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教育孩子隨筆實用4篇 親子教育小竅門:實用之道

教育孩子隨筆實用4篇 親子教育小竅門:實用之道

本文收集了多位家長分享的教育孩子的經驗和方法,涵蓋了孩子成長的各個方面,包括學習習慣、情商培養、家庭教育等。希望這些實用的隨筆能夠幫助更多家長關注孩子的成長,提升家庭教育質量。

教育孩子隨筆實用4篇 親子教育小竅門:實用之道

第1篇

“教育孩子為了別人”,這也許是我們原來沒有仔細想過的一個問題。以前,我們也教育孩子要助人為樂,要有同情心,要學會分享,但是,這一切的教育好像都只是建立在助人者自願的基礎上的。再確切地說,如果,我不去幫助別人,不同情別人也是沒有罪的,也不會受到別人的指責的。因為這不是非做不可的。

但是當教育的理念提到,做人做事就是為了別人,或者說,你生來就是為了別人或者的,那樣,你不去做一些利於他人的事情的時候,你會怎麼樣呢?也許會被認為你或者根本就是沒有意義的。

“教育孩子為了別人”,這其實是外國的一個培養富二代的學校的教育理念。這是我在一本《讀者》的雜誌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雖然看《讀者》上的文章都比較有感觸,但當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還是被深深地震撼了一下,以至於過去幾天了,對這篇文章還記憶猶新。

我覺得這樣的教育理念是一個很新的教育理念。現在的富二代他們不再缺乏金錢,他們不用為生機而操心,也許在這樣的境況下,他們不再有生活的壓力,同時也缺失了上進的動力。一個人如果缺失了上進的動力,不可以想像他會做出一些什麼事情來。所以,現在一些富二代的子女在社會上有一些不好的印象,他們甚至做了一些實在不該做的事情。探究深層次的原因,也許就是不明白生活的真正意義,那麼提出這樣的觀點,在滿足了自己的生活需要的時候,那就有更多的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做,那樣你的金錢也就不會在浪費在無謂的地方,不會因為你的錢多而做出一個反面的事情來。

當然對於我們錢不多的人來說,他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觀念,有了這種觀念,人或在世上的意義就會不同,做出來的行為也會有所不同,當然產生的社會意義自然也就不同。讓我們去試一試吧!

教育孩子隨筆實用4篇 親子教育小竅門:實用之道 第2張

第2篇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鬥,……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多蒙茜洛諾爾特

該怎樣教育孩子呢?問一千人,恐怕就會有一千個回答。這個問題或許會有許多答案,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看法。但是我卻認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環境。只有一個好的環境,才能培養出一名優秀的孩子。

那什麼環境是好,什麼環境是壞呢?我個人的看法是一個好的環境應該具有:溫馨、合作與積極向上的特點,同樣友誼也是不可或缺的。什麼樣的環境培養出什麼樣的人,雖然有些人在一般的環境下也成功了。但那畢竟是少數人,是個例。部分的人都是在好的環境下成長的,正如古代的世家名門,當時的官員基本都是出自於其中。這說明一個好的環境是很重要的。

如果環境不重要,那為何人生下來都是一樣的,但投身於世家名門便變成了一方權貴,投身於平民之家卻變成了碌碌無為。

環境這麼重要,那要怎麼去創造這樣一個環境呢?首先要塑造出精神,一種獨一無二的精神。在一個班級剛剛成立時,就應該進行對這種精神的培養。讓每個人都認可這個集體,認可這個集體中的每一份子。徹底融入這個集體之中。其次,還要營造出一種氣氛,一種積極的氣氛。讓孩子們在積極向上的氣氛中學習,成長。

但光有一個好的環境是不夠的,那麼還需要什麼呢?還需要一位老師,一位懂得啟發孩子興趣,引導孩子學習的優秀老師。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註定是枯燥無味的。也是最沒有效率,孩子們最討厭的學習方式。用這種方式讓孩子學習,只能讓孩子越來越不喜歡學習,越來越討厭學習。從而產生厭學情緒。

教育孩子不能總是牽著他的手走,而還是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因為即使是孩子也總會有長大的那天,到了那時,他就是大人。再也不是孩子了,他長大了,再也沒有老師細心的引導與教育。到了那時,他必須要自己一個人去成長,因為這是一段不可避免的人生旅程。老師不能陪孩子一輩子。所以,老師教育孩子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訴孩子,而是應該去和孩子一起去探索,一起去尋找。

愛孩子這是動物也會做的事。可是,要怎麼教育他們,這就是艱難的一件大事了,這需要持之以恆的耐心和淵博的知識。那麼該怎麼教育呢?所謂教育,就是孩子忘卻了在校學得的全部內容之後所掌握的本領。老師應該做的是培養出孩子的興趣和喚起孩子對學習的熱愛。剩下的就看孩子的了。同樣沒有疑問就等於沒有學問。如果孩子是十萬個為什麼,那麼老師就應該是百科全書。不會觸類旁通的老師,是教不好孩子的。

到底如何教育孩子,我認為環境,老師都是首位的。正所謂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第3篇

