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2022年最新《1984》讀後感900字3篇

2022年最新《1984》讀後感900字3篇

《1984》是一本長篇小說,大家終於花時間品讀後,一定都有不少的讀後感吧!那麼應該如何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年最新《1984》讀後感9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的參閱。

2022年最新《1984》讀後感900字3篇

2022年最新《1984》讀後感900字1

傑出自不必說,且容我苛求一發不甚完美。

作者對可能出現的極權社會的刻畫讓我感到深深的無力:這樣灰色壓抑荒謬而毫無意義的社會的確有可能出現,而年輕無知如我尚且沒有系統的知識和思想能找到一些可行的方案可以破除如此牢固嚴密的封鎖。對於現在的我來說,倘若不幸降生在英社統治時期,我完全看不到出路(靠考試躋身內黨黨員可能性較大,但可怕的地方在於還尚未有能力發展獨立思想時就必定會暴露自己的crimethink。當然,有模糊的信念覺得如此密不透風的監控不太可能),二則即使看到這類組織抬頭,也不知道如何組織反抗。

然而我希望出自奧勃朗等人的“那本書”並未奧威爾全部的政治理論和預言,因為它相當不成體系,除了事實和提出基本政治理論之外缺少系統邏輯的證明。正如書中溫斯頓所感:這本書所說的任何事不是他所不知道的,但缺獨獨不解釋“為什麼”。到底為什麼?為何權力本身成為英社貴族追求的唯一目標?總的來說,“那本書”中缺少對其提出的政治理論的充足辯解,以至於只能被參考而不能作為根本。因此我相信“那本書”的用處正是吸引如溫斯頓一般看出英社的虛偽卻不知其意圖的人,所以也沒有必要對他們未能想通的層次展開討論,避免反倒啟發他們的思想。

在英社體系下的社會非必需的生產力為了維持三層(內黨、外黨、無產者)社會結構,被全部導向至軍工業,於是大洋國貴族所有的物質享受勢必也不如真實社會中的中上階級。貴族並非世襲,定義貴族的是黨。可以想見只有極高權力的黨內高層擁有與其權力相匹配的物質享受和慾望滿足,而其他眾多手握強權的人的物質享受其實是不夠充足的。我認為這樣的系統不能夠提供足夠牢固的思想警察系統或仁愛部中高層組織,來達到其鞏固統治所必須的幾乎必須是完美無缺的高工作量。這樣的系統必定會出錯,而錯誤就是一個洞。我對這套社會體系所提出的質疑主要來源於相信人原始天性(性、安全、愛與被愛、權力、好奇等非常原始的慾望,而不是衍生而來的更復雜更細緻的財富追求等等)在行為中所佔的極高比重,以及嘗試泯滅(轉移比1984中最終倡導的泯滅要容易得多,參考紅衛兵)這種天性所需要的極大工作量。而1984中通過戰爭來消耗不必要的生產力來維持三級社會階層導致絕大部分中上層掌權者(維持國家機器運轉的必要元素)權力和慾望滿足的不匹配。他們身居要職卻仍然必須被改造(雖然1984中沒有指明,但我認為是書中邏輯必然導致的結果),這就帶來了矛盾:社會結構導致大量中高層黨員需要通過思想改造而不是默許其特權及腐敗或世襲的方式來維持統治秩序,而又沒有足夠多的資源去改造這些人。這是我相信1984中極權社會無法維繫的根本。

2022年最新《1984》讀後感900字2

《1984》是本特別有名的一本小說,反烏托邦三部曲之一。這也是本讓人感到恐懼的小說,其中描寫的極權主義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狀態簡直令人髮指,電屏無時無刻不監視 著人的行為和思想,繁衍只是為了為黨培養出忠誠的下一代,夫妻、父母子女之間相互揭發並以此為榮,歷史不斷被改寫成符合國家統治需要的樣子,思想罪、表情 罪……各種罪名層出不窮,為了活下去,人的天性被高度壓抑著。主人公溫斯頓和茱莉亞作為潛藏的所謂“異端分子”,在被思想警察發現後,經過拷打、審問等肉 體精神雙重的摧殘,也終於放棄了對彼此的愛,失去了內心的堅持,成為無數矇昧而愚忠於“老大哥”的人之一。

大洋國的黨員們一旦對作為全民精神支柱的“老大哥”產生一丁點的懷疑,就會被蒸發或是被改造,腦子裡只能有這樣的信念: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 量。而對於下層的群眾,最高統治者則採取愚蠢民大洋國的黨員們一旦對作為全民精神支柱的“老大哥”產生一丁點的懷疑,就會被蒸發或是被改造,腦子裡只能有這 樣的信念: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 量。而對於下層的群眾,最高統治者則採取愚蠢民眾政策,讓他們滿足於低水平的物質保障和粗製濫造的文化產品,從而無害於自己的統治。

這本書出版於1949年,正好是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年。讀著這本書不能不想到十幾年後發生在中國的一系列事件:大躍進,人民公社,文革。貧困、浮誇 風、思想高壓、文化破壞、政治迫害……和奧威爾描繪的情景何其相似,它具有驚人的預言性。但小說中的極權主義的殘酷性體現地更加淋漓盡致,奧布蘭清楚地知 道:在歷史上,異教徒之所以被殺,是因為他們不肯放棄他們真正的信念。自然,所有的光榮都歸於受害者,所有恥辱都歸於把他們燒死的人。因此,他絕不會簡單 地殺掉與己政見不合的人,給予他們成為烈士的機會,而是把自己的思想徹底地灌輸到他們腦中去。並且,他們最後不是在外力的脅迫下被迫承認黨的思想,而是全 新全意地信奉它,自發地摧毀掉自己作為獨立的人的尊嚴,可謂洗 腦不見血。

