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校慶領導發言致辭四篇

校慶領導發言致辭四篇

【篇一】

校慶領導發言致辭四篇

各位新老領導,各位前輩,各位同仁,各位同學,各位朋友

感謝學校給予機會,讓我在今天的校慶典禮上發言,因為今年是東大更名30年,恰逢我在東大執教30年。其實,令我心動的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理由,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也是我們進東大40年。我,我們是幸蒙改革開放恩惠的第一代青春,也是幸蒙東大更名恩惠的第一代文科人。為此,受康德式“絕對命令”的驅使,我感受到一種“絕對義務”的召喚,代表那年、那月的那一代人,也代表今天站在講臺上的所有東大人,向這個116歲的生命、30歲的青春獻上一聲祝福您好,我的東大,我們的東大

40前,我,我們一代東大人,懵懵懂懂而又意氣風發地走進這個讓千千萬萬年輕人只能“夢裡尋它千百度”的著名工科帝國。一枚校徽,一襲青春,萬千寵愛於一身地引來大街上無數的羨妒與憧憬。那時,我們不懂哲學,不懂經濟學,圖書館裡閱讀的專業書被“同桌的你”視為天外來客。曾記得,當年對床的老同學、今天的著名經濟學家華生教授那篇發表於xx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的論文應當實行資金利潤率,成了我們整個七七、七八級的學術處女秀。30年前,當我修完本科並且在其他高校傲遊一番再回爐時,研究生畢業證書上的故鄉已由“xx工學院”化蝶“東南大學”。人生一小步,東大一大步。這是韋鈺校長領導下東大完成的一次偉大壯舉,從此開始躋身中國一流大學的文化征程。大學畢業後,僅僅一個班,短短几年,華生成了中國改革開放最早也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文膽智囊之一,王學勤成了全國學聯主席,我也成了當年中國最年輕的哲學倫理學教授,與徐康寧教授、李霄翔教授等一道作為守門人,擔任東大最初幾大文科院系的系主任、院長達二十五年左右,有幸深度參與了我們的東大崛起挺拔的壯麗歷程。不是因為我們優秀,而是因為東大從它崛起、從文科復興的那一天起,就給我們茁壯的創造奇蹟的基因。東大哺育了我們,哺育了你們,還有更多的燦若星辰的不在場的“他們”。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為它自豪,為它驕傲

東大,是我的東大,你的東大,是所有東大人的東大昨日的“南方清華”,今日的“中國東大”,明日的“世界東大”,乃是用千千萬萬、世世代代東大人的抱負、東大人的豪邁、東大人的奮鬥寫就。今日的九龍湖,之所以芳草依依,綠水悠悠,委實是因為它以東大人的汗水和心血滋潤。別的不說,只以我擔任系主任、院長和今天的學部主任對所服務的五任校長、五任黨委書記的觀察和體驗,東大簡直就是一所最佳的校長書記的“瘦身房”,只要一坐上這個寶座,立馬更加苗條標緻,滿頭青絲很快銀裝素裹,好似遊歷了一番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一副副仙風道骨。年輕時愛做夢,總以為有著超人智慧和鋼鐵般意志的老校長韋鈺院士青春永遠,而今,韋鈺院士飄逸的根根銀髮分明向我們一一歷數著當年東大人創業的種種艱辛。當下,在走向世界一流的再出發中,我們已經發現,校長張廣軍院士的體重每下降一公斤,東大就向前邁出一大步。原來,原來東大前進的路,東大人的錦繡前程,是以東大人頭上的銀絲織成,是以一代代東大人心血鋪就。

春去冬來,四牌樓的梧桐樹斷枝一茬又一茬,九龍湖的荷花開了一池又一池,一個個東大領導,出了東大回東大,飛出東大守望東大;
一代代東大人,獻了青春獻名聲,獻了名聲獻終身,功成身退,卻把健康永遠留在了拋灑了一輩子心血的崗位,乃至錚錚鐵骨的老校長顧冠群院士、風趣幽默的朱萬福書記,在卸任不久就過早地離開了我們,留下一尊尊令人景仰的背影。這是一種事業的豪邁,更是一種事業的悲壯,它不息地向後人也向歷史呤頌著東大故事,東大傳說

