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教師文案 >

幼兒遊戲大班教案及反思8篇

幼兒遊戲大班教案及反思8篇

教案的評估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反饋意見,教案的準備幫助我們更好地組織和安排教學活動,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體驗和互動機會,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幼兒遊戲大班教案及反思8篇,供大家參考。

幼兒遊戲大班教案及反思8篇

幼兒遊戲大班教案及反思篇1

活動目標:

1、瞭解有關一年四季的知識,能運用花、樹等自然界中的各種景物來表現四季的不同特徵。

2、培養學生運用繪畫工具、材料來表現四季,能用色彩表現四季的象徵景色,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色彩表現力和綜合創造能力。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四季、熱愛生活的情感,激發學生探究四季的興趣。活動重點:欣賞四季之美,畫出四季的特點。

活動難點:

畫出四季的象徵景色,能夠在創作時表達自己的情感。

活動準備:

1、學生,繪畫工具,如:水彩筆、油畫棒、勾線筆等;

2、與四季有關的圖片資料準備;

3、上課教學ppt準備及進行曲的音樂準備。

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欣賞圖片

師:大家都知道,一年中有四的季節,分別是春、夏、秋、冬那麼同學們最喜歡什麼季節?為什麼?

幼:大家各自答出自己對四季的認識與相應發生的故事。

二、看看圖片,猜猜季節

師:出示四季花朵的圖片,請幼兒來說一說一些鮮花的名字和開放的季節。教師小結。

師:板書相應的季節,將代表花朵以簡筆畫形式的貼出來。

三、欣賞四季,認識四季

出示四季的圖片,請幼兒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圖片來介紹。

師:幼兒根據圖片的內容來說一說四季的花,草,樹木有什麼變化?

教師板書小結,突出四季的特徵。

四、四季的色彩特徵

ppt:出示四張色彩小稿

師:猜一猜,每個色彩小稿是相對應那個季節?

幼兒發表自己的認識,教師小結教師根據前面的學習說一說四季的象徵色彩。

五、作品賞析

說一說你畫的是什麼季節,表現的什麼內容。

教學反思

本以運用美術語言記錄四季,參加學校四季畫展為專案開展教學活動。整節自我感覺顯得有些著急和緊張,活動的安排層次遞進性欠佳,作品的達完成度較好些。

首先是教學目標設定的反思,對於教學目標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的轉變是第一個問題,如何將兩者進行有機的結合,並呈現到堂之上。重難點的設定,是否符合學生,是否符合堂的本身。等研討完成後,我又反覆的看自己的教案的三次修改對比,每一次的調整隻是在改形式,卻忽略了堂的風向標,不斷地推敲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才是更為重要的。所以,接下的第一要務是再一次做新的調整甚至是重新再備。

在教學環節上設計學生探究為主的活動,解決專案實施中所分配的任務。比如,透過自然四季攝影作品和賞析名家作品,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任務:發現自然四季的色彩特點;作品表現的季節、線條、顏色、內容等方面的知識性內容,並通過賞析作品探究"如何畫?"即分小組探究討論作品運用的表現手法、季節色調、作畫步驟、作畫時注意事項等方面。本堂對吳冠中、林風眠兩位畫家作品進行賞析,他們的作品多以國畫題材的形式,基於堂的需要可以嘗試其他畫家的作品從抽象走向具象,從中方繪畫到西方四季風景,更大程度的拓寬學生的視野。

環節設定要貼近學生學情,設計更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問題。比如,"同學們你們在觀看到過程中捕捉到那些色彩?作者是怎麼畫出四季的?說說你更喜歡哪幅作品,為什麼?等一系列問題。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敘述部分多了,學生的表達就欠缺,比如在觀察四季顏色時教師的敘述明顯多,可以轉變形式,給孩子們提供更多的展現機會,讓孩子們參與到程的每個環節。還有堂的組織形式要結合實際場地,在教學過程中賞析作品,分組討論以及繪畫作品都有一些局面緊迫,學生的發揮度會比較受到限制。創作的形式這次也是一次嘗試,四組合併為一幅,所以在學生創作時會有繪畫工具,顏料以及創作的方式的細節問題。

