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8篇 "教學反思:穿越時間的十六年,探尋難忘回憶"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8篇 "教學反思:穿越時間的十六年,探尋難忘回憶"

本文是一位老師對教學過程中的一次反思,回憶起十六年前的一堂課,對自己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並提出了對應的解決方案,是教育工作者值得一讀的文章。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8篇

第1篇

?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藉助語言文字感受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傳統的薰陶感染。所以在教學前就要設計好引導的方法。首先我指導學生收集關於1927年前的中國的情況,認識軍閥割據形勢下,李大釗從事革命工作的危險性及李大釗同志的生平的資料。

在這基礎上引導學生在自讀的過程中找出需要深入體會的句子,重點在描寫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後言行的句子,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與同學討論,加深領會李大釗同志的精神。如,“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這裡的工作多麼重要。我哪能離開呢?”李大釗明知形勢嚴峻,處境萬分危險,但他竟革命事業看得比生命還重,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表現了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精神。“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髮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說明李大釗同志即使受過酷刑,仍保持這對革命事業堅定的`信念和對人民深沉的愛。“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佔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時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正因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毫不動搖,而且也不因親人的哭喊而傷痛。相反,他要永“安定”“沉著”影響親人,使他人化悲痛為力量。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讓學生感悟到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赤膽忠心。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8篇

第2篇

學習要靠自己思索而得。要使學生願學、樂學,首先要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該課教學時,我首先引題激趣,巧設懸念:課文為什麼用“十六年前的回憶”為題?作者回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接著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啟發學生弄清課題的關鍵詞及與課文內容的關係。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理清脈絡,把握主體,掌握學習方法。

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我通過質疑設疑,從而知道學生那些內容不理解,學習重點在哪裡,便於有針對性地實施目標教學,使學生能深入淺出地理解問題的關鍵所在。如,教學到李大釗同志被捕前的一個段落“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母親只好不再說什麼了。”我先指名讀,再讓學生思考討論,各抒己見,最後歸納總結;在教學李大釗同志被捕時,為了讓學生弄清他處境危險,我讓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讀,體會出“我”的驚慌,****的凶殘,李大釗的沉著,領悟革命者沉著鎮定、從容不迫的英雄氣概。讀中悟情,質疑導思,使教師主導地位與學生主體地位有機結合起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傾聽學生的`心聲,誘導學生在課堂上敢於提出疑問,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見解,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樂於參與,激發學習興趣。如教學李大釗被審時,我讓學生先看錄影,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對李大釗同志的崇敬之情。進而激疑,引導學生參與,繼而探索。觀看圖象畫面後,再讓學生自學,動手畫詞畫句,然後分組討論,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異中求同,最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領悟文章精髓。

第3篇

如果說,教材也像跳水運動一樣有難度係數的話,那麼《十六年前的回憶》是屬於難度係數較大的那一類:文章長、故事背景距離學生久遠,學生難以體會文中作者表達的情感,難以感受革命者的偉大情懷。

在處理這篇教材時,我反覆地讀文,圍繞著兩個問題尋找突破口,即:一、如何實現長文短教,把握住重點,不在細枝末節上費功夫?二、如何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讓學生透過文字,近距離感受革命者的偉大情懷。就這樣,我不停地讀文字,同時,在網路中尋找李大釗同志的相關資料。讀著文字和資料,我深深地感動了,李大釗同志作為我黨的創始人之一,有著堅強的革命意志,他堅信革命會勝利。正是他心中有著這樣的信念,才能將生死置之度外,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於是,書中的一句跳入了我的'眼簾: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佔據著。這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我發現了突破口!這偉大的力量不正是激勵李大釗同志的源泉嗎?於是,我的課堂設計出現了一條清晰的線索:你能在字裡行間找到這偉大的力量嗎?緊扣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三大塊讀書感悟。在學生難以理解處適當補充李大釗同志受刑的資料,加深學生對文字的感受。課堂上,我發現,學生循著問題讀書,不斷地在發現中感悟,和我一樣被李大釗同志深深地感動了,肅穆的課堂讓我知道我的教學成功了。

回顧鑽研教材的過程,我再次認識到,拿到教材,不能慌著看教參,不能忙著看別人的教法設計,而應該從最基本的細讀文字入手。老師自己要與文字進行深層對話,尋找到教材的突破口,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讀懂文字。