還有其他方面不一一說了,像真理部、和平部、富足部、仁愛部各自的功能和名稱形成的諷刺效果,通過消滅舊語言來限制人們的思想,都有深刻的寓意。因為對政 治不是特別感興趣,看完書的第一感受是不管什麼何時何地,懷疑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對於一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正是因為它們,每個人才得以成為一個人,而 不是什麼機器或者傀儡,整個社會也才得以避免成為一潭死水。

2022年最新《1984》讀後感900字3

看完喬治·奧威爾的《1984》,我不禁後背發涼。這本寫於1948年的反烏托邦小說如此深刻地批判了極權主義,並那樣熱切地呼喚了自由。就像《紐約時報》所說的,多一個人看奧威爾,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宇宙間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們每個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當一個沙啞的聲音向你說你被捕了時,天地就崩塌了。”當我看到溫斯頓和茱莉亞在查林頓小屋裡被捕時,腦海中閃現出索爾仁尼琴的這句話。在《1984》中,作者虛構了一個極權社會,世界被三個超級大國所瓜分——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三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不斷,國家內部社會結構被徹底打破,均實行高度集權統治,以改變歷史、改變語言等極端手段鉗制人們的思想,以具有監視功能的“電屏”控制人們的行為,整個社會就像一座監獄。大洋國的溫斯頓原本具有獨立思想,卻不幸被“思想警察”奧布蘭抓獲,接受了殘酷的洗 腦,並最終相信了二加二等於五,臣服於獨裁x者老大哥。果然如溫斯頓自己所言“思想罪並不導致死亡,思想罪就是死亡。”堅持著獨立思想的溫斯頓必死無疑,放棄了獨立思想的溫斯頓卻無異於行屍走肉。

人生來具有追逐自由的本性。“有些鳥註定是不會被關在籠子裡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被誣陷入獄的安迪用十九年的時間挖了個地道,成功越獄。安迪所向往的自由,更多的是身體上的自由,而《1984》中溫斯頓所向往的自由,則是身體和思想上的雙重自由。在大洋國,不僅有“電屏”監控人們的身體,更有“雙重思想”佔領人們的思想。“雙重思想”即在一個人的腦子裡同時擁有兩種相反的信念,並且兩種都接受。在書中,大洋國明明在和歐亞國打仗,突然前線傳來訊息說大洋國是在和東亞國打仗,於是所有人馬上調轉矛頭開始攻擊東亞國——一樣的語氣,一樣的神態,沒有絲毫的疑問。所有宣傳和歐亞國打仗的文獻都落伍了,一切都得以閃電般的速度換掉。人們堅信,大洋國從頭到尾都在和東亞國打仗。所有人都別有用心地編織著謊言,卻又真心實意地相信著謊言。真相是什麼,真相就是謊言包裝下的謊言,記憶扭曲下的記憶。

耐人尋味的是,人們被關在社會大監獄裡竟從未想過越獄。是他們不知道自己被愚弄了嗎?非也。事實上,越是聰明絕頂的人往往越是頭腦平庸。“思想警察”奧布蘭就是如此。他清楚地知道社會在倒退,謊言充滿世界,卻甘願做體制機器裡的一顆螺絲釘,同時又受著老大哥的監視。這時的他,不是漢娜·阿倫特筆下“平庸之惡”的代表,而是清醒的惡人。追求自由是人類的天性,他為何不要?或許,弗洛姆能告訴我們答案。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中分析了納粹之所以能統治德國的原因。在他看來,逃避自由者既有施虐欲也有受虐欲。他們一方面希望能控制一切,破壞一切,另一方面又潛意識裡把社會的常規信念內化成他們自身的經驗,以此避免自由思考,擺脫焦慮。奧布蘭或許就是這樣,他所理解的自由不僅是對自己的統治,還有對別人的支配。然而,這種絕對的自由既是對自由精神的異化,也是對他人的不尊重。同時,他又把極權社會所宣揚的“真理”內化為自身的思想,把自己鑲嵌在這個病態的體制中,成為環境的一部分。他受制於環境,又依靠著環境,甚至享受著環境。他就像《肖申克的救贖》裡的老布一樣,呆在牢裡50年後反而不願出獄。因為一旦出獄,就會發現“自由”的可怖之處:擁有了自由,就意味著自己失去了牢裡的地位,無依無靠,有的只是孤零零的頭腦和心靈。對自由的恐懼,最終使他自殺。

牢籠裡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你能因為籠中的鳥兒可以唱可以跳就說它擁有自由嗎?顯然不能。充滿控制慾的自由是極端的自由。因為白紙面積有限,若紙上的每個圓都無限膨脹,勢必會相交,不受干擾的自由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羅蘭夫人臨刑前的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說的就是這種偽自由。充滿奴性的自由是犬儒的自由。正如《1984》中老大哥所鼓吹的“自由即奴役”,若每個人都順從地接受監視和放棄思考,人類不就成了哈維爾筆下“生物蔬菜水平上的存在”嗎?

“我們會在沒有黑暗的地方見面。”這是奧布蘭對溫斯頓的承諾。在全書的結尾,奧布蘭終於實現了這一承諾。溫斯頓在他的改造下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牢籠自由者”,享受著井底的自由之光,心中充滿感激。《1984》的悲劇值得所有人深思。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xinde/d22dme.html
專題