這節整合的需要斟酌的問題還有很多,需要進一步完成和整改。很欣慰研討時得到了議題組老師們的鼓勵和建議。給我了更大的動力,把這節打磨好,把我上的思路理清,把專案化的精神內涵融入到自己的教學生活中。

幼兒遊戲大班教案及反思篇2

設計思路:

本節活動課是為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力和敏捷的思維能力而設計的。因為在日常生活當中,一些幼兒不善於去發現,而懶於去關注一些事物變化,不具有自己的思維能力與審美觀點,因此我設計了這節課,引導幼兒去了解各種季節服裝型別,從而激發他(她)們對各種服裝的審美興趣。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動腦思考能力和辨認能力。

2、引導幼兒辨認各種季節的服裝及搭配審美能力。

3、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變化的興趣。

重、難點:

區分不同季節的服裝型別

活動準備:

1、錄音機、磁帶、課件、服裝

2、自制玩具眼鏡、紙、彩筆

活動過程:

一、以談話聽錄音的方式匯入活動,引導幼兒感受不同季節服裝的多樣性,從而區分各種季節的服裝。

1、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幾位好朋友,請小朋友們聽一聽它們是誰?

請幼兒聽錄音風聲、鳥鳴聲、青蛙叫聲,並自由討論猜測是什麼聲音,從而教師逐一啟發幼兒感知四季服裝的不同型別。

師:①颳大風了,冬天來了,小朋友們非常冷,快來想個辦法呀!引導幼兒說出穿上厚厚的棉衣。

②小鳥飛來了,春天來到了,天氣暖和了,小朋友們把厚厚的棉衣都脫去,換上了漂亮的毛衣。

③小青蛙跳來了,夏天到了,天氣非常熱,小朋友們快來想一想辦法,引導幼兒說出穿上裙子及小短褲。

2、出示課件:引導幼兒瞭解不同季節的服裝型別,並激發對此活動的樂趣。

看課件

引導孩子們說出自己所看到的景色和小朋友們所穿衣服的樣子,教師並對春、夏、秋、冬四幅圖畫逐一講解,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四季服裝的瞭解。

圖畫1:草兒綠了,花兒紅了,柳樹發芽了,小鳥在天空中不停地拍打著翅膀,春天要來了,天氣暖和了,小朋友穿上了漂亮的花毛衣。

圖畫2:太陽公公在天空中不停地對小朋友們眨著眼睛,地上的小青蛙在捉著蟲子,夏天來到了,天氣非常熱,小朋友穿上了半袖的t恤衫,把胳膊露了出來,這樣就可以涼快一點兒。

圖畫3:樹葉從樹上慢慢地飄落下來,秋天來到了,天氣有點冷了,小朋友們換上了毛衣。

圖畫4:下雪了,冬天來了,天氣非常冷,聖誕老爺爺穿著厚厚的棉衣來給小朋友們送禮物了。

3、出示實物服裝,教師引導幼兒辨認並說出不同季節的服裝型別。

師:

①小朋友們,冬天颳著風、下著雪非常冷,我們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呢?

②夏天,太陽晒在小朋友們身上非常熱,這時我們應該穿些什麼衣服?

③春秋季節時,天氣不冷也不熱,小朋友們又應穿什麼樣的衣服呢?

