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7篇 度量角的思維挑戰:角度教學的反思與改進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7篇 度量角的思維挑戰:角度教學的反思與改進

本文主題為“角的度量教學反思”,通過對目前角度量教學的缺陷和困境進行探討,提出一些有效的解決方案和改進建議,以期提高學生對角度量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促進數學教學的改進和發展。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7篇 度量角的思維挑戰:角度教學的反思與改進

第1篇

角的度量這一課,要求學生能到達會用量角器正確量出角的度數的目標、具體說來,就是會把量角器的中心點對準角的頂點,並能根據角開口方向的不一樣,確定一條邊為0度,選擇量角器內圈(或外圈)資料,按正確的方向讀出另一條邊所指的度數、

這對於許多孩子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量角器中有兩圈數字,且順序相反,學生往往分不清該讀哪圈,往哪邊數、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過整十幾度還是差幾度未到,方向不一樣則數法不一樣、過去的教案手冊中有提議用兒歌幫忙學生讀過難關的,如:"中心對頂點,底邊對0線,他邊看度數,分清內外圈、"這種兒歌能朗朗上口,但對於難點問題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分清內外圈"只是目標,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決難點的策略,必須分析造成難點的原因、我認為學生之所以分不清內外圈,找不對數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靜止的圖形而非動態的過程,他們將角的兩邊孤立地量度,以為像量線段,看鐘表一樣,只要把一邊對準0度,另一條指著幾就讀幾、如果學生能把靜態的角想象成從0度開始,慢慢開啟,而度數隨之增加的動態過程,我想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認為應採取"變靜態為動態"的教學策略,並經過三個層次的活動來實現、具體實施如下:

伸展運動、我帶著學生把兩手臂伸開,當作角的兩條邊,把身體當作角的頂點、他們跟著我從兩臂重合開始,一臂不動,另一臂慢慢展開,並一齊讀: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時停下來感受一下、然後繼續: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後我引導說:我們能夠這樣想象,所有的角都是從0度慢慢張開的、

這個活動學生很感興趣,經過自我的肢體語言感受到角從0度張開的過程、雖然所指度數並不精確,但為後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動態變化奠定了最直觀的基礎、

穿針引線、剛才的肢體動作只是粗線條的感受,而第二個活動則開始進入精細化的認識了、學生已經在課前預習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徵,彙報後我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頭畫出一條射線,再用一根帶黑線的針從射線的端點處穿出、這樣,紙上的射線和穿出來的黑線就能構成動態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擺在上方,在實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來、從0度開始,師問:"這時角的邊所對應的`刻度有兩個:0度和180度,該讀哪一個往下數的時候數內圈還是外圈"學生很聰明,立即回答說"讀0度,該讀外圈、"隨著教師緩慢地拉動針線,學生從外圈0度開始,也逐一讀出了相應的資料,一向讀到180度、之後,我又換了一個方向,從另一邊的0度開始,這回學生反應可快了,"讀內圈,因為這次的0度在裡面!"……

學生在動態中進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數的變化過程,並明白了當選擇不一樣方向為0度時,讀數方向也隨之改變的原理、這一活動為學生度量靜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礎、

筆尖指路、這一活動則是測量完全靜止的角了,也是本節課最終要到達的目標、我在實物投影中呈現了一個完整的角,提出問題:"這個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樣展開的嗎"學生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把右面的邊視為0度,慢慢展開;另一種是把左面的邊視為0度而慢慢展開,同學們認為都是能夠的、於是按不一樣的展開方向,我們共同確定了0度所在的圈,並從0度開始,用筆尖順著資料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動,邊移動邊讀出整十,整五的數,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條邊,將度數準確讀出、

結束了三個活動後,我問學生:量角的時候,要異常注意什麼學生回答說:"必須要從0度開始順著數下去、"是的,這正是量角的關鍵,他們學會了、課後,經過對學生作業的檢查,發現雖然還是有些學生出錯,但為數不多,並且只要應對面稍作指導也就懂了、聰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後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進行加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則乖乖的從0開始,順著方向將可見的度數一一讀出、雖然速度會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練後就會快起來、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7篇 度量角的思維挑戰:角度教學的反思與改進 第2張

