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中國簡史》讀後感5篇

《中國簡史》讀後感5篇

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加深同學們對名著知識的理解,讀後感指瀏覽完一本書後把心裡的想法用文字撰寫出來的文字材料,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中國簡史》讀後感5篇,感謝您的參閱。

《中國簡史》讀後感5篇

《中國簡史》讀後感篇1

看《中國哲學簡史》看的非常吃力,不要說能讀到什麼,有什麼領悟,能把這本書大致瀏覽一下翻一遍,都是件痛苦的事情。看這書最大的感覺就是,在這書之前,應該對百家各自的書籍有過涉獵,不然只是看對百家的歸納總結和評論,會讓人措手不及,眼睛和心靈都飽受折磨。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對儒家和道家稍微熟悉一點,是當年大學聯考奠定的基礎,為了大學聯考,對《論語》、《孟子》、《莊子》的內容都有較為認真的學習,所以讀這些的時候,感覺像遇到老熟人,至少知道其中大意和主旨。看了本書之後,發現自己以前的理解更加片面一些,沒有將儒家作為一個體系去理解那些內容,更多的只是從字面意思去了解儒家思想。一個是從面到點的分析,一個是從點到面的探索,兩個不同的境界,所探究出來的深意當然不可相比。比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以前理解的小人,會跟現今社會上通俗理解的小人混為一談,雖然知道這兩個小人肯定不是一個意思,但我猜想現在通俗理解的小人,應該很大緣由是從這引申過去的。讀完這本書我更加理解了這小人的含義已經此話的緣由。在儒家體系,遵循的是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的倫理關係,而各階級有有不同等級的,按照士、農、工、商各自排序。而小人是平民老百姓,是不在這序列以內的,他們沒有獲得教育的資源,不知道深明大義為何物,唯利益而趨,女子也是如此。所以孔子說,不要跟女子和小人講道理,是講不通的。

喜歡馮老對哲學的態度。一直以來都覺得高深莫測,哲學是可以給人新的知識的。但馮老說,哲學不是增加積極的知識,而是在於提高心靈的境界,獲得高於道德的價值。這樣,我感覺我對哲學可以更加大膽一些,應該不會將其束之高閣。

看完這本書,感覺更多的是對中國各種文化的一種解析、概括,而這些影響著每一位中國人的所思所想、處世哲學,有人認可儒家克己復禮,有人喜歡道家灑脫隨心,有人喜歡名家善於辯論,也有人崇拜心學內聖外王。不同的思想會造就不同的人生,哪個信仰的多些,人生哲學就會往那個方向多靠一些。

《中國簡史》讀後感篇2

馮友蘭先生繫上世紀中國知名的哲學家。初讀馮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是四年前吧,因內容與先前所讀的哲學迥異,再加之有大量生澀的古文,所以就放下了。在讀《南渡北歸》時,方知馮先生1924年始清華大學哲學教授,後到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新中國後馮在清華大學任教,涉及諸多相關內容。近段重讀《南》書時,尾部出現一段梁漱溟先生評價馮先生的話,讓我十分警覺。稱馮友蘭曾經諂媚過江青,馮的品行是墨家,實踐的是功利主義。將我對馮先生博大的哲學、國學知識和文人獨具品格的崇拜,從高空跌落谷底。先不說馮先生在那個特殊年代,放棄了文人獨立自由的品格,諂媚江青,出於什麼目的,馮先生在上世紀中國哲學界當屬大咖級的地位,這是不爭的事實。他的哲學思想一定有可讀性,就再次捧起了這本《中國哲學簡史》。為了便於印證或糾偏,同時在讀希金斯的《世界哲學簡史》。

西方人說中國古時有哲學思想,但沒有哲學家。那麼,古時希臘知名的哲學家有柏拉圖及其師傅蘇格拉底和學生亞里斯多得三人。馮友蘭先生從希臘和中國在地球所處的位置進行了分析。他說:希臘是海洋性國家而中國是大陸性國家。海洋性國家崇尚貿易,追求利潤。隨利而逐的個性盪漾著平等和自由。而大陸性國家的中國,以農為本視商為末,重本抑末鄙視商業。那麼,我可不可以這樣認為,由於土地固定的羈絆,形成以家庭為單元,世代家族相伴誕生的是森嚴的長幼尊卑等級觀念。當時,耕種土地是非常依靠經驗相傳,看天的營生。而哲學思辨恰巧是無需經驗積累的心智活動。遵循傳統,恪守春生夏長秋收冬儲的四季交替,由此自然會出現“君臣、父子、夫妻”和“仁、義、禮、智、信”的“三綱五常”。無論儒家的孔子還是道家的老子為了揚名立業,只能順應國家和民生大的環境,研究相適應的哲學思想。

