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天淨沙·秋思》的教案8篇 《天淨沙·秋思》:一堂喚醒感官的課堂

《天淨沙·秋思》的教案8篇 《天淨沙·秋思》:一堂喚醒感官的課堂

本文為一份《天淨沙·秋思》的教案,涵蓋了該詞的文化背景、詞牌特點、意境表達、詞語解析、鑑賞分析等內容。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首經典的古詞作品。

《天淨沙·秋思》的教案8篇 《天淨沙·秋思》:一堂喚醒感官的課堂

第1篇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馬致遠的一首小令《天淨沙 秋思。》下面我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對這節課進行說明。

1 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通過對比,體味詩句,揣摩作者的感情,體會作品的意境。

2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練習的學習方法。

3 審美教育:領悟詩中蘊含的節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的鑑賞力。培養學生愛故土,愛親人的感情。

1 重點:背誦詩歌;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意境;通過表達某方面的情感。

2 難點:運用審美觀點,領悟詩中蘊含的節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的鑑賞力。

1 匯入新課:古時候,交通不便,通訊不發達,因而“秋思”成了一個永恆的主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中,去體味詩人怎樣表達遊子的思念之情的。

2 解題:“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 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早年,馬致遠熱衷於功名,不得志,漂泊20餘年,本曲就是他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結合多媒體畫面,配以音樂(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流浪------),老師做同步解說:

遊子騎著一匹瘦馬在荒涼的古道上踽踽獨行,西北風呼呼地颳著,捲起陣陣塵土,迎面撲來,使人頓生寒意。他放眼望去:近處,幾棵古老的大樹上纏著一些枯藤,幾隻歸巢的烏鴉在上面“呱呱”地叫著,聽後使人毛骨悚然。遠處,一條小溪蜿蜒向遠方流去;小溪上有一座橋,橋上坐落著幾戶人家;人家屋頂上升起縷縷炊煙。此刻。遊子耳畔又想起了那熟悉的歌聲:(老師唱)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冬天的風啊夾著雪花,把我的淚吹下。走啊走啊走啊走,走過了多少年華。春天的小草正在發芽,又是一個春夏------

他暗暗在心裡問自己:家鄉最近怎樣?親人最近怎樣?一切的一切,他都不知道。在這鳥兒歸巢、人兒準備晚餐、自己卻居無定處之時,他怎能不肝腸寸斷呢?看著遠方的暮色,他牽著那匹疲憊的馬,艱難地向前走去,走去,走去------

按節奏和重音朗讀詩歌,思考詩歌與多媒體畫面有哪些不同?(師範讀,生齊聲朗讀)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原詩為了突出荒涼、悲哀的畫面,把本來互不相干的九種景物: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一字一景,精要修飾,僅28字,處處寫景,處處烘托—處處飽含著悲涼、悽苦之情。(提示:煉字;烏鴉有一個家?小橋流水炊煙—溫馨的家?遊子呢?)此時此刻,遊子怎能不肝腸寸斷?最後一句,集中表達了遊子的思鄉之情。(圖示)

多媒體畫面,同樣是為了表達“秋思”的主題,只是表現手法有差異。為了突出人物,遊子首先出場,他自然會看到、聽到、想到------一個“又”字,不禁使人想到遊子過去的生活。所聽之歌是現代人唱的,老師穿越時空信手拈來,顯得恰到好處。從中可以看出,想象在說話和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使所說所寫的事更曲折生動,使所說所寫的人物形象更豐滿。

老師以前做過統計,很多同學喜歡秋天。是的,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秋天有許多動人的故事,有許多生動的場面,,有許多景物可描寫------針對你感受最深的某一個或幾個方面,以“秋天的思念”為題,寫一文章。要求:500字左右;在寫清一兩個方面的前提下,可寫對人、事、景的思考,也可寫對人、事、景的思念之情。

補充說明 教學過程包括:新課引入,上課的主要內容,課堂提問的問題,解決重點和難點的過程;課堂活動的設計和安排(包括分組討論等),對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的估計;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的使用,板書安排;課堂練習,課堂,佈置作業,等環節。計劃按照備課的要求完成教案,空位不夠可以自行增加。