在教育孩子任重而道遠的艱辛歷程中,我們要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與微笑。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家庭又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搖籃,教育子女是每個做父母的天職。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天長地久的。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每個父母的心願。要實現這一心願關鍵在於教育。要教育好一個孩子光靠幼兒園、學校是遠遠不夠的,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每一位家長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面我就孩子教育方面談談一些心得體會與天下父母分享。

其實在此方面除了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和良好性格的形成和發展,以身作則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強打根基,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最重要的是要用用愛心和微笑。

用愛心和微笑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孩子進入七年級後,可能是青春期的緣故,越來越覺得與父母有牴觸情緒,也不願意多講學校裡發生的事,學習好壞更是不願講。怎麼回事呢?是不是我們經常以家長的身份與他說話讓他反感?於是我放下家長的架子,對孩子報以愛心的微笑,經常有意無意地講一些自己單位的事及自己在工作上碰到的困難給他聽,並讓他出謀劃策。漸漸地孩子也對我講一些學校裡和學習上的事。對於他學習上的失誤我從不直接批評,而是以鼓勵和提出希望為主。

愛心和微笑的力量是無窮的,孩子求知的慾望是由父母激發出來的。假如父母是和善、循循善誘的,不用粗魯的方法去使孩子疏遠他們,而用仁慈的感情與言語去吸引孩子,就容易得到孩子的好感,孩子就整天開心快樂並願意與你溝通交流。每天給孩子燦爛的微笑會讓孩子身心感到愉快,智慧得到發展。我是一個喜歡笑的人,我很慶幸在我的家庭教育中擁有一種特殊的教育手段?d?d微笑。在孩子取得成功時,我會用微笑送去欣賞;在孩子感到失落時,我會用微笑送去鼓勵;在孩子犯錯誤時,我會用微笑送去寬容。我用微笑贏得了孩子的尊重和愛戴,微笑是一把閃閃發光的金鑰匙,能開啟教育成功的大門,幫助孩子茁壯成長。

第4篇

在我們平時的認知中,教育孩子意味著接受教育的主體是孩子。孩子有問題需要被修正,孩子犯錯誤需要被懲罰,孩子的壞習慣需要被禁止。很多家長在來訪時,會不斷地傾訴自己的“遭遇”,孩子如何不聽話、叛逆、氣人,彷彿他們是親子衝突中的“受害者”。然而,我們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在我們與他人,如:與配偶、同事、老闆的關係中,我們常常需要調整自己來保持健康和諧的關係、避免衝突,通過改變自己對他人的態度和看法從而接受他人。同樣,在親子關係中,父母也需要調整自己、改變自己來加強親子關係、避免和孩子之間的衝突。

父母需要向自己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對自己的接受程度如何?

研究顯示,在人們對他人的接受程度與對自己的接受程度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絡。一個接受自己本身的人更有可能容易接受其他人。而連自己都無法忍受的人通常會難以容忍其他人。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能”,那麼你需要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找出一些方法來接納自己。現在有的父母屬於“間接自我接受者”,也就是說,他們需要他的孩子表現出某些特定的行為方式,一旦孩子背離了他們的意願,他們就有可能無法接受他們。這些父母“需要”為自己的孩子感到驕傲,需要孩子以特定的行為方式使他們成為其他人眼中的“好家長”。在某種意義上,這些父母是在利用他們的孩子為他們帶來自我價值感。

很多父母試圖把孩子塑造成某種預先設定的模式時為自己尋找理由,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些父母說:“我們難道不為我們的孩子著想嗎?我們難道沒有權利影響自己的孩子嗎?”感到孩子歸屬於自己,並因此感到自己有權利用特定的形式塑造孩子的父母更容易對孩子的行為感到不可接受,尤其是當孩子的行為背離了父母預先的設定時。很多父母把孩子視為“自己的延伸”,這常常導致父母非常努力的對孩子施加影響,使其成為父母所定義的好孩子,或者實現父母未完成的夢想。但在健康的人際關係中,每個人都應允許對方與自己“分離”,這種分離的態度越強烈,這個人就不需要改變另一個人,不會無法容忍他的獨特性,也不會無法接受他行為的特殊性。

父母必須深刻的認識到孩子不是自己的延伸,而是獨立、獨特的個體。

有一些父母嘴上說喜歡自己的孩子,但他們的言行卻反映出他們只喜歡某種型別的孩子。喜歡音樂的父母會對一個沒有音樂細胞的孩子感到失望;注重學習成績的父母會對一個學業平平的孩子表現出不滿。如果父母能認識到出生在這個世界上的孩子有著無窮盡的差異,未來的生活也是各不相同的,他們就不會對孩子那麼多的行為感到不可接受。我常常告訴家長們:“不要希望你的孩子成為某種特定的人,只要希望他有所成長就行了。”

改變自己的態度、思維和看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但你若想成為一個好的父母,就必須認真思考以上三個問題,並把你的反思、感悟運用到你和你孩子的關係中去。經驗告訴我們,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是需要花費一番努力的,不過試想一下,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付出努力,何況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qitawenan/z64dj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