儒家順應的是“治國”和“平天下”,道家順應的是“修身”和“齊家”。至此,中國古時哲學思想多了低頭研思具體的人間實事,少了仰望星空思考上帝和來生輪迴無形無影形而上的層面。這種農業民族的特性,也許就是有哲學思想沒有哲學家的重要成因。這一結論可能有些牽強,但這個成因於我十分重要,先前一直困擾著我,或許是讀這兩本書的收穫之一。

《中國簡史》讀後感篇3

一、本書簡述

這本書從結構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中國哲學的研究物件,背景、方法論進行了分析;第二部門按照時間順序對先秦諸家開始到新道家、新儒家、佛教思想等主要觀點和相互之間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對西方哲學對中國哲學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並對本書進行了總結。

二、收穫和感悟

一是以人為本。作者介紹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的反思的思想。這和以往接觸的哲學不同,以往學習的哲學中,強調物質和意識的關係等問題,過於抽象,很難和個人生活聯絡起來,並和自己的人生意義聯絡起來。而從對人生的系統反思這個角度出發,讓我們對哲學的功用和意義有了深刻的瞭解。特別是對人的四種境界的劃分,讓我們對哲學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二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做過人生的反思和總結。如年末,對自己一年的生活、經歷的事情、閱讀的書籍等等進行總結。發現其中的問題,進行下一步的計劃,但很多這種反思總結中,多數流於流水賬,對為啥這樣做?這樣做是受何種觀念影響?這種觀念從何而來?都知之甚少。

三是發現每個人受固有環境和社會流行觀念的影響巨大。例如中國農業社會的特點,讓中國人喜愛直覺思維,比如我們的繪畫、我們的音樂、書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極泰來等觀念,都和中國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有緊密聯絡。

這不僅讓我們反思,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受什麼觀念的影響。或者說,是什麼觀念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我們已經知道我們的生活方式,其在歷史上,已經有千萬次人都經歷過了,但如何才能發現自己觀念的侷限性?如何知道是那些觀念在影響或決定我們的生活呢?

四是如何改變自己的觀念,這裡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學習新的知識,一種是領悟,真誠地去做事,達到心和宇宙統一起來,所謂致良知的方法,一種是敬,抱持者對世界的敬愛的態度,來生活。例如前一階段看一本書上,一個志願者到利比亞去工作,通過其工作經歷,他人生的觀念發生很大的變化,已經不侷限於單純的原來,醫院、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方式;他在瞭解這個世界的過程中,觀念已經發生很大變化。

五是哲學為啥重要。哲學就是通過思維找基本規律。哲學是最高層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下面還有n層的東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邏輯、技能等。學習哲學就要以興趣和實用為導向,定下你的目標,要讓哲學成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讓自己具備觸類旁通、解決問題、正確決策、創新等重要能力,非讀哲學不可。

例如,我們學習數學就知道,數字是一種抽象,函式是對數學規律的抽象,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建立數學模型,這是另一層次的抽象,在此基礎上,還有數學哲學和系統動力論,是對數學的更高層次的抽象。

六是學習哲學的方法。認識哲學,瞭解哲學,懂得哲學的體系和邏輯原理,並將這一原理運用到實際的思考之中。學習哲學需要技能+意識+學習材料。如批判性思維是意識的儲備,可以幫助你迸發學習熱情,形式邏輯是技能的儲備。

如在管理理論學習中,通過管理理論的發展,可以在理論中找到共同之處,看到人的思維的軌跡;如我們可以發現杜邦分析和麥肯錫方法對應的形上學;羅傑斯的心理諮詢方法對應的存在主義、達爾文的系統動力論對應的馬克思等等。在設計研究中,有設計方法論,仿生設計學等等。再如笛卡爾建立了普遍數學,只以順序和量化關係為考察物件