《天淨沙·秋思》的教案8篇 《天淨沙·秋思》:一堂喚醒感官的課堂 第2張

第2篇

4、領會詩歌中蘊含的節奏美,提高詩歌的鑑賞能力。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領會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誦讀並背誦。 教學方法:

我所任教的班級是一個成績比較差的班級,學習詩歌,對他們來說,也許除了朗讀以外

可能就沒有別的印象了。所以,在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鄉愁的詩歌,教學中我儘量在教學中採用讓學生朗讀的方式去領會這首小令跟我們呈現出來的節奏美,讓學生還原詩歌中的畫面來領會詩中展現的圖畫美,領會詩人表現的遊子的思鄉之情。

有人說“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而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仍不得不想到這篇作品《天淨沙 秋思》。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懷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曲”是一種合樂歌唱的詩歌形式。元曲繼唐詩宋詞後興起, 是元代的新詩體。“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詳,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雜劇以《漢宮秋》最著名,散曲存《東籬樂府》一卷。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於功名,卻屢不得志,經歷了漂泊生涯20餘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分別有什麼特點,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3)說說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

(1)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書、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著西風,騎著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於遊子為什麼漂泊到這裡?他究竟要到哪裡去?這些言外之意,儘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悽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悽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2、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學生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資訊作筆畫,加深思考。

讓學生交流自己蒐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就是道德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除了最後一句,全都是景語,而字字卻是扣著“情”來寫,古人說:“凡景物,皆情語”,《天淨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

第3篇

⒈作者簡介:馬致遠,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

⒉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的又一種藝術形式,曲和詞體式相近,完整的標題由曲牌名和題目組成。

這支小令篇幅不長,只有28個字,學生對句意的把握難度不大,可以採取自讀理解。

詩言志。我們要善於從作品中領悟出作者的“志”,能做到這點,就能正確領悟出文章的中心主題。

找出文中的關鍵句“斷腸人在天涯”,詩眼“斷腸”。從而討論出“悽苦惆悵之情”這個主題。

我們要明白如何將無形的抽象的情在自己的筆端表現出來,用有形的景物描寫可以很直觀的做到這一點。

學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出小令是以景物的'描寫來達到的。具體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景,在句末點明題旨,卒章顯志。

遷移延伸課文內容,課內外有機結合,發展創造性思維,培養聯想、想象能力。

⒈假如要以這支小令為題材,創作一首歌詞,應抓住哪一主題來寫?

⒉若將這支小令拍攝成mtv,請根據小令的意境,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提供你的創意設計。(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指導)

(小)橋(流)水(人)家-------斷腸------悽苦惆悵的羈旅之思

第4篇

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曾在若耶溪浣紗,由此流傳下來一個詞牌——浣溪沙,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宋代詞人晏殊的詞——《浣溪沙》

晏殊(991-1055),北宋詞人。一生顯貴,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閒情致,語言婉麗。歐陽修,范仲淹皆出於其門下。是婉約詞派代表人物。

聽一首新譜成的歌曲,飲一盅濃醇的好酒,在這樣的美好生活中,卻引起了對於往事的懷念,說是在去年的這個時節,同樣的不熱不冷的暮春天氣,連眼前的亭臺樓閣都是一樣的,但過去的日子再也回不來了,就像那夕陽沉落之後,什麼時間才能回來呢?想要找回去年的夕陽,根本是不可能的啊。如今花兒凋零了,春天即將消逝,時光消逝令人無可奈何。然而那翩翩飛來的燕子,卻像是舊時相識的啊。小園落英繽紛的花道上,孤單的一個人徘徊著,懷想那一切已經失去的美好時光。

上闋:寫景,著重抒寫對不變景象中所包含的變化的感慨。

下闋:抒情,抒寫消逝中的再現,及其中的變化,富有哲理,引起詞人思考。

賞析:隻身一人,新詞“一曲”,清酒“一杯”,孤單冷寂,引起對往事的回憶。新是唱新詞,舊是喝酒唱詞的環境——舊亭臺,新詞舊景對比,抒發了今是昨非的'惆悵之情及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賞析:既寫景,又是對心情的反映,抒發了詩人對年華將逝的感慨之情。