總是講著聲名顯赫的校長、書記,不是為他們歌功頌德,而只是以他們為代表,以他們為引子,做一次東大發展的集體回憶,用我們的哲學話語說,做一次東大精神的現象學巡閱。當年,我們意氣風發;
今天,我們華髮飄逸。歲月讓我們對校園裡潮水般奔湧的青春靚影在隱隱的惆悵中每每投上慈祥而無限羨妒的一瞥。歲月在變,生命在變,我們的大學在變,唯一不變的是一顆永遠的東大心,是一個永遠的東大人。

曾記否,幾乎當今中國最頂級的幾所大學都向我發出過誘人而真誠的邀請,但是,最終,我,至今還硬是“賴”在東大。不是理性不夠強大,而是情感過於脆弱;
不是誘惑不夠豐厚,而是眷念和顧盼實在太多太多。東大的一草一木,都鐫刻著我們的青春,我們的奮鬥,我們的記憶。從七八年嚴冬那場大雪留下的自己深深的腳窩,到七九年酷暑被融化了的油漆粘著走的東南院的板凳,都已經融入我們的血脈。

每每看到文昌橋宿舍區被廢棄的當年我們躍動青春的操場上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我們的老師們、教師們永別課堂、牽著童孫散步時,一種哲學的追問總是湧上心頭我們,為什麼來到東大,又為什麼守望東大如果只是因為它的誘人待遇,我們是不是太勢利如果只是因為它的顯赫聲望,我們是不是隻是一個盛名庇廕下的紈絝子弟命運讓我們來到東大,命運讓我們與東大在一起,不只是分享它的榮光,而是創造它那不息的輝煌。東大,不只是我們謀生的地方,而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家園。“止於至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才是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回眸歷史,我們只能說,“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展望未來,強勢工科,優勢理科,精品文科,特色醫科,一個有“勢”有“品”,有磅磗之“勢”,有奪人之“品”的東大氣象,東大氣派,正在橫空出世

明日,東大將更美好

【篇二】

日月更迭,春秋代序。2016年10月,xx建築大學喜迎甲子華誕。六十載薪火相傳,砥礪前行;
一甲子深耕廣耘,春華秋實。這是學校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學校總結經驗、展示成就、凝聚力量、共謀發展的又一重大契機,盛載著建大人的光榮與夢想。在此,我們謹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援學校發展的各級領導、社會各界友人和廣大校友校董致以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歲月如歌,薪火相承。1956年,原國家城市建設部成立濟南城市建設工程學校,作為全國新建的十所土建類學校之一,xx建築大學鴻基肇始、應運而生,正式開啟了篳路藍縷、築基建業的奮鬥征程。學校各屆領導班子團結帶領廣大師生員工,勵精圖治、自強不息,搶抓機遇、開拓進取,譜寫了一曲曲光輝燦爛的歷史篇章。1958年,學校劃歸xx省人民政府管理,升格為本科院校,更名為xx建築學院。1968年,伴隨國家教育事業的調整,學校更名為xx省建築學校。1977年,學校恢復本科辦學。1978年,學校由“xx省建築學校”改名為“xx建築工程學院”。1982年學校成為首批學士學位授權單位。1998年,學校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1998年、2001年,xx省機械工業學校、xx省地質學校、xx省建築工程學校、xx建築工程學院四校融合,組建新的xx建築工程學院。2002年,學校在駐濟高校中率先建設新校區,2004年新校區正式建成並啟用,學校辦學主體東遷。2006年,學校更名為xx建築大學,並舉行建校50週年慶典,書寫了發展史上新的輝煌篇章。2016年,學校成為xx省人民政府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共建高校,實現了科學發展的新跨越。