第4篇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一篇革命傳統教育課文,課文比較長。怎樣實現學生自主、老師從旁協助,順學而導呢?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速讀、瀏覽的能力。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通過這兩種讀的方式,抓住文章的整體脈絡,然後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悟,體會課文表現的李大釗同志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孩子們體會的比較到位。“李大釗是一位的革命者。”的練習,學生的答案還是豐富的。

引導學生領悟、分析、“前後照應”以及“對比”的寫作方法上感覺也比較順利。首先,在閱讀分析李大釗同志被捕是這部分內容時,我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發現“敵人的凶殘”與“李大釗的不慌不忙”這一對比處,深入體會李大釗的.鎮定勇敢,感受對比寫法的作用。其次考慮到學生接觸較多的是“首尾呼應”,對這課出現的幾處前後照應估計不太好理解,我利用閻振三的再次出現,引出前後照應的寫作方法,通過學生反覆地去讀,自主感悟,體會這種寫法的好處。之後,再由學生獨立找出文中出現的幾處前後照應的句子,再讀再體會,經過交流,大家很快形成共識,並沒有用我過多的講解。

對李大釗作為父親,內心深沉的父愛,以及女兒對父親深切的懷念孩子們理解的則不夠深刻。在我這裡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片段中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在法庭上雖然“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但是此時他有千言萬語要對他的孩子,對他的妻子說啊,請您動筆寫下來!有的孩子只侷限於兒女情長,他寫的是讓妻子和孩子好好活,好好撫養孩子成人;有的寫的是李大釗同志對孩子的將來不放心,讓孩子好好讀書;只有少數幾個孩子站在“革命”的高度,教育妻兒繼續為中國的革命事業繼續努力,並告訴妻兒革命一定會勝利的!

第5篇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國小語文第十二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作者回憶父親李大釗同志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及被害後的經過,表達了李大釗忠於革命事業的精神和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不惜獻身的崇高品質及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手法。

1.引導學生與文字的對話,應該是平等、互動的。但教師還應該抓住文字“熱點”與“難點”,打造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課堂的壁壘,將閱讀活動立體化,將平等對話互動化,將探究體驗情感化。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文字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薰陶,精神的積澱。如“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呢?”這個問題的引出教師應服從學生的需求創設情境,調動興趣,啟用思維,體驗情感。抓住本文重點,即人物語言、神態的描寫,引導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2.引導學生與文字的對話,應該是平等、互動的。但教師還應該抓住文字熱點與難點,打造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課堂的壁壘,將閱讀活動立體化,將平等對話互動化,將探究體驗情感化。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文字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薰陶,精神的'積澱。如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呢?這個問題的引出教師應服從學生的需求創設情境,調動興趣,啟用思維,體驗情感。抓住本文重點,即人物語言、神態的描寫,引導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堅決、常、輕易、哪能這些語言的關鍵詞,抓住不慌不忙、慣有、嚴峻這些人物神態的關鍵詞,採用換詞(句)法點撥引導學生有的放矢地去與文字對話,使閱讀教學融工具性與人文性為一體。

3.與文字對話需要教師、學生的情感投入,與文字對話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動性,還應有情感性,因為語文學科的文字是無處不充斥著情感的東西,詩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導學生認識李大釗這位偉大形象時,通過教師、學生與文字有感情的平等對話,即教師範讀,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等;通過教師,學生與文字的互動對話,即教師的情感點撥,學生的情感觸發等一系列閱讀活動。如引導想象,談談感想,談談心情的教學環節都較好地引發了讀者(教師、學生)與作者、編者產生了共鳴--對李大釗同志的緬懷、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達到了生本、師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不足之處:課文較長,故事又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再加上學生不瞭解當時的社會局勢,對於一些重點詞句的理解必定沒有多深的感觸。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我會這樣做:通過學生扮演角色,演課本劇的形式,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表演、朗讀、理解課文的能力,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出示掛圖,指導讀圖,理解“安定、沉著”等詞語。