二、集體嘗試操作讓幼兒通過實物操作來進一步識別不同季節的服裝型別,並感受各種服裝的多樣性。

操作1:幼兒搭配服裝,時裝表演。

兩人一組進行服裝搭配,表演《模特秀》

操作2:幼兒自由繪畫《四季服裝》

三、延伸活動

幼兒時裝表演,展示作品。

教學反思

本課以運用美術語言記錄四季,參加學校四季畫展為專案開展教學活動。整節課自我感覺顯得有些著急和緊張,活動的安排層次遞進性欠佳,作品的達完成度較好些。

首先是教學目標設定的反思,對於教學目標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的轉變是第一個問題,如何將兩者進行有機的結合,並呈現到課堂之上。重難點的設定,是否符合學生,是否符合課堂的本身。等研討完成後,我又反覆的看自己的教案的三次修改對比,每一次的調整隻是在改形式,卻忽略了課堂的風向標,不斷地推敲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才是更為重要的。所以,接下來的第一要務是再一次做新的調整甚至是重新再備課。

在教學環節上設計學生探究為主的活動,解決專案實施中所分配的任務。比如,透過自然四季攝影作品和賞析名家作品,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任務:發現自然四季的色彩特點;作品表現的季節、線條、顏色、內容等方面的知識性內容,並通過賞析作品探究"如何畫?"即分小組探究討論作品運用的表現手法、季節色調、作畫步驟、作畫時注意事項等方面。本堂課對吳冠中、林風眠兩位畫家作品進行賞析,他們的作品多以國畫題材的形式,基於課堂的需要可以嘗試其他畫家的作品從抽象走向具象,從中方繪畫到西方四季風景,更大程度的拓寬學生的視野。

環節設定要貼近學生學情,設計更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問題。比如,"同學們你們在觀看到過程中捕捉到那些色彩?作者是怎麼畫出四季的?說說你更喜歡哪幅作品,為什麼?等一系列問題。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敘述部分多了,學生的表達就欠缺,比如在觀察四季顏色時教師的敘述明顯多,可以轉變形式,給孩子們提供更多的展現機會,讓孩子們參與到課程的每個環節。還有課堂的組織形式要結合實際場地,在教學過程中賞析作品,分組討論以及繪畫作品都有一些局面緊迫,學生的發揮度會比較受到限制。創作的形式這次也是一次嘗試,四組合併為一幅,所以在學生創作時會有繪畫工具,顏料以及創作的方式的細節問題。

這節整合的課需要斟酌的問題還有很多,需要進一步完成和整改。很欣慰研討時得到了議題組老師們的鼓勵和建議。給我了更大的動力,把這節課打磨好,把我上課的思路理清,把專案化的精神內涵融入到自己的教學生活中。

幼兒遊戲大班教案及反思篇3

活動目標:

1.感受風,體驗與風遊戲的快樂。

2.練習聽訊號變換方向,表現物體在風中的運動狀態。

3.能提高動作的反應能力。

4.喜歡並嘗試創編故事結尾,並樂意和同伴一起學編。

5.引導幼兒在故事和遊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活動準備:

1.大的綢布一塊。

2.活動前幼兒學會風級歌。

活動過程:

一、我和風兒做遊戲。

1.和風兒賽跑。教師邊念風級歌,邊引導幼兒做動作:一級二級紙屑跑(單腿站立,允許輕輕搖晃),三級四級彩旗飄(小跑),五級六級樹枝搖(四散跑),七級八級帽吹掉(教師追逐幼兒跑)。

2.風來了。幼兒自由選擇扮演某樣物如衣服、柳條、風箏等,根據教師揮動綢布產生的風的大小,用身體動作表現自己扮演物體的狀態。

二、聞風而動。

1.幼兒做-個動作,讓其他幼兒猜猜風從什麼方向吹來。

2.教師用綢布製造風,幼兒根據風向變化做動作。

3.根據風的力度劃、變化,引導幼兒在場地上做出相應的動作。

活動延伸:

根據對風級的瞭解,設計製作獨特、明確的風級標誌。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過程,思路比較清晰,教態自然,能夠根據教案的流程來上課。但是整個活動過程的氣氛有點沉,不能夠體現幼兒對活動的樂趣。

幼兒遊戲大班教案及反思篇4

設計思路:

