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這棵樹讀後感精選6篇

這棵樹讀後感精選6篇

讀後感指讀完一本書後把內心的想法通過文字書寫出來的書面文稿,流水賬的讀後感是不被人欣賞的,你知道什麼樣的讀後感才是吸引別人注意力的嗎,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這棵樹讀後感精選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這棵樹讀後感精選6篇

這棵樹讀後感篇1

這是一本關於成長的書,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貧窮地區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長起來的。

弗蘭西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母親偏愛弟弟、深愛他的父親過早去世、家境貧寒、在學校受人輕視。她就如那棵長得鬱鬱蔥蔥的天堂樹,頑強地在貧民區生長著,她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使她受益終生。她,是一個堅強的人。

其中有一段令我記憶猶新:弗蘭西和弟弟尼雷在上學前要去打天花疫苗,但是因為他們玩泥巴餡餅而忘了洗手。手臂上十分骯髒、沾滿泥巴的弗蘭西受到了醫生和護士的鄙夷:“這些人這麼骯髒的活著,實在不應該。”但弗蘭西勇敢地反抗著:“我弟弟是下一個。他的胳膊和我一樣髒,請不要吃驚。你不用跟他說。跟我說好了。”護士很吃驚:“我真不知道我們說的這些話她居然都懂。”

為什麼弗蘭西應該不懂?難道窮人家的孩子就沒有“知書達理”、“有文化”的權利嗎?

我在思考著:“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裡的“樹”指的是什麼呢?是那棵天堂樹嗎?不是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麼優越的條件,只要你的心中有這樣的一方土地,樹就會茁壯成長,抵達天堂——這就是天堂樹。

我們的心中,是否有這樣的一棵樹?

這棵樹讀後感篇2

在一個平常的春天,一位飽經風霜的母親,向別人討了幾棵樹苗。她要把樹苗栽在門前。

母親栽種完畢後,她的一個孩子從門裡一拐一拐地出現了。“媽媽,把這棵小樹也栽下吧!”孩子的手裡擎著一棵樹苗。()那是她丟棄的一棵。它又瘦又小,一點兒也不強壯,甚至還有一些枯萎。

孩子吃力地站在母親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來腿就有殘疾。孩子擎著那棵樹苗,滿眼裡都是渴求的光芒。母親望著孩子站立不穩的腿,她猶豫了。等看到孩子眼裡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親終於點點頭--就算它最終長不成一棵大樹。

孩子高興極了,小心翼翼地放下樹苗,搶著去挖樹坑。他人小力氣弱,挖得很吃力。母親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

孩子挖的樹坑比母親挖得都大、都深。

樹苗栽種下了,孩子拎起一隻小水桶,到不遠處的水塘裡拎水。孩子一拐一拐地拎來一桶水,給樹苗們澆了個飽。

以後,孩子每天都拎著水桶,一拐一拐地打來水。澆完母親栽種的那幾棵樹時,做母親的目光是複雜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樹苗會活過來,會長成一棵大樹。她認為她的兒子,這個拐著一條腿走路的孩子,是在做著一件沒有結果,同樣也沒有意義的事情。

可是不久,那棵樹苗和其他樹苗一樣,也鼓出了葉子。只不過稍遲了幾天,葉片稍細小了些。可不管怎麼說,它活過來了,它也是一棵樹了。

每一天,孩子都要拎著水桶澆樹苗。孩子是認真的。他澆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樹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親允許,他自己親手挖坑栽種的小樹苗,也是隻澆一桶水。

小樹一天一天長大。

開始的時候,那棵小樹明顯地不如它的哥哥姐姐們壯實,顯得有些楚楚可憐。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趕上了它的哥哥姐姐。到秋風落葉季節,它甚至比別的樹都高大都壯實了。

這一年冬天,母親做出了一項重大決定,送她這個最小的孩子也去學校讀書。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沒有這個能力讓這個孩子去學校讀書。

母親很早就失去了丈夫。她有三個未成年的孩子,她靠著自己的一雙並不強壯的手養活著他們已經十分吃力了,她不可能讓他們都讀書的。孩子揹著母親用布片為他縫製的書包,高高興興上學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學校,可他的臉上卻是永遠像春天一樣明麗燦爛!

