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保衛延安123心得體會5篇

保衛延安123心得體會5篇

心得體會是我們參加完學習和活動之後內心產生的想法所組成的文章,在瞭解了體會的重要後,大家在書寫時一定特別認真,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保衛延安123心得體會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保衛延安123心得體會5篇

保衛延安123心得體會篇1

前段時間,我看電視時發現很多電視訊道上都有不同的歌手在演唱同一首歌:我要去延安,旋律優美動聽,激起了我對延安的無限嚮往。剛好暑假“品味書香”的書目單上有《保衛延安》這一本書,於是叫媽媽幫我買了一本。

拿到這本書後,我是愛不釋手,常常看得是廢寢忘食。

這本書講的是1946年,蔣介石命令胡宗南率領34個旅,約25萬人,攻打延安,企圖搗毀中共中央的這個總指揮地。英勇的解放軍戰士在物質缺乏的情況下以2萬多的兵力阻擊敵人,掩護群眾、領導轉移,在後來又以運動戰的方式消弱敵人的有生力量,上演了一場場以少勝多的好戲。我常常是一邊看,一邊為戰士們捏一把汗,恨不得自己也能投入到戰鬥中去。

在這段艱苦的時期裡,戰士們在彭老總的帶領下取得了許多勝利。最著名的就是青化砭、羊馬河、蟠龍三戰三捷。青化砭戰役中,彭老總以一個營的兵力牽著敵人的主力2個軍到處跑,戰士們在雪地裡潛伏一整天,全殲了敵人整編第31旅,活捉了旅長李紀雲;在羊馬河戰役中,以2個旅阻擊敵人9個旅,用4個旅全殲敵人整編第135旅,上演了虎口拔牙的好戲;在蟠龍戰役中,全殲敵人第167旅6700人,繳獲麵粉1萬多袋,子彈百萬餘發。看了這些戰役後,我佩服戰士們的英勇善戰,更是對指揮官彭老總的智慧佩服得五體投地,深深領會了古話“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涵義。

看了這本書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得民心者的天下”。共產黨憑著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和廣大的老百姓站在同一戰線上,以微弱的兵力就擊敗了兵力強大,武器精良的國民黨,從而建立了美好的新中國。

看了真本書後,我知道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沒有革命先烈的犧牲,就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幸福美好的生活。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學習,這樣,以後長大了才能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的繁榮富強!

看了這本書後,更加深了我對延安的嚮往,以後我有機會,一定要親自去膜拜一下我心目中的革命聖地——延安。

保衛延安123心得體會篇2

?保衛延安》這本書,我被作品中那巨集大的規模和磅礴的氣勢征服了。從開始到結束我都被一種無形的力量鼓舞著,心情始終處於振奮與緊張的狀態,激動的內心世界久久無法平靜下來。說實話,看這部小說,不亞於看一部經典的戰爭片,著實有種身臨其境之感。我想,這就是這部英雄史詩的魅力吧!

?保衛延安》是描寫解放戰爭時期的長篇小說。延安保衛戰是人民解放戰爭中的一次著名戰役,作者圍繞西北戰場上,我軍正規軍與千倍於我的國民黨反動派軍隊浴血奮戰的大背景,以我軍主力縱隊的一個連所參加的青化砭、蟠龍鎮、榆林、沙家店等戰役為主線,對這次戰役作出了正面的展示。我們學過歷史,應該知道延安保衛戰是我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關鍵戰役。這部歷史畫卷通過作品真實的展現在了讀者面前,使讀者深受感觸,為這些英勇的戰士們感動著,為我軍高層領導者們卓越的軍事才能而感到自豪。作為讀者,我就簡單談談我的感觸。

作品之所以激動人心,是因為它真實,有氣勢。作者用一個連的英勇殺敵,視死如歸,反映了我全體解放軍戰士的那種視死解放全中國的英雄氣概。作者以點寫面,通過對主線的詳細描寫,將作品帶到了一個很高的藝術境界,讓讀者站到一個高點上去感受這場戰役。雖說是觀戰,卻有參戰的感受。作者對各個戰役的描寫都發揮到了淋漓盡致,不僅寫出了戰役的面貌,還使讀者明白了戰爭的程序。有高層領導的決策,連隊戰士的生活,大小戰鬥的組織和過程,以及根據地人民的游擊戰等等。最重要的是真實,即使是這麼巨集大的作品,從頭到尾也是在描寫真實,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讀者從頭到尾都被鼓舞著,感動著。我欽佩作者的表現力,為作者勾畫出這樣的歷史畫卷而歎服。

保衛延安123心得體會篇3

延安——中國革命的聖地,近代多少革命先驅、思想先進青年心中的革命樂土。1947年三月初,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國共談判的面紗,部署數十萬兵力對延安發動了瘋狂的進攻。《保衛延安》正是在此種緊張的戰爭氣氛中,張開了一幅幅動人的人民革命戰爭的圖畫。