第2篇

有人說 “有教育就必然有公開課”,而教育家於漪先生卻說過:公開課永遠是一件遺憾的藝術。我在和學生共同學習《角的度量》這一課時,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較好地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融合,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願望,以及主動探究的意識。有以下靚點

1、不斷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帶著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中進行學習,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探索能力,使學習過程成為問題解決的過程;

2、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呈現學習內容,使學生經歷在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學模型的過程。問題情境的創設,需要教師進行教學法的加工,以及一定程度的創造。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題材,也可以創設更符合學生現實的、有趣的情境,使學生充分體會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道理。

3、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初步學習將簡單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4、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數學思想隱含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是思想 的“軀體”,思想是知識是“靈魂”。所以對學生而言是不能從教材的字裡行間讀到的,要在教師引領、指導、學生自己學習、感悟中慢慢體會。學生只有領會了數學思想,才能有效地應用知識,形成能力。在本節課中,線段知識類比角的度量,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

教學過程是一種師生間,學生間以及學生主題與教學媒體之間的相互交流的過程,教師對學生的表現及時給予肯定,積極的評價和熱情的鼓勵,會喚發學生學習熱情。需以後做好以下幾點

1.抓基礎:以教材為主,領悟編者意圖,注重對基礎知識的傳授,還要對教材中新增設的欄目給予重視。

2.抓規律:注重對相近知識的`整理,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自己總結規律,而不是教師代替其整理。

3.抓典型:通過典型事例的講解,培養學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方法。

5.抓學生:加強對學生學習的關注,學法的指導,創新探究能力的培養,做到及時檢查、反饋。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將盡自己所能,引領學生加強思維訓練, 注重方法引領,讓課堂成為學生喜歡的樂園。

整個課堂以學生的活動為主,體現了“和諧”的數學課堂。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學生的已有水平進行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注重了學生探究過程,課堂上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以個合適的思維空間。課堂中不僅僅是教師的教,而是更多的學的場面,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場面。

注重小組互助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有效的發揮了他們的學習主體作用。

另外,又設計複習提示和預習指導的作業,閱讀課本4.2節課文並與4.3.第二節課文對比,思考怎樣比較角的大小.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走出課堂,從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在課外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實踐、探究。

總之,在本節課教學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致力啟發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課堂中,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數學”教育的最終目標。

第3篇

?角的度量》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是單元中的一個重點,它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也是為後面利用量角器畫角作準備的。因為這部分內容數學概念多,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多少舊知做鋪墊。操作程式也略顯複雜,這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不小。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這兩個問題其實就是教師在本節課中要處理好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重難點,落實教學目標,課堂上我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動腦、動口的課堂實踐活動,效果較好。

認識量角器是學習讀角、量角的基礎,而量角器對於學生來說是陌生的,我採用通過看圖觀察自學,交流彙報發現,進而達到認識量角器的目的。最後讓他們再一次指著量角器把各部分名稱說給同桌聽,這樣學生就會記住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稱。通過小組合作及小組間的互補鞏固對量角器的認識。

(2)讀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數,會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

要讓學生讀出量角器上的角的度數並能說出讀角的.過程,確實很難,量角器上的刻度線比較複雜,特別是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容易搞錯,所以在這裡讓學生在小組裡討論,自己探究出何時看內圈刻度,何時看外圈刻度。並製作課件演示,目的是讓學生搞清什麼時候該看外圈刻度,什麼時候該看內圈刻度。

(3)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外現,在讀角量角的過程中,讓學生動手操作,在小組裡討論,互作補充,逐漸完善;再同桌說、個體說,這樣從小組到個體。再讀角、量角的過程,讓學生掌握讀角、量角的方法。用量角器來量角的度數是本節課的重點,讓學生探究,老師全面放手,相信學生,讓他們先嚐試著量量看,再請量對的學生作正確示範,起到正面引導,最後得出量角的步驟。

