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政治類讀後感6篇

政治類讀後感6篇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品中的人類情感和情感交流,讀後感是我們對作品中的人性和社會問題的思考和思索,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政治類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政治類讀後感6篇

政治類讀後感篇1

本學期我們行政管理專業開設了行政管理學導論這門課程,將公共行政學的概念,理論等各方面知識做了一次系統詳細的介紹與講授,作為對課堂知識學習的補充,我選擇了《政治與行政》這本書作為課外閱讀的書籍。

?政治與行政》這本書是美國政治學家弗蘭克·古德諾的作品。古德諾是美國政治學會的主要建立人,他從法律角度研究了市政機構和管理,以及20世紀初期美國城市政治,也是政治與行政分離理論的倡導者之一。其中,政治與行者兩分,在古德諾《政治與行政》一書中,做了詳盡的介紹。

讀過《政治與行政》一書後,我將本書大概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三章,講述了國家的功能,政治的功能以及中央與地方政治的關係;第二部分是第四章到第七章,具體介紹了行政的功能,行政體制和政府體制與政治和政黨的關係,以及美英兩國民治政府的特點與不足;第三部分是關於政黨的內容,包括黨魁的概念以及政黨的責任。在閱讀這本書時,我將主要的關注點放在了政治與行政兩分以及政黨內容這兩個方面。

關於政治與行政的分離,其實在古德諾之前,已經有人對該觀念進行了論述。例如美國第28任總統威爾遜,他在1887年發表的《行政學研究》一文中,針對當時美國政府內政黨分肥的的狀況,首次提出了將政治與行政相分離的概念。而古德諾則是在威爾遜等人的基礎上,對該觀念提出了新的理解與發展。

古德諾在書中提到,之所以要將政治與行政二者相分離,首先是出於解決城市問題的需要。他提到了在英國和德國,由於此觀念已被很多人所接受,故這些國家在處理城市問題上更加得心應手;其次,古德諾認為行政中的許多環節,尤其是技術方面,對於政治的影響微乎其微,例如行政中的那些半科學,半商業活動,與制定政策,表達民眾意願的政治活動,幾乎沒有什麼關係。

這是古德諾對於政治行政兩分原因的分析,而古德諾對於該理論貢獻,則是在於他澄清了人們可能會對該觀念產生的誤解,即行政與政治兩分程度的問題。古德諾認為,政治與行政的兩分,並不是徹底的,而是應保持聯絡的。他說:政治的功能首先與國家意志的表達有關,其次與國家意志的執行有關。這句話中其實映射了他的觀點。國家意志的表達是政治活動的主要內容,但這並不意味著政治與國家意志的執行就毫無關係。這點其實很好理解,如果在執行政策時沒有考慮到政策的可行性,那麼再好的政策,也會因無法執行而變得毫無意義。

既然行政與政治不能夠完全分離,仍需存在聯絡,那麼如何協調行政與政治的關係問題,就成了關鍵。在《政治與行政》一書中,古德諾先後指出了三種協調兩者關係的觀點。第一,政府體制中的政治機構必須對行政機構進行控制。這是因為如果政治機構對行政機構的控制過少,會使行政機構在一種鬆弛的狀況下工作執行,這勢必會導致行政效率低下,不能有效的完成國家意志的表達。另一方面,政治機構對行政機構的控制也應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內,過度的加強政治控

制反而會破壞兩分的原則。第二,是行政機構的適度集權。這是因為當時的政黨分肥制嚴重影響了行政效率,要克服這種問題,需要一定的集權。另外,美國特殊的中央與地方關係也是加強集權的原因之一,由於中央對於地方的控制力有限,很多時候中央與地方的意志存在衝突,這勢必會導致行政效率的降低,因此有必要加強行政機構的集權。 第三,是借用法外調節機制,即藉助政黨的力量。中國有句古話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要解決政府內部行政與政治的關係,不但需要從政府內部需找出路,還需依靠外部的力量。政黨的存在給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能。政黨不僅擔負起了挑選在政府體制理論中表達國家意志的機關的成員,而且同時擔負起了挑選執行這種意志的人員。這樣就從人事方面解決了行政機構與政治機構的聯絡問題。