中班幼兒生活經驗較為豐富,同時隨著心理水平的提高,在智力活動中也體現了積極性。對規則性的遊戲表現出更大的興趣,自制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增強。因此,音樂遊戲在能是幼兒獲得相應的情緒體驗的同時,也要發展幼兒對音樂的表現技能和在活動中的規則意識。

?機器人》這首遊戲分為兩個樂段,節奏鮮明,適合做機器人僵硬的動作讓幼兒在遊戲過程中創編動作,進行合作遊戲,能充分體驗到活動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學習機器人走路、跳舞的姿態(手、腳伸直,動作僵硬),培養節奏感。

2、能大膽合作創編,體驗遊戲的愉悅。

3、學習遵守遊戲規則。

4、能根據音樂的速度,變換動作速度。

5、能大膽表現歌曲的內容、情感。

材料和環境創設:

1、機器人的玩具及圖片。

2、活動前瞭解有關機器人的基礎知識。

3、錄音機、磁帶。

重點與難點:

能大膽合作創編,遵守遊戲的規則。

活動流程:

一、聽樂曲、做動作。

1、幼兒聽樂曲,熟悉樂曲的旋律。

2、引導幼兒聽樂曲學做機器人的基本動作。

二、創編動作,講規則。

1、引導幼兒創編機器人勞動等動作。

2、肯定幼兒創編活動的情況。

3、告訴幼兒音樂遊戲的規則。

三、明規則、做遊戲

1、教師擔任“管理員”,與幼兒一起遊戲一遍。

2、幼兒拖選一名同伴擔任“”管理員”,遊戲進行一遍。

3、引導幼兒評價遊戲的情況後,遊戲繼續進行。

活動反思:

新的課程改革突出了教學過程中以幼兒為主體,主動探索學習、主動解決問題的理念。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陳舊思想,而是以故事引導,以遊戲形式為主線,激發幼兒內在的潛能,從而達到玩中學、學中玩的境界。同時結合藝術教研組《在藝術活動中培養幼兒表現力的策略研究》,如何在遊戲過程中、激發幼兒對音樂律動的喜愛,在活動中表現自我,是我設計的所在。本節活動中主人翁“機器人”是幼兒常見的玩具,其動作僵硬、一頓一頓和緩慢的特點無時無刻不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睛,為此選取了本節活動。

本節律動活動的音樂很有特點,但旋律不是很明顯,比較新穎有趣。活動中,開題就解決了機器人動作慢,一頓一頓的特點,又在機器人旅行的過程中突破機器人坐著走和站著走的難點動作,第三部分簡單的幾張圖片就完成了教學目標,整節活動中環節較為流暢,能夠達到預設目標。

幼兒遊戲大班教案及反思篇5

活動目標:

1、發現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的科學現象,瞭解產生氣體多少與材料的用量有關。

2、能有序的合作進行實驗,體驗猜想、驗證、結論等基本的實驗步驟。

3、對科學實驗感興趣,願意探索身邊的科學現象。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重點:

知道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

難點:

能夠有序的合作進行實驗,總結出產生氣體多少和材料用量有關。

活動準備:

每組一份活動材料:杯子、小蘇打、鹽、白糖、雞精、醋、空瓶子、匙子、漏斗、氣球,課前幼兒學會套氣球。

活動過程:

一、以疑激趣——出示瓶子吹起的氣球,激發探索的興趣。

師:孩子們,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做一個好玩的科學遊戲,遊戲的名稱是《瓶子吹氣球》,你們看……出示瓶子吹起的氣球,思考:氣球裡面的氣體是從哪裡來的?瓶子裡裝的是什麼?

二、以趣激學——尋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

師:瓶子裡裝的不是水,是由兩種材料混在一起形成的神奇的泡泡液。這兩種材料是什麼?

