段。第一段從篇首至聖人無名。作者採用了先述後議、先破後立的寫作順序,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事物形象地說明:無論是扶搖而上的乘天大鵬,還是決起而飛的蓬間小雀,也無論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還是春秋八千的長壽大椿,它們之間雖然有著大小之分,長短之別,但有所依賴,有所期待都是一樣的,都是並不得逍遙遊,進不了絕對自由的境界的。然後又通過三個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那些為世所累,心繫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自不必說,就是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宋榮子之流仍是猶有未樹;列子雖然已能御風而行,勝過宋榮子,但是仍然猶有所待,待於風,算不上逍遙遊。怎樣才能無所待地去作逍遙遊呢?莊子在本段的最後說:必須能夠乘天地之正(順著天地的法則,亦即自然規律),御六氣之辯(駕馭陰、陽、風、雨、晦、明的各種變化)以遊無窮(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才是無所待,才是逍遙遊。什麼人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唯有無己的至人。無己就是忘記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順乎物理,把自己的形體連同思想都看作是虛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無所限,無所待了,也就絕對自由地作逍遙遊了。

他所想像的境界也是獨一無二的,那個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的境界,除了莊子又有誰創造得出呢?不僅如此,作者還通過姑射山神人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的美麗形象,將那種境界人格化、具體化,使人明知其假,寧信其真。

把自己的縹緲幻想寫得這樣實在,這樣美妙,除了莊子,恐怕也沒有第二個人了。莊子隨心所欲地想像出這些物事、境界,並非空言誑人,而是其構思匠心的必然體現。他極寫鵬之大,椿之壽,一則造成一種聲勢,一種氛圍,引人入勝;二則形成一種對比,一種暗示--以鵬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長壽暗示人生之短暫。

大鵬必須乘風而飛,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難想見;重負之下,立言、立功、立名還有什麼意義,爭名奪利根本沒有價值,而出路只有一條,就是無為、無己,在無何有之鄉去作逍遙遊!

其次是熾烈而隱蔽的情感。看透了人間的沉濁骯髒,莊子耽溺於純潔無瑕的幻想王國中,否定了爭名奪利、爾虞我詐的世人。

莊子醉心於動物、植物與神仙的世界裡,所以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寫虛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無己;但是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天下》)的背後有深深的苦悶,虛幻的無何有之鄉產生於對人間世的絕望,他追求著逍遙卻無法擺脫人生的羈絆。他把至人的境界寫得那樣不可企及,其中不正隱約露出他追求逍遙而不可得的苦惱失望嗎?他把那個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的神人寫得那樣美麗絕倫,其中不正燃燒著他那熾烈的、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火嗎?還有,他雖然提出應該無己,物我不分,卻發自內心地認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由此可見他對智慧的重視,對生命的熱愛;可見這個一心要飛離人世的作者要否定的不是人生社會,而只是人生社會的黑暗和骯髒。這裡還有必要提到大鵬這個形象。儘管作者從原則上否定了大鵬,但是卻義正辭嚴地駁斥了蜩與學鳩的嘲笑,強調指出有小大之辯,並且三次用濃墨重彩,不避重複地描繪了大鵬的雄偉形象,熱愛之情躍然紙上。這是為什麼呢?也許,作者在才能無雙、嚮往著逍遙卻無法逍遙的大鵬的形象裡,正隱藏著自己難言的苦情。

什麼苦情呢?我們不妨作這樣的比較想像:一隻大鵬在茫茫北冥中沖天而起,一顆心靈在深深苦悶中掙扎而出,幻想翅膀張開了,怒而飛向無何有之鄉……有所待的大鵬失敗了,那麼心靈呢?有所求的心靈能在那廣漠之野找到慰藉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雄偉的大鵬形象所體現的正是作者這種欲飛的理想和無法飛走的悲哀。

四、簡論《莊子》寓言的藝術特色

善用寓言,這是《莊子》一書很重要的藝術特點。莊子在其《寓言》篇中自敘其著述特點時就明言寓言十九,司馬遷在《史記.老莊

申韓列傳》中亦指出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莊子》全書大小寓言共計二百多個,其短者或二十多字,其長者或千餘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乾脆通篇就是一個寓言。如此大量採用寓言來傳達自己的思想的即便在整個中國文學也是罕見的。

?莊子》的寓言又是非常與眾不同的。先秦其他作家如孟子、韓非子等人亦可謂善用寓言的,但孟子多采用民間傳說故事來加強自己的論辯,韓非多利用歷史傳說與典故以佐證自己的說理。而《莊子》的寓言卻大多皆空語無事實(司馬遷語),為莊子本人所虛構而成,正如劉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與語,寄辭於其人。可以說,莊子是第一個自覺地運用虛構手法的作家。

