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禮儀知識 >

古代喪葬禮儀文化常識

古代喪葬禮儀文化常識

根據文獻記載,中國古代的喪葬禮儀應分為喪禮、葬禮、服喪三個部分。編為你整理了古代喪葬禮儀文化常識,希望對你有所參考幫助。

古代喪葬禮儀文化常識


一、喪禮

死者臨終時,要將其抬到正廳的床上,頭朝東,然後脫去內衣,換上新衣。家裡人則要保持安靜,不能喧譁,圍坐在病者的周圍,觀察他的手足。要特別注意的是,男子不能死在女子手中,女子也不能死在男子手中;當嚥氣時,妻子女兒不能握住男子的手足,丈夫兒子也不能握著女子的手,否則就是不吉利。在病者還有一口氣時,要在口鼻之間放一塊新棉花,棉花不動時,就標誌氣已斷絕,即將其抬到南窗下早已準備好的床上,蓋上新被子,並將珠玉等放入口中,使口不閉合。接下來開始招魂,含有再一次挽留死者的意思,由主持招魂儀式的“復者”爬上屋頂,一邊揮動死者的壽衣,一邊向象徵著“幽界”的北面空中大聲呼喚:“××,你回來呀!”共呼三長聲(男的喚名,女的喚氏),以示魂魄已歸返於壽衣,然後將壽衣再覆蓋在死者身上,表示魂魄又回到了死者身上。

等到給死者洗浴完畢,就開始弔喪。喪家主人先向親朋好友發出訃告,等到來客吊衤遂(即弔唁者向死者贈送衣被)時,孝子們披髮赤足,放聲慟哭,且邊走邊捶胸膛去接客人。孝子們還為死者製作一面“明旌”(也叫“銘旌”,即按死者生前的等級身份製作的旗子),上書“××之柩”,再用木板刻制牌位,置於中庭,象徵死者的亡靈,將明旌覆蓋在牌位上。孝子孝女則要守靈,按長幼分別慟哭盡哀,還要拄“哭喪棒”(表示因過度悲傷,非拄杖不能站立。)

  弔喪期間,家屬親友禁忌頗多,通常非喪事不談,禁洗面垢,婦女尤忌塗脂抹粉,平日禁酒肉,吃素菜淡飯,以示哀慟。

第二天舉行小殮,即為死者穿入棺的壽衣。衣上都用布條打結代替鈕釦,以示穿上後再不打算脫下。當屍體穿好壽衣遷到屍床上之後,還要用絹墊頭,補好兩間空處,纏緊兩腿,然後覆蓋上喪被,再用布條紮緊(一道豎、三道橫)。孝子們袒開上衣,用麻繩束髮,婦女們則露出髮髻,去飾帶麻,都不住地頓腳、慟哭。小殮結束後,以酒食為死者祭奠,稱小殮奠。當晚,庭中燈火徹夜通明。第三天舉行大殮。大殮,又稱“殯儀”,就是將屍體入棺。天明先陳放大殮衣衾,然後舉棺入堂,棺中鋪好被子。設大殮床,將屍體移到大殮床上,蓋好被子,再舉屍入棺。孝子們大哭盡哀,接著舉行大殮奠。

大殮之後,早晚哭奠,吃飯時要供食於柩前桌上。孝子們及其他晚輩親屬穿好喪服侍立靈旁,接待前來弔喪的親朋好友。

二、葬禮

按規定要停柩三月(但大多不停那樣長)。葬前由筮者、卜人、冢人(掌管墓地的人),通過龜卜的形式選定下葬的日子及兆域(墳墓的界址),並將下葬的日期通知賓客。在葬前一日,須將靈柩移至祖廟停放,孝子們袒開上衣,頓腳慟哭地舉行祭奠儀式。下葬之日,先舉行奠儀,宣讀各方贈送的賻儀(車馬、綢帛、錢財等),然後柩車出動,喪祝執功布(以3尺長的白布懸於杆首,略似旗幡)行於柩車之前,如遇道路有高低轉折之時,便以功布打出種種訊號,通知牽引柩車的人。面目凶惡的“方相”(專事驅逐疫鬼和開道的神祗)也在柩車前驅鬼開道,然後是明旌、靈牌,柩車由輿夫抬著(或拉著)緊隨在後。柩車後是喪家主人及眾親友、賓客,按“五服”之輕重順序排列,無服之親戚在後,賓客又在其後,一路哀哭來到墓地。接著,輿夫將柩放在席上,明旌覆蓋在柩上,主人與親友各就其位,慟哭不止。等下棺之後,再拜稽顙(屈膝下跪,以額觸地,以示極度悲傷),極盡哀思。

三、服喪

孝子在為父母服喪守孝時,要停止進食3天,住在殯宮(靈堂)旁臨時搭建的茅廬裡,“寢苫枕塊”,睡草墊,枕土塊,非喪事不言;“練”祭(11個月)以後,可住到不加塗飾的屋裡,“大祥”(25個月)後可住進整理過的殯宮,“礻覃祭”(27個月)後可除喪服,並睡入寢室。女兒須為父母服喪守孝,但不必住茅廬,睡草墊,出嫁的女兒回孃家奔喪,在“練”祭以後就可回夫家。孝子孝女都須為父母穿喪服。

下葬之後還要為死者設靈座,作“虞”禮(安魂之祭)。3次虞祭後則行“卒哭”禮(最後一次哭),獻食舉哀於靈座,以後早晚就不必再哭了。停哭的第二天,作“礻付祭”的儀式,將新神主(木製的牌位)迎入祠堂,附於祖考或祖妣之旁,與先祖一起接受祭祀。禮畢後,又將新神主移回原處。喪後13個月為“小祥”,祭靈後開始吃蘋果;25個月為“大祥”,將新神主正式遷入祠堂;27個月為“礻覃”,開始飲酒食肉。

魏晉南北朝開始,有為在陰間的死者焚紙錢、紙屋、紙箱的儀式,後遂演變為焚錫箔(代表錢鈔)、冥幣(專門印刷用於焚化紙幣)為死者送錢幣的習俗。

標籤: 喪葬 常識 禮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liyi/lrj5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