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新時期機關社群黨建工作

新時期機關社群黨建工作

  新時期社群黨建工作



新時期機關社群黨建工作


針對新形勢,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刻領會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時代要求和豐富內涵,加強探索,大膽實踐,不斷將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提高到新水平。下面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新時期機關基層黨建工作措施文章,提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政府各項職能的轉變,“小政府,大社會”格局的形成,社群作為整個社會的細胞,黨建工作開展的如何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針對新形勢,必須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刻領會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時代要求和豐富內涵,加強探索,大膽實踐,不斷將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一、全面提高自身素質是做好社群黨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社群黨建是一項地區性、社會性、群眾性、公益性的工作,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是社群黨建的首要任務。必須始終緊跟形勢的發展要求,著力創新組織建設,充分發揮街道、社群黨組織在社群黨建中的領導核心和組織協調作用。

1、抓班子,強化自身建設。

整合社群黨組織資源,建立一個以社群黨組織為核心,職責明確的社群體系,健全一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駐共建的協調執行機制,建設一支政治素質好,群眾公認、熟悉社群建設和管理工作,團結協調的社群領導班子和社群工作者隊伍,作為社群黨組織建設的核心。為充分發揮班子的合力,首先從自身抓起,一是加強學習,堅持支部學習制度。每月黨支部成員集中學習,通過常抓不懈,進一步提高班子成員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二是嚴格黨的組織生活。按照“三會一課”制度要求,班子成員都要過雙重組織生活會,認真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使民主生活會成為交心會、團結會和鼓勁會,進一步增強了班子的整體合力。

2、抓隊伍,提高黨員素質。

(1)建立健全黨建工作制度。使黨的組織、黨的管理制度化。

(2)豐富教育形式。黨員教育要在物件上有區別性,內容上有針對性,形式上有多樣性。針對不同內容、不同人群,採取集體學習與個人學習相結合的學習形式。依託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端教育站點,組織黨員幹部學習新黨章和各項政策法規;組織播放黨員電教片教育黨員幹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針對外出務工黨員、身體不好、臥病在床的老黨員和臨時不能參加組織生活和黨課的黨員,進行逐戶走訪,為他們送去學習書籍,做到“送課到家庭,送課到樓院”。

(3)分類管理黨員隊伍。要嚴格執行黨員管理的有關規定,積極推進社群黨員分類管理工作。如,對離退休黨員幹部,要及時理順關係,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退休黨員的組織關係及時轉到居住地黨組織,通過建立老幹部支部和關工委,積極發揮其作用,使之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教、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對流動黨員,要嚴格執行《xxx證》制度,及時登記好其基本資訊、流動原因、去向和發揮作用等情況,通過建立流動黨支部、臨時支部、黨員聯絡站等形式,把他們納入組織的有效管理中;對待業、失業黨員,重點要幫助他們增強黨性觀念、群眾觀念和組織紀律觀念,做到失業不失志、帶頭再就業,自覺維護黨員的形象;對在職黨員,要本著“提高質量、活動適量、發揮特長、形式多樣”的要求,結合其自身的職業特點和專業特長,設定參與社群活動的相應崗位,為他們發揮作用搭建舞臺。總之,要強化黨員的分類教育管理,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設崗,充分發揮各類黨員的旗幟作用。

二、不斷強化服務意識是做好社群黨建工作的根本和途徑

服務社群、服務群眾是社群黨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以“創先爭優”活動為抓手,圍繞“服務居民群眾、構建和諧社群”這一主題,深入開展建立平安和諧社群和爭當“五個模範”共產黨員活動,增強服務意識,完善服務網路,改進服務方式,拓寬服務領域,進一步增強社群黨建工作的生機和活力。

1、注重增強服務意識。
        在新形勢下,社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要深刻理解社群服務的內涵和外延,認真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時刻關注群眾需求,不斷增強服務意識,牢固樹立起“大服務”的理念。要把群眾是否滿意作為檢驗街道、社群黨建工作的重要標準,把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優化管理、維護穩定貫穿街道社群黨組織活動始終。

2、注重完善服務網路。
       調動社群群眾和駐區單位的積極性,共同參與街道社群服務體系建設,通過有效整合社群各種資源,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街道社群服務體系。充分利用網路、廣播、有線電視、電話、宣傳手冊、宣傳卡片等媒體和手段,加強社群黨組織與居民的溝通和聯絡,促進社群服務網路建設。按照無償服務和有償服務相結合的原則,鼓勵和支援各類組織、企業和個人開展社群服務,並加強對各類服務組織的監管,保證社群服務工作的健康發展。

3、注重改進服務方式。
        社群黨組織要根據新形勢下社群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生產、生活需求,及時調整工作思路,改進服務方式,實現“五個轉變”,即由被動響應向主動服務轉變、由事後補救向事前服務轉變、由隨意運作向規範服務轉變、由單純的事務辦理向提供社群綜合服務轉變、由多個機構多頭受理向“一站式”“一條龍”服務轉變,努力形成科學、管用、便捷、高效的社群服務群眾工作新機制,使社群黨組織和黨員真正成為社群群眾“溫暖的家”、“貼心的人”。

