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三觀讀後感10篇 三觀讀後——凝練洞悉世間觀點

三觀讀後感10篇 三觀讀後——凝練洞悉世間觀點

本文以“三觀讀後感”為主題,主要選取了一些有關人生、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優秀作品,旨在探討人們的思考方式、行為準則和對世界的看法。通過閱讀這些文章,我們不僅可以增長見識,提高修養,也能對自己的三觀進行反思,進一步塑造自己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觀讀後感10篇 三觀讀後——凝練洞悉世間觀點

第1篇

寒假終於把《許三觀賣血記》讀完了。故事發生於五六十年代,小說圍繞著賣血的經歷,展開許三觀生活中的瑣事,體現出一個男人所應當承擔的某些責任,或許這也正是一種人生的無奈。

許三觀的每次賣血都是他生活的關鍵轉折點的記錄。第一次賣血,娶上了媳婦;第二次賣血,挽救了一個瀕臨敗破的家;第三次賣血,是自己的出軌;第四次賣血,是期望能改變兒子的命運;接連的一連串的,緊密的賣血,則是挽救了兒子的生命。

許三觀,是個矛盾的人物。他知道妻子是在婚後背叛自己才生出一樂的,他應該是很嫌棄一樂的,然而他把一樂當成了自己的兒子。在一樂親生父親陳勇需要幫忙的時候,許三觀又慷慨地叫一樂坐在煙囪上一遍又一遍呼喊他的靈魂,最後當著大家的面承認一樂永遠是他的孩子。這是一個典型的農民具有的善良而容忍的性格,小說最後寫到他為一樂的病一路賣血到醫院時,讓讀者一次又一次地為這個可愛的農民心疼。

作者個人認為小說的最後一節尤其精彩,許三觀想吃豬肝,身邊又沒錢,他決定為自己賣一次血,但是到了醫院,醫生說他的血只能賣給油漆匠漆傢俱,在這時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盡頭,已經沒有任何作用。他坐著,哭了。

這種哭是一種令大家都無法理解的哭,本來他那麼老了,又可以頤養安年,用不著去賣血啊。只有他的老伴理解他,因為賣血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磨滅的一種行為,每次的困難,都是靠賣血才順利度過的。他的哭荒謬得真實,辛酸一下子就湧上了心頭,然後這種情緒會一直繚繞在讀者的左右。餘華的小說總能“以笑的方式哭”,這種哭最能撞擊讀者的心。

有人這樣評價:這本書表達了作者對長度的迷戀,一條道路,一條河流,一條雨後的彩虹,一個綿延不絕的回憶,一首有始無終得得民歌,一個人的一生。這一切猶如盤起來的一捆繩子,被敘述慢慢拉出來,拉到路的盡頭。

餘華的小說是一種主人公在苦難中微笑的小說,讀者的情緒已經飽滿得要爆發了,然而作者沒有爆發,他只是娓娓道來,沒有很華麗的辭藻,沒有很煽情的對白,也沒有很戲劇化的情節,卻可以把這些底層人們的生活狀況及心理寫得有血有肉。作者總能以現實為紙張,以歷史為筆桿,為我們記錄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一次又一次地讓我們感受農民的淳樸與勤勞。

許三觀作為餘華筆下的人物,一個賣血者,無奈的哭了,也許我們看到的不應只是辛酸,因為那是一個時代的哭,那是中國農民流在心底的淚,洶湧了整個世界。

三觀讀後感10篇 三觀讀後——凝練洞悉世間觀點 第2張

第2篇

很早以前就看過這本書,忘記了是從哪裡看到的推薦,圖書館的他很破,想必是因為有一定的閱讀價值了才被那麼多人借去欣賞,所以我不介意他的破,反而覺得這樣,他的閱讀價值會更大,既然決然的拿回來!