1、出示材料,幼兒聞一聞、看一看:醋、鹽、白糖、味精、小蘇打

2、出示實驗表格,集體猜想哪兩種材料在一起會產生氣體?鼓勵幼兒用多種記錄方式表達自己的猜想。

3、幼兒探索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4、交流總結:小蘇打和醋在一起會產生氣體。猜想有時很不可靠,遇到問題最好動手試一試。

三、學以致用——嘗試用瓶子吹氣球,更加直觀的感知小蘇打和醋混合產生了氣體。

師:我們找到了能夠產生氣體的這兩種材料,你打算怎樣用它們幫助瓶子把氣球吹起來?

1、討論怎樣幫助瓶子把氣球吹起來,操作過程要注意什麼?

2、幼兒實驗,教師指導。

3、展示結果,分享經驗:你們組剛才是怎麼做的?為什麼氣球有的大、有的小?

四、快樂體驗——讓氣球吹得更大,進一步驗證產生氣體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關。

師: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樣才能把你們組的氣球吹得更大呢?

1、幼兒討論:

多用材料、套氣球速度快點、用手捂一捂瓶口……

2、再次實驗瓶子吹氣球,體驗科學遊戲的樂趣。

3、總結:小蘇打和醋在一起產生的氣體能吹起氣球,而且兩種材料用的越多,氣球就會吹得越大。嘗試的次數越多,實驗結果就會越成功。

五、拓展延伸——吹起氣球的神奇氣體是什麼、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激發繼續探索的願望。

師:你們知道今天用來吹起氣球的這種氣體叫什麼名字,在我們的生活有什麼用處嗎?

(各種各樣的飲料中有它、醫生幫助病人緩解病痛要用到它、消防員滅火要用到它……)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幼兒遊戲大班教案及反思篇6

【活動目標】

1、教幼兒學會用簡單的詞語形容和描述一件事物。

2、引導幼兒仔細傾聽同伴的講話,並能迅速、正確地對話,訓練幼兒語言反應的敏捷性。

3、使幼兒能夠遵守遊戲規則,愉快地進行遊戲活動。

4、初步培養幼兒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5、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活動準備】

兩把鑰匙,一把貼有蘋果形狀的鎖,一個玩具娃娃。

【活動過程】

1、示範操作表演。

(1)先出示一把蘋果鎖和兩把鑰匙,接著邊操作教具邊念兒歌:

金鎖鎖,銀鎖鎖,

兩把鑰匙一把鎖,

咔嚓咔嚓把它鎖,

小朋友快點來開鎖。

(2)出示玩具娃娃,並以娃娃的口吻問:"這是什麼鎖?"答:"這是蘋果鎖。"玩具娃娃又說:"蘋果,蘋果,紅彤彤。"咔嚓一聲將鎖開啟,接著再插入另一把鑰匙說:"蘋果,蘋果,香又甜。"咔嚓又打開了蘋果鎖。

(3)帶領幼兒念兒歌2~3遍,從而使幼兒對整個遊戲活動有了一個初步、完整的印象。

(分析:在這個活動開始,教師採用示範操作玩具娃娃的形式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遊戲情景。這是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集中幼兒注意的一種很好的策略。)

2、講解遊戲規則。

教師採用口頭講述的方式,向幼兒交代遊戲規則。

(1)唸完兒歌后,開鎖人才能問:"這是什麼鎖?"扮鎖的幼兒必須想出一個鎖名來,告訴他:"這是××鎖。"

(2)開鎖的兩位幼兒分別是兩把鑰匙,這兩位幼兒必須用"××。××,×××"的句型來描述××鎖。前面重複說名詞兩次,後面用3個字描述一下這種事物的特點,如"蘋果,蘋果,香又甜。"

(3)開鎖人描述的準確就能開啟鎖,並交換角色,否則不能交換危色。

(分析:教師在示範遊戲過程中採用口頭講述的方法,向幼兒交待遊戲規則。由於遊戲規則中包含了活動目標,因此,教師需要用言簡意賅的`語言向幼兒解釋規則,同時還需要邊講解邊示範。)

