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全國兩會精神心得體會300字7篇

全國兩會精神心得體會300字7篇

你對寫心得體會,有沒有哪裡什麼不懂的地方呢,一篇打動讀者的心得體會,一定是富有真情實感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全國兩會精神心得體會300字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全國兩會精神心得體會300字7篇

全國兩會精神心得體會1

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一致表示,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顯現。“‘十四五’期間和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迴圈特徵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劉偉委員表示。近年來,中國經濟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以擴大內需的新發展格局,經常專案順差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現在的不到1%,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升。同時,積極加快對外開放步伐,促進國際貿易活力。2020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9%,全年實際使用外資9999.8億元人民幣、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對中國投資前15位國家和地區,投資增長6.4%,佔比98%,做到了引資總量、增長幅度、全球佔比三提升,真正實現了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迴圈,進而帶動世界經濟復甦,促進國際迴圈。“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佳都科技集團董事長劉偉委員認為,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後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檔案,改善科研環境、增加經費投入,加強人才的培養和使用,這些極大地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了人才優化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之間的融合。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第14位,比上年上升3位,是唯一進入前20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如今,嫦娥五號九天攬月,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重大科技成果捷報頻傳,創新為高質量發展積聚澎湃動能。“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就是生態環境。生態環境保護不好,最終將影響可持續發展前景。”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委員認為。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當前,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乾淨飲水、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回眸十八大以來的生態保護之路,黨中央可謂高瞻遠矚,科學決策,提出了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彰顯了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自然規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最新認識,確立了環境在生產力構成中的基礎地位。可以說,“十三五”時期,成為迄今為止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5年,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全國兩會精神心得體會2

韓文龍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主任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研究員 9月21日至22日,李克強總理在上海考察時強調:推進改革開放、促進創新發展,進一步穩就業鞏固經濟恢復性增長基礎。李克強總理在上海的考察,進一步突顯了中國政府對穩就業和促增長的高度重視。當前,經歷了中美經貿摩擦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後,中國通過“六穩政策”基本鞏固了經濟恢復性增長的基礎。近幾個月的統計資料顯示,投資、消費和進出口等指標正在恢復性增長,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唯一一個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大國。儘管如此,中國經濟還面臨著較大的風險和挑戰。尤其是美國對中國實施全面的遏制和打壓,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對外部需求和產業供應鏈的負向衝擊效應,使得中國必須立足擴大內需,構建國內國際雙迴圈體系,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從長期看,中國經濟的增長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從短期看中國經濟的平穩健康執行要重點解決好穩就業和促增長兩大目標。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幸福生活,關係到社會的大局穩定,必須抓緊抓好。今年,八百多萬的大中專畢業生、幾千萬的返鄉農民工、以及大批的退伍軍人和受到疫情影響的再就業者都需要解決就業問題,這使得我國面臨著較大的就業壓力。所以,穩就業是“六穩政策”的重中之重。要實現穩就業,需要通過保持一定速度的經濟增長來創造新就業崗位,通過勞動力市場化改革來實現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政府補貼等政策措施鼓勵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和民營企業擴大人才招聘和儲備規模,通過社保減免、延遲繳納等方式鼓勵中小微企業留住人才,通過財政和信貸政策鼓勵各類人才進行創新創業,藉助“網際網路+”實現靈活就業和彈性就業。經濟增長是突破發展困境的關鍵。當前,我國經濟既要實現穩增長的目標,又要通過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即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新發展階段必然要求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國家高質量治理的有機統一。隨著發展由經濟一元目標轉向經濟、社會和治理多元目標,經濟增長的關注度可能會逐步下降。但是,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經濟增長始終是實現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基礎,沒有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作鋪墊,社會發展的高質量和治理的高質量都是無法實現的。當前,要實現穩增長和促增長的政策目標,需要把握好以下幾點:一是以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重點是建好自貿區,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引進高質量的外資、技術和服務等。二是強化製造業的基礎地位,加快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的轉變,在關鍵核心技術、重大工程和先進製造領域實現更大突破。三是落實金融支援和服務實體經濟的各項政策措施,助力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創新發展。四是多措並舉積極擴大消費,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擴大消費關鍵是實施收入倍增計劃,充實老百姓的錢袋子;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產品質量、品牌、安全和售後服務水平,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使得老百姓敢於消費、樂於消費。五是發揮科技創新的驅動作用和數字經濟的引領作用,加快實現中國產業的數字化、智慧化轉型,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業附加值,重點是要充分釋放數字經濟發展紅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全國兩會精神心得體會3

