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大學之道》讀後感6篇

《大學之道》讀後感6篇

其實會寫讀後感我們的思維邏輯能力是會得到很大的提升的,為了讓自己成為知識淵博的人,我們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讀書,也不要忘記寫讀後感哦,寫文書吧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大學之道》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大學之道》讀後感6篇

《大學之道》讀後感篇1

?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1896-1940),美國二十世紀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他最的代表作。小說的背景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美國社會中上階層的白人圈內,偶然的機會,窮職員尼克闖入了揮金如土的大富翁蓋茨比隱祕的世界,驚訝地發現,他內心惟一的牽絆竟是對河岸那盞小小的綠燈——燈影婆娑中,住著心愛的黛西。然而,冰冷的現實容不下縹緲的夢,到頭來,蓋茨比心中的女神只不過是凡塵俗世的物質女郎。當一切真相大白,蓋茨比最終徹底成為自私而殘忍的黛西的犧牲品,他的悲劇人生亦如煙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滅才是永恆。一闋華麗的“爵士時代”的輓歌,在菲茨傑拉德筆下,如詩如夢,在美國當代文學留下了墨色濃重的印痕。

讀《了不起的蓋茨比》完全是出於一個偶然的機會,原想趁閒暇之餘讀讀打發時間,然而開頭那句父親的忠告卻讓我有了莫大的興趣:你在評論他人的時候,要記住並非所有的人都有你這樣優越的條件。喜歡看著蓋茨比站在海邊遙望黛西家碼頭上的綠燈,喜歡看著他“以奇怪的方式伸出手臂”,喜歡那種驚奇和熱切;喜歡蓋茨比豪宅上徹夜不明的燈光,和從花園裡隨風飄至的音樂和笑聲,那樣聲色犬馬,醉生夢死。以及蓋茨比躲在這一切繁華背後的孤獨和被壓抑的慾望。喜歡死後的那段人情冷暖,喜歡看著那輛來自另一個世界盡頭的汽車來到豪宅門口,卻沒有發現美好的宴會早已散場。也喜歡書中的語言、隱喻、講故事的方式,和精緻卻縝密的結構。只有在反覆閱讀之後,你才會發現原來書中的每個人不僅豐滿、獨立,而且在無形之中又被歸攏在情節的網路裡,成為情節的一部分。

當我翻完《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最後一頁,我莫名其妙地回憶起一年前的一個秋夜閱讀果戈理《涅瓦大街》的情景,當我在涅瓦大街迷人的街燈和喧鬧的人群中目睹一個純真又孱弱的年輕人的激情被現實的荒謬徹底擊碎的時候,我感到一種難以名狀的情緒令我無處遁形,庇斯卡遼夫以其全部的生命追求一瞥而來愛情,但是迷人的姑娘卻變成了不可理喻的歌女,於是他對美的追求反而嘲諷般地把他推向了生命的盡頭。然後,我在那個有點慌張的夜晚裡得出了一個結論:要放棄救人,因為不會有太多的人希望在藍色的天空下不斷地延展夢想,包括愛情在內,無奈的具有理想性質的嚮往與改變他人的試圖總會變得蒼白和荒謬。

《大學之道》讀後感篇2

?大學》是儒家經典《禮記》中的,是中國古代傳統學術的代表著作。四書到手月餘,僅僅是閱讀了一遍《大學》,雖然不盡理解,卻也能從中感悟到一些人生和教育的道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的核心是修身,修身是一個人立足的根本,只有人不斷地修為自己,使自己成長,才能承擔起責任,才能進一步“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的境界有三,一是“識事物”,二是“明事理”,三是“興事業”。“識事物”就是要正確判斷和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是群居動物,不可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與外界打交道,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人友善相處,是極為重要的。作為一名271教育的教師,尤其是271教育人中的首導,我們要處理好與學生、與其他導師、與家長的關係,要學會與人溝通,尤其是與學生進行溝通,只有進行有效的溝通,我們才能更好地瞭解學生,更好地引導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明事理”就是要明白自然事物發展的規律,要尊重自然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要順其自然,不能太強求。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知道每個孩子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優點,也都有自己的缺點。我們不能像公立學校的老師一樣用考試的分數來要求和衡量每一個孩子,我們要像趙校長說的那樣“幫助松樹成為更好的松樹、幫助柳樹成為更好的柳樹”,而不是一概而論,輕易否定我們的孩子,打擊我們的孩子。