3、教師扮演角色,引導幼兒遊戲。

教師先扮演開鎖人的角色,幼兒扮演鎖的角色,然後交換角色。通過教師參與角色的形式,可幫助幼兒學習掌握遊戲中的對話及描述部分,為幼兒獨立開展遊戲活動積累經驗。

在對話過程中,鼓勵幼兒講出各種不同的鎖,學習用各種不同的、簡單的詞語進行準確的描述。

(分析:這一步驟非常重要。為了保證幼兒在下一步按規則玩遊戲,在幼兒感知、理解遊戲規則的基礎上,教師還需要以主角的身份帶幼兒玩幾次,並不斷變換鎖的名稱,如"小貓鎖——喵喵叫""月亮鎖——像小船"。此步驟視幼兒掌握程度可以重複幾次。)

4、遊戲活動《金鎖銀鎖》。

幼兒手拉手圍成一圈扮鎖,請兩名幼兒當開鎖的人,一個站在圈內,一個站在圈外。(此活動建議在戶外場地進行)

遊戲開始時,大家邊念兒歌邊前後擺動拉著的手,兩名開鎖人同時隨著兒歌的節奏依次在各拉手處做開鎖動作。兒歌唸完後,開鎖人停在某處便可指這裡兩人問:"這是什麼鎖?"拉手人回答:"這是××鎖。"然後,開鎖人說:"××,××,×××。"講對了,開鎖人就能輕輕把兩人的手切開,然後交換角色,遊戲重新開始。若開鎖人講的不正確,扮鎖的幼兒將鎖握緊,開銷人就切不開鎖,遊戲繼續進行。

(分析:這是幼兒自主遊戲、練習按一定規則進行語言表達的過程,放手讓幼兒愉快地玩,必要時個別指導幼兒,解決幼兒之間的衝突是教師的主要職責,遊戲的時間長短視幼兒的興趣和疲勞程度而定。)

【活動反思】

?金鎖銀鎖》這個活動是一個民間傳統的語言遊戲,該遊戲不僅能讓孩子體驗與教師、同伴一起遊戲的快樂,還能鍛練孩子對訊號作出反應的能力。

在進行此遊戲活動時,我開始是以實物的鎖和鑰匙來給幼兒演示鎖被“嘎啦啦一鎖”鎖上的情景。可以看孩子們沒太大的反應,對於這個實物鎖並沒有什麼興趣。那怎麼辦呢?這樣就調動不了孩子們的積極性了,這時我就臨機一動。用我們教室的門來演示吧!當我說完“嘎啦啦一鎖”把門鎖上時,孩子們全都笑了。這樣一來我就成功把孩子們的積極性給調動起來了,接下來的環節就好展開了。接下來就是讓幼兒熟悉兒歌。我反覆了一兩次後就故意不把門鎖上,孩子們著急地說:“老師你再把門鎖上呀!”這時,我就提出要求請幼兒們一起幫我說:“嘎啦啦一鎖”這樣我再把門給鎖上。孩子們就這樣一邊玩一邊開心與老師互動,孩子們並能主動開口學習語言。還好我能及時調整,使得我能順利進行教學活動。

但在進行幼兒互動時,孩子們自由找朋友進行遊戲不是很理想。他們不太主動去找朋友進行這個手指遊戲,我只好幫助幼兒兩個兩進行互動。這使得其他幼兒等待的時間也就有點過長了一。

我分析這主要還是因為幼兒剛入園,不懂得與其他幼兒一起遊戲有關。在今後的活動中,要多組織這類小朋友與小朋友互動的遊戲。讓幼兒體驗到與同伴一起遊戲的快樂。

幼兒遊戲大班教案及反思篇7

設計意圖:

鋼琴曲《牧童短笛》是著名音樂教育家、作曲家賀綠汀創作的,這是一首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可讓大班幼兒在欣賞的過程中聽辨樂曲的a-b-a三段式結構,從而瞭解這種音樂結構的特點,提高對同類音樂作品的聽辨能力。