賞析:“花落”是傷春,“似曾相識”是傷別,“去”是花落去,“來”是燕歸來。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感傷,又有新的希望在其中。

這兩句對仗工巧,意致纏綿,語辭流利,語調諧婉,為後世傳誦的名句。

明確:由自然規律的變遷更替,透露出對美好景物及難以忘懷事情的流連,同時也不免流露出對時光易逝的無限惆悵。

我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占主導地位的文學體裁: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分別代表著一個時代文學作品的最高成就。

1、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鍊,流暢自然。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朝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淨沙秋思》,它的體裁是“曲”。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宋詞蛻變,形成一種新興的體裁,就是曲。很快,曲成為元代文學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種,音樂性很強。曲分為兩種,一是劇曲,是供上演的一種歌劇劇本;一是散曲,是專供吟詠的詩歌。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也分為兩類:一類是小令,即小調,一般結構單純,一首曲只用一個曲調(曲牌),而且一韻到底。《天淨沙秋思》就是這樣的小令。另一類是“套數”,亦稱“散套”,由至少兩首曲調聯合而成。由於散曲中每句的字數可以增多,所以比詞更生動,更活潑,表現力更強。這是詩歌發展的一大進步。

參考: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緩緩前行。只見,纏滿枯藤的老樹上,幾隻歸巢的烏鴉在盤旋;潺潺流動的小溪上,一座小橋通向不遠處的人家;蒼涼的古道上,那孤獨的遊子將要飄到何方?太陽就要落山了,想著那遙遠的征途,浪跡天涯的遊子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

3、這些景物對錶現作者的思念家鄉、孤寂愁苦之情有什麼作用?

(1)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渲染了蕭瑟荒涼的氣氛,烘托了作者思念家鄉、孤寂愁苦的心情。

(2)小橋、流水、人家——以恬靜美好的景色反襯出作者的悽苦、孤寂之情。

5、“斷腸人”和“天涯”對錶現作者的情感有什麼好處?

天涯:表現出作者家鄉之遙遠,歸家之難,思鄉愁苦之深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灝《黃鶴樓》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張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第5篇

1、深入瞭解這幾首詩的作者,知人論世,從而更好的理解詩歌內容。

2、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處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處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同學們,老師給你們兩個關鍵詞,秋天、遊子,你們會想到什麼?好,同學們大都想到了悲涼的心境,那麼古代的文人墨客在異國他鄉看到秋景時的`大多心情如何,在這種心情的背後,有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嗎?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些詩人,走進他們的詩歌,探究其中的原因。我們首先探討的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1250—1324),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被尊稱為“曲狀元”,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後來擔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滿意的,在職的時間也並不長。在這樣的蹉跎經歷中,他漸漸心灰意懶,一面懷著滿腹牢騷,一面宣稱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隱士高人自居,同時又在道教中求解脫。

1、找一名同學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這首元曲所描繪的畫面,可以適當加入自己的理解。

2、再讀這首詩,思考:在這首元曲中,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你認為這首元曲中哪些句子或詞語體現了作者的這種情感?

明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

3、明確意象的概念:所謂"意象"簡單說來,可以說就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

在馬致遠生活的年代,蒙古統治者開始注意到“遵用漢法”和任用漢族文人,卻又未能普遍實行,這給漢族文人帶來一絲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他的一套失題的殘曲中自稱“寫詩曾獻上龍樓”,卻長期毫無結果。後來擔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滿意的,在職的時間大概也並不長。在這樣的蹉跎經歷中,他漸漸心灰意懶,一面懷著滿腹牢騷,一面宣稱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隱士高人自居,同時又在道教中求解脫。

第6篇

2、理解《天淨沙》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1、理解《天淨沙》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匯入新課上一節課學習了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這節課我們再學習三首小令,進一步把握小令得特點。

白樸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為寫作的題材,我們從其中的修辭可以看出,他的文學涵養是極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麗的自然圖景構成,而白樸本人,就好像是拿著這些自然拼圖的藝術家,拼出一幅美麗中帶著和諧的人生圖畫。