在這節課上,我充分發會了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的身份,只有在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努力仍不能解決和學生學不到的情況下給予及時的點撥,使其解除困惑。由於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欠缺,在引導他們有條理的敘述角的量法時,用時較長,這也使我再次清楚地認識到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

總之,面對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

第4篇

隨著計算機技術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運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確實教育資訊化提高了教學效果,多媒體演示使課堂聲畫並茂,所有這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了讓學生儘快享受到多媒體教學的好處,也為了探討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運用,我進行了“角的度量”的教學嘗試。

角的度量是國小數學教材第八冊第單元的內容,教學目標是知道計量角的常用單位是“度”,認識表示度的符號“。”;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射線和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是學習畫指定度數的角和計算角的和差的基礎。課中知識點較多,而新知識又較抽象、枯燥。以往大多是教師講,學生看的形式。這節課上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這一資訊科技,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和操作中積累感性認識,逐步形成較為熟練的測量技能。

片段一:複習匯入:(1)請你判斷一下圖形中哪些是角?(2)你能說出角的各部分名稱嗎?(3)用眼睛目測一下兩組角中的兩個角的大小。通過設疑兩個大小比較接近的角如何比較出他們的大小,從而激發學生求知慾。

通過目測大小比較接近的角來引出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認識量角器是通過學生自己觀察、小組合作、教師引導的學習方法。其次是讓學生自學課本,瞭解內外圈刻度的作用。並採取了邊操作邊學習的方式,使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片段三:鞏固新知:讓學生測量不同位置放置的角的度數,量出不同形狀的三角形的內角的度數。

這一層次練習不僅使學生鞏固了新知,而且從測量中發現揭示出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的規律,為以後學習奠定了基礎。

在上述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相當濃厚,積極性很高。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是運用了多媒體,它把靜態的.量角器動態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學生才能從中看出蘊含的規律。

一、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捕捉學生觀察中的亮點。

學習過程是學習環境主體與學習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師應當為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創設必要的環境和條件,使得學生能國利用這些環境和條件主動學習獲取知識。認識量角器是學習讀數和量角的基礎,而量角器對學生來說是較為陌生的。他們對它充滿了好奇心和新鮮感。在此我讓學生先自己觀察量角器,給學生一個初步的感知,學生極易發現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線。但中心點學生髮現較難。可在課上有一學生髮現:“老師我的量角器上有一個小洞”。又有一個學生髮現:“我的量角器上沒有小洞,中間有一個相交的點”。此時我及時捕捉學生觀察中的亮點,順著學生的思維及時引導學生認識了這個小洞、相交點就是量角器的中心點。

二、運用現代資訊科技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

在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過程中,資訊科技必須更好地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體化服務。在測量角的大小時,電腦演示出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角,媒體上量角器的移動使學生清晰地瞭解量角時如何放置量角器,如何看刻度。課件的演示效果較好,而且節省時間,形象生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縮短學生自主探究後表述的時間,觀察和比較能力得到了發展。

在練習部分,電腦會對學生計算的答案進行判斷,學生根據判斷隨機進行更改。我也根據反饋瞭解學生的完成情況並及時評判,幫助學生達到基本教學目標。不同題目、不同的難易程度尊重了學生的個別差異,同時也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通過現代資訊科技教學使學生在練習中進行了自我探究學習,尊重了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位學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總之現代資訊科技給學生的自主探究帶來了樂趣,更給人以啟迪。能讓教師在課堂上游刃有餘,讓學生在課堂上興趣盎然。但就課堂教學而言,資訊科技的運用只是手段,它更應與學科進行整合。我也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力求使電腦從教師的演示工具轉化為學生的認知工具,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第5篇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接著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在這種氛圍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本課我給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觀察、動手實踐,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中交流的機會。首先,讓學生回憶測量線段的長短、物體質量分別需要什麼工具?(尺子、秤稱)角的大小用什麼測量?這樣引起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啟用學生思維的有效問題。我覺得這樣的設計既自然,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教學這一內容時,是從學生的認識量角器入手:先讓學生觀察量角器,通過觀察你會發現什麼?同桌之間相互說說,然後小組交流討論,每小組彙報討論結果後,我根據彙報結果進行歸納總結。為了加強記憶,課件展示量角器的中心點、零度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這樣不僅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還使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學測量角的大小時,先讓學生試著量,然後說出測量度數及方法。測量結果不盡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準確,語言不如教材那般準確。但不可否認,學生的思維在自然而流暢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本課所採用的讓學生自我發現的方法與“向兒童呈現學習的材料,強化正確的答案”的傳統學習方法相比,學習效果顯然優於後者。