?莊子》寓言的獨特性,還在於它的多義性。莊子在創造瞭如此大量、豐富多彩、變化多姿的藝術形式棗寓言之時,其寓意卻是比較隱蔽、模糊的。他在講故事時,並沒有明白、精確地點明他要說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異的形象思維,通過故事自然流露出來。這樣,其寓言的寓意就變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於思想的特點。一個寓言,需要讀者再三體味,才能領悟其深層含義;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讀之會有不同的理解。這種含蓄的暗示手法的運用,正與莊子道之玄虛空靈的精神實質相吻合。這種寓言的背後,包藏的是無窮的永珍,不盡的意蘊,讓人能夠捕捉一二卻也難以全部領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內涵的豐富和模糊的美。可以說,莊子在創造這些寓言時,本身所運用的,就是一種直覺的形象思維,因而也要靠讀者的智慧加上靈悟的直覺才能通徹明察。所以單憑直接的、明白的邏輯理性,是無法全部理解體會到那種神和道的境界。正因為如此,歷來對莊子寓言的解釋,眾說紛紜。

高一鈉教案篇5

一、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狀況分析:本學期本人教授高一5、6兩個班,學生的基礎較好,認知能力強。總體來說,作為高一新生,對於歷史的`學習還停留在國中階段的認識水平。

2、教材簡析:高中歷史必修一以古今中外政治文明歷程為主題,著重反映了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程序中的重要內容,分九個單元,30課進行闡述。教材的編寫採取中外合編的專題史體例,每個單元集中探究一個比較巨集觀的歷史問題。每個單元分為若干課,每課涉及一個比較具體的歷史問題。對於專題史的學習,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積累,才能高屋建瓴。

二、教學目的及任務: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對歷史必修課的學習探究,除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外,還要重視對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全面分析歷史程序,正確認識歷史發展過程中整體與區域性的關係,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絡。同時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揚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教學質量目標:

在期中考試中,爭取學生的合格率為90%,優秀率為25%;在期末考試中,爭取學生的合格率為95%,優秀率為30%。

四、重點工作:

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夯實知識基礎,穩步提高學習成績。

五、具體措施:

1、做好初高中銜接,放慢講課速度,讓學生學會高中歷史的基本學習方法。

2、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綱化教學,使學生明確學習內容,有的放矢。

3、抓好課堂效率,擴大提問範圍,關注每一位學生,觀察學生上課狀態。上課力求精幹、實在。上課要求每個人在教材上做好筆記,課後進行知識整理。

4、因材施教。

5、做好知識的鞏固,注重課後反饋,每節課後完成練習,每個單元結束後,進行總複習和考核,增強學生的應試能力。

6、注重授課語言的精確,準確適用以下詞彙“瞭解”,“掌握”,“重點學習”,“知識遷移”。

高一鈉教案篇6

學習引導

一、自主學習

1. 閱讀課本 練習止.

2. 回答問題

(1)課本內容分成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中心內容是什麼?

(2)層次間的聯絡是什麼?

(3)對數函式的定義是什麼?

(4)對數函式與指數函式有什麼關係?

3. 完成 練習

4. 小結.

二、方法指導

1. 在學習對數函式時,同學們應從熟悉的指數問題出發,通過對指數函式的認識逐步轉化為對對數函式的認識,而且畫對數函式圖象時,既要考慮到對底數的分類討論而且對每一類問題也可以多選幾個不同的底,畫在同一個座標系內,便於觀察圖象的特徵,找出共性,歸納性質.

2. 本節課的主線是對數函式是指數函式的反函式,所有的問題都應圍繞著這條主線展開.同學們在學習時應該把兩個函式進行類比,通過互為反函式的兩個函式的關係由已知函式研究未知函式的性質

思考引導

一、提問題

1. 對數函式的自變數和函式分別在指數函式中是什麼?

2.兩個函式如果互為反函式,則他們的值域,定義域有什麼關係?

3.是否所有的函式都有反函式?試舉例說明.

二、變題目

1. 試求下列函式的反函式:

(1) ; (2) ;

(3) ; (4) .

2. 求下列函式的定義域:

(1) ; (2) ; (3) .

3. 已知 則 = ; 的定義域為 .

總結引導

1.對數函式的有關概念

(1)把函式 叫做對數函式, 叫做對數函式的底數;

(2)以10為底數的對數函式 為常用對數函式;

(3)以無理數 為底數的對數函式 為自然對數函式.

2. 反函式的概念

在指數函式 中, 是自變數, 是 的函式,其定義域是 ,值域是 ;在對數函式 中, 是自變數, 是 的函式,其定義域是 ,值域是 ,像這樣的兩個函式叫做互為反函式.

3. 與對數函式有關的定義域的求法:

4. 舉例說明如何求反函式.

拓展引導

一、課外作業: 習題3-5 a組 1,2,3, b組1,

二、課外思考:

1. 求定義域: .