櫛風沐雨,絃歌不輟。作為xx省唯一一所建築類高校,學校始終堅持以培育建築英才為己任,緣“建築”而生,依“建築”而興,因“建築”而強,各項事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多年來,學校主動適應國家住建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秉承“立足xx、面向全國、依託行業、開放辦學”的方針,緊緊圍繞“建設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奮鬥目標,牢牢把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入實施“質量提升、學科引領、人才建設、管理創新、文化塑校”五大工程,辦學規模穩步擴大,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以土木建築為特色,多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的省屬高校,是xx省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綠色建築技術及其理論”博士人才培養高校、xx省高校協同創新中心首批立項建設單位、泰山學者優勢特色學科人才團隊支援計劃建設單位。目前,學校佔地2500餘畝,校舍面積70餘萬平方米。設有19個學院(部),58個本科專業,1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設有全國唯一的“綠色建築技術及其理論”博士點,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現有教職工1900餘人,全日制在校生2.6萬餘人。學校鑄就了“厚德博學、築基建業”的校訓和“勤奮、嚴謹、團結、創新”的校風,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為社會培養了15餘萬名管理人才和技術骨幹,建大校友校董遍及齊魯、輻射全國,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學校被評為“全國建設人才培養工作先進單位”“xx省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教育教學,成果豐碩。學校不斷強化教學工作中心地位,深化教學改革,規範教學管理,著力培養“基礎實、適應快、能力強、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基地)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2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3門、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1門,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6個土木建築類專業通過國家專業評估。學校是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專案”實施高校。近五年來,學生在“挑戰杯”、數模、電子設計等競賽中,獲省級以上獎勵2100餘項。畢業生受到社會廣泛認可,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07年,學校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2015年,順利通過xx省本科教學工作稽核評估。

科技創新,特色突出。學校始終堅持學科的龍頭引領作用,突出土木建築學科專業優勢,形成了多個在國內具有較強優勢的特色科研領域和學科方向。擁有“可再生能源建築利用技術”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綠色建築”xx省協同創新中心,設有國家鄉土文化遺產保護重點科研基地、xx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有16個省級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7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綠色建築、土木工程、建築節能、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等領域具備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近年來,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專案400餘項,科研經費總額達到4億餘元。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00餘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教育部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xx省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

服務社會,造福桑梓。學校始終堅持發展面向城鄉建設行業,頒佈實施服務xx建設事業行動方案,積極對接“藍黃”國家戰略、xx省“兩區一圈一帶”戰略,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建築工業化、綠色建築、智慧城市、古建築保護等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與地方政府、大型企業、科研院所簽訂合作協議50餘項,有400餘項成果實現技術轉化和產業推廣,主持或參與制定了40餘部國家與省相關行業規範標準。承擔xx省和濟南市40餘項大型工程的專案管理,參與完成世博會xx館、全運會自行車館、中國足球籃球學院等專案的規劃設計。學校榮獲“xx省企校合作先進單位”稱號。

博識雅行,名師薈萃。學校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優化人才成長和發展環境,構建了一支結構合理、愛崗敬業、業務精湛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現有專任教師1367人,其中教授191人、副教授544人,博士生指導教師30人,在崗碩士生導師510人。擁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等高層次人才41人,雙聘院士、泰山學者等12人,省級以上教學名師、優秀教師38人。擁有1個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1個xx省優秀創新團隊,2個xx省高校優秀科研創新團隊。一大批專家學者、知名教授躬耕三尺講臺、潛心教書育人,推動了學校持續健康發展。

對外交流,四海潤澤。學校堅持開放辦學,與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紐西蘭、臺灣、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餘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注重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開辦9箇中外合作辦學專案和10餘個學生訪學專案,開辦了留學生英文授課本科專案。重視引進國外智力工作,提高人才培養國際化水平。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在xx省建科院、青建集團等百餘家企事業單位建立180餘個聯合培養基地和創新實踐基地,設立各類獎教學金26項,為學生成長成才創造了良好條件。

黨建思政,擔道領航。學校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紮實推進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勝利召開了第一次、第二次黨代會,深入開展科學發展觀教育實踐活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反腐倡廉建設都取得了新的進展,黨建工作的科學化水平顯著提高。學校榮獲“齊魯先鋒基層黨組織”稱號。