他表達的是作者對長度的迷戀,一條道路,一條河流,一條雨後的彩虹,一個綿延未絕的回憶,一首樸實無華的民歌,一個人的一聲,這一切猶如盤起來的一捆繩子,被敘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錄得盡頭。

整本書的基調感覺有點沉悶,書是以許三多一生為主線,通過獻血的事件,將整本書貫穿出來,縱觀本書,許三多總共賣了五次血:

第1次賣血得來的錢讓他的生活出現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轉折,他娶了他看中的許玉蘭。他追求許玉蘭的方式也很特別,直來直去,上來就說要娶人家。我不知道那個年代的男孩子是不是都這麼大膽直接,反正我覺著這方式擱現在都不過時。

第2次賣血是因為大兒子一樂把方鐵匠的兒子砸傷了,方鐵匠要錢無果,把許三觀的家當全拉走了,許三觀用第二次賣血得來的錢要回了家當。

第3次賣血源於妻子婚前的出軌,可是既然是婚前,怎麼能叫出軌呢?只是因為一樂很可能是那次“出軌”的產物,所以婚前的那次多少就令許三觀不能原諒了。其實,我看完了全書,也不能判斷一樂究竟是不是許三觀的兒子,當然,這也不是重點。許三觀因為當了“烏龜”而生出的不平衡感令他去看望摔斷了腿的林芬芳時也做了“出軌”的事,想著應該補償林芬芳,就用第3次賣血的錢買了肉骨、菊花等補鈣去火的東西送給林芬芳。

第4次,在“人民公社”後的災荒時期,全家人吃了56天玉米稀飯,看著孩子們餓得可憐樣,許三觀第4次去醫院賣血,帶家裡人去吃了麵條。這裡還有個故事,因為覺得一樂不是自己的種,於是,許三觀不肯帶一樂去吃麵,而是給了他5毛錢讓他去買紅薯。一樂幾乎由愛生恨,飢餓之餘去找親生爸爸,被拒認後,又去找家裡人,在黑暗和飢餓裡絕望哭泣。許三觀終於坐不住,後來找到了一樂,父子倆的見面和對話很是感人。

第5次,一樂和二樂響應國家號召,上山下鄉去插隊了。眼看著插隊的人一個個回城了,許三觀和許玉蘭很著急。一樂生病了,渾身沒勁,回家住了一段時間。走時,許三觀去送他,匆匆地去醫院賣了一次血,把錢塞給一樂,希望他的生活得到改善。

不久,二樂插隊所在生產隊的隊長來城裡,在許三觀家吃飯。而當時家裡僅剩兩元錢,為了好好招待生產隊長,使二樂早日回城,許三觀第6次賣血。這次距離上次賣血才1個月,而醫院規定兩次賣血時間間隔應在3個月以上。後來,遇見了以前一同賣血的根龍。根龍提來一隻下蛋雞“孝敬”李血頭,於是,李血頭看在下蛋雞的份上,同意讓許三觀賣血。也就是這次賣血後,根龍突發腦溢血死亡。

一樂被檢查出患了肝炎,病情嚴重,被緊急送往上海救治。許三觀從街坊鄰居那借到有限的一點錢,讓妻子帶一樂先去上海,自己則準備一路賣血籌集資金。文章描述了許三觀沿路4次賣血的情形,其中第3次因為暈倒,反而被醫院給他輸入了700毫升血液。許三觀醒來後,強烈要求將不屬於他的300毫升血還給醫院。

隨著改革開放,許三觀家的生活和很多中國人一樣漸漸好轉。有一天,他突然想吃爆炒豬肝和喝黃酒,於是去醫院賣血。他不是因為要賣血去吃豬肝喝黃酒,而是多年賣血形成的慣性使得他為了吃豬肝喝黃酒而去賣血。新換的血頭告訴他他的血沒有任何作用不會有人要時,他的精神崩潰了,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盡頭,站在大街上失聲痛哭。

第3篇

許三觀賣血記講的是一個普通的許三觀的不普通的賣血經歷,一個努力工作卻只能靠賣血娶妻還債治病的普通勞苦人民,寫的是他人生裡的悲涼,反映的卻是當時那個社會的悲哀。

許三觀的第一次賣血,可以說是比較機緣巧合,但卻是事情發展的必然。當時他農村老家裡的人們都用賣血來賺外快,觀念裡認為能賣血的人,身體是好的,賣不了血的人身體必然是敗了,連娶妻都成一種困難。書裡許三觀的爺爺問許三觀時的對話便是一個很好的體現。