我認為解決了如何協調政治與行政的關係問題是古德諾對於政治行政二分作出的最大的貢獻。因為將兩者分離不難,但是分離到何種程度最為合適,是有難度的。絕對分離,會導致意志執行出現偏差;分離不夠,又達不到二分的目的。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古德諾對於公共行政學的貢獻,是偉大的。

關於政黨方面,古德諾對於政黨的存在是支援的。他認為政黨是政治與行政的聯絡點,承擔著傳達國家意志與執行國家意志的使命,政黨在國家政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他還提出了採用公民投票,制定規章制度,使政黨賬目公開化的方法來使政黨對人民負責。從而減小了政黨不負責任的可能性。另外,古德諾在書中提到了黨魁的概念。這是我比較感興趣的。黨魁,特指資本主義國家操縱政黨機器的

首腦人物。黨魁與政黨領袖的區別在於,黨魁在黨內並無正式職務,許可權也無明確規定,而政黨領袖在黨內有正式職務,其活動公開並受到監督。由於政黨在政府體制中控制著立法機構和行政機構,而黨魁又控制著政黨,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黨魁實質上控制了政府體制內部。黨魁的存在,既有利,也有弊。首先,黨魁通過議會的改革以及議會對人民負責而變得向人民負責,這會使民眾中有更多的人獲得選舉權,從而更好地表達民意;其次,黨魁的產生,會促使行政系統內部權力集中,而集權化是有助於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的,這與行政政治兩分的初衷相符合。但黨魁的存在也會產生一些弊端,例如,一旦黨魁不負責任,那麼必然會影響到政黨防止無政府狀態的功能。

以上是我對《政治與行政》這本書中我感興趣內容的介紹,下來我將把自己在讀書過程中的一些感想做出陳述。

首先,關於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古德諾在書中提到政府應該在行政方面加強集權,但我認為這種觀點並不能完全符合中國的現狀。我認為對於中央政府是集權還是放權的問題,應該根據政府某種職能的具體情況來看。比如說中國的房地產和房價問題,目前已經形成了三家博弈之勢,中央政府與廣大群眾希望降價改善生活,地方政府想依靠房地產來維持收入,房地產廠商則希望漲價來牟取利益。中央政府多次出臺降低房價的政策,但卻收效甚微,很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不願完全貫徹中央的指示,即所謂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這一方面,中央政府就應該收回地方政府的部分土地權力,即集權;而對於其他的政府職能,就不一定需要集權,拿近期的工商質檢部門體制改革來說,就是一種放權。此次改革將全國省級一下各級工商質檢部門的人事權,財政權劃歸與地方政府,工商質檢系統內部不再實行垂直管理,上級與下級之間只是保持業務上指導關係。這樣的劃分有利於地方政府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有利於解決近年來日益嚴重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所以從以上兩個例子來說,中央對地方,不能是單純的放權或集權,而應是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其次,關於政治與行政的兩分問題,我認為目前中國政府做得並不夠好,或者說程度較低。就拿陝西省質監繫統來說,分為機關單位和事業單位兩類,機關單位在省政府內辦公,屬於制定政策的部分,即負責政治功能;底下的事業單位在咸寧西路辦公,從技術上負責不同的職能,即負責行政功能。但很多時候,機關單位的工作人員會涉及到具體的技術問題中去,而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也會參與一些政策的制定。從這點來說,政治與行政的界限劃分的並不明晰。這一現象在其他的政府部門中也普遍存在。所以目前中國政府的政治與行政的劃分還依然存在不少問題。

再次,關於政黨的作用問題,古德諾書中提到的那些政黨的作用或者如何避免政黨不負責的論述是建立在美國兩黨制的基礎之上的,這一點在共產黨執政的中國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古德諾認為政黨是行政與政治的聯絡點,要發揮防止無政府狀態的作用。這在中國是不需要強調的,中國政府不論是政治體制內的還是行政體制內的人員,大部分都擁有共產黨員的身份。由於黨內紀律嚴明,組織緊密,所以

這些人員之間的聯絡是非常緊密的,不需要強調加強聯絡的問題。另外,古德諾提到了政黨不負責的情況,可是共產黨的活動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政府的工作原則是對人民負責,維持執政地位的需要必然會要求共產黨對人民負責,因此,也不需要特別強調不負責任的情況。雖然古德諾關於政黨的論述與中國現狀存在一些不相配的狀況,但他關於如何避免政黨不負責的幾條解決方法是值得借鑑的,它可以幫助我們的黨加強自身建設和監督,保持黨的先進性。

以上就是我對《政治與行政》一書大體內容的介紹和自己一些看法的闡述,很多觀點由於知識資訊不足,存在不少缺陷,這仍需我在今後的學習中不斷改進。

總而言之,《政治與行政》一書,對於公共行政學的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值得我們仔細品讀!