雖然國民黨反動軍隊數量和裝備上佔都有絕對的優勢,軍隊人數遠勝於我軍,可是黨中央、毛主席對整個戰局的正確分析和英明決策,彭德懷司令員的正確部署和指揮,和從高階指戰員到普通戰士浴血奮戰、誓死如歸保衛黨中央、保衛革命的精神,陝甘寧邊區群眾和全國人民的支援和擁護讓這些優勢化成了“談笑間的飛灰”。

作品中主人公周大勇的英雄形象,在一場場慘烈的戰爭中得以得到了充分的描述。他對黨、對領袖、對人民的無限忠誠和偉大的革命獻身精神,無不深深的感染著他身邊的每一個戰友和群眾,也深深的打動著今日的我們。

在革命隊伍裡,上下同心,頑強奮戰。從像彭德懷這樣我軍的高階將領,到陳允興、李誠、趙勁、衛毅這樣精於謀劃、勇於作戰的軍官,從周大勇、王老虎這樣在一線披荊斬棘、勇猛無畏的戰場風雲人物,到普通的戰士、炊事員,從革命老英雄李振典到一般擁護革命的群眾,他們身上體現出來那股誓死忠於革命的精神令人感到振奮。那種直面強敵、無所畏懼的氣勢和氣魄,讓人蕩氣迴腸,將士的獻身神,令人感動,軍事將領卓越的軍事才能,讓人無比自豪。

彭德懷司令員在延安保衛戰前作戰爭動員。作品以主力部隊中的一個連為主體描述物件,重點描述了這個連在一場場戰鬥中體現出來的的英勇殺敵、視死如歸的戰鬥精神,由點及面地反應了我人民解放軍不畏強敵、英勇頑強的軍魂。看這部作品,扣人心絃的情節描述,讓人的精神時時刻刻被牢牢地吸引沉浸在那充滿硝煙的戰場上。雖是觀戰,實在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些有血有肉的革命前輩們的氣魄和英魂,激勵著今日的我們去努力,去奉獻,去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而奮鬥。

保衛延安123心得體會篇4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__週年,身邊的人掀起了一股看“紅色經典作品”的潮流,我也隨著大家的步伐,看了《保衛延安》。看過後我發覺這本書真的算得上是中國的一部紅色經典作品,不僅僅是書的資料,還有書中所散發出來的那種革命精神,讓我覺得又重溫了那個紅色的革命年代。

書中描述的是我軍在山西的部隊奉命參加保衛延安的戰鬥,戰爭的勝利也就是收復革命聖地延安、解放大西北的勝利。這本書的語言貼近生活,並且很細膩,讓我有種他們就在眼前演繹的感覺。而戰鬥場面的描述是十分震撼人心的,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敵強我弱情景下戰爭的殘酷激烈。每一次戰爭都會有無數的戰士犧牲,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了此刻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多麼值得珍惜。所謂有得必有失,無數革命戰士的獻身換來的是最終的勝利,這是讓我欣慰的。

書中的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每一個都是有血有肉的硬漢,每一個都是那麼深入人心。我還記得那個為了掩護我軍而跳下絕崖深溝的李振德老漢,他讓我明白,革命沒有年齡的界限,無論老或少,都有本事也有職責為革命付出。我最印象深刻的人物就是周大勇。他的人正如他的名一樣勇敢,有著大無畏的精神。他在戰鬥中成長,也在戰爭中被錘鍊得愈來愈堅強勇敢。他的精神也是無數革命戰士所擁有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令人敬佩的革命精神。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許多,同志們的團結,每個革命戰士的努力,每一場戰爭的奮不顧身,每一個人犧牲時的無怨無悔……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這個團,依靠這一套完備而精密的組織,依靠這些奮不顧身的工作的人,才成了永遠充沛活力的戰保衛延安讀後感無不勝的整體。“團結就是力量”,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大家的力量扭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靠,那就是團結,就是更大的力量。我從這本書中也感受到,沒有什麼是難事,只要努力,任何不可能都是有可能的。也沒有什麼過程會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些磕磕絆絆,但邁過這道坎,就像雨過天晴,總會有彩虹出現,總會看見成功的曙光。

保衛延安123心得體會篇5

我院第一黨支部開展“紅色經典讀書日”活動,我選擇閱讀《保衛延安》這麼紅色經典書籍,瞭解了“延安文人與文學創作”,印象深刻,受益匪淺,感受頗深。先是匯入“‘延安時代’給我有什麼啟發在那個時代,文人們究竟是個怎樣的生存狀態,以及文人創作的情景究竟是怎樣的”

一、延安文人與“五四”啟蒙話語

延安文人大多是“五四”知識分子的第二代、第三代的知識分子。他們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與融合中理解知識與教化成長的。所以“五四”的啟蒙話語作為一種精神品格在延安文人中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延安文人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開始了生活與創作的。

(一)“延安”的由來

黃教師先出示了一個傳說:佛傳屍毗王在清涼山修行之時,遇到老鷹捕食小鴿。紛爭中,屍毗王割膚喂老鷹以解救小鴿;一說趕走老鷹,割膚餵養小鴿。膚施之謂,得源於此。

這就是延安的美麗傳說。

(二)延安文人的“構成”