綠色建大,人文日新。學校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推進“諸子百家進校園”,建設“建築文化景觀帶”,

建成了建築平移技術展館、地圖地契館、xx民居館、xx鄉情館、鐵路工業及建築展示基地,形成了40多處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景觀。設立“齊魯建築文化研究中心”“xx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承擔國家級和省級系列文化遺產保護重大課題與專案,推動了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成立“魯班文化研究院”,建設了校園文化成果資源庫,培育形成了“築基講壇”“映雪求知”等文化活動品牌,進一步濃郁了校園文化氛圍。

盛世新程,砥礪奮進。建大甲子校史,是歷屆建大人高蹈巨集闊、砥礪奮進的歷史,是全體師生築基攀登、忘我拼搏的歷史。站在甲子校慶、“十三五”開局、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新起點,學校將立足國家建設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實施五大工程,全面深化綜合改革,不斷強化內涵建設,勵精圖治、銳意進取,向著建設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奮鬥目標啟程再奮進,譜寫著屬於時代的風華篇章

【篇三】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親愛的校友們,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璀璨花千樹,芳菲四月天。今天,我們歡聚一堂,隆重慶祝遼寧省實驗中學70華誕,共同分享屬於實驗人的歡樂與榮光。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全校師生向各位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向一直以來關心支援學校發展的各位領導、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謝向為學校的發展竭誠奉獻的全體教職工緻以最崇高的敬禮

1948年11月,東北地區全境解放,時任中共中央東北行政委員會主席的林楓與東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長車向忱、副部長董純才、東北婦聯主任郭明秋等同志提出,創辦“新型正規化”教育,為即將誕生的新中國探索教育新模式,培育建設新人才。1949年5月4日,他們親手締造了新中國第一所實驗學校東北實驗學校,後更名為遼寧省實驗中學。學校從誕生的那天起,便當仁不讓地承載起“實驗、先行、示範”的歷史使命,建設一個新政權的樣板校,打造一方新教育的實驗園,為東北乃至全國教育樹起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

建校70年,實驗人歷經了初創探索、奠基奮進、改革振興、跨躍發展、示範輻射等不平凡的歷史時期;
建校70年,實驗人創造了示範先行、卓育英才的輝煌成就;
建校70年,實驗人實現了邁向全國著名、世界知名學校的新跨越

70年立德樹人。遼寧省實驗中學始終與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建校初期,車向忱校長、郭明秋副校長等老一輩革命家、教育家提出了一個極富時代感的響亮口號,“祖國交給我們的任務是學習”從此,“為祖國而學習”成為激勵一代代實驗學子的響亮口號。為祖國而學習,實驗師生聽從祖國的召喚,深入工廠、農村,參加工農業生產,進行社會調查,向人民學習;
為祖國而學習,216名實驗學子投筆從戎,抗美援朝,李彥晶等18名校友參加珍寶島戰鬥,保家衛國;
為祖國而學習,50餘名實驗學子留學蘇聯,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建功立業,報效祖國。

建校70年,遼寧省實驗中學一直堅持以德為綱,以德立教,努力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發展,在多年的實踐中形成了“實驗育人模式”。

1961年1月5日,雷鋒同志在這個大禮堂為全校師生做了一場生動的報告,留下了一份珍貴的錄音資料,向雷鋒同志學習成為一面實驗人永遠高舉的旗幟。堅持德育為首,優化人才培養渠道,豐富人才評價視角,拓寬人才發展多遠路徑,學校創造性的提出德育“432211”工程,在全國率先提出了“雙成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

建校70年,“愛國進步、敦品勵學、尊師愛校、全面育人”的育人方針;
“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全面發展、學有特長”的辦學宗旨;
“為學生終生髮展奠基,辦影響學生一生的教育”的辦學理念和“明心知往,力行求至”的校訓,形成了代代相傳的實驗精神,激勵著實驗學子奮發向上,併成為學校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和不竭源泉。