政治類讀後感篇2

1883年,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共產主義創始人馬克思停止思考了。馬克思生前的摯友、學生以及親屬都來到倫敦郊區的海格特公墓,將他與其夫人合葬在一起,為他舉行了簡樸而又莊嚴的葬禮。在葬禮上,恩格斯以極其悲痛與無比崇敬的心情發表了這篇演說。

作為馬克思生前的摯友,可以說,恩格斯是最瞭解馬克思的一個人,他們之間的友誼是別人難以體會的,也是後人所津津樂道的。在這篇演講中,恩格斯並沒有直接陳述悲痛的字眼,而是用平常的話語來打動聽眾,讓人信服,他所作出的一切評價都是真實客觀的。馬克思的逝世對世界無產階級人民來說都是巨大的損失。恩格斯把他的貢獻與達爾文對於有機物的發展規律相比較,說明了馬克思對於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是巨大的。恩格斯高度讚揚了馬克思的一生的兩大發展,除此以外,他還對科學領域的極其關心。馬克思的貢獻是偉大的,同時恩格斯也對馬克思高尚的情操和人格作出了十分精闢的肯定,形象而生動地表述了馬克思生前的為人,“他或許有很多敵人,可不見得有一個私敵”,讓聽眾瞭解到馬克思是一個胸懷廣大的無畏的共產主義戰士。

字裡行間讓人感受到,一位才華橫溢的人對於另一位大師逝世的悲痛。明確、嚴謹、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富有情感的語言,中肯理性的評述,構成了這經典悼詞

政治類讀後感篇3

根據學習計劃,自五月始,我翻開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的政治著作《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因時間關係,我斷斷續續地翻閱,現在也只是完成了一半,但是它卻似一盆冷水讓我曾經的熱血沸騰冷卻下來,像一面投影匯聚了整個社會的浮光掠影,光彩昏暗俱明:要駕馭這紛繁複雜的社會,於亂世中傲視群雄,展現自我遊刃有餘,就要緊緊牽住社會脈動的“牛鼻子”——不同地域間的文明差異。

在作者的眼裡,不同的地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植生出不同的文明,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東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等。文明的不同,難以融合,在相互碰撞和衝突之中,就會產生摩擦和矛盾,甚至會激發戰爭。“鷸蚌之爭,漁翁得利”,作者深諳政治平衡的智慧,只要在矛盾衝突的平衡槓桿任何一邊,稍稍撥動矛盾的籌碼,就可以達到“四兩撥千斤”功效——制衡他國,甚至將一些強國玩於股掌之中,即是:要想成為世界性或區域性的掌握話語的大國,只要通過製造或控制其與他國因文化、文明差異而引起的矛盾,就可以抓住這個國家的軟肋,實現操控的目的。按此規則,當時的作者預示出了20多年後,當前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矛盾,而某些國家就是其矛盾背後的操縱者。

讀此書,會給人以一種冷靜、一種淡漠,即使當前社會紛紛擾擾,爭端不斷,但是隻要我們把握其間的文化差異,就會很快明瞭之所以然。或許,這是由於作者長期置身於各種政治漩渦、爭鬥之中而不自然形成的。無論是面對悲劇,還是看到幸福,都沒有一絲的傷感或微笑,有的只是緊握的拳頭,目不轉睛緊盯對手,在別人相鬥最虛弱的一霎,自己用最少的力量將敵手擊倒。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均是在文明的衝突中被某些國家玩於股掌間,甚至會出現:“被賣了,還幫著數錢”現象。其實,這些離我們都不遠,或許就在我們的身邊,某些國家利用個別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文化差異,不斷製造事端,影響社會穩定。從對文中所述文明的特點和分析比較,文明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文明的認同,將是有利於具有不同價值觀人群的融合團結和促進社會的穩定。如何抓好社會文明差異的“牛鼻子”,減少因文化差異造成的摩擦矛盾,我認為對於文化建設如果不加以重視,積極引導,就會在面對因文化差異而衝突的場面時變得被動,甚至會激化矛盾,加劇社會的動盪。因此,在如何應對不良團體侵入和促進本地文化、文明融合力提升,維護好社會的穩定,把握住社會管理的主動權,我個人建議可以考慮以下幾方面:

一是加強文化教育,提高社會群體的素質。我們必須要重視文化知識教育,積極推進社會群體的文化知識教育,不斷提高他們文明素質。只有社會群體的文化素質得到提高,文明程度得到提升,社會的文化氛圍才會濃厚,個人和社會群體才會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才能奠定相互包容諒解的基礎。

二是加強交流學習,促進社會群體的溝通。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要多加強相互交流,與時俱進,學習對方的長處,消除誤解,促進社會氛圍融洽。通過多舉行活動,密切加強不同群體之間的關係,增進了解和情誼,提升不同文明之間的包容度。

三是互相尊重理解,確保相處交流的和諧。不同文明之間,風俗習慣各有不同,愛好憎惡各有側重,我們必須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加大矛盾糾紛調處力度,相互包容,而且要相互幫助,共同發展。我們要做到求同存異,積極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引導不同文明群體之間的價值觀和信念朝相同的文明化方向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

政治類讀後感篇4

卡爾·亨利希·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也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鬥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

一提到馬克思,人們往往便想到他偉大的貢獻,深刻的思想以及崇高的精神,卻忽略了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忽略了他成功的背後有一個不離不棄的朋友,一段長達一生的友誼。

馬克思於1818年5月誕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特利爾城的一個律師的家裡。青年馬克思就有著改造社會的強烈願望並付諸於行動,因而他受到反動政府的迫害,長期流亡在外。1844年,馬克思在巴黎認識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對方看得比自己重要,馬克思長期流亡,生活艱苦,常常靠典當維持生計,有時竟然連買郵票的錢都沒有,但他仍然頑強地進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動。恩格斯為了維持馬克思的生活,寧願經營自己十分厭惡的商業,把掙來的錢源源不斷的寄給馬克思。不僅僅是在生活中,在事業上,他們更是互相關懷,互相合作。他們同住在倫敦時,每天下午,恩格斯總到馬克思家裡去,一連幾個小時,共同探討各種問題;分開之後,他們幾乎每天通訊,彼此交換對政治事件的意見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們之間的關懷還體現在時時刻刻給予對方以幫助,都為對方事業上的成就而感到驕傲。馬克思答應給一家英文報紙寫通訊稿時,還沒有精通 英文,恩格斯便幫他翻譯,必要時甚至代他寫。而恩格斯從事著述的時候,馬克思也往往放下手頭的工作,編寫其中的某些部分。

馬克思與恩格斯之間有很多感人的故事。1863年初,馬克思一家已經到了一貧如洗的地步。馬克思打算讓大女兒和二女兒停學,找個地方工作,自己和妻子燕妮,小女兒搬到貧民窟去住。恩格斯得知這個訊息後,連忙打電報勸說馬克思別這麼做,又迅速籌集了一筆錢,匯給了馬克思,使馬克思一家暫時渡過了難關。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信中寫道:“親愛的恩格斯,你寄來的100英鎊我收到了。我簡直沒法表達我們全家對你的感激之情。”

在恩格斯需要幫助的時候,馬克思同樣竭盡全力,毫不猶豫。1848年11月,恩格斯逃亡到瑞士,由於走的時候很匆忙,身邊沒帶多少錢。還在病床上的馬克思得知,連忙掙扎起來,到銀行將自己僅有的錢取出,全部寄給了恩格斯。

