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低年級課堂教學改革的心得體會4篇 低年級課堂變革:創新思維啟蒙之路

低年級課堂教學改革的心得體會4篇 低年級課堂變革:創新思維啟蒙之路

低年級課堂教學改革是教育領域的重要議題。通過多年的實踐和總結,我們找到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經驗,以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和培養綜合素質為目標。本文將分享我們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所得到的心得體會,希望能給廣大教育工作者帶來啟示和參考。

低年級課堂教學改革的心得體會4篇 低年級課堂變革:創新思維啟蒙之路

第1篇

很榮幸今天能有一個與大家分享的機會。我教數學才第三個年頭,談不上經驗,只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彙報工作中的點滴想法,希望得到同行的指點。下面我就教學工作說些感受,請各位指教!

精準備課就是背課標要求,備教材內容,備學生學情,即使不全寫出來,但教師必“心中有數”,“胸有成竹”。

細心講解並非指教師包辦,從頭講到尾“滿堂灌”,而是教師把握所講內容的前後邏輯關係,遵照所教物件認知規律進行“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教師發問要切中要害,廢話一律刪掉,也就是儘可能有價值提問,所有的傳授過程不是教師解惑,而是在教師有效的提問下激發每位學生開動腦筋思考、討論或合作交流,而後得出知識的規律,並讓學生試著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這節課就比較成功。我們堅信:“學生無差距,只有差異”,這一理念不僅是國家提出的“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的目標寫照,而且這是教師必須樹立“眾生平等受教育”的理念。任何一個學生並非光從分數一項指標來評價他們的作為和價值,每棵樹、每朵花的成長和花期是不一樣的,誰能下結論說讀書考試分數高的一定對社會、國家貢獻大?所以課堂的首要任務是“啟發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教師適當點撥講解。

精準輔導就是針對檢測或檢查反饋的情況,用課餘時間對不同學生存在的問題指導(共性問題統一講,個別問題針對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被譽為二十一世紀教育家的馮恩洪校長說過,現代教師不要做燃燒自己、犧牲自己而照亮別人的蠟燭,而應做“照亮學生,激發學生奮發向上,讓學生興趣學習而教師自己更強大”的引路人,用犧牲,特別是很大的犧牲來換取很小成績的做法越來越不被人們所接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變“老師、家長要學生學”為“學生產生興趣後自己要學,且動腦學”為教育最成功手法。

1、課後少留作業,但留一道“思考題”,讓中等生和優生挑戰,第二天學生自願向我上交,不要求全體上交,做對的及時在全班表揚,交了的而不全對的,或不對的要用中肯的詞語表揚,學困生不批評,但鼓勵參與挑戰。

2、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和鼓勵學生針對所學內容向老師提問。老師引導鼓勵學生回答,無論對錯,教師只鼓勵不批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抓住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優質高效教學之路任重而道遠。佔用大家寶貴時間,謝謝大家!

低年級課堂教學改革的心得體會4篇 低年級課堂變革:創新思維啟蒙之路 第2張

第2篇

素描,可以說是美術課程中基礎的基礎,而它作為造型藝術的基礎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經過這些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要讓學生學好素描,除了教師自身應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也要有科學的教學方法,使技法和理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一、素描教學是基礎教學,應該以培養學生掌握好基礎知識和技能為目的。

不管什麼風格的基礎素描,它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對素描造型諸要素各有不同的側重而已。我認為在基礎素描教學中應本著現實主義的原則,要求用寫實的手法表現對物象的真實感受。作品應以客觀物象為依據,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根據對物象的認識和感受,藝術地表現一定環境與光影下的具體物象。學生的主觀感受應依據客現物象並受制於客觀物象,所謂“藝術地表現”是指概括、取捨、加強、減弱等藝術處理。

素描教學訓練要以培養學生對物象的認識能力、觀察能力、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為目的,即要達到基礎訓練所必須具備的各項要求,掌握好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又應指導學生以客觀物象為依據,表現物象的真實,以寫實的手法表現對物象的真實感受。