4、注重拓寬服務領域。
        社群黨組織要堅持以人為本,推行“10+5”服務,著力拓寬服務領域,提高服務覆蓋面。其中,“10”是十個系列服務,即社保就業、社群救助、社群衛生、社群人口和計劃生育、社群法律援助、社群文體教育、社群流動人口、社群安全、社群環境治理和便民利民服務,“5”是“五助”服務,即助老、助孤、助殘、助困和助學。通過為社群群眾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物質文化服務,下大力氣解決群眾最關心、最急切的問題,把黨的建設各項工作有機融合到社群服務中去。

5、注重創新服務載體。
       認真總結近年來街道、社群開展各類學習教育活動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建立集目標、活動、管理、考核於一體的黨員參加社群活動的執行機制,進一步提高黨員參與社群建設的自覺性,使黨員成為服務社群群眾的熱心人。要根據按需設崗、因事設崗、發揮特長、自願參與的原則,創新黨員服務群眾的有效載體,搭建黨員聯絡群眾的實用平臺,力爭讓各類黨員都能夠參與服務。要繼續深化“雙融雙建”活動,推廣黨員記民情日記、制發民憂卡、建立民憂檔案等各種好的做法,結合我區社群“五訪”主題實踐活動(重症病人重點訪、生活困難及時訪、生病住院隨時訪、居民病故上門訪、弱勢群體定期訪),創新活動載體,積極開展黨員服務承諾制、結對幫扶和黨員志願者等工作,使黨員真正做到訪百家門、知百家事、解百家難,努力構建全方位的黨員服務社群群眾的工作新格局。

三、努力增強創新意識是做好社群黨建工作的動力和保障

社群黨組織工作要不斷適應新時期、新目標、新發展的要求,就要大膽科學地堅持改革創新。

1、創新投入方式。要建立由政府資助、社會捐助及有關服務收費為主要資金來源的多元化社群發展籌資機制,不斷拓寬資金來源渠道,保證社群的正常運轉和開展各種活動的需要。要搞好社群內配套設施,特別是公益性服務設施的建設。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切實搞好社群公建配套設施建設,逐步改善社群服務中心、體育文化活動中心等設施緊缺的情況。要圍繞居民群眾生活多樣化的需求,不斷拓寬服務領域,從面向老年人、殘疾人、社會貧困戶、優撫物件的福利服務專案,逐步擴充套件到託老托幼、家政中介、文化娛樂、社群醫療、法律諮詢等面向轄區全體居民的便民服務產業,不斷夯實社群自我發展的經濟基礎。

2、創新工作機制。由社群黨支部牽頭,社群內有關黨組織負責人和在職黨員參加,在社群一級建立黨建工作協商會議,組織、協調開展社群黨建具體工作和社群服務具體活動,保證上級各項工作部署落到實處。定期召開專題會,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規劃和年度計劃,研究解決社群黨建的新情況、新問題,切實加強指導、督促和檢查。要建立由社群黨組織牽頭,駐區有關單位基層黨組織參加的聯建機構,圍繞轄區內的社群性、群眾性、公益性工作,溝通情況,交流經驗,研究、協調社群黨建和社群建設工作中的重要問題。完善社群黨建檢查評價機制。要加強對社群黨建工作責任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和評價,下級黨組織要定期向上級黨組織彙報開展黨建工作情況。要將建立“先進黨支部”等評比活動與發揮全體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相結合,突出黨員先進性教育。加強黨內民主制度的建設,實現黨內民主制度化。如適時召開黨員評議會等,健全黨的監督制度,堅持民主公開的原則,尊重黨員的民主權利等。對工作出色的黨組織和黨務工作者進行表彰,形成良好的激勵導向。

3、創新活動載體。社群黨組織工作要時刻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與時俱進,善於針對中心工作,尋找出有效途徑和智慧體,促進社群黨組織工作更加靈活、多變、豐富多彩。
       (1)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建主題活動,在實踐會考驗黨員,在實踐中鍛鍊黨員,在實踐中提升黨員素質。我們在組織黨員積極參與上級黨委部署的主題活動外,還要組織開展“黨員示範崗、黨員公開承諾制”、“我為黨旗添光彩”等一系列具有鮮明特色的黨建活動,給黨員展示先進性,發揮模範作用提供平臺,讓黨員把身份亮出來,本領顯出來,作用看出來,形象樹起來。
       (2)各社群黨組織充分利用標準化活動室資源,經常舉辦讀書演講會、才藝和書畫展等活動,把廣大黨員凝聚在黨組織周圍,不斷夯實黨執政的組織基礎。創新載體,要突出重點,把握難點,貼近社群居民,貼近生活。要善於把社群居民最關注的焦點、熱點、難點作為社群黨組織活動載體的創新點,創出水平,創出實績,創出成效。



 

標籤: 黨建 社群 機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qitawenan/j3nx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