“興事業”就是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和實現自己理想的抱負,而不是說我們在事業上要取得多大的成就。人生在世,總要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找一些事來充實自己、證明自己,讓自己活得有意義。作為一名271的教師,我們要像趙校長說的那樣,意識到自己是在做一件善莫大焉的事,意識到我們是在為祖國培養未來,是在為中國偉大復興事業培養適應時代發展潮流的人。我們的事業應該就是幫助每一個孩子發現自己,成就自己,讓每一個孩子能更好地朝著他應該有的方向發展,為承接祖國未來的發展擔當起責任。

?大學》裡面還講人要以身作則,要感恩,要勤學。以身作則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卻寥寥無幾,人們總是對別人要求很高,卻經常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我們在與人交往過程中,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是如此,比如我們要求學生穿校服,我們自己也要每天穿工裝,如果我們自己給自己找藉口,非要打破規矩,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去要求學生,即便使用老師的所謂的權威去壓制學生,又有幾個孩子會真心的信服我們呢?

總的來說,讀完《大學》,我學到的道理是首先要充實自己,即“修身”,要以身作則,懂得感恩;做人做事要有原則,要會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最後,誠心是做人的根本。儒家學說這種極致美好的境界,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窮其一生去堅持不懈努力追求的。

《大學之道》讀後感篇3

“學而優則仕”,取得一定的成績就得給予相應的官職,否則便是重視不夠關懷不到。當然,沒有一官半職也無法說明你取得了成績。

正是這一句辛辣的書評吸引了我,從頭至尾,一氣呵成!

書中對人物的刻畫可以說做到了極致,心理描寫更彰顯了人物百態,然而讀罷給我最深的感覺卻是:這裡不是校園。沒有莘莘學子的朗朗讀書聲;沒有青春校園的生機和活力;沒有學術論壇的筆劍爭鋒。

這裡是一個工廠,專門負責生產經營的地方;這裡是一個圍城,城裡城外的人們各顯神通;這裡更是一個集市,到處都是呼喊叫賣的聲音。

文章還在陸續的連載之中,我還沒有讀到故事的首尾,我不知道文章的作者會以什麼樣的結局來結束這所謂的大學。暫且不去談那些領導們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杜小春的見異思遷,高歌的形骸放蕩,馬長有的拾階而上,這哪裡是大學教師的模樣!

正如一位網友評論的那樣,到底是我上了大學,還是大學上了我?在這樣的校園裡,這樣的潛規則作用下,我不禁感到非常的悲哀。文章開頭的杜小春很像現實中的我,所以讀到她出現的地方,我是一路同情,直到我再也不能忍受——因為我知道,我是永遠不會成為杜小春那樣的人。我可以與名利無緣,我可以生活得辛苦貧寒,但我要永葆我心中的明燈不滅,走過悠長的黑暗,迎來的定會是燦爛的黎明。

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人生最好的境界莫過於此吧!

《大學之道》讀後感篇4

記得以前中學時代自己也接觸過《四書五經》這一我國古代的經典著作,但那僅限於瞭解其文化背景、組成結構和大致內容,所以也就無異於管中窺豹、知其皮毛罷了。

有幸在這次假期裡比較深入地研讀了它裡面的《大學》篇,方才領略到它裡面所蘊含的為人處世的深刻哲理,並且更為清晰地看到,自己以後的人生道路該以怎樣的方式前行,才能切實地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貢獻出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讓自己的一生活得有價值、有意義!