由於是基礎教學,所以,我認為在這基礎階段不應教學生採用“變形”的手法,“變形”容易使學生養成主觀隨意的習慣。但並不因此反對有些素描對物象的結構進行一定程度的強調乃至合理的誇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是主要的,但學生的主觀感受在素描作品的表現力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觀感受是來源於客觀物象的,關鍵是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地觀察物象和處理畫面。

二、在素描基礎教學上應抓住兩個主要環節,保證學生不脫離嚴格訓練的軌道。

這兩個環節是:輪廓準確和注意整體。要求輪廓準確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辦法,造型似是而非是初學者最普遍的毛病。要求輪廓準確,可以培養學生在學習上嚴格的作風和求實的態度。這裡所說的輪廓準確並不是說要在素描的第一階段就仔細摳輪廓。我認為第一階段打輪廓時能做到構圖恰當,比例準確,要點鮮明,形象明瞭,就應該說是輪廓準確了。

在素描訓練過程中,應當要求學生在每一階段都不斷使輪廓更精確,特別是要求學生不要遷就輪廓的錯誤,那種明知有錯而湊合了事的態度是非常有害的。如果在基礎訓練中老是犯輪廓不準的毛病,就不能獲得物象結構的知識,就會造成不善於敏銳準確地表現物象特徵的缺陷。

注意整體是觀察物象和處理畫面的一種方法,這個方法掌握得是否恰當直接影響作品的質量。因此,教師在向學生傳授技法時,更要重視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觀察物象的方法,它與學習成績的優劣和進度的快慢有著直接的聯絡。

不正確的觀察方法,往往是盯住一點而忽略了全域性,目的是為了看清楚那個要畫的區域性,並不作全面考慮,結果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只看區域性的細枝末節而看不到整體的情節氣勢。而作畫時對物象的觀察分析,不僅是為了認識物象,更重要的是為了表現物象。這就要求學生在開始完成一份素描作業時,要根據對物象的觀察和感受,對習作的整體效果有一個設想,就像導演拿到劇本就應該在腦中形成這部戲或是這部電影的整體“視像”一樣。

整體觀察是造型藝術的根本法則,它的實質是便於比較。學生能否把所要刻畫的物象整個地控制在自己的視域之內,在處理區域性時能否考慮到整體,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不斷提示和強調的重要方面,要讓學生養成自覺地進行整體觀察的習慣。但這並不是說只強調整體而忽視區域性細節的深入刻畫。整體和區域性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並不存在純粹的“整體”,整體的豐富性有賴於對區域性的深入刻畫。整體——區域性——整體,作為習作的整個程序大致是這樣,但在深入描繪各個區域性的過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很多小的階段。應當要求學生在習作的每個階段都要考慮整體,併為掌握整體而調整整個畫面,使每個階段停下筆來都是一張形象生動的畫。所以,掌握整體是對區域性而言,在一定階段必須把主要精力用於刻畫物象的整體性特徵,有了具體物象的整體性才有提高的基礎。

有的學生開始畫的時候積極性很高,新鮮感強,觀察力也比較敏銳,但經過一段時間後,觀察力多少有些遲鈍,不能保持一種清醒和整體的感覺來檢查畫面的表現效果。有些學生則急於求成,時間長了就有一種畫得煩厭的感覺。這時,教師應及時提醒學生,不要輕易地把調整修改這一步看作是作業結束時的修飾,而應認真對待,感到有不妥當的地方,一定要找出原因,下決心把它修改過來。

調整修改應本著整體的原則,反覆分析研究,反覆比較,理解形與神的關係。要用第一眼看到物象時那種新鮮強烈的感覺來檢查畫面效果,找出畫面與物象之間的差距,檢查物象與物象之間的組織結構、形體比例是否準確,質量、空間關係是否恰當,主次虛實是否有序。這些因素的調整,主要是想通過反覆的校對和比較,能夠更深入地研究物件和表現物件。