延安文人產生在抗戰時期和內戰時期,人員成分複雜,有叛逆者丁玲、逃亡者以及追求者蕭軍等,據統計那時候從祖國四面八方聚集到延安的文人有兩萬兩千多人。可見在關鍵時刻,追求祖國統一及完美夢想的文人是相當有歷史職責感的。

(三)延安文人的生活與創作

延安文人在這個充滿夢想的“天國”裡,享受著中共戰時實施的供給制所給予的物質生活的保障。在津貼、伙食、衣服、窯洞、唱歌、跳舞、散步等方面都做到了自足。津貼,當時士兵一個月的津貼是1。5元,排長是2元,師長以上的是5元,教員是10元。可見當時對知識分子是多麼地重視。毛澤東主席一個月也才領5元,那些知識分子就有10元呢。伙食也是有“大灶”、“小灶”之分,“大灶”的吃小米,“小灶”的吃麵食。那時候全國上下都貧窮,吃不飽,有人形容飢餓的詼諧詩句是“汗水與麵條齊飛,缸子與眼睛共色”。幽默有餘,充滿著革命樂觀主義。著裝方面,當軍官的穿四個口袋的衣服。延安的時候,大家統一住窯洞。那時候,大家團體團體抒發情感,唱歌成為一種情感的巨大釋放。吳伯蕭在《歌聲》中說道:“把唱歌變成了一種思想,一種語言,甚至是一種號令。千萬人能被歌聲團結起來,組織起來,踏著統一的步伐前進,聽著統一的號令戰鬥。”多麼氣勢凌人呀。

(四)延安文人與批判現實主義浪潮

在文藝政策方面,主持中共中央的文宣機構是洛浦(張聞天)和博古(秦邦憲)。毛澤東起草過題為《很多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發出《關於各抗日根據地文化人與文化團體的指示》。中國的知識分子歷來具有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傳統,“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知識分子強烈的社會職責感的生動體現。全面抗戰開始後,大片國土淪入敵手,北平、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等大中城市相繼淪陷。這些地方,經濟文化相對發達,全國大多數的知識分子亦集中於此。在這些城市即將落入敵手之際,知識分子面臨著何去何從的抉擇。中共中央作出《很多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要求各根據地黨組織和一切黨的軍隊,應當很多吸收知識分子加入軍隊、學校和政府工作。只要是願意抗日的比較忠實的比較能吃苦耐勞的知識分子,都應當多方吸收,加以教育,使他們在戰爭中在工作中去磨練,使他們為軍隊、為政府、為群眾服務,並按照具體情景將具備了入黨條件的一部分知識分子吸收入黨。對於不能入黨或不願入黨的一部分知識分子,也應當同他們建立良好的共同工作關係,帶領他們一道工作。

二、《講話》:建構中共意識形態的話語體系

(一)《講話》出現的前後背景

毛澤東同志在《講話》中談到當時的歷史背景時說:

我們是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分析這些事實中找出方針、政策和辦法來。我們此刻討論文藝工作,也應當這樣做。

此刻的事實是什麼呢事實就是:中國的已經進行了五年的抗日戰爭;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中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在抗日戰爭中的動搖和對於人民的高壓政策;“五四”以來的革命文藝運動——這個運動在二十三年中對於革命的偉大貢獻以及它的許多缺點;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在這些根據地裡面大批文藝工作者和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工人農民的結合;根據地的文藝工作者和國統治區的文藝工作者的環境和任務的區別;目前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的文藝工作者已經發生的爭論問題。——這些就是實際存在的不可否認的事實,我們就要在這些事實的基礎上研究我們的問題。

毛澤東同志在那裡把當時的歷史事實概括為七個要點,簡明地闡述了國際國內的形勢和我國新文藝運動的歷史與現狀,準確地說明了《講話》產生的時代背景。

延安文藝座談會舉行的一九四二年前後,在世界和中國都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一九四年,世界法西斯勢力猖獗,希特勒德國併吞了大半個歐洲,並同義大利和日本簽訂了軍事同盟,不斷擴大侵略戰爭,企圖重新瓜分世界。一九四一年六月,德國發動了侵蘇戰爭;十二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戰爭初期,法西斯陣線取得了軍事上的暫時優勢,使得整個國際形勢起了急劇的變化,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鬥爭處於重要的歷史關頭。

三、延安文人:走向民間與彰顯意識形態

對“民間”或“傳統”的借用,正是現代性知識傳播的典型方式之一。現代政治是經過共同的價值,歷史和象徵性行為表達的團體認同,從而梳理和重構具有自我的特殊的大眾神話與文化傳統。

為了貫徹《講話》的精神,延安文人走向“民間”,走一條文藝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進而開闢出一片新的藝術天地:小說、報告文學、民歌體敘事詩、戲劇(戲曲)等。

延安文人的自覺性與覺悟,讓我們深受感動,同時也是一種鞭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xinde/011l5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