70年初心不改。遼寧省實驗中學始終堅持實驗、示範、先行的歷史使命,不斷探索創新。建校初期,實驗人吸取蘇聯經驗,引進凱洛夫教育理論,創辦新型正規化教育。上世紀80年代中期,學校在開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縮短課堂時長,增加選修課,開設勞動技術課,大力開展課外活動,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和個性特長髮展搭建平臺。“五四學制改革實驗”“俄語過關實驗”“研究法教學實驗”等多項教改實驗取得了豐碩成果。近年來,學校全方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確立“學會會學創新”三環遞進的教學目標,建立選單式可選擇的校本課程體系,推進微觀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智慧校園,創立了全國高中首個現代化、規模化soc線上學習中心。時至今日,“學校多樣化、特色化發展的研究”“智慧校園的建設與應用”等一批國家級科研課題在實驗園中全面展開,蓬勃發展。實驗、改革、創新已在實驗園落地生根、碩果累累。

70年責任擔當。遼寧省實驗中學始終堅持創新發展,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示範輻射。從1950年創辦新中國第一個工農速成中學,到2004年成立“巨集志班”,再到2010年設立新疆部;
從1999年成立中外友好合作學校,到2005年創辦遼寧省實驗中學分校(北校區),再到2013年創辦東戴河校區。目前已形成以遼寧省實驗中學為中心、以北校(分校)、渾南一中及附屬學校、營口分校、遼濱分校、東戴河校區、國際部、陽光國小和幼兒園為輻射點的多種辦學體制和優質資源省域輻射、國內與國際、多樣化、集團化發展的新局面,全國基礎教育的“遼寧號航母”“遼寧省實驗中學教育集團”初具規模。

70年桃李芬芳。“實驗育人模式”培育出一批批走在時代前沿的傑出人才。校史館裡記錄著一個個閃光的名字首屆全國勞動模範馬恆昌、新中國第一位火車女司機田桂英;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在田、王永志、張懿、李未、柴天佑、朱荻,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趙新力;
中共中央委員、文化部部長劉忠德、航空航天部部長朱育理、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秦宜智、海軍中將李光;
長江學者林木西、楊松,著名歌唱家任麗蔚,中國寬頻產業基金董事長田溯寧,何氏眼科醫院院長何偉,新奧能源執行長王少劍70年來,從實驗園走出的五萬多優秀學子,猶如璀璨之星,閃耀在世界的星空,書寫著實驗榮光

近幾年,一大批學有專長的學生脫穎而出。國際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金牌、“明天小小科學家”、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大獎、全國科技創新大賽金獎、國際健美操大賽冠軍、最具影響力全國中學生社團評比全國第一名、全國中國小英語技能大賽總決賽冠軍、全國模聯大會金獎,全國校刊校報評選金獎,全省首屆詩詞大賽總冠軍這一份份榮耀就是實驗教育的豐碩回報堅持“實驗模式”、辦創新教育,遼寧省實驗中學得以在眾多學校中獨樹一幟,引領潮頭。人民教育雜誌專門刊載文章盛讚我校為

“一所影響學生一生的學校”。

70年春華秋實。今天的遼寧省實驗中學已經進入追求卓越、特色發展的新階段,已經步入了全國著名、世界知名的快車道。目前,遼寧省實驗中學是東北三省唯一的全國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學校、東北三省12所名校科研協作體主席校、全省唯一加入全國20所最著名高中慕課聯盟的學校、全省唯一加入全國15所最著名高中組成的慧學雲平臺專案校、全省唯一加入“國內著名高中實施國際課程協作體”學校、全省唯一加入世界名中學聯盟的學校、最先成為cap中國大學先修課程的試點校、是清華、北大等全國50多所最著名大學的優秀生源基地校、東北三省唯一一所被選為三星獎學金的學校、全國唯一加入國際十大名校聯盟的學校。遼寧省實驗中學已成為全國基礎教育的一面旗幟,在全省始終發揮著實驗性、示範性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為今後一個時期教育改革發展作出了戰略部署,為新時代教育事業構劃了藍圖、指明瞭方向。實驗中學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也即將迎來新的更大挑戰,實驗人將進一步明確“立校講實驗、基礎重學科、先導靠科研,管理高人文、課程寬選擇、發展多路徑,視野國際化、校園數字化、專案品牌化”的發展思路,我們將在省委省政府的關懷下,在省教育廳、教育學院的直接領導下,真抓實幹,奮力拼搏,向著“追求卓越、特色發展,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目標不斷邁進