賣血前,小市民貪便宜心態十足,根龍和阿方帶著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時,在水井前喝了七八大碗的水,撐的不行,其目的竟然是為了稀釋血液,放在現在來看,我覺得是一個十足的笑話,但是在那時候,又怎麼能怪他們呢,不過是貧窮所致罷了。賣完血,儼然一副做成了事業的模樣,“一盆炒豬肝,一杯黃酒,黃酒要溫一溫”扣著桌子,神氣活現的模樣,畫面感十足!但其實卻是靠賣血掙的“血”汗錢。

如果說第一次賣血的許三觀是一個無知的嘗試,第二次賣血的他是為了還債,這兩次的他都沒有意識到賣血頻繁對身體的危害,當後來阿方、根龍成為榜樣走在前頭的時候,許三觀已經意識到賣血對身體的危害了,但這時他卻像不要命的拼命賣血,因為許玉蘭的病。

在賣血的經歷裡,第一次許三觀賣血,是在根龍、阿方的帶領下去的醫院,第一次拿到那麼多錢的新鮮感,滿足感可能比對那比錢的需求更強了一些吧。許三觀拿到那筆錢,就好像初出社會的青年領到自己的第一筆工資,第一次總是尤為的珍貴,許三觀不捨得花這筆錢,不捨得給爺爺,不捨得給四叔,思前想後,決定為自己娶一個老婆。於是第一次賣血為他帶來了許玉蘭,帶來了一個家。而這似乎也預示著許三觀的之後的生活,哪怕是賣血經歷都是與這個家息息相關的。

時間一轉九年過去了,已為三個孩子的父親的許三觀,其實和那千千百百的普通父親沒有多大的不同,卻帶給了我許多的感動,也許是因為父親本來就是一個偉大的角色。一樂拿菜刀砍傷了方鐵匠的兒子。這時候何小勇、許三觀、許玉蘭生活裡第一次出現大的波折。為了償還方鐵匠兒子住院的費用,許三觀第二次賣血,這一次換回了那經營了十年的家。雖然許三觀願意賣血彌補一樂犯下的錯,但心裡對一樂是誰的孩子卻依舊耿耿於懷。於是他的第三次賣血裡,“血”錢花費的物件裡便有了林芬芳。在許三觀心裡,許玉蘭能和何小勇有風流逸事,心裡的不平衡在這一點小小的出軌裡得到了滿足。

三年饑荒,十年_,艱難的日子裡感情得到錘鍊,許三觀許玉蘭心裡對彼此都已然諒解,那個_裡的家庭批鬥會,許三觀對妻子的呵護,讓我心裡暖流湧動。

下鄉插隊,一樂病重,不顧生命的賣血,雖然不顧生命的賣血是那麼的不合理,可在情感上卻又是那麼的合理,生活所迫,無奈之舉,卻也是許三觀形象的完美塑造。

老年之後,生活漸安,終於想為自己賣一次血了,可是卻不行了,心裡難耐的寂寞,哭泣是覺得不完滿吧。三盤炒豬肝的安慰,其實亦是終結。

餘華的故事裡,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社會的一個縮影,許三觀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呢?