活動目標:

1、想象音樂作品中的意境和情節,懂得分辨樂曲的a-b-a三段體曲式。

2、通過簡單的樂器伴奏來烘托音樂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並通過不同音色的樂器來區別a、b段的不同情緒。

3、知道這是一首具有田園風味的中國音樂作品,激發對民族特色音樂作品的喜愛之情。

4、讓幼兒感受歌曲歡快的節奏。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園風味的背景圖。

2、各種打擊樂器,錄音機磁帶。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讓幼兒聽辨樂曲的a-b-a三段式結構,並用合適的打擊樂來表現各段的情緒。

2、難點:教幼兒聽辨樂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應的特點。

活動過程:

1、音樂遊戲《什麼樂器在唱歌》。師:“什麼樂器在唱歌?”幼兒則閉上眼睛,聽老師選一種打擊樂器,敲出×××的節奏型,幼兒馬上睜開看,邊拍手邊說:“××樂器在唱歌。”

2、播放音樂《牧童短笛》,讓幼兒聽辨這首樂曲是什麼樂器演奏出來的。師:“請小朋友聽聽這首曲子,猜猜是什麼樂器在唱歌?”

3、向幼兒簡單介紹鋼琴曲《牧童短笛》的音樂背景。師:“這首好聽的鋼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寫的是我國美麗的江南地區,牧童倒騎在牛背上,悠揚地吹著短笛,在田間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圖,幼兒完整地欣賞音樂。

5、分段欣賞。

(1)聽賞第一段音樂。師:“我們先聽這段音樂,想一想牧童這時在幹什麼?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邊操作木偶邊進行小結:兩位牧童倒騎在牛背上,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短笛,走在美麗的田間。這段音樂是悠揚的,抒情的。

(2)聽賞第二段音樂。師:“下面,我們來聽第二段音樂。聽聽這段音樂和剛才的第一段有什麼不同?聽了感覺怎樣?想想牧童這時又在幹什麼呢?”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操作木偶,小結:牧童這時從牛背上跳下來,高興地在田間翻跟斗抓蝴蝶,這段音樂是歡快的,跳躍的。

(3)聽賞第三段音樂。師:“下面請你們聽第三段音樂。聽聽這段音樂和前面哪段音樂是一樣的,這時牧童又在幹什麼?”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小結:這段音樂和第一段是相同的,這種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樣的樂曲叫a-b-a三段體。這段音樂講的是牧童又騎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笛子,慢慢地走遠了。

6、啟發幼兒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為樂曲伴奏。師:“你們覺得這首樂曲的各段用什麼樂器來伴奏比較好呢?”

7、為每位幼兒提供2-3種打擊樂,提醒他們在樂曲的a段與b段用不同的樂曲來伴奏,並能在教師的指揮下變換不同的節奏型。

教學反思:

?牧童短笛》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鋼琴曲。它短小精緻、形象鮮明、風格清新、富有田園風味。全曲共分三個樂段。第樂段描繪了美麗的田園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第二樂段以歡快的節奏、快遞的速度和跳躍的伴奏,在情緒上與第一段形成鮮明的對比,具有民間舞蹈風格的五聲調式特點。歌曲《牧童之歌》,是根據《牧童短笛》的主旋律改編而成。

這堂課的內容對剛踏上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在樂曲的背景、加花、練習中,以顏色、形態、進場次序的變化來引一導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結合教學內容我創設了:聽、看、比、論、感等多種學習形式,以增強本課的`學習效果。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給學生創設教學情景,讓他們在實際的感受中體驗新知識、接受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課堂的教學效果就會比較好。

幼兒遊戲大班教案及反思篇8

【活動目標】

1、學習7的加減,能根據花朵顏色的不同列出加、減法算式並進行7以內數的加減運算。

2、進一步鞏固對加、減法算式及其含義的理解。

3、愛動腦筋,能積極參與加減運算活動。

4、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有看圖列組成式的經驗,學習過6以內各數的加減和7的組成。