2. 求使函式 的函式值恆為負值的 的取值範圍.

高一鈉教案篇7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通過實驗探究,得出導體電阻與其影響因素的定量關係;

2)深化對電阻的認識,掌握電阻定律,並能進行簡單的應用。

3)掌握電阻率的概念,知道溫度對電阻率的影響。

點評:在課程標準中,有關《電阻定律》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通過實驗,探究決定導線電阻的因素,知道電阻定律。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水平動詞——“知道”,屬於知識目標中四個水平中的最低水平。但教師給出的目標中“掌握電阻定律”、“掌握電阻率的概念”都是第三層級的水平要求,遠遠超出了課程標準對《電阻定律》的知識要求。對於非學科重點知識,將教學要求提到如此的高度是沒有太大的意義的。

2.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同學們學習了電阻的定義式r=u/i,電阻與u和i沒有關係,只與導體本身的因素有關。根據已有的知識,同學們可以猜出:電阻與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有關。本節課我們就通過實驗,探究它們之間的定量關係。

2)方案交流

學生提出兩種方案,一種是將幾種不同的金屬絲串聯,控制電流不變,研究電壓、導體的某一屬性和電阻之間的關係;一種是將幾種不同的金屬絲並聯,控制電壓不變,研究電流、導體的某一屬性和電阻之間的關係。

經過討論,師生決定採用串聯的方式實施測量,和書本上的要求相一致。

教師在這裡著重引導學生分析每一次測量需要注意的問題,明確每一次操作應注意的事項,電壓表示數的意義,讓學生出充分認識到控制變數在本實驗中的意義。

3)學生實驗

根據學生的方案實施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特別強調的一個要求,就是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記錄表格,將測量得到的資料記錄在自己設計的表格中。

點評:科學探究是由多個環節組成的系列活動,要讓學生經歷一次比較簡單但環節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一般情況下總要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師生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這位老師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即去掉一些環節,突出某些環節,實現課堂教學的有限開放。

在這裡,教師簡化掉的幾個環節是:第一,猜想的環節,讓學生在課下就先進行猜想,課堂上一帶而過,節約了不少時間;第二,電錶的接法。要測量一個電阻,必然要測量電流和電壓,就需要兩個電錶。兩個電錶接入電路,就有了內接法和外接法的討論,僅這個討論就可以花上一節課的時間,這不是本節課的重點,因此採用了四個金屬絲串聯的方式,讓它們在測量中電流相等,去掉了一個電錶,也簡化了電路的設計;第三,滑動變阻器的接法。是採用分壓接法還是限流接法?這也不是本節課要討論的關鍵,所以教師基本上沒有提,隨學生自己選用。

教師突出的兩個方面是:第一,控制變數的思想和做法。本實驗中,有四根不同的金屬絲,要通過比較的方式尋找它們之間的關係,因此控制變數非常關鍵。教師充分意識到了這一點,給予了不同角度的強調;第二,資料記錄表格的設計。遇到測量就要首先設計資料記錄表格,是人的科學素養的一個組成部分,但這一點通常不被重視。很多教師總是將設計好的表格發給學生填寫,放棄了培養學生資料意識的時空。

4)電阻定律

介紹電阻定律的內容,電阻率的概念。通過標準電阻、燈泡電阻阻值變化的特點,分析並理解材料的性質,知道不同材料電阻率的特點。

5)鞏固練習

點評:本節課的教學,核心的內容就是通過實驗探究,得到《電阻定律》,瞭解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可以通過它來進行解釋。從教學的重點看,知識本身並不是這節課的重點,科學探究的方法才是重點。

本節課的科學探究,和教材中其他部分的探究相比,有一點不同,那就是有兩種形式的探究,一是理論探究;二是實驗探究。是不是兩種方法任選一個即可呢?其實並非如此,教材設計的目的就是希望教師引導學生用兩種方式都來進行探究,既讓學生知道探究不僅僅是做實驗,又讓學生明白理論探究和實踐探究是可以相結合的。有相當一批物理理論被確認,就是先有了理論上的探究,然後通過實驗得到證實的。

教材的編寫順序是先實驗探究,然後再理論探究,是否意味著教師的教學設計也要如此呢?這倒未必。從學的邏輯看,先理論、再實踐,先簡單、再複雜比較符合學生一般的認知規律,因此,在學生實驗探究之前,應該首先安排學生進行理論探究。

教師在本節課中,將理論探究這部分的內容給放棄了,不知道是出於二選一的考慮,還是前面專門進行了理論探究。如果前面專門進行了探究,那是值得肯定的(當然,是否要花費兩節課的時間講授這一內容,還可以討論)。如果將理論探究放棄了,那就很可惜了,失去了一個理論探究和實踐探究相結合的很好的教育資源。

標籤: 教案 高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jiaoshiwenan/qyzpy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