第4篇

講述了一個叫許三觀的絲廠送繭工,在生活困難的年代多次賣血的故事。

在書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27章。一樂肝炎重病住院,為了就一樂,許三觀一個上午借到了63元錢。在李血頭拒絕買血時,只好拼死一搏,設計好旅行路線,在六個地方上,一路賣著血去上海。這一路幾乎要了許三觀的命。作者的描述從來不用華麗的詞藻,樸實無華的詞語,描繪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看到此章都會動情淚目,悲嘆世界的不公,哀嘆主人公悲慘的命運。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平淡溫和的敘事口吻,語言和故事都很貼切生活,也給人很沉重的悲傷。作品中多用短句,少用長句不用反繁華彩的詞彙。許三觀只想吃一盤炒豬肝,喝二兩黃酒,酒要溫一溫的。這個簡單的要求都要用命去博,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連做一件新衣服都是奢侈,讀後感.每個月工廠發的新手套都帶回家讓許玉芬做衣服,一件精仿的上衣都要攢好長時間,他也從不戴新手套,舊手套都戴的爛得露手指也不捨的換。就這麼艱苦的環境中,還遇上一樂生病,二樂生產隊隊長要來請吃飯,他都不得不去賣血來維持生活。

隨著時間的走過,經歷了那麼多磨難,可他還是幸福的,因為這幸福裡有太多的苦。不管你所面對的境遇有多麼糟糕,你也要繼續生存下去。

第5篇

?許三觀賣血記》這本小說,餘華並沒有用很多華麗的詞語,或許那些華麗的詞放在許三觀這樣一個平凡的小人物身上也有些不合適吧!他只是把時間線拉得很長,圍繞著許三觀一次次賣血的經歷寫出了許三觀艱難的一生,沒有絢麗的情節,只有一個簡單的故事和許三觀傳奇的一生。

是的,許三觀的一生可以說是傳奇的一生,經歷了那麼多次的賣血都可以讓他享有花甲,這也實在是他的命。他的人生取向就是為了——安慰生活,寧願賣血。他只是按照一種習慣了的生存方式盲目地生活,面對生活中不時從天而降的災難,沒有避讓、選擇;對自己的艱難處境,沒有抱怨、抗爭,更沒有企盼和希望,只是靠本能在生活的泥沼中撲騰。他沒有思考過災難緣何而來,沒有思考過災難背後深層的社會現狀,對災難只剩下無奈的屈從和麻木。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賣血被認為是一種缺乏尊嚴的行為,但是許三觀的每一次賣血,都是他的生命和別人的生命融合的過程,所以你能感覺到他身邊的人,他圈子裡的人,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這才是生活,這才是有感情的生活。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炒豬肝和溫熱的黃酒。前半部分是詼諧幽默的,時而蹙眉,時而忍俊不禁,雖然有點像鄉村愛情式的家庭鬧劇。一個總坐在門檻口無遮攔抱怨的“大喇叭”,一個自尊心極強卻做了十三年“烏龜”的送繭工,人性都是不完美的。雖然時,常談吐粗俗不堪,但仍是刀子嘴豆腐心,本性是質樸善良的。文化背景雖然沒有《活著》那麼濃厚,也沒有它那麼沉重,但卻以詼諧生動的語言快節奏巧妙的描述了中國現代史初期的發展變化歷程,使讀者很快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走進那個社會。全書運用隱隱的諷刺手法,講述著人性、生活與希望。苦難面前,小人物總是渺小的。我很喜歡也憐憫一樂這孩子。他不該承受那麼多的…從到一樂生病,我心情一直都是沉重的,甚至眼噙熱淚,總在嘆息。慶幸山河依舊,故人仍在。至於結尾,許三觀像是一個老小孩,哭訴著不再肩負“使命”的失望與感傷,有些可笑,也可愛。一生中何止闖“三關”,還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許三觀這樣一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愛憎分明,卻有一顆溫柔的心,更是有著那種包容一切的大愛。

這本書帶給我的十分之一的感動。但是想想也沒什麼,讀一本書,重要的是它已經帶給了我那麼多的感動,讓我看到那麼多小人物的正直和善良,以及在那個貧苦的年代人們心中也一直保留的一份善意與堅強,讓我相信世間始終存在著許多美好。但是這本書所帶來的感動和思考卻沒有停止,一部好的作品就是這麼真實的反映生活和社會,儘管這種記憶屬於一代人,但是人物背後的人性和本質卻還在繼續鮮活的存在著,一個小人物的坎坷命運和與命運頑固鬥爭的背後作者想要表達的一種對社會的思考,這一沉重的思考也將會在文壇上永遠的。