這一年孩子12歲了,個子比他一年級的同班同學還要矮。

放了學,除了做作業,孩子就澆那幾棵樹,一拐一拐地拎著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樹之間。

不管在誰看來,那棵本來已經失去了生存資格的樹,都比別的樹更青春更挺拔。

殘疾的孩子每天都是高高興興的。別人送給他一個綽號:陽光。大家都叫他陽光。他也喜歡這個綽號。

幾十年過去了,殘疾的孩子已經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在文壇上,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家鄉乃至縣城的人,都為家鄉出了這麼一個大作家而感到自豪和驕傲。

成了名人後的一年,他回到了他的家鄉,要接母親出去。他的兩個哥哥都在村裡做農民。他的母親,早已是滿頭銀髮了。這些年,她一直住在老屋裡。兒子歸來的訊息使她分外高興。這一天她早早就在門口迎接兒子。

和母親同在門口的還有那幾棵樹。他是乘坐著一輛小轎車回來的。但是沒有讓車子進村。從村頭他就下來自己走路,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遠遠地他就看到了家門口的樹--那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樹使他一下子回到了他的從前……

他看見了自己的母親。她倚著樹。他的心裡一熱,急急忙忙衝了過去。在那棵他親手栽種的樹下,他把他的母親摟在懷裡。他發現母親是真的老了,身子輕得像一片樹葉。他叫了一聲娘,就再也說不出話來。

他在老屋裡住了半個月,每天都陪著母親說話,一拐一拐地扶著母親到門外樹下的青石板上坐。有一天說起身邊的樹,他忽然神祕地說,“娘啊,你知道這棵樹為什麼比那些長得快嗎?這裡面,有一個誰也不知道的祕密呢。”

母親望著已人到中年的兒子,望著他那一臉的得意,她平靜地笑了。兒子在準備說出那個祕密時,她點點頭說:“其實娘早就知道。那樹長得高長得快,還不是你每天半夜起來餵它一泡童子尿?開始我也納悶兒,後來有一天半夜我悄悄跟著你出去了,我看見你一邊餵它一邊說小樹快快長大吧……孩子,你知道我為什麼改變了主意,讓你上學了嗎?就是因為我看見你一天一天半夜去偷偷喂那樹童子尿啊!”

他一下子怔住了。原來母親早就知道了這一切。可母親卻直到今天才說出來。如果不是他自己要說,只怕母親一生一世都會守護著這個祕密的。

他無語凝噎。許久許久,他撲通一聲跪了下來,跪在了母親的面前。他明白了母親。他終於明白了母親。母親的心永遠是一顆母親的心。當然,是做母親的首先懂得了自己的兒子。既然你像一棵小樹苗一樣鑽出了地皮,母親又怎能不給你一次長大長高的機會呢?

而這樣的機會,就成全了一棵樹苗的一生。

這棵樹讀後感篇3

這天,我讀了由方衛平教授選評的《站成一棵樹》中林清玄的《梅香》一文。我有了很深的感觸。

文章不長,但是寓意很強。一位富人,在賞梅花。那是冬日的早晨,梅花十分美麗。突然,門外傳來敲門的聲音,一個乞丐問道:“先生,行行好,可不能夠給我一點東西吃?”富人端來了一碗飯菜,乞丐說:“先生,您家裡的梅花,真是十分芳香啊!”說完,他就走了。富人呆立著,很震驚。他想,窮人也會賞梅花嗎?為什麼自我從來沒有聞過梅花的芳香呢?於是,他留意翼翼的,以莊嚴的情緒,生怕驚動梅花似的去品梅花的芳香,他哭了,為了自我第一次聞到了梅花的芳香。

是的,誰說乞丐不能賞梅花,乞丐也能聞到梅花的香氣!好的物質條件不必須能使人成為有品味的人,而壞的物質條件也不會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個人沒有錢是值得同情的,但是,我認為,一個人一生都聞不到梅花的香氣更加值得悲憫。物質不能代表什麼,但是精神卻能夠讓人如置仙境。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一個以前的好朋友,她家裡很有錢。她,也很物質化。有一次,我們談心,她告訴我:“我覺得我太物質化了,但是卻改變不了。”我說:“跟我來。”帶她去了一種盛開著一片片紫色小花的地方,我讓她蹲下,說:“你聞一聞,這片花的味道。”“聞不出”她說。我又讓她聞一朵花。她先聞了後說:“好臭。”我說:“你此刻再仔細的聞。”她又閉上眼,說:“我再聞。”她細細品了一番。“好香啊!”她忽然說。我淡淡地笑了一下,說:“從今以後,你對事物就要像這樣品,就能夠精神化了。”

我回想起這件事,就告訴自我,精神是支柱,物質是外衣,再華麗的外衣,沒有支柱也是無用的。

很少有人能回觀自我,品賞自我心靈的梅香,大部分人空過一生,也沒有體會到隱藏在心靈內部極幽微,但極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梅花的芬芳,是自然的一種語言。如果我們用心去傾聽,就能聽懂這些語言,就能與自然展開詩意的對話,用心傾聽自然,我們會發現,自然也在默默等待我們的聲音。

讓我們品味從自性中流露出的芳香吧!