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從小便志存高遠,他們為了實現自己的光輝夢想和遠大抱負,尋得人生的真諦、生命的意義而耗盡一生。

?大學》開篇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這裡所展示的,即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

三綱八目是《大學》的綱領旨趣和主要條目,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大學》的開篇也是其為人做事的大道與精髓所在。

“在明明德”說明加強道德的自我完善、發掘自己本性中的善根、摒棄邪惡的誘惑、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對人自身修身養性的重要性,而博學的宗旨莫過於此。就此意義上說,西方的“懺悔”、東方佛教的“修行”、列夫·托爾斯秦式的“道德的自我完善”,乃至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培養四有新人”、“五講四美三熱愛”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為目的。

“在親民”,和下文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相結合,從動態的角度來強調了不斷革新,加強思想革命化,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之重要。引申出來,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這使人想到的每日懺悔,使人聯想到女作家楊絳把她那本寫“gan校”生活的書起名為“洗澡”。精神上的洗澡就是《莊子·知北遊》所說的“澡雪而精神”,《禮記·儒行》所說的“澡身而浴德”。話說回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展示的即是一種革新的姿態,它驅動人們去棄舊圖新。“在止於至善”即是說博學的目的還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無數先哲們的人生歷程便印證了這一點。

人奮鬥一生,是因為他“知其所止”,即知道自己所奮鬥的目標是什麼,知道自己應該“止”在什麼地方,知道屬於自己的位置在哪裡。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鳥兒尚且知道找一個棲息的林子,人怎麼可以不知道自己應該落腳的地方呢?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大都市及其郊區古來就是人們嚮往而聚居的地方,但這還只是身體的“知其所止”,不是經義的所在。經義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於至善”。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多少人隨波逐流,終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當今時代,生活的誘惑太多,可供的機會太多,更給人們帶來了選擇的困惑。比如說,在過去的時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人心態平衡,或許還“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可是,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後,所謂“下海”的機會與誘惑重重地叩擊著人們的心扉,讀書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所止何處?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了——精神的流浪兒無家可歸,以至於出現了教授賣大餅之類的畸形社會現象。

其實,《大學》本身說得好:“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關鍵在於尋找最適合自身條件,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這才是最最重要的。這樣一來,教授當然也就不會去賣大餅了!而“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告訴我們,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了,它強調做任何事都要抓住其根本,即著重把握事物發展的主要矛盾的道理。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審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發生,這正如“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的道理一樣,也教導我們要善於認識和掌握事物之根本。基於此,孔子所言,是一個教化與治理的問題,教化是本,治理是末。而正是由此出發,我們才能夠理解《大學》強調以修身為本,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

?大學》之道,豐富而精闢;《大學》之義,深遠而高崇;《大學》之理,至善而使人信服。

?大學》不僅教給我們修身養性之道,也告訴我們認識事物的正確的方法途徑;不僅從大處傳授我們“平天下在治其國”、“治國必先齊其家”等個人建功立業之法,也從生活的細小點滴處要求我們要意念真誠。

讀完《大學》,頓覺“柳暗花明又一村”,自己無論是在學習、工作方面,還是在生活、做人上都受益良多。

放眼當今世界,風雲變幻,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國際格局複雜多極,而新軍事變革不斷湧現,所以,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資訊化戰爭對於鞏固和發展我國的國防事業至關重要,而這更是對我們軍校學員的發展、成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為新時期的革命軍人,我們要樹立牢固的軍人意識,既應繼承發揚老一輩革命軍人的艱苦奮鬥、敢打敢拼的優良作風,也要深入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堅定崇高的政治信念。我知道,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科學知識與軍事技能尚為淺薄,還達不到新軍事變革所提出的要求。正因如此,我在以後將更加努力地學習和掌握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過硬的軍事技,對於近期則是在學好各基礎課的基礎上多瞭解與專業有關的知識,廣泛而深入地閱讀專業知識方面的書刊雜誌,學習和掌握熱門計算機技術(如ps,c++等),同時不斷積累學習和工作中的經驗教訓、方式方法,積極地參加各類學科知識和技能競賽,併力求創新,以求提高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在不斷的實戰中獲取新知和經驗。

我相信,信念的帆已經張滿,理想之艦即將啟航,以頑強不懈的奮鬥為動力,我一定能抵達夢想的彼岸!我堅信,我能!