第6篇

從《活著》到《許三觀賣血記》,餘華的作品帶給我的從來都不是震撼,他的文字三言兩語,總是很簡單,每個字眼都顯得特別樸實,但把它們堆砌在一起,卻能給人一種無法言語的壓抑感。這種感覺我無法精準的描述,就像夏日裡的空氣,一動不動的悶在那裡,揮之不去。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採用的是一種客觀的敘事方式,沒有細膩的心理活動,也沒有細緻的刻畫所處時代的生活困苦,而是採用第三方視角,簡潔平緩的語氣講述了一個平凡小人物,絲廠送繭工許三觀在社會生活面前的選擇,掙扎和擔當,整篇下來除了歷史背景的難過和無奈,更給人溫情和希望。

許三觀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無知,認為賣血可以使身子骨更結實,賣血前要喝八大碗水;他好面子,賣完血後要裝作熟客般“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溫一溫”;他顧家,對妻子許玉蘭是真的疼惜,對兒子更是疼愛,對家庭更有一份擔當。

他是一個矛盾體,正因如此,才塑造了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

第一次是出於好奇,跟著跟龍和阿方去賣血,並用賣血的錢添置了傢俱,迎娶“油條西施”許玉蘭。

第二次是賣血賠錢給被一樂打傷了的方鐵匠的兒子,一樂並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第三次,一半是為了報復許玉蘭(或者說是尋求一種平等),一半是為了補償暗戀物件林芬芳。

第四次是大饑荒時期,為了能讓家人吃上一頓好的,賣血去勝利飯店吃麵條。

第六次賣血是二樂所在生產隊的大隊長來了,為了給二樂拍馬屁,賣血大設宴席。不久之後,二樂揹著病重的一樂回來,為了救一樂,許三觀一個上午借了63塊錢,他一邊要許玉蘭護送一樂去上海,一邊再次找李血頭賣血,可李血頭不理他。他只好拼死一搏,設計好路線,在六個地點上岸,一路賣血去上海,這一路下來幾乎要來他的命。

第七次在林浦;第八次隔了三天在白林;第九次隔了四天在松林,賣完就暈倒了,賣了400ml血的錢,在醫院搶救輸了700ml,白買了兩次;第十次,和來喜來順在黃店賣;第十一次在長寧……趕到上海,一樂在恢復中。

最後他想自私一回,卻被告知,他太老了,血沒人要了,傷心的哭了起來。

他的每一次賣血,幾乎都是為了家人能在最困難的日子裡活下去,賣血是在生活困頓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得救命稻草。即使是最後一次發現血沒人要時,更多考慮的是萬一家裡有急用他沒辦法籌錢。

最後還好是一個圓滿結局,身體健康,老伴猶在,兒子幸福,讓那個荒謬的年代,荒謬的一代人,有了色彩。

第7篇

花了半天時間看完了整本書。看的過程中心情壓抑著悲痛……

書中講述了許三觀通過一次次賣血,幫助家裡躲過了災難的故事。以致書的結尾處,當又一次去賣血被拒絕,被告知自己的賣不了的時候,他害怕了,絕望的痛哭起來。擔心以後家裡再有災禍,自己再也沒辦法了。除了第一次和最後一次的賣血。許三觀每一次都是在最絕望的時候去了醫院,換來了35塊錢。貼一段最後許玉蘭痛斥三個兒子的話。“想當初,自然災害的那一年,家裡只能喝玉米粥,喝得你們三個人臉上沒有肉了,你們爹就去賣了血,讓你們去吃了麵條,你們現在都忘乾淨了。

還有二樂在鄉下插隊那陣子,為了討好二樂的隊長,你們爹賣了兩次血,請二樂的隊長吃,給二樂的隊長送禮,二樂你今天也全忘了。一樂,你今天這樣說你爹,你讓我傷心,你爹對你是的,說起來他還不是你的親爹,可他對你是的,你當初到上海去治病,家裡沒有錢,你爹就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去賣血,賣一次血要歇三個月,你爹為了救你命,自己的命都不要了,隔三、五天就去賣一次,在松林差一點把自己賣死了,一樂你也忘了這事。你們三個兒子啊,你們的良心彼狗叼走啦......”