這棵樹讀後感篇4

成長的路上必有坎坷,他們一次次的嘗試打破你的決心。不過,不要怕,“長大”會治好一切的。

——題記

在故事線中,主角弗蘭西的背景並不景氣,甚至可以可以說是貧窮。她的父親約翰尼是個侍者,他帥氣、瀟灑,但是缺少掙錢養家的能力;母親凱蒂是個清潔工,她溫柔、賢惠、會持家,儘管對尼雷有些偏心,可是弗蘭西仍然很愛她;弟弟尼雷比她小一歲,卻像個大人一樣勇敢,有時對外界的事物裝作習以為常。卻在學校裡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壞小孩。

弗蘭西面對成長既期望卻又擔心。在成長的路上,面對母親的偏心,父親的逝去,老師的不理解等痛心的事情,卻總是一個人擔了下來。她從不像那些沒有同情心、心靈髒的落滿了灰塵的人相處,因為她知道那些對她帶來的只有傷害,於是她對外界事非常警惕,甚至連好朋友都沒有。

對這個腐敗、骯髒的社會來說,弗蘭西這樣品性端正的人異常少見,她不會像小賣鋪老闆一樣欺騙孩子們,而是選擇讓其中一個孩子有一次感到願望成真的機會。這一點最可以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布魯克林有棵樹》中的樹指臭椿樹,臭椿有個美麗的名字叫做“天堂樹”,這是一種少有的連水泥地也能長的出來的樹。雖然在整篇小說中對這種樹只段不提,或者是幾乎沒有寫。但是可以隱約感覺到,這種“天堂樹”就是代指弗蘭西這一類的好人。

小說中還寫到了很多站在玻璃房裡扔石頭的人。他們明明也是窮苦出身,卻以相互踐踏為樂趣。而弗蘭西不一樣,她不忘自己的本命,對殘酷生活中不幸跌倒的人充滿了同情和理解。她和其它孩子的區別,大抵就在這裡吧。

這本書是對高潔品格的歌詠,也是在作者小時候遭遇的真實寫照。我推薦它,極力推薦它。

這棵樹讀後感篇5

?站成一棵樹》讀後感

“讓最完美的文字的陪伴著你走過生命中一個完整的春天。”當我剛在書店看到,《站成一棵樹》這本書時,便被封面上的這段小字所吸引住了。

“最完美的文字”是什麼樣的呢?這真該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了——這本書的文章既有激動人心的時刻,又有優美清純的語言,還有個性十足的人物形象。故事裡的社會與人生,什麼力量讓我們如此感動,童年的意味,老人與孩子,我們的親情、我們的故鄉,就這樣一點點長大,傾聽自然和生命的聲音,真實和虛幻,願望與夢想,快樂與煩惱,小寓言、大思考。走進書中,亦使我產生無限遐想,遨遊其中,不願離開。

我最喜歡書中的《守著十八個雞蛋等你》,這篇文章的情節跌宕(dàng)起伏,“三易”和母雞“二給”是一對挺奇特的組合,主人公“三易”患了嚴重營養不良(醫生說務必要吃土雞蛋才能康復),但他卻孩子氣十足;而母雞“二給”機靈、勇敢、富有智慧,無疑和人類的思維方式,語言等方面有相通之處。他們之間既是相互利用的主僕,又是親密無間的朋友,也是冤家對頭,換句話說,使所有這些關係的某種特殊組合。出於不一樣目的“三易”要補身體“二給”要孵寶寶,“三易”和“二給”展開了爭奪雞蛋的鬥爭,簽下了協議書:“二給”下蛋後,要及時隱蔽。“三易”如果找到,就歸“三易”吃。他們做起了類似“捉迷藏”的遊戲。母雞“二給”竟然還想出離家出走的辦法保護自我的蛋不被吃掉。最後卻為了對方,放下了原本自我最執著的那個目的。然而故事最後“我”的甘心等待令我有一種別樣的感動。

若想實現自我的理想,完成人生的超越,站成一棵任風雨的.摧殘而仍不動搖的大樹,必要經過各種各樣磨難的歷練,經歷苦痛掙扎,經歷歡欣鼓舞,經歷成功失敗,嚐盡人生百態,嚐盡人情世故嚐盡成長滋味。總之有許許多多的險山等著我們去攀登,有不計其數的磨難等著我們去克服。這是全書所給予我的啟迪。