寫秋景,自然難免要烘托出蕭瑟的氣氛,但是如果全以蕭瑟氣氛為全篇的寫作大旨,又會令讀者感受到沈悶而有壓力。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白樸在選用語辭時,便頗費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共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而其中任何一個圖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為了要使這種蕭瑟氣氛活潑起來,於是作者接下來選用了一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語。如此一來,原本蕭瑟的畫面轉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現了另一種鮮活的生氣。最後為了加強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曲文的結束語。這兩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而且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顏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二種顏色之中;青山綠水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於是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顏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有多麼高明。

這是一首寫景之作。作者以凝鍊的筆墨,勾畫出一幅暮秋江邊落日圖。前三句寫落雁、孤鶩、殘霞、人家等,純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畫,漁歌唱入蘆花”,錦上添花,一小舟、一漁歌,使畫面更覺生動,平添了一片從容閒適的情趣。

“枯藤老樹昏鴉”與“依依孤鶩殘霞”描繪的景象,其基調是否一致?為什麼?

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鮮明地描繪了綠草、黃沙、紅葉、青山,構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寫“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聲”,有何用意?(以動襯靜)

第7篇

1、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體味詞句,揣摩作者的感情,體會作品的意韻。

2、領悟詩中蘊含的節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的鑑賞力。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那麼,在一個遊子的心中,秋天是什麼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

1.播放課件,學生根據詩句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之情。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3)說說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

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就是道德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除了最後一句,全都是景語,而字字卻是扣著“情”來寫,古人說:“凡景物,皆情語”,《天淨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

第8篇

圖片匯入。請大家欣賞一幅圖畫,說說,可以給這幅圖畫配一首什麼詩。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詩的國度,唐有唐詩,宋有宋詞,元有——元曲。我們今天要欣賞的這首《天淨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1.我們來讀一遍註釋⑨:選自《全元散曲》。天淨沙,曲牌名。馬致遠,生卒年不詳,元大都(現在北京)人,著名戲曲作家。

2.讀過註釋,我們可以來猜一猜,元曲具有什麼特點?預設:可以唱。這個“曲”字告訴我們,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為是元代的作品,我們把它叫做元曲。簡單地說,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轉 載於: 書業網)種文學作品體裁。

3.那麼,“天淨沙”是什麼意思呢?跟這首元曲的內容有關係嗎?(可引導:註釋裡是怎麼說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說,“天淨沙”與這首曲的內容沒有關係,而與它的——曲調有關係。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調的。

4.而與內容有關的是哪個部分?“秋思”。那麼“秋思”就是這首曲的題目了。

1.從秋思二字,我們可以猜猜,這首曲可能會寫哪些內容?

預設:秋天裡的想法。引導:也可能會寫一些秋天裡看到的——景物。

2.那麼我們來讀一讀這首曲。老師先來讀一遍。(範讀,讀出感情,讀出“斷腸/人在天涯”的斷句,但不點明此處斷句。)同學們也來讀讀看。(生齊讀)

3.我們剛才猜了,馬致遠可能寫了一些秋天裡的景物,寫了一些秋天裡的想法。我們猜對了嗎?哪幾句寫了秋天裡的景物,哪幾句寫了秋天裡的想法?

預設:可能有學生把“夕陽西下”劃分到後一部分,明確前四句為寫景,最後一句抒情。

4.前四句寫了哪幾種景物?我們在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點,把形容這些景物的字用括號括起來。

(枯)藤 (老)樹 (昏)鴉 (小)橋 (流)水 人家

對於這些景物,我們似乎沒有太多的感想。加上這幾個字呢?