第6篇

前幾天參加了由回民二小和我校聯合舉辦的語文教師素養大賽,我思考了好多。下面就我執教的《十六年前的回憶》做一反思:這篇課文的篇幅比較長,全文有32個自然段。本著從本班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設計了三課時,第一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讀正確有關重點詞句,瞭解李大釗先生的生平簡介、課文寫作順序及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時重點理解課文中描寫李大釗的重點詞句及描寫敵人窮凶極惡的詞句,以便分析人物的內心活動,從而讓學生感悟到李大釗不僅具有忠實於革命事業偉大精神和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而且作為父親、作為丈夫,他還有著對家人深深地憐愛之情。第三課時重點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讓學生體會父親被害後家人的心痛及感受,並聯系第一自然段,體會文章前後呼應寫法的好處。隨後就學生心目中的人物(可以是李大釗、李星華、李星華的'母親、軍閥張作霖……)進行小練筆。現就第二課時反思如下:

在上課開始,我以讓學生回憶文章主要內容為引入,以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和“被審時”為主線索展開新課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點:

一是平時很少發言的個別同學積極地參與到問題之中並踴躍地回答問題;

二是同學們對文字的感情投入很深,朗讀時很有感情;

三是同學們在進行分角色朗讀“在法庭上”這一部分時,我被同學們的精誠團結所感動,因為我根本不知道讓哪幾個同學來表演,誰扮演父親、誰扮演女兒、誰扮演法官和誰扮演母親,就在這時,我不慌不忙地將主動權交給了班長,在班長的組織下,幾位同學立刻有聲有色地進行了表演。

最後,課堂在“從父親又望了望我們的‘望’中你體會到了什麼”的思考中結束。這節課是我上幾次公開課以來第一次感覺比較成功的一節課,不過,在反思中也意識到了還有以下幾點不足:

1、板書不夠細心。一個好的板書就是一節課的精華,而我卻將要點沒有很好地寫在黑板上。

2、長文短教的技巧還很欠缺。這是一篇回憶錄,應該在理清“被捕前”和“被捕時”這兩個方面的學法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在法庭上”這一部分,而我卻沒敢大膽地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

3、如鄭校長和幾位老教師所評價的那樣,我的課堂只注重讓學生回答問題,而忽略了六年級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應儘量連句成段。這一點是我以前真的沒有意識到的。我很感謝各位老師對我的指引,現在的教學中我也逐漸地培養學生的這一表達能力。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勇於嘗試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爭取不斷地進步。

第7篇

?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是一篇回憶錄,通過李星華對父親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後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麵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

雖然學生對李大釗有些瞭解,但李大釗所處的時代距學生較為久遠,孩子們很難真正深入文字去更加深刻的瞭解這個人物形象,在對學情有所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單元主題和文字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立為:瞭解李大釗在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後與敵人作鬥爭的事蹟,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李大釗的革命品質。

對於文中“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後”四個部分,我採用的是由扶到放的教學方式。以第一部分的學習為例,讓學生抓住重點句子,指導他們體會句子時,可以從重點詞語、修辭手法、聯絡上下文、聯絡背景來進行體悟。接著,學法遷移,小組合作學習“被捕時”和“在法庭上”。最後,提出問題:李大釗在殘暴的敵人面前英勇無畏,將生死置之度外,是什麼樣的力量佔據著他的心?回顧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最終認識李大釗這位偉大形象,激發學生對李大釗同志的緬懷、崇敬、仰慕之情。

另外,在這篇文章中,首尾呼應是一個最突出的寫作特點,我在教學時充分關注了這一點,利用對比開頭和結尾文段的方式,引導學生髮現這一寫作特點,並且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在上課之後,留給我深刻思考的一點是:本文不僅是一篇懷念革命先烈的文章,也是一片寄託女兒對父親的思念的文章,在教學時還應結合李星華的生平資料,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女兒對父親的懷念。

第8篇

?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巧用多種照應方法,文章結構十分嚴謹。

一、再現式照應,即後面所說的是前文內容的再現或重複。

例如開頭說:“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親的被難日……”結尾又說:“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這樣照應,不僅點明瞭李大釗烈士犧牲的`具體日期,而且突出了作者對父親的懷念之情。

二、回答式照應,即後面所說的是對前面內容的解釋或回答。

例如前頭說:“有時候留在家裡,埋頭整理書籍和檔案。”後面寫道:“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檔案燒掉。”這樣寫說明李大釗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無限忠於黨的可貴品質。

三、續寫式照應,即後面所說的是對前面提示的內容的延伸和深化。

例如前面說“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裡還不見回來”,被抓到警察廳裡去了。後文說:“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這就交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而且說明李大釗的品質也教育了工友,他寧可遭受折磨,也不洩露黨的祕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qitawenan/rj8rk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