這裡所講的“表現”是說:在素描訓練時,應當要求學生用對物象深入的形容和新的發現來不斷地激起表現的願望,激起類似創作的激情。

學生進行素描訓練,不僅是描摹現象,而且是藝術地再現。所畫的那部分不僅是物象的一部分,也是構成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要看這部分是否畫對了,而且還要看它是否有表現力。要求表現就是要講究線條,講究黑、白、灰,講究概括,講究畫面的構成和組織,要力求形神兼備,要像寫文章那樣講究文采,像戲劇那樣講究韻味。要通過表現使素描基本功成為創作性的藝術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由於同一班的學生受教師的影響比較大,要求他們做到風格多樣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師不要要求學生的風格必須和自己一樣,而應正確地引導、培養那些個性不同的學生,要跟他們共同探討適合於他們自身的表現方法以及發展的方向。同時,也要提醒他們,在基礎未打好時,就過分地熱衷於“個性”會給自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偏食的壞習慣,不利於今後的發展。

第3篇

9月18日晚,聽了六(3)班王老師的《教育的成功有賴於良好的溝通》案例教學後,本人受益匪淺,希望學校以後多開展類似的活動。

眾所周知,我國社會主義開放總設計師曾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此說法告訴我們孩子的未來,在小的方面上說是一個家的希望,大方面說卻是一個國家的希望,因此重視孩子教育,特別是啟蒙教育有多麼的重要!

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我國的教育理念(家庭方面)由舊觀念“棍棒之下出孝子”向“溝通有效進行的教育模式進行轉變”,作為家長的我們有國小學歷的,國中、高中、大學學歷,更有博士,碩士、留學海歸,我們術業有專攻,可單單我們再受教育的同時何曾雪國教育孩子,我們只是照搬父母傳下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我們再照搬父母教育方式時,可曾想過曾經作為小孩子的我們是否有著牴觸的情緒?我們又怎麼保證我們的孩子對於我們這鐘遺傳自父母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孩子沒有牴觸情緒呢?

說到這,如何溝通?怎麼溝通就成了我們當下難題所見,國小是孩子學業歷程的起點,也是基礎,更是最重要的一環,所以在孩子這一學習階段,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便是我們這些作為家長需要惡補的課外知識,《國小,請讓孩子笑著學》這本書較概括性的在孩子學前在學校的選擇、班主任的選擇以及在學習方面如何引導孩子,本書中更是講述了我們家長如何配合老師,怎麼配合?怎麼配合好?在孩子上學的這段時間我們會遇到很多的情況,例如在補習班,面對老師約見應該怎樣,我們又該如何坦誠的跟老師做溝通,在對孩子的厭學我們又該如何引導?如何監督讓孩子沒有壓力,沒有束縛的感覺,可以讓孩子輕鬆地學習,愉快的完成學習任務。

關於孩子在學校中遇到的問題此書都做了記錄與解答,希望作為家長的我們好好閱讀此書,從中汲取教育孩子的方式,合理教育,讓孩子笑著走過這一階段。

第4篇

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國小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容忽視的。現在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奉獻、不懂得謙讓、不懂得關心集體、關心別人,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在教學中,常規的、硬性的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往往不夠理想,要想教學有一個好的成效就應該做到: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依據教材文字,精心設計問題,創設情境,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主動提問,逐一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和疑難,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問題的提出、分析、解決,是教與學的全過程。我們必須要深刻把握教材,依據文字設計問題:

1、密切聯絡實際,認真分析解決。教師必須聯絡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學會提問、學會分析、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師要注意從小處著手,從大處著眼,把學生學習、生活的“小環境”與社會的“大環境”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客觀看待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分析原因,探求解決途徑和辦法,擁有正確的情感態度、人生觀、價值觀。

教師必須將課本讀薄,巨集觀深刻把握文字,還要把課本放入教學的“大環境”——時代背景和“小環境”——教學背景中,把課本讀厚,賦予文字以豐富的內涵,讓學生充分理解、掌握,獲取知識和技能。課堂上,教師必須做到:

一是深入淺出,引經據典,問題互動,讓學生充分理解文字;

二是不失時機,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生活實踐,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內化教學內容,深刻領會文字,瀆懂文字;

三是及時提供時間、空間,趁熱打鐵,讓學生儘快記憶、背誦,將文字納入心中;

四是展示一定數量、質量上乘的練習題,與新課標接軌,與會考銜接,限定時間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qitawenan/qnjvr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