文|張影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進行持續的科技創新,並將其積極地運用到解決現實問題中,是我國巨集觀經濟能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的必要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我國社會經濟的執行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也對如何保持經濟持續增長提出了更高要求。放眼未來,以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顯得尤為迫切。對於經濟增長來說,科技創新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提升供給能力和潛在增長率。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數十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了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大資料、雲端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技術革新,帶來了資源配置效率快速提升的可能性,並催生了新的經濟形態。進行持續的科技創新,並將其積極地運用到解決現實問題中,是我國巨集觀經濟能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的必要條件。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關鍵是如何提升有限資源的配置效率,使得有限的資源能夠催生更多的產出。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資本與勞動邊際效率的下降,是初始生產要素紅利逐漸見頂的顯現,而科技創新是阻止這一下降最有效的手段。與歷次工業革命的關鍵要素一樣,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科學技術具有極強的通用性特徵。因其具有極強的滲透性和協同性,數字技術能深刻地影響參與生產的各種要素,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進而以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方式提高經濟總產出。技術是基礎科學規律發現的應用,科技創新高度依賴於深厚的基礎科學積累。只有在基礎科學上產生的核心技術發明、新產業和新理念,才能保證資本和勞動力投入的邊際產出保持在高位水平。將經濟發展模式轉向科技創新驅動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和持之以恆的投入。現在,我國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尤其需要重視和培養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人才。以科技創新為第一動力的經濟發展模式,需要一大批既具有科研和原創能力,也能深刻理解、準確把握“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複合型人才。科研實踐是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的根本途徑,而管理實踐是將科技創新實踐與中國經濟發展相結合的重要抓手,複合型人才的孕育需要複合培養體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既要對科學葆有好奇心,也要有“把需求問題轉化為技術問題”的敏感性,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才能有更高水平的原創成果,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創新要持續為經濟注入動力,需要科技人才保持知識的更新頻率,從而延長人才的創新生命週期。企業、研究機構和高校應積極提供人才持續學習的機會,將基礎理論學習和應用實踐學習體系相結合,利用一流學術研究幫助創新人才維持理論前沿高度,並助力其將基礎理論研究更好地應用到經濟發展中。把更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才能更好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勁支撐。

全國兩會精神心得體會4

x月22日,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作了政府工作報告,此次報告特點就是首次不設定GDP目標,但不設GDP目標,並不代表中國失去目標。這是我們黨和政府著眼經濟發展和疫情形勢,做出科學的判斷,實施務實的舉措,是適應全球經濟形勢的“留得青山,贏得未來”創新之舉,讀後深感特別務實、又特別提氣。

一、深深感到抗疫階段性勝利來之不易,成之惟艱

報告指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的公共衛生事件。”在“三個最”的嚴峻形勢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迎難而上、力挽狂瀾,帶領全國人民群眾,通過艱苦卓絕努力並付出巨大的犧牲,取得疫情防控重大階段性成果。在全球經濟嚴重衰退、持續下行的態勢下,我們迎勢而上、逆勢上揚,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9、1萬億元,增長6、1%,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較快增長,經濟結構和區域佈局繼續優化,在打贏經濟發展攻堅戰和疫情防控狙擊戰中,中國經濟取得亮眼的成績,表現出堅強韌性和巨大潛能。

二、深深感到一切為了人民的歷史使命、時代擔當

報告直言疫情中,我們也付出巨大代價,一季度經濟出現負增長,生產生活秩序受到衝擊。“但生命至上,這是必須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價。”簡單的語句體現出我們黨和政府臨難不避的歷史擔當,體現了堅持人民生命安全至上的價值觀和使命責任,也讓全國人民對國家未來發展充滿了信心!成績唯其艱難,才更顯勇毅!疫情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科學決策,舉全國之力支援湖北和武漢,先後調派4萬多名醫護人員馳援,10天建成雷神山、火神山兩座醫院,快速擴充收治床位;在實施嚴格管控措施同時,全力抓好生活必需品保供穩價,有力保障交通幹線暢通和煤電油氣供應。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得到最充分的體現。

