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吐魯番盆地的導遊詞2篇 異域風情,吐魯番盆地遊

吐魯番盆地的導遊詞2篇 異域風情,吐魯番盆地遊

吐魯番盆地位於中國新疆,是一個著名的旅遊勝地。這片廣闊的盆地以其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而聞名於世。在吐魯番,人們可以欣賞到壯麗的沙漠風光、獨特的火山地貌和古老的絲綢之路遺蹟。而盆地內世界上最高最盛大的葡萄園和最受追捧的葡萄乾都讓遊客流連忘返。無論是追尋歷史的腳步,還是探索大自然的奇妙,吐魯番都是一個讓人心曠神怡的絕佳之地。

吐魯番盆地的導遊詞2篇 異域風情,吐魯番盆地遊

第1篇

新疆的吐魯番有兩座中國現存最完全的古城遺址,1961年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維護單位,分辨是高昌故城和河故城,被稱為吐魯番盆地中一對作風不同的“姐妹城”。它們在閱歷了多少千年的風風雨雨後,現在固然只留下斷壁殘垣,然而當年巍峨的城牆仍然氣概恢弘,深陷的護城河輪廓仍歷歷在目。下面讓我們帶著訪古探勝的心境,先去參觀一下高故城吧:

遊客們,高昌故城位於吐魯番以東45公里處的火焰山南麓,即木頭溝河的三角洲地段,這座馳譽中外的西域古都,曾先後為麴氏高昌王國和回鶻高昌王國的都城,歷盡繁榮,曾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主要門戶。在前往故城的途中,我先來先容一下它的得名跟歷史。

高昌故城,維吾爾語中稱為“亦都護城”,也就是“王城”的意思。《北史高昌傳》中稱它因“地勢高敞,人嫡鼎盛”而得名高昌。

據歷史記錄,高昌故城始建於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當時稱為“高昌壁”或“高昌壘”,漢、魏、晉歷代都曾在此設立“戊己校尉”,治理屯田,抵抗匈奴,故又名“戊己校尉城”。公元327年,前涼張駿在此設定高昌郡,首創了西域郡縣制的先河。高昌建國事在公元460年(北魏和平元年),車師國消亡,柔然破闡氏伯周為王,稱其國為高昌國,從而掀開了高昌王國的序幕。南北朝時代,這裡諸王爭霸,但國號仍為“高昌”。公元604年,唐貞觀年間,高昌王勾搭西突厥截斷絲綢之路,唐太宗派人平定了高昌王國,將高昌改稱“西州”。公元9世紀末,由漠北西遷到此的回鶻人樹立了回鶻高昌國,仍臣屬中原王朝,史稱“西州回鶻”或“高昌回鶻”。1208年,高昌回鶻則順成吉思汗,稱“畏兀兒王國”。1283年,高昌城毀於戰火,高昌回鶻王國滅亡,至此,高昌城被廢。 縱觀高昌故城的歷史演化,歷經1500多年,其間由盛及衰,演繹了一部西域部族的興亡史。

遊客們,當初我們來到了高昌故城遺址。只見殘破的城牆全用黃土夯成,假使登高瞻望,全城平面略呈不規矩的正方形;分內城、內城、宮城三部門。佈局似唐代的長安城。外城呈正方形,周長5.4公里,城牆最高處達11.5米,城基寬12米。內城居於外城正中,周長3600米,現僅存西牆980米,南牆850米。宮城居於外城城北。請看,前方那數座高3米至4米的土臺稱為“可汗堡”,就是原回鵲高昌的宮廷所在地。這裡挖掘出的綠色琉璃瓦、紋飾富麗的石柱礎和巨幅的吹打圖優美壁畫,記載了故都昔日的繁華。據史書記載,鼎盛時期的能城有12個門,市內屋宇星羅棋佈,有作坊、市場、廟宇和居民區等建築,總面積為200萬平方米。密集的民居和街市坊肆建築群,風格與交河故城類似,下挖為院,掏洞為室,不必木料,為吐魯番一奇。