七十載不忘初心,勇於探索;
七十載櫛風沐雨,自強不息;
七十載誨人不倦,桃李芬芳。看今朝,實驗薪火相傳,獨領風騷;
想未來,實驗改革創新,再譜華章

【篇四】

揚子泱泱,勞山其旁,先生開啟,教育之光;
秉承睿智,大學得成,經世致用,任重道長。2017年3月15日,xx曉莊學院迎來90週年華誕,九軼風華,曉莊譜寫出了一曲立德樹人、創新發展的瑰麗詩篇。

春風化雨,致知於行。曉莊承載著陶行知先生以平民教育“為中國教育尋覓新的曙光”之巨集願而誕生,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陳鶴琴、趙叔愚等先後在此執教,一代代曉莊人前仆後繼,九十載滄桑砥礪,從奠基勞山到創業天印,打下了底蘊厚重之基業。

櫛風沐雨,砥礪前行。學校90年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數代曉莊人薪火相傳,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學校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以及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成就卓然,為國家建設、社會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為基礎教育培養了大批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形成了以教師教育為特色、應用型專業為主體、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模式,擁有涵蓋九大學科門類的52個本科專業,校園佔地面積1500多畝,教職工1200餘人,在校生17200餘人。

90年不平凡的辦學歷程,從這裡走出了曉莊十英烈等為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者;
走出了張勁夫、操震球、劉季平等一批新中國的開拓者;
走出了陶勑恆、史愛華、楊迎平等全國最美志願者、全國優秀教師、江蘇省教學名師一位位嘔心瀝血、大愛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受人愛戴。

90載辛勤耕耘的育人實踐,秉承“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校風,弘揚“生活教育”理念,堅持“教學做合一”“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學校累計向社會培養輸送了10多萬名基礎教育師資和各行業專門人才,其中湧現出楊瑞清、閻勤、沈峰、曹慧等數百名中國小特級教師、教學名師和道德典範,被譽為“培養優秀中國小教師的搖籃”。曉莊同時湧現出沈堅、趙強、王春雷、王景光等一批在各行各業建功立業的優秀學子,他們以自己的行動,詮釋著“行知精神”的時代意義,是曉莊人的驕傲和自豪。

90年裡,曉莊人凝心聚力,心懷家國天下。學校的校舍從上世紀20年代勞山腳下的茅草屋,到如今方山麓旁古樸凝重的大廈;
曉莊人的肩上使命從“教育救國”,到當下的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曉莊的奮鬥目標由振興鄉村師範教育,到現在的為xx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技術和人才支撐曉莊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幾經興廢,歷史滄桑中不變的是曉莊幾代人屢仆屢起所秉持的行知思想、不變的是與國家社會命運與共的品格情懷、不變的是為祖國培育社會英才的責任擔當

九十載絃歌不輟,九十年青藍相繼,曉莊人在“教學做合一”的辦學之路上砥礪前行。回顧歷史,思本源,知興替;
放眼未來,求創新,謀發展。

90年,之於曉莊,又是一個新的起點。在文化傳承中實現新的超越、賦予曉莊文化“基因”新的內涵,新的曉莊承載著新的使命和更多的期盼

在如火如荼的高校建設的大潮中,xx曉莊學院將繼續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以培養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為目標,不斷譜寫改革發展新篇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為把學校建成以教師教育為特色的地方應用型品牌大學而不懈奮鬥,為曉莊這部永遠不完稿的詩集續寫更加精彩的華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qitawenan/znvkm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