七是新學到的一些哲學知識。一是哲學的方法論,負的方法,和正的方法,其中正的方法,是數學的方法、邏輯分析的方法;負的方法是採用不是什麼的方法。由於哲學的反思的性質,它最終必須思想從邏輯上說不可能成為思想的物件的“某物”。這種思想物件用負的方法可能更加清楚。二是中國哲學中的修養方法,無外乎誠和敬。通過誠對待思想,敬對待世界的終極理念,來不斷完善自己,實現天人合一的。三是哲學的根本之爭,是觀念論和實在論的爭論。

哲學史對於人生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由於他的反思的性質,它最終必須思想從邏輯上說不可能成為思想的物件的“某物”。人生的境界。可以概括為四個,自然境界。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他社會的風俗習慣。、功利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

道德境界。還有的人,可能瞭解到社會的存在,踏實社會的一員。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情;天地境界。可能瞭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

《中國簡史》讀後感篇4

在《中國哲學簡史》中,馮友蘭先生對於宗教的認識是每一種大的宗教就是某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築,——即迷信、教義、禮儀和體制等。可以看出任意一個偉大的宗教核心必定有一個哲學體系的加持。現實中對於宗教的貶低化應該是片面地只看到了宗教的迷信層面而未注意到它的教義、禮儀和體制。

因此馮先生描述哲學的兩大特點:其一是系統性,其二是具有反思性的。人作為思考主體進行思考的時候,經常容易受到周遭環境的限制和影響,特定的生活中,體悟生活和生命便會有特定的方式。所以在哲學中會有一定的強調、一定的省略,組成了哲學的特點。而中國的哲學之所以發展至今日,與其中國的背景因素不無關係。尤其是中華民族的地理、經濟背景,馮先生在第二章開篇引用了《論語》(《雍也》第二十一章)裡的孔子的一段話:“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馮先生引用此話將中國文明與兩希文明(希臘和希伯來)做對比,希臘文明屬於典型的海洋文明,身處於地中海,扼守連線歐洲和小亞細亞的咽喉。因此從古希臘從開始至雅典時代,對於商業十分看重,除了有北面的山區,其中有馬其頓人、色雷斯人,雅典的城邦面臨大海,有著海洋民族的特性。而中國一直是農業大國,只有一面靠海,而且從古至今中國人下遠洋的次數並不多,例如徐福東渡到日本為秦始皇求丹藥,還有作為中國遠洋團隊上的創舉鄭和下西洋。因此東亞的地理條件決定了中國是土地式文明,而非海洋式文明。開篇的山和水是不是有可能分別暗指的便是中華文明比做樂山,更為靜態,西方的動態的海洋文明比做樂水,更為動態。

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因此在古代的中國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在中文裡,“普天之下”和“四海之內”都是表示“世界”。但是對於希臘人,一直處於海洋國家會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內”(比如說,住在克里特島上),怎麼就是住在“普天之下”。從孔子的時代直到十九世紀末,中國的思想家們從來沒有到海上冒險的經歷。但是用現代的角度來看孔子和孟子所住的地方都離海很近,孔子住在魯國,而孟子所在的鄒國也在山東境內。但是在《論語》裡,孔子只有一次提到海:“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公冶長》第六節)因此,海在孔子心中是個未知、遁世之處,人跡罕至之處。而這是隻有自己的道不行,才會去的地方。而仲由作為孔子的七十二賢之一,一直是以勇氣出名。據說,仲由聽到孔子的這句話,非常高興。但是孔子卻並沒有因仲由的過分熱心而感到特別滿意,他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意思說,仲由雖然勇敢,可惜不能裁度事理。)

而孟子提到海的話很簡短。他說:“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孟子將海和聖人的思想相比,展現了更多不可知不嘆的一面。(《孟子·盡心章句上》)看著孔子和孟子對於海洋的未知和驚歎。對比之下,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出生在海洋國家,漫遊列島的經歷和感悟和孔孟又是多麼不同。

而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的哲學家們不僅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之中,還生活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之中。中國是個大陸國家,中華民族歷來依靠農業來維持生存。在馮友蘭先生那個時期,中國的參與農業生產的全體人口中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在一個農業國家裡,財富的首要基礎是土地。因此,在中國歷史上,一切社會、經濟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為中心。比如周朝井田制、明代的攤丁入畝、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以及中共領導人在革命中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等一系列口號,土地公有制度和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土地承包責任制"。