然而,與普通人之間的友誼一樣,馬克思與恩格斯之間的友誼儘管偉大,也經歷了一些小插曲。1863年,恩格斯的妻子瑪麗患心臟病突然去世。恩格斯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將這件事寫信告訴馬克思,信中說:“我無法向你說出我現在的心情,這個可憐的姑娘是以她的整個心靈愛著我的。”第二天,馬克思從倫敦給恩格斯寫回信。信中對瑪麗的噩耗只說了一句平淡的慰問的話,卻不合時宜的訴說了一對自己的困境:肉商、麵包商即將停止賒賬給他,房租和孩子的學費又壓得他喘不過起來,孩子上街沒有衣服和鞋子。一句話,魔鬼找上門來了……生活的困境折磨著馬克思,使他忽略了對朋友不幸的關切。正在極度悲痛中的恩格斯,收到這封信,不禁有點生氣了。這次,一直隔了五天,恩格斯才給馬克思回信,並在信中毫不掩飾地說:“自然明白,這次我自己的不幸和你對此冷冰冰的態度,使我完全不可能早些給你寫信。我的一切朋友,包括相識的庸人在內,在這種使我極其悲痛的時刻對我表示的同情和友誼,都超出了我的預料。而你卻認為這個時刻正是你表現你那冷靜的思維方式的卓越性的時機。那就聽便吧!”

波折既然已經發生,友誼經歷著考驗。這時,馬克思並沒有為自己辯護,而是作了認真的自我批評。10天后,馬克思寫信向恩格斯致以真誠的歉意。出於對朋友的瞭解和信賴,收到回信的恩格斯立即原諒了馬克思,還寄去了一張期票,以幫助馬克思度過困境。自此,兩位同甘苦共患難的友人重修舊好,友誼得以延續。

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之久,建立起了偉大的友誼,共同創造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正如列寧所說的:“古老的傳說中有各種各樣十分動人的友情故事,後來的歐洲無產階級可以說,它的科學是由兩位學者和戰友創造的。他們的關係超過了古人關於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一段並不強烈卻始終深厚,不捨不棄的友誼。其實再偉大的人也會擁有平凡而深刻的情感,也需要關心和幫助,也離不開友情的滋養。在我們身邊,一直有一些默默相伴,不離不棄以致常常被我們忽略了的朋友,以及一段段令人難忘,始終不變的友誼,在支援和激勵著我們。君子之交淡如水,淡淡的友情就如淡淡的茶香令人沉醉,讓我們共同珍惜身邊的人,安靜感受這份靜謐微暖的情感,用心經營我們離不開的友誼。

政治類讀後感篇5

本週繼續閱讀羅素《西方哲學史》,並對如下的兩個問題進行思考。

首先,“一個判斷雖然不見得比另一個判斷更真,但是就其能有更好的後果這一意義來說,它卻可以比另一個判斷更好。這就暗示了實用主義。”

讀到這句話,想到了在《普通心理學》中學習第六章決策時,講到行為決策理論時提到了西蒙的“滿意性原則”。所謂“滿意性”是指決策時,個體並不考慮所有可能的選項及其可能的結果,而是僅僅考慮幾個選項,一旦感到滿意,就會立即停止搜尋。就比如我們買電腦,電腦的品牌多種多樣,我們會綜合自身的用途、預期價位、實用性等來進行選擇,在這個範圍內挑選自己滿意的電腦並作出決策。

前兩天聽老師的錄音講到“失位”,即你不在你該呆的那個位置上。那怎麼就不失位?靈活。其實“滿意性原則”就是一種靈活,不應該在難以抉擇的時候,事事都要求做到十全十美,只要找到滿意的選項,在一定範圍內學會適度的降低目標,也會是最優的結果。

第二,亞里士多德按照中庸之道的學說所主張的是,適度的資產才最能夠與德行結合在一起:“人類並不藉助於外在的財貨才能獲得或者保持德行,反而是外在的財富要藉助於德行;幸福無論是存在於快樂,還是存在於德行,還是兼存於這兩者,往往總是在那些在自己的心靈上與性格上有著最高度的教養卻只有適度的身外財富的人們的身上才能夠找得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的無用的身外財貨卻缺少高尚品質的人們的身上找到的”。