《大學之道》讀後感篇5

昨天晚上終於把已更新的《大學之道》看完了,長長的五卷,一百多章,有時看得我不願關電腦,可有時也讓我厭煩,但總的來說,還是很不錯的,畢竟有那麼高的點選率。

我想就我看的這些做個記錄:林曉這個人是不是有點懸乎呢,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這樣的原型嗎?但不管找不找得到,我還是很佩服、敬重他的,要不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漂亮女生為他而受傷呢?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猛將為他而拼命工作呢?但最讓我感動的,還是林曉和韓冰之間的愛情,在現實社會裡,能找到幾對像他們一樣,為了對方等待十幾年,雖然段天和方芸的愛情也很讓人感動,可怎麼也不會有林曉他們那樣的煽人淚下。想想林曉為了追尋韓冰的影子(還有就是完成母親的遺願),在事業的巔峰時期毅然引退江湖,走進大學聯考補習班,然後考進楚天大學,並且在楚大低調地學習、生活,開學第一天居然還跑到圖書館的工地上去做苦工。但不管怎麼低調,他在各個方面都讓人有一種領袖風範,他的意見、建議都很有見地,讓人不得不注意他,也讓人不得不喜歡他!而在事業方面,他又是一個有想法,敢行動的人,並且很懂得與人交談,讓小女很是佩服!

希望故事的結局是美好的,最好是林曉能和韓冰在一起,也不枉費他們等了彼此十二年!

《大學之道》讀後感篇6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是指“大人”之學、君子之學。道是指自然、社會規律的大學問,是大智慧之學。這裡的道還應該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學習的途徑和方法。明德是指人本身所潛在的、天生的良好德性。儒家對於人性的基本判斷是主張人本性善的,所以,儒家學者普遍認為一個人天賦中本來就具足良好的品德。在這一點類似於釋迦牟尼所創立的佛教觀點,人人皆有佛性。親民按照朱熹的說法可以理解為一個人不僅要自明其德,還要推己及人,去幫助他人獲得良好的品德,親民還可以理解為友愛他人、親近他人,這兩種解釋並無矛盾。止在這裡是指達到目標,致善則是指人生的最高目標和境界。

“明明德”、“親民”和“止於致善”被稱為“大學”的三綱領。

這一個開頭雖然只有不多的幾個字,但其含義確是極其深刻和重要的,是《大學》的核心思想所在。

做人的學問和方法在於發現人的天性和本性,人的天性和本性就是符合天人合一的天道和地道。做人的正確道路不僅僅要自己做符合天地之道的人,還要幫助他人按照天地之道去生活和工作。做人的最終目標是要達到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成為一個道德符合天地之道的人和一個自我完善之人。用道家的道理講,一個致善的人就是一個道法自然的人和一個清淨無為的人。用佛學的道理講,一個致善的人就是一個擺脫貪、嗔、痴的人和一個徹底覺悟了的人。所以,人類歷史上所有偉大的思想家在最根本的做人問題上,他們的觀點是具有一致性的。

學習經典的意義決不在於背誦,而在於運用經典中的思想指導人們的人生,使每個人都懂得珍惜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而不會虛度年華,更不會無知地墮入地域之中。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這一段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其重要性在於指出了人生最重要的關鍵點,這個關鍵點就是一個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最高的.人生目標。一個人如果知道了自己的人生最高目標是要道法自然、要善待他人和要徹底覺悟,他就能夠最終實現這個目標,從而實現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

在這裡,我們還可以學到邏輯推理的妙用。從經典的學習中,我們能夠了解到古人對於事物的邏輯是有著很深的研究,並達到了非常熟練運用的程度,這一點仍然非常值得我們這些現代人來認真學習。

現實中和歷史上的很多人沒有成功,甚至會墮落,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搞懂人生真諦,而虛度了人生。