物質準備:

教具:圖片一張(上面畫7只猴子,其中1只小猴,6只大猴;2只猴子在樹上,5只猴子在草地上;3只猴子在吃香蕉,4只在吃蘋果。)

學具:《幼兒用書》(p11、12、13頁),幼兒人手一支筆。

【活動過程】

一、看猴子去。

師:還記得《7只小猴去旅行》的故事嗎?小猴們旅行回來了,我們去看看它們吧。

1、教師(出示圖片):小猴在哪裡?它們都在幹什麼?

請幼兒說一說每個小猴子的位置,以及它們正在做什麼?如:1只小猴子,6只大猴子

2、師:你能用一道算式來表示嗎?

引導幼兒列加法或減法算式,並說一說每個數字表示什麼意思。如:1+6=7表示1只小猴子和6只大猴子合起來是7只猴子。再如:71=6表示7只猴子中,有一隻小猴子剩下的都是大猴子。

3、繼續引發幼兒的思考:你還能列出和剛才不一樣的算式嗎?

二、幼兒操作活動。

1、看圖按特徵標記列算式。請幼兒觀察畫面上的實物有多少?它們的顏色和其它特徵是怎樣的?然後,列出7的第一組加法或減法算式。

2、觀察連續的三幅圖,講述圖片的含義,列出加減算式。

3、帶領幼兒分別開啟《幼兒用書》第12、13頁,引導幼兒練習7的第二組、第三組加減運算。(也可採用分組練習的方式,本活動只完成一頁練習,其它練習放在日常或區域中進行。)

三、活動評價。

請幼兒介紹看特徵列算式的活動,鼓勵幼兒說出每道算式的意思,幫助幼兒理解加減法的含義。

活動反思:

又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孩子們已經在內外多次聽過這個故事,因此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對故事內容進行梳理。在做《小猴子下》教學設計時,我將重難點放在字詞的學習和對小猴子形象的分析上。在教學過程設計方面,我將讀故事、理解故事放在生字學習前面。本班學生拼音基礎較好,有自學生字的能力,大部分孩子閱讀興趣濃厚,具備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因此這樣的安排也是可行的,學生在閱讀中不會有太多的障礙。

在堂教學中,我將讀故事的任務交還給孩子們,讓他們自由地朗讀,然後告訴我小猴子下的路線。小朋友很快幫我完成了路線圖摘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空手回家孩子們在完成這個任務時思路是清晰的,孩子們對這些事發生的邏輯關係是理解的,這些事情的發展順序,明白不能顛倒順序。這些事正是說明小猴子見一物,愛一物,喜新厭舊,做事不專一的證據。在孩子們的帶領下,我靈機一動,給孩子們做了個小小的心理測試

假如黑板是一片很大很大的花海,有四個小朋友正在參加摘花比賽,規則是這樣的:在這片花海里你可以邊看邊比較,選擇你認為最漂亮的那一朵花,但是每位小朋友只能摘一朵花,不能走回頭路,你會選擇在哪裡摘?

我在黑板上標記了五個位置,讓孩子們選,他們興趣很高,紛紛舉手說:我要在1號摘,我要在2號摘最多的還是號。我告訴孩子們,每個地方所表示的意思:選擇1號的小朋友特別容易滿足,他一開始就選好了自己認為最漂亮的花,做決定非常果斷,但是呢,有時候會比較衝動,片面;選擇2、、號的小朋友呢做決定比較謹慎,會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比較以後再下決定,選擇號的小朋友呢有些強迫,因為那是正中間的位置;選擇4號的小朋友呢,做決定非常的猶豫,有些追求完美,總是要到最後才能下定決心,但是這樣的話你可能像小猴子一樣什麼也得不到,但是呢也有可能得到最好的,要懂得滿足。當然,答案沒有好壞,沒有對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jiaoshiwenan/xm4qn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