在那個悲劇的時代裡,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感受不到那種生存壓力的絕望。但在餘華的書裡卻能深深的感受到。《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字裡行間裡,盡顯悲慘,不幸,讓人跟著劇情,心也沉重的透不過氣。為了活下去,一次次的掙扎,一次次頑強的抵抗。這本書除了濃厚的悲劇色彩,也能感受到摻雜在其中暖暖的愛。許三觀對兒子,妻子的愛,妻子被批鬥,不顧一切去送飯,把菜藏在飯下面,一邊對愚昧感到憤恨,一邊體會他們的堅強與愛。兒子肝炎住院,捨命賣血,只求兒子能活下來……

所幸故事的結尾是陽光的。經歷了種.種磨難後,迎來了寒冬過後的第一縷暖陽。在絕望中掙扎,掙扎中盡顯溫情。很棒的一本書。

第8篇

從《活著》到《許三觀賣血記》,餘華的作品帶給我的從來都不是震撼,他的文字三言兩語,總是很簡單,每個字眼都顯得特別樸實,但把它們堆砌在一起,卻能給人一種無法言語的壓抑感。這種感覺我無法精準的描述,就像夏日裡的空氣,一動不動的悶在那裡,揮之不去。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採用的是一種客觀的敘事方式,沒有細膩的心理活動,也沒有細緻的刻畫所處時代的生活困苦,而是採用第三方視角,簡潔平緩的語氣講述了一個平凡小人物,絲廠送繭工許三觀在社會生活面前的選擇,掙扎和擔當,整篇下來除了歷史背景的難過和無奈,更給人溫情和希望。

許三觀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無知,認為賣血可以使身子骨更結實,賣血前要喝八大碗水;他好面子,賣完血後要裝作熟客般“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溫一溫”;他顧家,對妻子許玉蘭是真的疼惜,對兒子更是疼愛,對家庭更有一份擔當。

他是一個矛盾體,正因如此,才塑造了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

第一次是出於好奇,跟著跟龍和阿方去賣血,並用賣血的錢添置了傢俱,迎娶“油條西施”許玉蘭。

第二次是賣血賠錢給被一樂打傷了的方鐵匠的兒子,一樂並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第三次,一半是為了報復許玉蘭(或者說是尋求一種平等),一半是為了補償暗戀物件林芬芳。

第四次是大饑荒時期,為了能讓家人吃上一頓好的,賣血去勝利飯店吃麵條。

第六次賣血是二樂所在生產隊的大隊長來了,為了給二樂拍馬屁,賣血大設宴席。不久之後,二樂揹著病重的一樂回來,為了救一樂,許三觀一個上午借了63塊錢,他一邊要許玉蘭護送一樂去上海,一邊再次找李血頭賣血,可李血頭不理他。他只好拼死一搏,設計好路線,在六個地點上岸,一路賣血去上海,這一路下來幾乎要來他的命。

第七次在林浦;第八次隔了三天在白林;第九次隔了四天在松林,賣完就暈倒了,賣了400ml血的錢,在醫院搶救輸了700ml,白買了兩次;第十次,和來喜來順在黃店賣;第十一次在長寧……趕到上海,一樂在恢復中。

最後他想自私一回,卻被告知,他太老了,血沒人要了,傷心的哭了起來。

他的每一次賣血,幾乎都是為了家人能在最困難的日子裡活下去,賣血是在生活困頓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得救命稻草。即使是最後一次發現血沒人要時,更多考慮的是萬一家裡有急用他沒辦法籌錢。