三、深深感到祖國的未來發展可期、美好有夢

報告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面臨風險挑戰前所未有,但我們有獨特政治和制度優勢、雄厚經濟基礎、巨大市場潛力,億萬人民勤勞智慧。只要直面挑戰,堅定發展信心,增強發展動力,維護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當前的難關一定能闖過,中國的發展必將充滿希望。明確要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實現汙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加強重大風險防控,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回顧過去,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過千山萬水、踏過溝壑坎坷,站上經濟實力全球第二、製造業第一的歷史高位,走進了從未有過舞臺中央;展望未來,中國人民也必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危機中尋得先機,在變局中創出新局,共同走向更加燦爛的明天,更加輝煌的未來!

全國兩會精神心得體會5

20**年兩會中強調今年是打贏扶貧攻堅戰的關鍵年,對扶貧攻堅的指示也非常明確。即使面臨著新冠肺炎疫情對扶貧攻堅戰帶來的許多困難,卻依舊無法阻擋扶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這令我感觸良多。在此,我想就扶貧攻堅來談談它帶給我的思考與感受。

第一,杜絕形式主義,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實事求是,並且“躬行”,自己努力去做到。第二,要有工匠精神,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氣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扶貧攻堅戰中完成精準脫貧,汙染防治的重大艱難任務亦是如此。第三,潔身自律。各個部門幹部更是需要懂得廉潔,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打贏掃黑除惡鬥爭。第四,堅持不懈。在我看來,堅持是所有精神中最重要的一點,大到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發展,小到我們自己良好習慣的養成,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我們作為整個社會的中流砥柱,更應在當下的新時代承擔好自己的歷史使命。俗話說“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

全國兩會精神心得體會6

“兩會”工作報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符合黨的十九大精神,順應全國人民期盼,是一個高舉旗幟、高瞻遠矚、求真務實、鼓舞人心的好報告,也是一個接地氣、聚人心、勇擔當、謀新篇的好報告。認真學習“兩會”精神,感觸頗深,受益良多,有三個關鍵詞:一是新。無論是總結成績中的“穩中求進”,分析形勢的“穩中有變”,還是部署今年工作任務,都充分體現了全新的工作理念。二是實。報告總結工作實事求是,設立目標切實可行,任務措施紮實有力,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戰勝各種困難挑戰的戰略定力。三是民。就是反映人民群眾期盼,聚焦人民群眾訴求,解答人民群眾呼應。

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幹部,學習“兩會”精神,更重要的是把會議精神轉化為精神動力、思想動力、行動能力,融入到工作實踐中去,為人民服務。

全國兩會精神心得體會7

“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這一點都始終不渝、毫不動搖。”

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對黨的奮鬥歷程和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並落實到各項決策部署和實際工作之中,落實到做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去。

一枝一葉總關情,為民情懷最動人。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訪真貧、問真苦,走遍了全國所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每年的新年問候,都惦念和牽掛著困難群眾;到地方考察調研,特別注重深入基層到群眾中察實情、聽實話。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到“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到“把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檢驗的重要標準”,從“同群眾一塊過、一塊苦、一塊幹”,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人民領袖的為民情懷,體現在造福人民的一言一行,貫穿到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彰顯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抗疫鬥爭的偉大實踐,昇華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習近平總書記一開始就明確要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黨中央採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慮盡努力防止更多群眾被感染,儘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340多支醫療隊、超過4、2萬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中國最頂尖的10個院士團隊奮戰一線,全國近1/10的重症醫學骨幹接力上陣……在全國範圍調集秀的醫生、最先進的裝置、最急需的資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程度提高了檢測率、治癒率,程度降低了感染率、病亡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人民生命重於泰山!只要是為了人民的生命負責,那麼什麼代價、什麼後果都要擔當。”中國在短時間內就有力扭轉疫情局勢,不僅詮釋了“不惜一切代價”的精神旨歸,更揭示了“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的源泉所在。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記初心使命,必須體現在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行動中。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須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關心的就業、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實際問題,一件一件抓落實,一年接著一年幹,努力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事業觀,不慕虛榮,不務虛功,不圖虛名,切實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從興業路到復興路,我們黨近百年來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進行的一切鬥爭、作出的一切犧牲,都是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奮進的征程上,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始終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我們就一定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會無往不勝。


標籤: 心得體會 兩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xinde/6pk3x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