一個人徹底弄懂了自己的人生遠大目標後,他就能夠安定自己的心,而不會為外境所迷;一個人的心安定了,他就能夠做到心靜如平靜的海面,在人生旅途上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一個能夠做到心靜和心淨的人自然心態就會變得安穩,這樣的人就會遠離浮躁;一個心態安穩的人就能夠進行深入地思考和更加客觀地分析與看待世界;一個善於思考和客觀分析事物的人最終就一定會達到他的遠大目標,就一定會最終實現他的個人理想。任何事物都有本質和細枝末節之分,任何事物也都有其始終,如果一個人能夠搞懂事物的本質及其內部的結構和層次;如果一個人能夠懂得事物的發端和結局;如果一個人能夠知道事物發生和發展的先後次序,這樣的人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懂得大學之道的人了,也可以稱為具有大智慧的人了。

認真研讀此段,會使人們更深刻地瞭解人性的弱點和克服人性弱點的方法。現實中的人們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確立自己遠大的志向和目標,因此,多數人在生活中會受到外境及其變化的指引,而隨波逐流。這樣的人是無法做到安定的,他們也無法做到心靜和心淨,他們更無法做到心態安穩和慎思遠慮。所以,我們看到世上多數人都是終其一生,無所作為,他們只有在人生的終點附近發出無力的呻吟和慨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這也是讀經典的一大意義和價值所在吧?

人生就是一個人不斷克服自己的人性弱點,並通過學習和修身使自己的靈魂得到不斷提升和淨化的過程,在這個修煉的過程中雖然要經理各種痛苦,但實在是有人生難得之大樂存在於其中。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這個段落裡出現了《大學》的八目,這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家對組成這八目的字詞並不陌生,但對其深刻的內涵及其相互關係就可能不甚瞭解了。何以見得?,每個人看一看自己的日常行為舉止,再看一看周圍人的行為舉止,結論不言自明。所以,古人早就指出,言易而行難。

古時候,希望自己具有美德而彰顯於世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國家則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必須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要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就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內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內心就必須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就必須先探求自然、社會和事物的規律性知識。

要想獲得關於自然、社會和事物的規律性知識,人們就需要與事物進行深入而密切的接觸,這樣才能全面和透徹瞭解事物的本質及其屬性;人們在瞭解了自然和社會的基本規律和本質後才能達到意念的真誠;人們在誠意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具有正確的思維和見解;人們具有了正確的觀念和價值觀後就能夠自覺地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人們具有高尚道德修養後就能夠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人們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每個家庭都和睦和和諧了,一個國家也就得以治理了;當所有的國家都得到了好的治理後,天下也就自然變得太平了。上到天子下到平民百姓,都應該以修身為本。

在這裡讓人們再一次感受到儒家思想家運用邏輯推理方法的妙處,()他們通過說理把如何成為君子的方法說得清晰明瞭和通俗易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只要人們按照“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的順序去自覺地修身,終究會獲得圓滿的人生。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是指事物的本質和人的本質,末是指事物的細節。這一段講的道理是,一個人的本質如果存在大問題,他就不可能做好人,更不可能成為一個得道的高人。這個思想用在做事方面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如果沒有抓到事物的核心本質,他就不可能做好事情,包括事物的細節方面也是如此。上述理論可以引申出如下的道理,一個人沒有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就無法做更大的事情,更談不上治國和平天下這樣的大事。一個修養深厚的人不可能做出淺薄而無理的事情,而一個不注重修身的人,也不可能自動自發地做出什麼好事情和完成一件大事。這裡講的道理完全符合自然界的因果法則,沒有種因,哪裡會得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確是千古不變之真理!

學習《大學》使人們懂得人生要及早修身養德,只有先修好自身,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也才能夠不枉來人世間一次。願天下有更多的人都能夠通過學習人類文化的經典,不斷提升自身的品德,為造福全人類的事業貢獻更大的力量。背影讀後感300字悲慘世界英文讀後感“大學之道”——《大學》新讀之??

標籤: 讀後感 大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xinde/1q8dn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