拋開亞里士多德不信仰“平等”的觀念不談,我同意以上的觀點。身外財貨是需和德行、品質相稱的,比如醫生要有“醫德”。醫生需要有過硬和紮實的專業知識,要有“救死扶傷”的高尚品質,只有“德”“才”兼備換來的“自身財貨”才是最有價值和最有意義的。但是我認為當今社會風氣過多的抬高了“身外財貨”的價值,就如“土豪”原本的含義,即鄉下財大氣粗、沒什麼品味的有錢人。讀後感·所以一些商販會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唯利是圖,卻早已對“誠信”置之不理。還有一些現代的偶像劇,動輒就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北京或者上海這樣的城市裡,租的起一套豪華單身公寓。或者遇到一個“霸道總裁”,從此鹹魚翻身。

針對這些虛構的偶像劇,我們可以一笑而過,但是對於正處於追偶像劇而又沒有形成穩固的價值觀的青少年而言,他們會對這樣的生活抱有幻想,這就是在傳播一種錯誤的社會風氣,傳達一種不勞而獲的“成功祕笈”。所以外在的財富是要藉助於德行的,需要與德行、高尚的品質相稱的。

政治類讀後感篇6

卡爾·馬克思——古往今來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為人民和世界奉獻了一生,這位偉大人物的名字以及他的學說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在世紀之交的2000年他還被世人評選為“千年風雲人物”,可見,他給後人留下的是無法估量的財富,世人才會給予他這麼高的評價。我覺得這項榮譽馬克思是當之無愧的,他生前的戰友左爾格這樣評價他:“他的一切功績是不需要立碑行傳的。”證實他業績的不是青銅白石,而是來自世界各個角落響應他不朽的戰鬥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無數工人階級隊伍。

?馬克思傳》,在那裡我們能夠追尋到他的足跡,從點點滴滴的文字河流中,閱讀它就好像在與一位偉人對話,整個人都被深深的感動和震撼了。它帶領我們去了解馬克思的生活,他的一生就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去一同感受馬克思這個人,把他當成朋友,和他展開對話,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去理解他,進而理解他的思想。我相信只要你試圖面對、解釋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那麼,你就無法繞開馬克思,並且通過研習他的思想說不定就能帶你走出事物的泥沼。

馬克思是一位理論家,一位學識淵博而又思想深邃的學者,他一生中的主要活動就是科學研究。我們在課堂上聽到更多的也是他的思想和認識有多麼的正確,以至於我們產生了一種錯覺,總覺得他是高高在上的,把他想象成為一位刻板整日埋頭苦思的哲人,一位不識人間煙火的聖賢先知,我們太注重“偉人”的光環而忽視了人性最真實的一面。看了這《馬克思傳》之後,通過作者樸實的文字,間單的描述,我的內心受到了很大的觸動,我就不完全那樣認為了。我開始認為我們將馬克思的威嚴莊重的一面擴大化了,甚至將他“妖魔化”了。要知道他堅持自己的理論研究必然一定程度上對一些生活瑣事不太關注,只能說他不拘小節。他的確有作為偉人常人所不及的科學探究精神,可事實上,他也是是普通人,不是“神”,不是遙不可及的聖人。拿馬克思自己的話說:“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也是個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生活著的人,他的生活也會有不修邊幅的時候,他也有自己的嗜好,他喜歡下棋、抽菸、喝酒,也有自己的個性,也有與恩格斯之間不俗的友情……親情、友情、愛情、事業,他都不缺,他都擁有。

這位偉大的革命導師,一生從事人類解放事業,並積極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他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工作的忘我投入,對友誼的珍愛,對親情的眷戀,無一不感動著我們每一個人。他的偉大不在於他是為自己,而是為整個人類事業孜孜不倦的工作。這本書使我對馬克思的整個人生經歷有了一個更加全面系統的認知,對他的一些生活細節、生活習慣也瞭解的更多,這對於我理解馬克思的學說有很大的幫助。