最後還好是一個圓滿結局,身體健康,老伴猶在,兒子幸福,讓那個荒謬的年代,荒謬的一代人,有了色彩。

第9篇

昨天讀了一天《許三觀賣血記》,沒有讀完,今天早上剛讀完。本想昨晚熬夜就把它讀完了,還是熬不過眼睛的酸澀。

讀餘華寫的書總是有種忐忑的心情,總是害怕在下一個情景他會讓某個人死去。當讀到這本書的最後,我糾結的心才一下子鬆了下來,是為這種結局而高興,卻又高興不起來,因為主人公所經歷的那些苦難也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在這個許三觀身上我看到了一種責任,他從來不推卸,他要用賣血換來的錢來肩負起這種責任。他為和他上過床的鄰居賣過血,他為老婆賣過血,他為全家的餬口賣過血,他為不是自己的親兒子賣過血,他為這個非親生的兒子隔三天又賣一次血,隔了五天又賣一次血,以至休克差點死去。他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捍衛對兒子的父愛!當他最後想為自己賣一次血的時候,醫院嫌他太老,已不再喜歡要他的血。

他只想吃一盤炒豬肝,喝二兩黃酒,酒要溫一溫的。這是他吃到的最奢侈也最幸福最快樂的一頓飯。隨著時間的走過,經歷了那麼多的磨難,完成了自己承受的責任,他是幸福的,這幸福裡有太多的苦,可他還是幸福的,因為這幸福裡有太多太多的苦。

任何苦難都不會把幸福打到,幸福會因苦難的存在而更加光彩照人!做個堅強的人,做個有責任的人,於人,於己,於社會!

第10篇

今天2016年9月11日上午我讀完了《許三觀賣血記》,讀了他我彷彿被帶入沉著,冷靜的境地。這本書充斥著矛盾,語言雖談不上散文詩歌的辭藻華麗,但卻完美地揭示了那個時代,那個充滿著“錯誤”與“可怕”時代的真實面目。我也想勸解此書的讀者不要用現代道德去衡量那時生活的酸甜苦辣鹹,也不要以自身“高等的”素質去議論那個時代的人倫往事。時代不同,思想不同;時代不同,精神需要不同;時代不同,素質涵養不同;時代不同,生活方式就不同。

我不想因為許一樂事件罵許三觀是自私小人,我只想說他是恪守時代道德的人。沒錯,他時後爹,他不願將血花在別人兒子身上,這難道不正常嗎?那思想是沒有被教育,被喚醒的。封建道德的理論依然支配著他的軀體。即便是現在,在農村,因為一畝三分地的事,因為一棵玉米的事,因為......打得不可開交、頭破血流的事不是比比皆是嗎?後爹後媽虐待兒女的事也不是充滿新聞頭條嗎?然而許三觀又是美的,無償撫養他,為了給他看病不要命地賣血,這又顯現出許三觀的人性善良。他的人性被喚醒,思想在進步,道德在更新。

這就是窮與愛,另有別樣地對待一樂因為窮,不要命地賣血救一樂因為愛。窮與愛就像是月光和日光,基調不同,但都灑在地球的每個角落。這就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因為窮,而有了無限的愛,因為無法抵抗而有了無敵的愛。

我喜歡許三觀,我不厭惡何小勇,我不鄙視許玉蘭,我不反感何小勇的妻子......因為他們只不過是普普通通的市井小民,一點點大時代的泡沫。他們窮,他們是那個時代的體驗者,是新時代的實驗品,他們不是敢在驚濤駭浪面前敢說灑脫的偉人,不是勳章掛滿前胸的將軍。然而,他們最值讚揚的就是他們擁有人類最美好的東西----愛,方鐵匠對許三觀的寬恕何小勇的妻子為一樂拿出積蓄......

接下來寫些什麼呢?在文章中佔了不小的篇幅。是的,沒錯,對於普通的人來說是一場災難,他幾乎讓每一個人的黑眼珠都透著白色的恐懼,黃色的臉上有紅色的汙泥,它是需要強大凝聚力才能發展起來的災難。然而,在歷史潮流中他卻又是必然的,在某方面,它卻又像是對一座剛剛建成投入使用的高樓的一次精修。好了,不說啦。

我很愛這個故事,那個時代雖是黑白時代,但生活依然多姿多彩,依然有微風低語,輕鬆旋律的情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qitawenan/pyeyz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