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精選通用《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

精選通用《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

為了能夠寫一篇優秀的讀後感,首先我們要將原作弄懂才行,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精選通用《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精選通用《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
精選通用《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

最近看了張德芬的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寫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領階級的女性為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先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思想和情緒的奴隸。一個不經遇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繭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小我,什麼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什麼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說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以及一切身邊發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小我會被身體裡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說時候有些事情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即使是快樂,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快樂的源頭不在了,自己會很痛苦的。而身體裡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著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於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也告訴我們,生命的困頓轉折是建立內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曾幾何時,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黴,社會不公,尋找真我的過程中讓我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我。於是我卸掉身上揹負的消極的東西,努力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或許,有時候我們得不到一直號稱想要得到的東西,只是因為自己內心,還不相信自己能有好運或者能力,去享受這個事件可能帶來的種種益處,或者經歷一些必須要承受的種種壓力。很想靜下來,尋找到一種方式,可以與內心真正地達成一致,究竟什麼是我真心想要的。我想要得到的那個結果,是為了外表的光鮮,還是真的可以幫助我完成人生的功課;是自己逃避的,還是毫不畏懼地想要去經歷的。如果內心不能認可自己的話,恐怕上天也不會來幫助我。

這本書讀了之後讓我受益頗深,以前我總是說自己的心態有多麼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考慮,對於以發生的事情不會學著接受,更別得什麼與身體聯結了!我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精選通用《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靈脩的書,總覺得所謂靈脩有些玄學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個光鮮亮麗的新聞主播到一位為追求自我真相不辭艱辛跋山涉水的心靈脩行者的蛻變,讓我對所謂“靈脩”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她用一個深入淺出的故事把多年來靈脩的心路歷程呈現給大家。告訴我們如何走出困境快樂地生活。

本書的主人公若菱深感“活的好累”,她被外面的人和事評判著,同時也評判是對方。其實,生活中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沒有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老人教導若菱:“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了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我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和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我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並不是自然的發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自己選擇他們這樣的或那樣的發生。

生活中,我們遇到的許多煩惱,比如討厭某人、懷才不遇、不公平等等,這些看似外界對我們的困擾,實際是對自己的不瞭解、不認可。種種的痛苦是來自我們對事情的解釋,是我們自己主觀創造出來的,為了尋求內心的平衡,為這些事情找到能夠安撫自己的解釋。這些問題和困擾到底是什麼造成的呢?書中的一個觀點,讓我豁然開朗:我們要接受那個不完美的自己,臣服於我們無法改變的結果。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當成受害者,按照這樣的思路走下去,抱怨和不滿就會油然而生,懷著這樣的思想去思考問題,自然無法得到正確的結論,這種受害者的思想讓我們總是尋求別人的理解和認同,陷入痛苦。

其實,外面沒有人,只有自己。我們到底有沒有真心關注過自己的內心世界?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一直在拼命地往前衝,根本沒有時間去顧及內心的.聲音。改變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換一個方式對待別人也是換個方式對待自己,寬容他人也是寬容自己,嚴苛別人的同時也為自己戴上了無形的枷鎖,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嘗試放鬆一些,換個方式想想,在理解別人的同時理解自己,包容和接受那個並不完美的自己。深呼吸——似乎有些釋懷了,有些沉靜了,有些感受到自己的內心渴求了……。

給自己一個微笑,期待在未來遇見更好的自己!

精選通用《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

正在讀一本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說——《遇見未知的自己》。

剛剛開始接觸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它很深奧,很難懂。但是看在它是以小說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感覺又很吸引人又很特別。就像是有些人一樣,第一眼看見覺得不怎麼樣,但是以後越看越順眼,越看越好看。當我細細慢慢體會的時候,忽然發現它已經在慢慢的進化著我的心靈,悲觀和慾望。

在這一個個的生活小故事中,最能引起我的共鳴的是這樣一件事。她說;那一天業績考核出來了,每次都得第一的她,突然被擠了下來,她的內心非常難受。早上她上班,發現同事們正用不同的眼光注視著她,有同情、鼓勵的,有幸災樂禍的。在接下了和老闆的談話中得知,在老闆的一再要求下原本就工作出色的她終於得到了總經理的認可,得到了一個並列第一。她喜出望外,回答哦啊座位上,她想起了剛進辦公室時同事的眼光。可是,現在的她覺得同事們的眼光和平時沒有什麼兩樣的呀。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會有類似的感覺,當你獲得一些與往常有不同的生活經歷,當自己的想法改變的時候,總覺得周圍的人看自己的眼光也會和以前不一樣了。他們的眼睛裡充滿著自己主觀臆想出來的內容。就像故事中提到的有些同事“同情、鼓勵”,有些同事“幸災樂禍”,都是她的大腦自己去篩選、過濾、定位出來的,並不是事實。這樣的想法,其實都是自己根據自己當時的情況虛構、假想出來的。換句話說是一種假象,是在自己的主觀想法作用下杜撰出來的。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則故事,說是在古時候,有個砍柴的人發現自己的斧頭不見了。他一直認為是他的鄰居偷的。他每次看到那個鄰居都覺得他就是那個偷斧頭的人,而且越看越像。有一天,他帶著新買的斧頭上山去砍柴,突然在他曾今砍柴過的地方發現了一把已經生了鏽的斧頭。當他再一次看到他的鄰居時,他發現他的鄰居怎麼看都不像是會偷斧頭的人。

是呀,周圍的人、事、景、物常常會在我們不同的想法下產生著不同的變化。其實不是他們在變,而是看的人在變。所以我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能憑藉著主觀想法去臆斷,要追根溯源,多想想藏在這個想法背後的原因。就像書中的老人所說的: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是一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它有時有點醜惡的包裝,帶著耐心和勇氣一點一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地看到裡面珍藏的禮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xinde/8drnk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