預設:從“枯藤老樹昏鴉”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彷彿感受到了秋的荒涼和悽清。 為什麼這幾個字就能給我們帶來這種感覺?換成“青藤大樹烏鴉”還有這種感覺嗎? 引導學生分析:枯:枯萎,沒有生命力。老:蒼老,光禿禿的。昏:黃昏使得烏鴉飛不動了,變得沒有精神。這些詞都給我們一種荒涼、悽清、沒有生命力的感覺。秋天的味道就出來了。

請學生分析,引導:古道是什麼樣的道路?年代久遠,雜草叢生,沒有什麼人在行走。西風是什麼樣的風?換成微風或清風好不好?秋風,吹在人身上讓人感到寒冷。瘦馬,說明醒了很長時間的路,旅途勞頓,精神疲憊。這些詞給我們的感覺是孤獨,寒冷。

③讓我們想象這樣一個畫面:又有一個行人,騎著瘦馬,吹著西風,獨自走在雜草叢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邊上枯藤和老樹互相纏繞,烏鴉棲息在光禿禿的樹枝上淒厲地叫著。心裡湧起一陣又一陣的悲傷。他往另一邊一看,看到了什麼?小橋流水人家。

有橋有水這沒有什麼,加個“小”字,橋立刻顯得——溫馨了;水流動起來,立刻顯得生動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圖畫給我們什麼樣的`感覺?非常溫馨,似乎是一幅溫馨柔美的江南農村圖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橋跨過小溪,小橋後露出了幾戶人家的屋簷。

這種氛圍好像與我們剛才感受到的淒涼、悲傷的氛圍好像矛盾了,為什麼要寫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殘霞”不是更添悲涼之意嗎?

引導學生分析:這是反襯。行人見到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景象,想到自己卻是身處在古道西風瘦馬之中,更加悲傷了。

補充:這是以樂景襯哀情的寫法。我們也把這一句朗讀一遍,讀出一種溫馨中帶著些苦澀的感情。

④這時行人又往西邊一看,看到了什麼?(多媒體)夕陽西下

夕陽西下了,遠處人家飄出了縷縷炊煙,就連烏鴉也不再飛翔,停在樹上休息了。而自己卻在哪裡?古道西風瘦馬。

於是我們知道,行人傷心並不只是因為秋天的景色太過淒涼,而是因為他——想家了。他的悲傷到了什麼程度?用了哪個詞?斷腸!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極點。

這是不是太誇張了?馬致遠為什麼會被傷到幾乎痛斷肝腸的程度呢?我們來了解一下他當時的處境。(多媒體)介紹馬致遠生平:

元朝建國以後,把中國人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種種特權,只有他們可以被任用為官員。這是民族高壓政策。在馬致遠生活的年代,蒙古統治者已經開始任用漢族文人,卻又未能普遍實行,這給漢族文人帶來一絲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擔任過地方小官吏,卻未能實現他滿腔抱負,一生漂泊無定,鬱郁不志。

我們來讀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說不在——家裡。使他傷心斷腸的是他那顆抑制不住的思鄉的心。這就是他見秋景而生的秋思,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實也是愁思,這愁思愁的是家鄉太遠,難以回去,是鄉愁。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鄉太遠,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飄零。

讓我們再次體會馬致遠的思鄉之情,再齊讀這首曲。(生齊讀)

我們看到課本為這首《天淨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圖。現在,根據我們對這首曲的理解,說一說,這幅插圖有哪些地方畫得好,那裡地方可以改進。同桌前後可以討論一下。

1.沒有畫出枯藤。畫出枯藤與老樹纏繞,更能表現蒼涼的意境。

2.天空中飛翔的小鳥太靈動了,不符合“昏鴉”。不如改為棲息在樹上,表現出烏鴉的沒有生氣。

3.小橋流水人家應該花的遠一些,表現出作者遙望鄉村,嚮往家園的情感。

4.西風沒有體現出來。可以畫一些炊煙,或者讓畫中人不戴帽子,亂髮飄飛;或者讓人物的衣衫隨風翻卷。可以表現出西風來。

5.馬應該畫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牽著馬更能表現出黃昏時分鞍馬勞頓行人落寞的情景。

6.夕陽不畫整個圈,畫半輪,更能體現出夕陽落山的情景。

經過這番改動,相信同學們心中已經有了一幅全新的畫面,馬致遠見秋景而嘆思鄉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請大家順著這種斷腸之情,把心中的畫面,用文字表現出來。假如你就是這個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語言寫出此時所見景象,所起斷腸之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qitawenan/kek0k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