然而,四年級的'學生看到的只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角,還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量角為什麼要“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邊看刻度”,對於角的旋轉過程、方向沒有建立表象,加以認識,自然讀度數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麼情況下看外刻度線或內刻度線,儘管總結出量角方法,學生仍是不知所措。

實踐證明,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與把握遠遠遜於對形象的記憶。儘管也有教師的示範,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仍然太抽象。如何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學會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變了策略,除了指名上來量角,集體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量,看看別人是怎麼量的,會的同學教教不會的同學。還有,讓學生全面認識量角器的構造和如何指導學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參與到對量角器的產生過程(知識的源頭)中去,不能只讓學生對量角器的認識停留在中心點、內外圈、零刻度線、刻度等一些標誌性的靜止狀態,而無法用思維的連續性去指導量角行為的連貫性,“量角器為何能量角”這一問題解決了也就突破了量角這個難點。

第6篇

“角的度量”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因為這部分內容數學概念多,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式複雜:頂點和中心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看另一邊在量角器上的刻度,還要分清內外刻度。所以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本課教學中,我給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觀察、動手實踐,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中交流的機會。首先,讓學生回憶測量線段的長短、物體質量分別需要什麼工具?角的大小用什麼測量?這樣引起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啟用學生思維的有效問題。

教學時,先通過課前小研究讓學生自己認識量角器,讓學生觀察量角器,通過觀察你會發現什麼?課上開始,同桌之間相互說說,然後小組交流討論,每小組彙報討論結果後,我根據彙報結果進行歸納總結,教學測量角的大小時,如何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學會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讓學生試著量,然後說出測量度數及方法。測量結果不盡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準確,語言不如教材那般準確。但學生的思維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然後讓學生實際操作,除了指名上來量角,集體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量,看看別人是怎麼量的,會的同學教教不會的同學。通過動手操作訓練,學生基本上學會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學效果不錯。

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由於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運用自主學習造成後面知識教學時間上比較緊迫。這就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第7篇

“角的度量”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度量》教學反思。因為這部分內容數學概念多,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式複雜:頂點和中心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看另一邊在量角器上的刻度,還要分清內外刻度。所以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本課教學中,我給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觀察、動手實踐,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中交流的.機會。首先,讓學生回憶測量線段的長短、物體質量分別需要什麼工具?角的大小用什麼測量?這樣引起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啟用學生思維的有效問題。

教學時,先通過課前小研究讓學生自己認識量角器,讓學生觀察量角器,通過觀察你會發現什麼?課上開始,同桌之間相互說說,然後小組交流討論,每小組彙報討論結果後,我根據彙報結果進行歸納總結,教學反思《《角的度量》教學反思》。教學測量角的大小時,如何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學會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讓學生試著量,然後說出測量度數及方法。測量結果不盡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準確,語言不如教材那般準確。但學生的思維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然後讓學生實際操作,除了指名上來量角,集體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量,看看別人是怎麼量的,會的同學教教不會的同學。通過動手操作訓練,學生基本上學會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學效果不錯。

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由於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運用自主學習造成後面知識教學時間上比較緊迫。這就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qitawenan/yjzo0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