馮先生表達了在一個農業國家裡,無論和平時期或戰爭時期,農業都同樣重要。中國歷史上,公元前480至前222年是戰國時期和今日世界在很多方面都頗為相似。當時中國分裂為許多封建的小王國。每個小國都把“耕戰之術”作為國家的要務。最後,“七雄”中的秦國,在經濟和軍事上都佔優勢,得以戰勝其他六國,從而使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政治統一。因此中國哲學家們的社會經濟思想都強調要區別“本”和“末”,農業生產被認為是立國之本,而商業則被看為是立國之末端,因為經濟生產主要靠農業,而商業只關係到產品的交換。商品的交換終究要以生產為前提,在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裡,農產品是主要的產品,因此在中國歷史上,各種社會、經濟的理論和政策都重農抑商。

因此在中國古代社會,商人不受到重視。在中國的傳統社會裡,把民眾按行業分為士、農、工、商四等,士和農這兩種行業受到社會的尊重,士通常是來自地主階級,農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因此家庭中若是“耕讀世家”,往往是引以為傲,例如安徽的皖南黃山下的巨集村都會有牌匾寫著“耕讀世家”,不僅要讀書還要耕作,一方面瞭解格物之理,一方面讀聖賢書。還有如湖南也有很重的鄉紳文化。

學者一般出身於地主家庭,不需親自耕地,而農民一般被稱作佃農,租用別人的土地進行耕種,但是家庭的興衰和農業生產的好壞直接聯絡在一起:農業收成好,他們受益;農業收成壞,他們也受連累。因此,他們的宇宙觀和人生觀都主要反映了農民的思想。而加上這批學者受過教育,使他們得以表達農民自己沒法表達的思想,這種表達在中國就採取了哲學、文學和藝術的形式。因此中國的哲學藝術中有許多耕讀的傳統。目前有談及中國人民的信仰危機也有類似觀點,中國的鄉土文化紮根之深,並非輕鬆可以撼動,當把這種農業文明抽身而走的時候,似乎並未為這些空隙填入新的超道德價值觀。

《中國簡史》讀後感篇5

?中國共產黨簡史》集中敘述了黨領導人民所幹的三件大事:一是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全面展開社會主義建設,並在曲折中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三是實行改革開放,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全書緊緊抓住黨史的主題和主線,用雄辯的歷史事實說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

此外,該書全面總結黨在長期奮鬥中形成的優良作風和偉大精神,充分展現我們黨的崇高品質。其中包括三大作風和兩個務必等在內的優良作風;包括長征精神、抗戰精神等在內的革命精神,包括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在內的建設精神,以及改革開放以來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敢闖新路、開拓創新等為基本內容的時代精神。這些在歷逐步形成的優良作風和精神,鮮明而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形象和人格魅力,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寶貴財富,也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期我學習了《中國共產黨簡史》一書,讀完後我深深地被書中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熱情所感染。

?中國共產黨簡史》是一部歷史,記錄著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英勇奮鬥的艱苦歷程;《中國共產黨簡史》是一部凱歌,傳承了中華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中國共產黨簡史》是一座豐碑,記載了成千上萬革命營英烈的奮鬥足跡。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一百年,共產黨帶領中國走過了多少艱苦的歲月,才有了今日來之不易的幸福!

生活在當前的社會中,我們感到無比的幸福,中國的科技軍事水平不斷提高,航空母艦下水,各種國際先進的核潛艇,以及殲十殲二十等四代戰機試飛成功,各種彈道導彈,洲際導彈不斷研製成功,軍隊的現代化建設越發成功,中國的國防能力越來越強大,從而讓眾多的中國人民生活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也是中華民族得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這些成就,都是在偉大的黨領導下取得的,這也讓我更加深刻的領會到只有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走向繁榮昌盛。

讀完這本簡史,我對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黨的思想是搏大精深的,實踐是永無止境的,讓我們高舉拳頭暗下振興中華壯我國威的決心!讓我們秉承革命前輩們的思想,繼續踏著他們的足跡為實現共產主義這個最終目標而奮鬥吧!

標籤: 讀後感 簡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xinde/d07r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