願我們經過自我的刻苦學習,取得優異的成績,到達理想的目標,造就繽紛多彩的人生,站成一棵高大的樹,永遠屹立在自我心中。

這棵樹讀後感篇6

每個人的成長是不同的,不同的成長給我們留下不同的印象,對於我們來說成長是無比的重要,然而這本書就形象的講述了一個生活在貧窮地區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長起來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總是受到別人的欺壓,總是受到別人的侮辱,他們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她的成長如同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她是一個十一歲的小女孩,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麵包的女孩,一個整天被別人嘲笑、撿拾破爛的的小女孩。她的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但她卻是一個擁有夢想、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小女孩。她就是這部小說中獨具特色的小主人公——弗蘭西。

她的成長令人感到吃驚,她做過了大人們所做過的事情,如:撿破爛、購物、打工……她的家境非常貧寒,父親很早過世,而母親非常偏愛弟弟,所以弗蘭西很少感受到家人的愛,在家裡就是這樣,然而在學校裡同學們更是瞧不起她,總是受到同學們的輕視。她的成長就如同那棵長得鬱鬱蔥蔥的天堂樹,頑強地在貧民區生長著。

弗蘭西非常的勇敢,她會勇敢地去面對一切,不怕困難,對於別人的輕視,則會讓她變得更堅強,古人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弗蘭西就如同這樣,弗蘭西把一切挫折變為動力,讓她慢慢的成長,讓她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使她受益終生。

我覺得整本書的內容就如同一首現代詩,既有悲傷的部分又有高興的部分,又教給人一種哲理,但這首詩絕大部分都在講悲傷,所以讓人看了又有同情,又有悲恨,又有悲傷,想為弗蘭西改變命運,讓人越讀越有味道。

讀了這本書其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段落是:“弗蘭西的星期六,是從去垃圾回收站開始的。和其他布魯克林小孩一樣,她和弟弟尼雷會在外頭撿些布頭、紙張、金屬、橡膠等破爛,藏在地下室的箱子裡,上著鎖,或是藏在床底下。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放學回家的路上,弗蘭西會慢慢走,邊走邊看排水溝,希望找到煙盒的錫紙,或是口香糖的包裝紙。回頭她會將這些放在一個小罐子的蓋子裡頭熔化。垃圾站收沒有熔化的錫球,因為很多孩子會將鐵墊圈放在中間抵重量。有時候,尼雷會找到一個蘇打水壺。弗蘭西會幫他把壺嘴弄下來,熔化出其中的鉛來。垃圾站的人怕蘇打水公司的人找麻煩,不敢回收完整的壺嘴。壺嘴是好貨。化掉後,能賣五分錢。

弗蘭西和尼雷兩個人把破爛裝進一口麻袋裡,一人拎一隻角,在街上拖著走,沿著曼哈頓大道,路過茂吉街、藤·艾耶克街、斯塔格街,最後來到斯科爾斯街。這都是些醜陋的街道,名字倒是很漂亮。每條偏街陋巷都會有衣衫襤褸的小孩子鑽出來,匯入破爛大軍,前往卡尼的垃圾站。他們去的路上,會遇到空手而歸的孩子們。這些孩子已經把破爛賣掉,錢也都花得一個子兒都不剩了。現在,他們大搖大擺走回來,還嘲笑起其他小孩來。”這兩個自然段形象的表現出了弗蘭西與弟弟尼雷一天艱苦的生活,他們是多麼的可憐,他們畢竟是孩子啊!現在的孩子沒有一個向他們一樣的可憐啊!

這本書,似乎讓我感覺到弗蘭西的言行動作彷彿都在我眼前閃過,讓我體會到了窮人家孩子的種種堅韌不屈的精神!有時候我還總是思考“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裡的這棵“樹”指的是什麼?是那棵種在弗蘭西家的天堂樹嗎?我想不是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窮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我們的思品書上曾經提到過,書上說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所以我們應該發揚這種精神,使這種精神發揚光大。因此我們更應該向這本書的小主人公弗蘭西學習。

我覺得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麼優越的條件,也不需要他人的教育,只要自己的心中有這樣的一方土地,“樹”就會茁壯成長,努力的實現自己的理想與追求,使自己變得更加堅強,使自己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我想在我們的心中是否也應該有這樣一棵“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xinde/18vj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