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美文賞析:我熱愛這土地推薦3篇 瞻觀華夏:我深愛這片土地

美文賞析:我熱愛這土地推薦3篇 瞻觀華夏:我深愛這片土地

本篇文章為讀者推薦一些關於熱愛祖國土地的美文,其中包括優美的詩歌、散文和小說,這些作品飽含對祖國的深情讚美和對生活的熱愛,引人深思。讓我們一起品味這些文字之美,感受愛國情懷的油然而生。

美文賞析:我熱愛這土地推薦3篇 瞻觀華夏:我深愛這片土地

第1篇

內容簡介:《我愛這土地》是一首在現代詩歌史上廣泛傳誦的抒情名篇,以一隻鳥生死眷戀土地作比,形象抒發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詩人艾青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更能表達詩人為祖國前途、命運擔憂,心力交瘁的情狀。

4.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種較為普遍的意義,這種表現手法叫象徵。象徵是詩歌創作中常見的寫作方法。讀課文,分析並回答下列問題:

⑵詩人對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的描寫,蘊涵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⑶詩中哪兩句直接抒發了“我”對“這土地”的熱愛之情?

5.從詩中選一兩句你有感受的東西,談談你的感受。

a、本詩寫了兩組意象,第二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銀光裝飾了你的窗戶,而你的形象或許又進入他人夢中裝飾了他人的夢。

b、詩人如同與讀者面對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讀者,全詩明白如話,但又蘊含深意,耐人尋味。

c、詩歌把前一句的結尾作為後一句的開頭,使詩行間的邏輯關係十分明確。

d、詩中主要詞語(“你”“看”“風景”“裝飾”等)反覆出現,造成一種迴環往復的情調。這不使人動情,卻令人深思。

a、這首詩表現了一種被別人或社會當作裝飾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這首詩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了一剎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這首詩表現了人物、事物間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係。

d、這首詩以兩幅優美的畫面隱喻、暗示著人生中許多“相對”的關係。

美文賞析:我熱愛這土地推薦3篇 瞻觀華夏:我深愛這片土地 第2張

第2篇

太陽與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詩歌特色的兩個概念。詩人對於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熱烈追求,常常藉助太陽這一意象得以表現,艾青彷彿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尋著太陽、光明和理想;作為另一面,與詩人血脈相連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無法割捨的眷戀。他曾說過:“這個無限廣闊的國家和無限豐富的農村生活―無論舊的還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詩上有它的重要篇幅。”(《獻給鄉村的詩?序》)艾青對土地的關注,就是對農民、民族、祖國的摯愛。寫於抗戰爆發後1938年的《我愛這土地》就是艾青這種特有的土地情結的代表作。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艾青向祖國捧出一顆赤子之心,愛國深情的抒發,波瀾起伏,層層推進。

一、點出土地情結。先欣賞起始兩句:“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詩人對土地的酷愛,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傾訴的地步。於是,他只能捨棄人的思維語言而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愛情,在詩人看來,這簡單樸素的往往是最真誠熱烈的。形容詞“嘶啞”,已不能再唱出美麗悅耳清亮動聽的情歌,但這“嘶啞”的歌聲正能抒發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著。於是土地情結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

二、傾吐土地情結。可分四層。第一層:隱喻人民苦難。“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暴風雨”、“悲憤的河流”這些意象告訴我們,艾青魂牽夢繞地愛著的土地,是佈滿痛苦、軀體上有太多凝結成塊的流不動的悲憤的土地。當時日寇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等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草菅人命。艾青在《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有著相似的描寫:“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風,/像一個太悲哀了的老婦,/緊緊地跟隨著/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著行人的衣襟,/用著像土地一樣古老的話/一刻也不停地絮聒著……”詩人用“寒冷”、“雪”、“風”、“封鎖”等意象勾勒出扼殺著一個個求生的生命的悲慘處境。兩首詩寫於同一時期,都表現出詩人對人民苦難的深情關注。第二層,隱喻人民反抗。“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一句象徵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養育了中華民族,也養育了一種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無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傳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強大,由悲土地之苦難轉入贊土地的抗爭,詩人的土地情結深了一層;第三層,“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鬥爭前景的象徵,也可以更“實”一點,看作是充滿生機的解放區的象徵,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象徵。總之,詩人的情思已由悲憤、稱頌進入憧憬,表現出堅定的必勝信念,構思又進一層:第四層,“―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詩人沒有沉溺於對“溫柔”恬靜的“黎明”的欣賞中,為了自己的愛永遠留給土地,他作出了上述鄭重莊嚴的抉擇。這種獻身精神可以作這樣的詮釋:我來自土地而最終歸於土地,這樣,愛才得以昇華,得以永恆。這是一種多麼超凡脫俗、悲壯高尚的土地情結啊!

三、昇華土地情結。第二節的一問一答,詩人由借鳥抒情轉入直抒胸臆:“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太“深沉”太強烈的土地之愛,已使詩人難以訴諸語言,只能凝成晶瑩的淚水。“深沉”一詞也許達不到與實際感情相應的表達強度,於是,其後緊跟的六個沉重的省略,似乎湧動著潛流地火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著讀者的心房,激起讀者持續的共鳴。全詩在這問答中達到高潮,那熾熱、真摯的愛國情懷,留下不盡的餘韻。

第3篇

作於1938年11月,其時正值國難當頭,飽經滄桑的祖國又一次遭受日寇鐵蹄的踐踏。作為詩人的艾青,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鬥爭的洪流中,併成為時代的“吹號者”。他說他“是作為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擺脫枷鎖的歌手而寫詩”。這首詩中蘊含著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要讓學生在朗讀的時候認真體會。同時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我愛這土地》中兩節詩之間的聯絡,以及“鳥”的形象對錶現主題起到的作用。

運用輻射教學法,通過對課題“我愛這土地”的闡釋放射開來,形成發散行的的思維走勢,從而達到一舉多得,抓綱顯目的目的。

圍繞課題“我愛這土地”引導學生提問:從題目中,你會產生什麼問題?

1、這是一塊怎樣的土地?你是從那些詞句中看出來的?

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國土的寫照。

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長期鬱結在人民心中的悲憤一般洶湧奔

無止息地吹刮的激怒的風——土地上空吹颳著的風,象徵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

無比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鬥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於這片土

2、“我”指的是什麼?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我”愛這塊土地?

嘶啞的喉嚨歌唱——小鳥活著時,傾盡全力為土地而歌唱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死後,又將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懷抱,連羽毛都與土地

3、詩人為什麼把自己比作一隻鳥而不是一片雲,一棵樹?

鳥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一個意象。《詩經》的第一首便是《關雎》,此後從《楚辭》到古詩十九首以及建安正始詩人們的筆下,鳥的意象便逐漸具有了更多的意蘊,不單為雙鳥或離群孤鳥形象,以比喻歡愛相親或者別離,更常常是一種不受羈絆、超然高舉的自由生命的象徵。

輻射學習的目的是促使學生把點點滴滴的知識學習梳理為系統知識,形成網狀結構。這樣的輻射網路可以是可以是一篇課文、一堂課的知識、能力體現,也可以是對文字的不同的解讀的呈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qitawenan/eonj6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