漢唐以來,高昌是銜接中原、中亞、歐洲的樞紐,它既是經貿運動的集散地,又是世界宗教文明的薈萃地。當時波斯等 地的商人,從他們國度帶來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寶石和駿馬來到高昌城,又從這裡帶走中原的絲綢、瓷器、茶葉和造紙、炸藥、印刷術。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後經高昌傳入內地。當時的居民先後信仰佛教、景教和摩尼教,高昌成了世界古代宗教最活潑、最發達的處所。

高昌王國壯盛時期;還孕育了豐盛的高昌文化,成為高昌的可貴遺產。麴氏高昌王國十任國王都是漢人,因此漢文化對高昌的影響不言而喻。但高昌究竟屬於雜胡地帶,車師、回鶻、突厥甚至後來的吐蕃、蒙古等多民族雜居,因而當地人會數種語言,語種狀態豐富而有趣。此外,高昌人的衣飾也非常講求,並善於製造美食。聞名中外的高昌古樂,更是高昌人的自豪,它以濃郁的異域風情和豐碩的藝術語彙在漢唐時風行,被列入唐朝十部大樂之中,成為中西融會的文化珍寶。能夠這樣懂得,高昌故城的魅力,在於其深沉的體裁底蘊,使之成為代表西域歷史的典型和標本。

遊客們,高昌故城放棄當前,被開墾為耕地,大區域性地面建築無影無蹤,遺址保留較好的除城牆外,還有外城西南角的一座寺院,下面就讓咱們乘著“驢的”前往參觀。

各位遊客,請看這座大佛寺遺址,佔地近1萬平方米。細心察看,這座佛寺的山門、講經堂、大殿、藏經樓、僧舍等建造佈局,仍歷歷在目。從修建特點和殘存壁畫上的聯珠紋圖剖析,其修築年代屬麴氏高昌中期,約為隋代所建。

說起這座佛寺,鼎鼎大名的唐代高僧玄奘還曾到此講過經。相傳公元629年(唐貞觀三年),玄奘29歲時,為了進步佛學程度,不畏艱險,從長安動身西行,沿絲綢之路到佛國印度遊學取經,歷時17年。因為玄類取經起初並未得到唐朝政府的支撐,他只能夾在西域商人中出行,由於不政府發給的公文,路上還曾受到緝捕。然而玄類在戰勝了重重艱苦以後,不僅從印度獲得了佛經,而且返回故鄉,著書立說,改正了海內僧侶對佛經種.種不準確的說明,成為最具名譽的一代高僧。

吐魯番盆地的導遊詞2篇 異域風情,吐魯番盆地遊 第2張

第2篇

眾所周知,全國最熱點的地方是吐魯番,而吐魯番最熱的是方當推火焰山。荒山禿嶺、寸草不生的火焰山,夏季最高氣溫達47.8℃以上。每當盛夏,紅日當頭,地氣蒸騰,煙雲繚繞,十分壯觀。

遊客們,透過車窗,我們看到前方那座東西,猶如火龍橫臥在吐魯番盆地中央的赫紅色山體就是焰山。

火焰山的得名,主要源於其外觀形態。瞧!火焰山基岩裸露,赤褐色的砂岩在烈日的照耀下灼灼發光,熾熱的氣流滾滾上升,宛如萬道烈焰熊熊燃燒,“火焰山”之名,即由此而來,火焰山在古書上稱為赤石山,維吾爾語中稱它為“克孜勒塔格”,意思是紅山。唐代詩人岑參次經過火焰山,寫下了“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火山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的詩句。明代旅行家陳誠也曾寫詩描述道:“一片青煙一片紅,炎炎氣焰欲燒空。春光末半渾如夏,誰道西方有祝融。”可以稱得上是對火焰山的生動寫照。

火焰山的山體呈東西走向的狹長狀,全長98公里,南北寬9公里。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為831.7米。別看火焰山外表寸草不生,由於地殼運動斷裂與河水切割,在山體處,卻隱藏著許多道濃陰蔽日、田園如畫的溝坎峽谷,著名有葡萄溝、吐峪溝、桃兒溝、木頭溝、勝金口峽谷等。在這些谷中,溪澗縈迴,瓜果飄香,花木蔥蘢,景色迷人,儼然一派“火洲”中的“花果塢”景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qitawenan/6rn5q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