1818年5月5日這一天馬克思來到了人間,這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卡爾·馬克思誕生於德國萊茵省摩澤爾河畔一個山清水秀的文化古城特里爾城,這座城市很早享受到了法國大革命帶來的成果,所以憎惡封建壓迫、崇尚自由平等的精神在那裡的人們心裡深深地紮了根。而且受家庭文化的薰陶和寬鬆的家庭氛圍影響,馬克思的童年是幸福快樂的。慢慢地,馬克思在踏入社會以後就看清了社會現實,看清了富有與貧窮的巨大差別,看清了剝削階級的醜惡嘴臉。他能明辨是非,同情貧苦的勞動人民,幼小的心靈就能盛裝人間的苦難。他立志要為全人類謀取幸福。他認為能為全人類謀求幸福,才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為了全人類的解放事業他屢次被驅逐出境,流離失所,但是他仍不改革命的雄心壯志。馬克思的堅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許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他們眼中,馬克思是國際工人的靈魂,是無數貧苦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燈。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他在政治、文學、歷史、哲學上及至自然科學方面都取得了卓著成就,他那不朽的思想,哺育了兩個半球的無產階級運動,被稱為世界社會運動的導師。

下面我將從馬克思對工作的不懈追求,與恩格斯深厚友誼和與其妻子的愛情婚姻三方面,談談自己的感想:

馬克思曾經講過“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險眼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馬克思創作《資本論》是在1943年開始的,為了完成這一劃時代的寫作《資本論》,馬克思的那種求知熱情和勤奮精神,達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他犧牲了自己的健康,抱病寫作,強忍著病痛奮鬥終身,實在令人敬佩!

馬克思的這種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科學的嚴謹態度是非常之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必須用知識來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學識的增長才是我們這一輩子最大的財富。人生總是會遇到挫折困難,不順心,但是相信生活會教會我們很多,只要我們肯努力,肯付出,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用一顆執著的心去面對,那麼,一切都將不成問題。馬克思懷著實現共產主義的信念,不斷追求自己的事業。馬克思在十七歲中學畢業考試時,寫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這篇作文中就表達了他的高尚的信仰。他認為給最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並認為青年人的擇業目標應該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誼被公認為古往今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典範,恩格斯的馬克思的“第二個我”,他們一心追求同一個夢想,懷揣同一個理念,不斷奮鬥著,努力著,合作著。他們兩人通過頻繁的通訊來交流思想,一天一封甚至幾封,他們談及的內容十分廣泛,二人可以說是無話不談。世人更多的看到的是馬克思給我們帶來的偉大貢獻,可是如果沒有恩格斯的幫助,馬克思的創作還能繼續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就是因為有了恩格斯無私的幫助和二人對理論思想的探討,才使得馬克思走向成功。其實在很多方面恩格斯並不比馬克思差,他頭腦活躍、才思敏捷、知識廣博,他在語言方面的造詣很高,而且還深諳軍事之道,可是恩格斯為人謙虛,他將馬克思比喻為整個事業的“第一小提琴手”,自己是“第二小提琴手”。朋友就是這樣,當你快樂的時候可以與其分享,快樂就有了兩份,當你悲傷的時候向他傾訴,悲傷就少了一半。好朋友他會不斷地提醒你,讓你知道自己的不足,馬恩二人的友誼像我們中國的“高山流水”,是知音。在我看來,真正的友誼就像馬克思和恩格斯一樣,為同一個夢想去努力,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也可以相互扶持,相互幫助,就算失敗了也沒什麼,因為一路有你,我們一起成長了。

馬克思與燕妮的愛情故事也被世人稱頌,燕妮原本是出身貴族的小姐,是特里爾城迷人的公主,她不惜一切嫁給了馬克思,在經受了窮困潦倒之後,他們的愛仍未減當年。燕妮在精神上給予馬克思支撐,在事業上給予他幫助與支援,在生活上給予他細緻的照顧,燕妮將馬克思視為“我的大孩子”,對他一生不離不棄,可以算得上是完美的童話故事。他們有著同樣美好的理想,他們在命運的激流中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為壯麗的共產主義而奮鬥。從馬克思寫給燕妮的情信中,我們看到了馬克思的柔情,言語裡都充滿了火一樣的炙熱和綿綿不盡得溫柔,那是對愛情與生活的深刻詮釋。當真令人羨慕不已!

?馬克思傳》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一位“千年思想家”的一生的思想活動和生活細節,通過對這位偉大思想家的描述,從中可以折射出那個時代、那個社會風起雲湧的變幻,馬克思親身經歷了這場跨時代的變化,同時他又以自己先進的頭腦指引著無產者前進的方向。馬克思曾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我們需要學會的是他們永不言棄的探索求知精神,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的繼續自己的理想,終有一天會成為現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xinde/2z7m5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